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4.4 表面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 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 (2)流体流动原因 (1)流体流动状态 代价:动力消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4.4 表面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 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 (2)流体流动原因 (1)流体流动状态 代价:动力消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4.4 表面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 4.4.1 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 (2)流体流动原因 (1)流体流动状态 代价:动力消耗↑。
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 (1)流体流动状态 代价:动力消耗↑。 (2)流体流动原因 强制对流:外部机械作功, 一般流速较大, h也较大。 自然对流:由流体密度差造成的循环过程, 一般流速较小,h也较小。

2 (3)流体的物理性质 定性温度:计算表面传热系数的特征温度 一般,

3 (4)传热面的形状、位置和大小 壁面的形状,尺寸,位置、管排列方式等, 造成边界层分离,增加湍动,使h增大。

4 4.4.2 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分析 (5)相变化的影响 有相变传热:蒸汽冷凝、液体沸腾, 无相变传热:强制对流、自然对流,
一般地,有相变时表面传热系数较大。 例:水 强制对流, 蒸汽冷凝, 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分析 (1)量纲分析过程 ① 优点:减少实验次数; ② 依据:物理方程各项量纲一致; ③ 步骤::

5 (a)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观察,确定相关因素;
(b)构造函数形式; (c)列出量纲指数的线性方程组(M、L、T、 ); (d)规定已知量(指数), 确定余下指数表达式; (e)整理特征数方程形式。

6 (2)特征数的物理意义 ① 努赛尔数 l:特征尺寸,平板—— 流动方向的板长; 管 —— 管径或当量直径; 说明: ▲ 反映对流传热的强弱,包含表面传热系数; ▲ 努赛尔数恒大于1。 ② 雷诺数 说明: 反映流动状态对 h 的影响。

7 * 查取定性温度下的物性; ③ 普朗特数 说明:▲ 反映流体物性对传热的影响 使用时注意: * 计算所用单位,SI制。
③ 普朗特数 说明:▲ 反映流体物性对传热的影响 ▲ 反映热扩散和动量扩散的相对大小 ▲ 反映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相对厚度 使用时注意: * 查取定性温度下的物性; * 计算所用单位,SI制。

8 ④ 格拉晓夫数(浮升力特征数) 说明: 反映自然对流的强弱程度。 自然对流 强制对流 混合对流

9 4.4.3 无相变化的对流传热 (1)管内强制对流传热 一般关系式: Re 管内强制对流Nu/Pr0.4与Re的关系 102 103 104
无相变化的对流传热 (1)管内强制对流传热 一般关系式: 102 103 104 105 10 100 200 2300 Gr/Pr=1 管内强制对流Nu/Pr0.4与Re的关系 Nu / Pr0.4 Re 1

10 流动状态不同,则 c、m、n 值不同 传热流动状态划分(区别于流体流动时规律 ) ①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湍流时的表面传热系数 a) 一般流体

11 适用条件: 定性温度:tm=(t1+t2)/2 特征尺寸:管内径di 说明: 保证流体达到传热湍流; 流体被加热,n= 0.4 流体被冷却,n= 0.3 避开传热进口段,保证稳态传热。

12 传热进口段:传热正在发展,h不稳定 (随管长增加h减小)
O x Nux或hx Nux hx Nux或hx的变化趋势 tc,W xent t(r,x) 充分发展了的边界层 层流情况下流体在管内温度分布

13 进口段温度分布和局部表面传热系数的变化

14 传热进口段长度:进口到传热边界层汇合点间的长度。
说明:经验公式,有一定误差。 b) 粘度较大流体 近似取:

15 适用条件: 定性温度:tm=(t1+t2)/2 特征尺寸:管内径di c) 流体流过短管(l/d<50) 影响:处于传热进口段,表面传热系数较大。 计算:采用以上各式计算 h,并加以校正。

16 d) 圆形直管内过渡流时表面传热系数 计算:采用湍流公式,但需加以校正。 说明:设计换热器时,一般避免过渡流。 l/d = 50 100
107 过 渡 状 态 的 传 热 103 102 l/d = 50 0.001 104 105 106 0.002 0.01 0.1 400 200 100 说明:设计换热器时,一般避免过渡流。

17 e) 圆形直管内强制层流 特点:1)传热进口段的管长所占比例较大; 2)热流方向不同,也会影响; 3)自然对流的影响,有时不可忽略。
适用条件: 定性温度:tm=(t1+t2)/2 ; 特征尺寸:管内径di。

18 f ) 圆形弯管内的强制对流 g ) 非圆形管内强制对流 特点:离心力使径向压力不均,产生二次环流; 结果:流体湍动程度增加,使h增加;
同时,流动阻力损失增加。 R 弯管内流体的流动 d   g ) 非圆形管内强制对流   ★ 采用圆形管内相应的公式计算,   但特征尺寸采用当量直径。 ★ 最好采用专用、经验公式。 如:套管环隙

