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心理教研室:杜 蕾.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心理教研室:杜 蕾."—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心理教研室:杜 蕾

2 第一章 绪 论 青少年期基本上相当于中学阶段。
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这个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使他们身体的各个方面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相对平稳,从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 高中阶段 (14、15岁-17、18岁)又称为青年初期。在此阶段个体生理发育上已经达到成熟,在智力上也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3 第二章 青少年期的身体发育 青少年期(adolescence)的开始以发身期(puberty)为开端,这一时期充满一系列生物成熟事件,它们促成了儿童与成人相似的体格和性成熟,也使他们的心理世界发生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4 案例分析:华华怎么了? 华华转眼间成长为一名中学生,他的父母发现他似乎逐渐地变成另外一个人。他特别爱打扮,对自己的体重、身高、相貌格外在意;对父母过分关心自己感到反感,嫌父母唠叨,对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尤其感到烦恼,有时候与父母的交流也比以前少了;特别喜欢与同学在一起,连衣服的样式、发型等都要求与同学一样时髦。

5 但是,他的能力却比以前提高了,总能解决十分复杂的应用题,象科学家一样做实验,提出有价值的发现。他的父母对此感到疑惑:华华这是怎么了?我们以后该怎样与他相处?
你能给他们一个圆满的解释吗?父母应该怎样对待他?

6 第一节 青少年期的身体发育 一、青少年期身体发育 二、青少年性意识的觉醒与青春期教育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7 青少年时期:发展的转折时期 青少年时期(11,12~21,22岁) 中学时期(11,12~17,18岁14,15岁)分初中阶段(11,12~14,15岁)和高中阶段(14,15~17,18岁) 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或少年期,高中阶段又称为青年初期

8 一、青少年期生理发育高峰期: 向成年期的生理过渡
1 外形的变化 身高和体重 身体的比例 第二性征 2 体内机能的增强 心脏的结构与机能的变化 肺的发育 大脑的发育 3 性的发育与成熟 性激素分泌增多 性器官的发育 性机能的成熟

9 1 外形的变化 1.1 身高和体重 青少年期最初的外部标志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加,这被称为生长加速期。一般而言,女孩在10岁以后就会发生这种变化,而男孩在大约12岁半时才开始,女孩到达青少年期的年龄一般早于男孩2年。 在青春早期,女孩较高,体重较重,但是这种优势持续时间很短。在14岁时,发育典型的男孩就超过了女孩,这时男孩的生长加速期已经开始了,而女孩的生长加速期几乎停止。对大部分女孩来说,到16岁时身体的成长就完成了,而对男孩来说,到17岁半时,身体的成长就完成了。这时,长骨末端的骨骺生长已经完全结束。

10

11 1 外形的变化 1.2 身体的比例 到了青少年期,首先是他们的手、腿和足的成长,然后是其他没有发育完全的部分的发育。这种发育模式表现为青少年早期身体比例失调——长长的腿、很大的脚和手。 身体比例也开始出现巨大的性别差异,这是由性激素对骨骼的作用所导致的。男孩的肩部比臀部增宽的比重要大,而女孩的臀部增宽的比重比肩部和腰部要大。当然,男孩的体格最终会比女孩大得多,而且,他们的腿比身体的其他部分都要长。

12 1.3 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一性征的变化包括生殖器官(女性的卵巢、子宫和阴道;男性的阴茎、阴囊和睾丸)的变化。另一些变化,叫做第二性征,在男性身上,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唇部出现胡须等;在女性身上,则表现为声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变大、皮下脂肪较多等。这些变化在身体外部可以看到,并且是性成熟的另外一些标志。

13 2 体内机能的增强 2.1 心脏机能的增强 2.2 肺的发育 2.3 大脑的发育 心脏增大,心室壁的肌肉增厚
心率、脉搏减缓,每次心搏所排出的血量增多 2.2 肺的发育 12时肺重量为出生时的10倍,肺小叶结构完善,肺泡容量增大,肺活量迅速增长。 2.3 大脑的发育 脑重:10岁时脑重为成人的95%,12岁时一般为1200克,接近成人水平。 脑电波:13-14岁前,波比较活跃,之后大脑机能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基本表现为波(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的主要脑电活动)。

