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三中全会:改革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三中全会:改革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中全会:改革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2 上海财经大学章忠民教授简介与讲座科目 章忠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市第六届党建研究理事会特邀研究员,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特聘专家。曾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主持总支工作)。章忠民博士主要主要从事哲学等教学科研工作,发表出版论文专著等作品70余件。其中,国家权威刊物10篇,核心期刊及其他文章50余篇,专著5部,参编教材1部。主要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家权威、全国核心刊物和《解放日报》、《文汇报》等重要报刊撰写发表论文,并有1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全文转载。近年先后承担完成省市校级十个课题,2000年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2004年获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申银万国奖教金优秀奖,2005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内部优秀成果奖一项; 曾多次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校教学奖教金、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连续三届荣获上海财经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光荣称号。 他先后担任上海市东方讲坛及杨浦区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宣讲团成员、上海市“中国梦”主题群众性基层宣讲活动宣讲任务,并作为上海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骨干”深入全市各区县做宣讲辅导报告与讲座。他作为东方讲坛名师,深入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杨浦、浦东、黄埔、徐汇、闸北、虹口、长宁、静安、普陀、闵行、宝山、奉贤、松江、金山、嘉定等政府部门、图书馆、社区及银行企业,分别作多种讲座和报告。 主要讲座报告科目 1、 ①《今天我们怎样解读<共产党宣言>》 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建设我们的文化强国和精神家园》 ③《中国梦三部曲:追梦、释梦与圆梦》 ④《三中全会:改革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⑤《学习新党章 实践新党章》 ⑥《加强年轻干部道德修养》 ⑦《公务员履职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⑧《模范遵守职业道德》 ⑨《今天我们怎样找工作》 2、 ① 《今天孔子教你做人:快乐而有人品》 ② 《儒道释与管理思维》 ③ 《做自己人生的管理者: 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知识管理》 T:

3 三中全会:改革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一、昨天:改革带来的巨变与挑战 二、今天:深化改革的目标与核心 三、明天:改革前景的展望与反思

4 一、昨天:改革带来的巨变与挑战 1、三中全会为什么重要 2、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沿革 3、改革:三关三径三解放
什么是三中全会 三中全会与改革 三中全会确定未来五年至十年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与命脉 2、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沿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五届三中全会 《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七届三中全会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改革:三关三径三解放 改革过三关 过关有三条路径 过关要有三个解放

5 一、昨天:改革带来的巨变与挑战

6 1、三中全会为什么重要

7 □会议概况与议程及新设两大机构 出席:204委员+169候补;列席 公报与《决定》 两大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与国安会

8

9 2、从十一届三中全会 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沿革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分为十章,约1.6万字。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分为十章50条,约1.6万字。   1998年 十五届三中全会 《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分为十章,约1.3万字。   2003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分为十二章42条,约1.2万字。   2008年 十七届三中全会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分为六章,约1.5万字。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决定 方案 2008年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详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3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8年 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993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8年 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

11

12 十二、十三届三中全会

13 十四、十五届三中全会

14 十六、十七届三中全会

15

16

17 3、改革:三关三径三解放 习近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不可能一蹴而就
9月17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强调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18 改革过三关 第一关·“发展与转型”关 第二关·“政府与市场”关 第三关·“公平与正义”关 亟待转变传统增长模式
不少地方领导口头上讲转变发展理念,实际上走的还是投资为主、追求GDP高增长的老路。 各界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能释放更多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动力。 第二关·“政府与市场”关 行政审批事项依然过多 如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这是处在深水区 的中国改革必须渡过的难关。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期待进一步突破。 第三关·“公平与正义”关 公共产品短缺引发不公 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短缺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矛盾。城乡二元关系更导致一系列起点不公平问题。  

19 过关有三条路径 路径1:上与下呼应 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
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从顶层谋篇布局。亿万人民是改革主体,必须问计于民、顺从民意。 路径2:点与面协调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 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 路径3:变与稳平衡 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

20 过关要三个解放 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进一步解放思想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21 二、今天:全面深化改革 1、十八届三中全会概况与议程及新设两大机构 2013.11.9-12 出席:204委员+169候补;列席
公报与《决定》 两大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与国安会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六大领域 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迸发活力 涌流财富 成果惠民 3、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核心问题 市场配置资源: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作用的提升 政府转变职能:从做加法到做减法的协同 公有与非公经济:两个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基础 4、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与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22 二、今天:全面深化改革 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性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五位一体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5+1+1”框架)。 三让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当今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发生着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结构处在大转型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就是在把握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基础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要认识到“5”内部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要认识到“5”与两个“1”之间的衔接关系。