19 式中:

20 ② 管外强制对流 a) 流体横向流过单管 A 流体横向流过单根圆管外时流动情况

21 1)低雷诺数(70800~101300)φ=0-80°,层流边界层厚度增大使h↓,
表面传热系数分布 1)低雷诺数(70800~101300)φ=0-80°,层流边界层厚度增大使h↓, φ>80°,边界层分离,使h↑,有一个最低点。 2)高雷诺数(140000~219000) 有两个最低点: N01: φ=70-80°,层流边界 层→湍流边界层; N02: φ=140°(分离点), 发生边界分离。 400 300 200 100 500 800 700 600 160o 120o 40o 0o 80o Φ Nu 不同Re下流体横向流过圆管时局部努塞尔数的变化 Reф=219000 186000 140000 101300 70800 170000

22 沿整个管周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常数C、指数n见下表 Re C n 0.4~4 4~40 40~4000 4000~40000 40000~400000 0.989 0.911 0.683 0.193 0.0266 0.330 0.385 0.466 0.618 0.805 特征尺寸:管外径

23 ◆ 管束的排列方式 b) 流体横向流过管束的表面传热系数 直列(正方形)、 错列(正三角形)
直列(正方形)、 错列(正三角形) x2 x1 d 直列管束中管子的排列和流体在管束中运动特性的示意

24 错列管束中管子的排列和流体在管束中运动特性的示意
x1 x2 d 错列管束中管子的排列和流体在管束中运动特性的示意

25 直列 错列 第一排管 错列和直列基本相同; 第二排管 错列和直列相差较大, 阻挡减弱,冲刷 增强; 第三排管以后基本恒定。 第一排管
x2 x1 d x1 x2 d 第一排管 错列和直列基本相同; 第二排管 错列和直列相差较大, 阻挡减弱,冲刷 增强; 第三排管以后基本恒定。 第一排管 直接冲刷 ; 第二排管 不直接冲刷;扰动减弱 第二排管以后基本恒定。

26 错列管束中,不同排数的圆管上局部hφ沿周向的变化(Re=1.4×104,空气) Φ Nu
0.8 0.6 0.4 0.2 1.0 1.6 1.4 1.2 120o 90o 30o 0o 60o Φ 2.0 1.8 150o 180o 错列管束中,不同排数的圆管上局部hφ沿周向的变化(Re=1.4×104,空气) 0.8 0.6 0.4 0.2 1.0 1.6 1.4 1.2 120o 90o 30o 0o 60o Φ Nu 2.0 1.8 150o 180o 直列管束中,不同排数的圆管上局部hφ沿周向的变化(Re=1.4×104,空气) 1 2 3~7

27 可以看出,错列传热效果比直列好。  ◆ 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任一排管子: C、ε、n 取决于管排列方式和管排数。 特征尺寸:管外径 适用范围:

28 c) 流体在列管换热器管壳间的传热 装有圆缺折流板的列管换热器 圆缺折流板 管板

29 缺点:流动阻力↑,壳程压降↑的重要因素。
圆缺折流板示意图 管板 折流挡板 : 壳程流体的流动方向不断改变, 较小Re(Re=100),即可达到湍流。 作用:● 提高湍动程度,↑h,强化传热; ● 加固、支撑壳体。 缺点:流动阻力↑,壳程压降↑的重要因素。

30 有折流挡板时壳程流体表面传热系数: 10 102 103 104 1 管壳式换热器表面传热系数计算曲线 Re RePr

31 也可采用关联式: 挡板切割度:25%D。 特征尺寸:流道的当量直径。 d0 t 正方形排列

32 D 说明: 无折流板时,流体平行流过管束, 正三角形排列 d0 t 流速的确定:按最大流通截面 (最小流速) 计算。 S2 B S1
按管内公式计算,特征尺寸为当量直径。

33 (3) 自然对流传热 温度差引起流体密度不均,导致流体流动。   分类: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边界层发展不受限制和干扰。 有限空间自然对流传热:边界层发展受到限制和干扰。 大空间自然对流传热:

34 大空间内流体沿垂直壁面进行自然对流: 竖直壁面上表面传热系数的分布 近壁处温度与流速的分布 沿竖壁自然对流的流动和换热特征

35 表面传热系数的求取: ① 查图求解 流体沿垂直壁面作自然对流时lg(Nu)与lg(GrPr)的关系曲线
① 查图求解 1.2 0.8 0.4 -0.4 1.6 3.2 2.8 2.0 2 -5 -1 0.0 8 6 4 -3 流体沿水平壁面作自然对流时lg(Nu)与lg(GrPr)的关系曲线 lg(GrPr) lg(Nu) 1.6 1.2 0.8 0.0 2.0 3.2 2.8 2.4 6 4 -1 2 0.4 12 10 8 流体沿垂直壁面作自然对流时lg(Nu)与lg(GrPr)的关系曲线 lg(GrPr) lg(Nu)