14 3 性的发育与成熟 3.1 性激素的变化 性成熟为性激素所控制。雌激素被认为是女性激素,雄性激素是男性的激素,男女都同时具有这两种激素,但量不同。 男孩的睾丸释放出大量的雄性激素睾丸素,导致了肌肉的增长,躯体、面毛的生长和其他的男性性特征的出现。 女孩的卵巢释放的雌激素促进了乳房、子宫和阴道的成熟,使身体表现出女性化的特征,脂肪积累。

15 3.2 性器官的发育 3.3 性机能的成熟 在青少年期以前,儿童的性器官发育缓慢,但到了青少年期,男女青少年的性器官迅速发育。
女孩月经初潮的年龄多在10-16岁之间。 男孩首次遗精一般发生在12-18岁之间。

16 二、 性意识觉醒与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由于性成熟而引起的心理变化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特征。青春期心理的健康是保证青少年顺利地完成学业、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关键之一。

17 性意识的发展阶段 青少年的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疏远期。从儿童末期开始到少年中期结束。男女生均对异性表现出明显的疏远、对立迹象。 第二阶段:爱慕期。从少年初期或中期到青年中、后期。接触异性的愿望明朗化。具体表现为: 相互显示。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女生注意打扮,男生有意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能。 感情隐蔽。交流表达方式十分含蓄。实际上喜欢某个异性,但在同学面前却装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在高中阶段女生愿意与男生交往的比例大于男生愿意与女生交往的比例,而且男生在选择愿意交往的女生时更注意女生的外表,如漂亮可爱、温柔亲切等;而女生更多地注意男生的内在气质。 第三阶段:恋爱期。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

18 青春期教育的内容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青少年阶段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青春期教育成为这一阶段必不可少的课题。有必要通过正规的教育向青少年传授无偏见的、正确的、系统的性知识。 青春期教育实际上就是性教育,包括 性生理教育:正确认识解剖生理结构、月经和遗精等生理现象 性心理教育:正确认识与性有关的心理现象 性道德教育: 从道德的角度正确看待有关性的问题

19 总结: 处于从童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 1.性成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2.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达到成熟

20 (1)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 (2)情绪的成熟: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

21 (二)青少年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 1.一些青少年难以适应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克服它们带来的危险 2. 可能发生一些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早孕、生育、意外事故死亡、杀人、自杀、酗酒、药物滥用、性越轨、团伙等

22 生理发育中的常见问题 1. 肥胖和体形的保持 2. 睡眠减少 3. 营养和饮食障碍 4. 药物滥用

23 问题与思考:如何促进青少年的生理健康?

24 三、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青春期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25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初中生生理变化导致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性。例如,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兴趣和愿望,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初中生心理发展中的成熟性:初中生身体发育上的成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似的信任和尊重。 初中生心理发展中的幼稚性:思想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26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反抗性与依赖性 闭锁性与开放性
勇敢和怯懦 高傲和自卑

27 反抗性与依赖性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尤其如此。

28 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一般说来,初中生对父母、教师和异性同伴的心理闭锁达到高峰期。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尤其是同性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29 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 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

30 高傲与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产生自傲心理;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两种高傲与自卑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31 第三章 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32 一、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 (一)总体特点
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需要经验的支持,还包括具体形象性成分;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能完全抽象的符号进行推理,属于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33 (二)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形式(命题)运算阶段(12~15岁)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地位,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将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根据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可以想象各种可能,根据演绎进行推论。

34 1. 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 掌握了更多的抽象概念,形成更复杂的概念系统。

35 2. 运用假设 能够根据问题的已知条件,建立假设,检验假设。根据对多种假设或可能性的检验,确定问题的正确答案。

36 3. 逻辑推理 能进行相对复杂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前者要高于后者。

37 4. 思维的品质不断完善 (1)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创造性表现为,他们能采取新颖、独特的方案解决问题