23 □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化超越私有化与国有化两极思维
推进经济改革可以说是三中全会的重中之重。在经济领域,首要的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决议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就是说,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而非私有化。这里既要超越传统左派以“国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思维,也要超越西方新自由主义以“私有化”为核心的经济思维。

24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六大领域 “第五个现代化”:可以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看成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们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联、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全面深化改革的“5+1+1”框架 :29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唐爱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全会精神、领会文件要义关键在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框架(“5+1+1”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会《决定》在框架结构上分三大板块,其中,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六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其实,总书记在这里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应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七个方面具体展开,也就是“5+1+1”基本框架。   基本框架是实现总目标的具体部署,它的精髓是制度建设   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党领导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相关法律安排。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个方面事务(包括改革发展稳定、治国理政、外交国防等)的能力。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还是国家治理能力,核心都是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是国家制度的现代化。在1992年,具有改革战略眼光的邓小平指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改革到了今天,我们必须以实现国家制度现代化为己任,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强化我们的制度力量、提升我们的制度执行力。   基本框架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具体部署、路径。总目标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这决定了基本框架的精髓。“5+1+1”框架下的全面深化改革,追求的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而是各个领域的“制度成长”,最终要回归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总目标上,回归到国家制度建设这个核心上。我国的国家基本制度是完备的,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具体领域中,一些制度还不完善,制度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制度执行还缺乏监督制约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方面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完善,运用制度治理国家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建立各个领域制度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协调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将制度设计与制度执行结合起来,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离开了制度建设这一精髓,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就没有了主心骨,就不可能成为实现改革总目标的路线图。   基本框架各个部分都有一个主线   全面深化改革的“5+1+1”框架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相对独立,都有一个“主线”,围绕“主线”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是《决定》的一大特色。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三中全会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上升到“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成为经济改革一以贯之的主线、标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财税金融等,都要以是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标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坚持这一主线,实际上就是坚持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围绕主线搞经济改革,实际上就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用主线这个标尺、规律这面镜子,着力查找并逐步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之间有机统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线,也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协商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发展、法治中国建设等都要以巩固和发展三者有机统一关系为归宿点。主线就是方向。抓住主线,就是坚持根本方向。习总书记多次讲到,中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偏离主线的根本性、方向性错误。我们的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生搬硬套西方思想和制度模式,改革的目的不是取消党的领导,而是加强和改革党的领导。   文化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围绕主线有两大重点:一是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发展导向。   社会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在这里,主线就是价值观、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一价值目标在社会领域尤为明晰。落实目标、践行价值观需要体制机制保障,这就决定了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主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总之,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深化国防和军队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这一主线就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以主线、目标为指引,就需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线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三中全会将原来的“党的建设改革”表述改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反映出中央更加强调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以往我们更多是重视经验,强调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这次全会从制度层面特别是现代国家制度运作规律探索党的执政方式,是党的建设一大理论创见。围绕主线展开制度建设,全会提出了具体任务: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促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群众路线与社会参与机制建设等。   基本框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5+1+1”框架各部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它对其他领域改革有牵引作用;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根本政治保障,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当今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发生着深刻变化,整个社会结构处在大转型之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就是在把握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基础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要认识到“5”内部之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要认识到“5”与两个“1”之间的衔接关系。

25 ◇网友最期盼六大领域民生改革与 五大突出矛盾亟需解决
最受网友关注的改革关键词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分配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为网友最关注的六大改革关键词。要在收入分配改革、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等方面,都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五大突出矛盾亟需解决 民生问题关系老百姓每天的衣食住行、吃穿住用,所以老百姓感觉最深刻,目前我国在民生领域中,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 收入分配差距 教育医疗优质资源不足 养老双轨制 生态环境问题 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不足。 在微博互动和网络留言板块,大量网友留言参与讨论,网友“石头”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差距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网友老兵说“要破除官本位,缩小人与人,干部与干部之间待遇差别”。还有网友表达了自己对民生领域改革的期盼:“收入分配改革,全国人民企盼” “消除养老金双轨制”…… 民生问题关系老百姓每天的衣食住行、吃穿住用,所以老百姓感觉最深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做客本网独家访谈时指出,