36 ② 经验关联 大空间内流体沿垂直或水平壁面进行自然对流传热时: 影响因素:物性,传热面积、形状、放置方式; 定型尺寸:竖板,竖管,L; 水平管,外径 do L do 定性温度:膜温 系数C和指数n的取值见下表:

37 传热面的形状及位置 GrPr C n 特征长度 垂直的平板及圆柱面 10-1~104 104~ 109 109~ 1013 查图4.1.15(a) 0.59 0.1 1/4 1/3 高度L 水平圆柱面 0~10-5 10-5~104 104~109 109~1011 0.4 查图4.1.15(b) 0.53 0.13 外径d0 水平板热面朝上或水平板冷面朝下 2×104~8×106 8×106~1011 0.54 0.15 矩形取两边平均值圆盘0.9d 狭长条取短边 水平板热面朝下或水平板冷面朝上 105~1011 0.58 1/5

38 4.4.4 有相变化的对流传热 有相变对流传热的特点 ① 相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相变热(潜热); 例:水
有相变化的对流传热 有相变对流传热的特点 ① 相变过程中产生大量相变热(潜热); 例:水 ② 相变过程有其特殊传热规律,传热更为复杂; ③ 分为蒸汽冷凝与液体沸腾两种情况。

39 优点:饱和蒸汽具有恒定的温度,操作时易于控制 蒸汽冷凝的表面传热系数较大。 冷凝方式: ① 膜状冷凝 凝液呈液膜状(附着力大于表面张力),
(1) 蒸汽冷凝机理 优点:饱和蒸汽具有恒定的温度,操作时易于控制 蒸汽冷凝的表面传热系数较大。 冷凝方式: ① 膜状冷凝 凝液呈液膜状(附着力大于表面张力), 热量:蒸汽相→液膜表面→固体壁面。 ② 滴状冷凝 凝液结为小液滴(附着力小于表面张力), 有裸露壁面,直接传递相变热。 比较两种冷凝方式的表面传热系数 h滴状冷凝>h膜状冷凝,相差几倍到几十倍, 但工业操作上,多为膜状冷凝。 膜状冷凝 滴状冷凝

40 ① 努塞尔方程的理论推导 (2) 膜状冷凝表面传热系数 研究:垂直管外或壁面的膜状冷凝; 方法:真实模型→简化模型→数学模型求解。
◆ 膜状冷凝的真实过程 h x

41 ① 液膜很薄,层流流动,传热方式为导热,温度分布为线性; ② 蒸汽静止,汽-液界面无粘性应力 ;
◆ 简化的物理模型 ① 液膜很薄,层流流动,传热方式为导热,温度分布为线性; ② 蒸汽静止,汽-液界面无粘性应力 ; ③ 汽、液相物性为常数,壁面温度恒定,膜表面温度tδ=ts; ④ 冷凝液为饱和液体。 y x 努塞尔特膜状冷凝简化模型

42 ◆ 建立数学模型求解 按假设, 推导膜厚δ: 做受力分析、质量衡算、热量衡算,得:

43 特征尺寸:L(竖壁或圆管壁高度) 倾斜壁面: 蒸气在斜壁上的冷凝

44 单位润湿周边上凝液的质量流率,kg/m·s;
② 努塞尔方程的无量纲化 液膜流动雷诺数 冷凝负荷: M= qm /b 单位润湿周边上凝液的质量流率,kg/m·s; S 为流通面积 ; b 为周边长度 ; qm/S=G 质量流速。 由热量衡算得,

45 将上式代入努塞尔方程,则有: —— 量纲为一努塞尔方程。 说明:若为垂直管外冷凝,亦可采用上述努塞尔特方程,只 是Re中的润湿周边b需用πd0代替,d0为竖管外径。

46 实验结果:实测值高于理论值(约20%) (3) 膜状冷凝传热膜系数的经验关联 ① 垂直管外或壁面上的冷凝 (a)液膜层流
(3) 膜状冷凝传热膜系数的经验关联 ① 垂直管外或壁面上的冷凝 (a)液膜层流 实验结果:实测值高于理论值(约20%) 原因:液膜的波动、假设的不确切性 (b)液膜湍流 完全由实验获得 注意:壁温未知时,计算应采用试差法。

47 ② 水平管冷凝表面传热系数 (a)水平单管外冷凝 理论计算:按倾斜壁对方位角做积分(0-1800)。 层流时,
水平圆管外膜状冷凝 层流时, 说明:此式计算值和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48 水平管外膜状冷凝