38 批判性表现为,对他人的意见持怀疑和批评态度,不盲目相信他人;能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并开始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9 (2)思维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片面性表现为,思想偏激和极端化,不能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40 表面性表现为,分析问题时经常为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有时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41 5. 思维的自我中心 不能区分自己的关注焦点与他人关注焦点的不同

42 (1)假想的观众 感觉自己在舞台上表演,周围的人们都是自己的观众,在关注自己的表演。他们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3 (2)独特的自我 认为自己具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认为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独一无二的。

44 1.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和内省性 (1)假设性: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三)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和内省性 (1)假设性: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5 (2)内省性: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并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46 2. 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不仅能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思维,而且能够运用全面的、运动的、统一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47 (1)能够形成精确的概念,形成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各种推理能力基本成熟,基本掌握并正确运用逻辑法则

48 (2) 能够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并用理论来指导获得具体知识的过程。

49 问题与思考:如何促进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50 可以达到后习俗水平(包括契约、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可以达到后习俗水平(包括契约、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 1. 权利和民主法制阶段:以理性方式思考问题,重视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社会福利 “法律是为维护社会环境而设立的,违背法律的行为应当受到制裁”

51 2. 普遍的道德原则阶段 应根据普遍的人类道德原则和人类世界的标准,而不是法律条文或他人的意见,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如果为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而违法,也是正当的。”

52 第四章 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新特点

53 一、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两个飞跃期: 第一个是在1-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特征 第二个是青春期

54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一)人格发展的危机: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关于自我的一贯认识,由个人稳定的目标、价值观、信仰构成。

55 首先,从形式上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自我同一性。第一,自我同一性是指一个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诸如“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否原来的自己”之类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第二,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自我或社会身份的主观意识或感觉,即被社会认可的自我形象,例如,“我是中国人”,“我是大学生”。第三,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对自己当前状态的感觉,例如,感到身体很舒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当这样三种意识在一个人心中真正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的自我同一性已经形成或确立。

56 其次,从内容上看,自我同一性是由不同的方面或成分构成的。这些方面包括,职业/事业同一性,即个体愿意从事的事业和工作;政治同一性,即个体属于哪一政治派别或政治立场;宗教同一性,即个体的精神信仰;关系同一性,即个体的婚姻关系和亲密关系;成就、智力同一性,即个体追求成功和提高智力的动机强度;性同一性,即个体属于异性恋、同性恋还是双性恋;文化/种族同一性,即个体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国家,以及个体对他所属的文化的认同程度;兴趣,即个体喜欢做的事情,包括运动、音乐、业余爱好等;人格,即个体的人格特征;身体同一性,即个体的外貌或身体形象。

57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本质(自己之与他人的独特性)的统一性意识。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现实中的自己,了解自己的外貌、个性、信仰、民族、职业等,同时了解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之间的连续性,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自我同一性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反之,就可能是自我同一性混乱。

58 青少年寻求建立稳定一致的自我意识,包括形成特定的社会角色,如果不能形成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

59 如果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能形成“忠诚”的品质:持久的忠诚、信任,属于某个所爱的人、朋友和同伴的意识。

60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状态 1. 同一性形成:已经体验到危机,而且进行了积极的投入 2. 同一性延缓:正在体验危机,而尚未出现积极投入

61 3. 同一性早期完成:没有体验到危机,但已经进行了投入
4. 同一性扩散:没有体验过危机,而且没有出现积极的投入

62 例子 当被询问:“如果在找工作时,情况有所好转,你认为你会不会不再努力获取这个求职机会?”
同一性形成:“我可能会,但是我也不一定。我不知道‘情况好转’是指的什么” 同一性早期完成:“不会,这是我一直想出现这种情况”,人们都会这样想的,我也一样。 同一性扩散:“当然,如果情况好转,我就会根据环境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63 青少年的同一性是不断丧失和获得的过程,同一性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生中尤其是在青少年期和成年初期会反复出现,个体会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64 在青少年时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状态的数量是随着年龄而不断增多的,处于同一性扩散的人数量则不断减少。

65 马西亚等人认为,年少的青少年主要处于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期完成以及同一性延缓三个时期;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青少年中晚期而不是青少年早期。