26 2、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准则:社会需求、等价交换、自由竞争、法制公正、宏观调控、优胜劣汰、化劣为优
必须根据这七大准则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起相应的法律保证。

27 “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 市场配置资源的 “决定性作用”
围绕市场与计划,“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争议贯穿改革开放的历史全程。在《决定》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三字之变,体现出对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这也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28 3、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

29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 “两个毫不动摇”: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 突破和创新 我们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化的。过去,我们认为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承认是组成部分,但加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这个前提,似乎总有一部分是违法的。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障碍,“玻璃门”、“旋转门”等,根子在于思想上,没有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地位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决定》有很多新的突破和创新,主要体现了一个基本精神和理念,就是更加公平地对待和认识各种所有制经济。 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也讲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来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而这次放在一起,十分鲜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外,《决定》在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方面有许多新思路、新任务。国有企业第一波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有效实施《决定》关于国企改革的任务和举措,必将掀起国有企业的第二波改革。

30 三、明天:展望改革前景

31 三、明天:展望与反思改革前景 1、变与不变:坚持与突破 2、改革需要“推土机”与“织布机” 3、一根扁担两头挑;公平与效率
坚持中国道路,不走老路与邪路 全面深入改革,383改革路线图 2、改革需要“推土机”与“织布机” 改革的阻力 成果惠及与共享 3、一根扁担两头挑;公平与效率 政府与百姓的两个“钱袋子” 百姓期盼的改革

32

33 1、变与不变:坚持与突破 中国道路: 不走老路与邪路 全面深入改革 383改革路线图

34 2、改革需要的推土机与织布机

35

36 改革的阻力 中国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和深刻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使得政治改革难以寻找到有效的突破口,从而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第一,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极“左”思潮的阻碍。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封建主义残余,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 第二,传统政治体制的惯性作用形成的阻碍。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三,既得利益者或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改革之初,改革做“加法”,当前,中国贫富悬殊要进行利益调整和权力再分配,必然是有“加法”、有“减法” 。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既得利益集团, 熊光清:中国政治何在? 熊光清 2013年11月11日 | 更多 中国聚焦 对于中国政治改革,许多人有很高的期盼,特别是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更是如此。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中国要在政治方面做出大的改革,比在经济方面进行大的改革,阻力要大得多。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显得更为谨慎,也相对滞后;并且,政治改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当前,中国政治改革仍然面临许多方面的阻力。 第一,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极“左”思潮的阻碍。应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在思想上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过程。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很多错误之处,在于扭曲马克思主义并封建主义化。例如,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绝对真理,将它视之为可以照抄照搬到一切场合、用以衡量一切问题、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有的东西,都是坏的、不好的,社会主义都不能搞。任何东西只要一贴上了资本主义的标签,事实上就是被“污名化”了。 极“左”思潮曾经给中国革命和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直到今天,它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根深蒂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以各种方式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极“左”思潮的主要表现有:停留在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上,停留在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的甚至是完全扭曲了的认识上;以“唯一正确”的面貌出现,压制不同观点和意见,用政治大帽子污蔑人、吓唬人、整治人;不接受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政策,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把搞改革开放视之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可以说,没有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的浪潮,就不可能深入推进政治改革。 第二,传统政治体制的惯性作用形成的阻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集独裁制、终身制、世袭制于一体的君主专制统治。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并得到加强,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本质上是以维护王权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典型的臣民政治文化特征,使中国极度缺少民主意识和民主政治的传统。一旦一种制度形态转变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往往就变得根深蒂固,难以铲除。1949年后,中国政治体制仍然逐步形成为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改革的难度非常之大。其结果导致政治改革长期处于徘徊局面,集权体制的固有弊端难以有效清除,严重阻碍了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 中国政治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和深刻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使得政治改革难以寻找到有效的突破口,从而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邓小平曾经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中国的改革本质上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不是简简单单的修修补补就可以达到目标的,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体制和制度,以适应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改革,都与其他制度密切相联,这就大大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和风险。 第三,既得利益者或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在改革开放之初,改革是在做“加法”,每一社会群体,或者说绝大多数的社会群体,都是改革的受益者。后来,随着改革的向前推进,有的受益大,有的受益少,甚至有些社会群体为改革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当前,中国贫富悬殊已经非常严重,权力集中在少数部门或者少数人手中,这样,改革就不可能都是做“加法”了,要进行利益调整和权力再分配,必然是有“加法”、有“减法”,改革的难度就大了。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造就了一批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它们成为进一步改革的最大障碍。如果进行政治改革,就不可避免地要损害一些既得利益者或者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有些人就会消极对待改革,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来阻碍改革。 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改革的过程就是对利益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和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国的政治改革是政治制度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必须正确认识和调整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要使改革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赢得广泛持久的社会支持,就要谨慎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利益矛盾。中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根深蒂固,改革涉及到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各个方面的利益,其难度之大、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只有认真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顺利推进政治改革的进程。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进利益关系协调,对某些利益受损者做出合理补偿,但也要有决心消除不合理的既得利益。 作者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中国政治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和深刻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使得政治改革难以寻找到有效的突破口,从而增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7 改革需要“织布机”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