49 其他各排管子:冷凝情况必受到其上排管流下冷凝液的 影响,表面传热系数依次下降。
(b)水平管束外冷凝 水平管束的排列通常有直排和错排两种 : 1 2 3 4 水平管束的排列及其对冷凝液膜厚度的影响 第一排管子:冷凝情况与单根水平管相同。 其他各排管子:冷凝情况必受到其上排管流下冷凝液的 影响,表面传热系数依次下降。

50 管排数不同时, ▲ 采用平均管排数: ▲ 近似取壳体直径上的管根数NTc

51 特点:考虑蒸汽流速对h的影响 (c)水平管内冷凝 (1)蒸汽流速不大时,凝液可顺利排出, 可采用管外冷凝公式计算。
(2)当蒸汽速度较大时,可能形成两相流动, 应参考有关公式。 蒸汽 凝液 不凝气

52 (4) 影响冷凝传热的因素   ◇ 冷凝液膜两侧的温度差: ◇ 流体物性的影响: ◇ 不凝性气体的影响:形成气膜,表面传热系数大幅度下降。 ◇ 蒸气过热的影响:过热蒸汽,若壁温高于饱和温度,传热过程与无相变对流传热相同;若壁温低于饱和温度,按饱和蒸汽冷凝处理。  ◇ 蒸气流速的影响:流速不大时,影响可忽略; 流速较大时,且与液膜同向,h增大; 流速较大时,且与液膜反向,h减小。

53 沸腾: 沸腾时,液体内部有气泡产生, t≥ts (5)液体沸腾传热 气泡产生和运动情况,对h影响极大。 沸腾分类: ① 按设备尺寸和形状不同
液体主体 t 沸腾: 沸腾时,液体内部有气泡产生, 气泡产生和运动情况,对h影响极大。 沸腾分类: ① 按设备尺寸和形状不同 池式沸腾(大容积饱和沸腾); 强制对流沸腾(有复杂的两相流)。 ② 按液体主体温度不同 过冷沸腾:液体主体温度t < ts, 气泡进入液体主体后冷凝。 饱和沸腾:t≥ts, 气泡进入液体主体后不会冷凝。 液体主体 t < ts 液体主体 t≥ts

54 1) 大容积饱和沸腾传热机理 a) 汽泡能够存在的条件: a b c d 气泡的生成过程 气泡的力平衡 pl pv r σ

55 b) 汽泡产生的条件 ◇ 液体必须过热 提供必须的汽化热量 ◇ 必须有汽化核心 汽化核心:体积很小的孔穴或固体颗粒,
◇ 液体必须过热 提供必须的汽化热量 ◇ 必须有汽化核心 汽化核心:体积很小的孔穴或固体颗粒, 气泡能附着在其周围生长。 说明: ● 因此无汽化核心,气泡不会产生; ● 液体过热度增大,汽化核心数增多。

56 气泡的产生过程

57 沸腾过程: 过热度↑,汽化核心数↑,气泡产生和长大的速度↑, 使沸腾加剧,沸腾传热膜系数↑。 说明:由于气泡产生,使液体扰动↑ 因此:

58 2) 大容积饱和沸腾曲线 曲线获得: 实验条件: 大容积、饱和沸腾。 沸腾温度差和表面传热系数关系 0.1 1.0 10 102 103 h
实验条件: 大容积、饱和沸腾。 0.1 1.0 10 102 103 h A B C D E F 自然对流 核状沸腾 膜状沸腾 稳定区 不稳定膜状 沸腾温度差和表面传热系数关系 Δt = (tw-ts)/℃

59 另一方面,汽膜覆盖↑,又使h↓; 沸腾曲线意义: AB段 :无相变自然对流,无汽泡产生,h 缓慢增加 BC段 :核状沸腾 一方面,
临界值:Δt、q、Q CD段 :核状、膜状共存,膜覆盖为主,Δt↑,h↓; DEF段:稳定膜状沸腾,全部膜覆盖, Δt↑,h↓; 而后辐射作用加强, Δt↑,h↑。 说明:工业上,应严格控制在核状沸腾区内操作。

60 3) 影响的因素 加热壁面的影响: ◇ 粗糙壁面, h↑,光滑的壁面, h↓; ◇ 被油脂污染的壁面, h↓,清洁表面, h↑;

61 参看有关手册,管外沸腾传热更为常用。 4 ) 沸腾传热膜系数 (a)水在105 ~ 4×105Pa 压力下的核状沸腾
4 ) 沸腾传热膜系数 参看有关手册,管外沸腾传热更为常用。 (a)水在105 ~ 4×105Pa 压力下的核状沸腾 (b)不同液体在不同清洁面上的核状沸腾


Download ppt "4.4 表面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 影响表面传热系数的因素 (2)流体流动原因 (1)流体流动状态 代价:动力消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