38 3、一根扁担两头挑;公平与效率 政府与百姓的 两个“钱袋子”

39 百姓期盼的改革

40

41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决定》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后,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份重要文件显示中国改革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是一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议题广泛”是世界对《决定》的整体印象,美联社、路透社及主流纸媒在评价《决定》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一词。路透社说,这份文件谈到了多个领域的改革,既包括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等结构性变革,也回应了为自然资源征税等社会性问题。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则说,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团队第一次全面规划宏伟的改革路线图。《决定》公布了更多细节,描绘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以应对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增长放缓、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等。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政治局委员、印度议员亚秋里认为,《决定》是引领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文件,是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决定。《决定》关于社会改革的部分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提出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收入等领域进行改革,这也是保障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英国《金融时报》提出,这份蓝图是中国执政党近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路透社援引经济分析师鲍曼的话说,虽然仍需一些细节和后续评估,但从目前公布的政策来看,中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哈萨克斯坦实业报》发表题为《今后10年的路线已确定》的署名文章。文章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公报和决定足以增强国际各大金融市场的信心。其中,有关扩大投资、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中国内陆沿边开放的决定将给哈萨克斯坦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南德意志报》《图片报》《焦点》《明镜》等德国主流媒体也对《决定》各项内容进行了深度报道。德国新闻电视台认为,中国在为未来做准备,通过广泛的社会改革,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一次转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CNN)和《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葡萄牙国家通讯社卢萨社、法国《世界报》等媒体对《决定》中有关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等内容也比较关注,认为此举是中国完善司法制度的重要举措和进步。 《决定》全文也引发了俄罗斯、苏格兰和新西兰等国各界人士热议。英中贸易协会苏格兰办事处经理詹姆斯·布罗迪说,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非常有益。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公布后,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份重要文件显示中国改革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是一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议题广泛”是世界对《决定》的整体印象,美联社、路透社及主流纸媒在评价《决定》时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这一词。路透社说,这份文件谈到了多个领域的改革,既包括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城镇化和城乡融合等结构性变革,也回应了为自然资源征税等社会性问题。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则说,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团队第一次全面规划宏伟的改革路线图。《决定》公布了更多细节,描绘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以应对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增长放缓、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等。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政治局委员、印度议员亚秋里认为,《决定》是引领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文件,是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决定。《决定》关于社会改革的部分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提出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收入等领域进行改革,这也是保障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英国《金融时报》提出,这份蓝图是中国执政党近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路透社援引经济分析师鲍曼的话说,虽然仍需一些细节和后续评估,但从目前公布的政策来看,中国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哈萨克斯坦实业报》发表题为《今后10年的路线已确定》的署名文章。文章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公报和决定足以增强国际各大金融市场的信心。其中,有关扩大投资、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中国内陆沿边开放的决定将给哈萨克斯坦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南德意志报》《图片报》《焦点》《明镜》等德国主流媒体也对《决定》各项内容进行了深度报道。德国新闻电视台认为,中国在为未来做准备,通过广泛的社会改革,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一次转折。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CNN)和《纽约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葡萄牙国家通讯社卢萨社、法国《世界报》等媒体对《决定》中有关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等内容也比较关注,认为此举是中国完善司法制度的重要举措和进步。   《决定》全文也引发了俄罗斯、苏格兰和新西兰等国各界人士热议。英中贸易协会苏格兰办事处经理詹姆斯·布罗迪说,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非常有益。(参与记者:何毅、戴晓峥、蒋旭峰、吴强、周良、郑斌、马洁君、刘怡然、郭春菊、刘洁秋、胡小兵、朱晟)


Download ppt "三中全会:改革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