66 1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是初中生很快出现成人的体貌。由于生理发育成熟过于迅速,使他们自觉或布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客观世界中抽回,重新指向主管世界,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其突出特征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他们常常内省,如“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有什么特点?”“别人喜欢布喜欢我?”等问题反复萦绕在他们心中。

67 2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青少年开始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会按照理想的自我,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68 3 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青少年十分关心自己个性特点方面的优缺点,在对人对己的评价中,更加关注个性心理品质,关注个性的完美。

69 4 自我评价逐渐接近成熟 在初中阶段,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常常不客观、不全面、不稳定,如评价别人时比较清楚,评价自己是比较模糊。
在高中阶段,青少年的自我评价正接近成熟。他们能够独立地从个性品质评价自己,基本形成自我批评的态度,他们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

70 5 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青少年在受到肯定和赞扬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则易产生挫折感。
教育者应维护青少年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尖锐地批评他们。

71 二、性的发展 性的同一性的形成时期 性的同一性的形成受生物因素的驱动,同时它的表现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72 1. 性的同一性的内容 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接受自己的性冲动,形成浪漫的或性的依恋关系

73 2. 性行为 (1)青少年性行为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不同 马里、泰国、菲律宾报告17岁前发生过性关系的妇女分别占72%,7%,6%。

74 在美国,婚前性行为日益普遍。20世纪50年代中期,1/4的女孩在18岁前有过性经验,一半以上的男孩和女孩在17岁时有过性经验。

75 (2)影响因素 过早进入青春期,贫困,学习成绩差,在学业、工作上缺乏目标,遭受性虐待或父母忽略的影响,家庭或文化背景中对早期性经验的态度等。

76 三、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 同伴关系 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77 1、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特点 (1)青少年早期同伴的影响最强,在12,13岁时达到顶峰,在青少年中期和晚期逐渐下降,而与父母的关系重新缓和。
逐渐克服团伙的交往方式 朋友关系日益重要 与异性关系的变化 (1)青少年早期同伴的影响最强,在12,13岁时达到顶峰,在青少年中期和晚期逐渐下降,而与父母的关系重新缓和。

78 (2)一般情况下,如果青少年不过分依恋同伴,违背家庭价值观,不做作业;如果在同伴交往中,他们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以求受到同伴的认可和欢迎,就不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79 逐渐克服团伙的交往方式 童年期的儿童在结交朋友方面的最明显特点是交朋友上的团伙现象,表现为6、7个儿童经常一起在一起交往和玩耍。到小学高年级,交友的团伙方式逐渐解体 青春期,青少年的交友范围逐渐缩小,他们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

80 朋友关系日益重要 小学儿童虽有自己的同龄朋友,但感情上仍然依赖父母 青少年阶段,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关系亲密的朋友。
调查:让儿童青少年回答“你平时将自己内心想的事情经常对谁说?”并要求他们将所列对象的重要程度排出顺序 小学生:父母、兄弟姐妹、朋友 初中生:朋友、兄弟姐妹、父母

81 与异性关系的变化 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对异性逐渐发生兴趣,但是最初是以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或者实际上喜欢某个异性,但在同学面前却装出漠不关心的样子。 初中阶段后期,男女生之间开始融洽相处。在一些男生和女生的心目中,会有一位自己比较喜欢的异性朋友。初中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很幼稚,缺乏坚实的基础,很少有保持下来并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的。

82 2、 青少年的亲子关系 情感上的脱离 行为上的脱离 观点上的脱离 父母榜样作用的削弱

83 亲子关系 1. 矛盾和张力:父母希望孩子独立,又要保护他们避免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84 自主性、沟通和冲突 青少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他们在亲子交流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也更为积极主动。

85 一方面要获得自主性,建立成熟的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又要继续从父母那里获得安慰、支持和建议。

86 亲子冲突较多地表现在日常事务上,包括家务杂事、作业、衣着、花钱、晚睡时间、约会、交友等事情上,而不限于基本的价值观。
受父母教养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87 3、 青少年的师生关系 小学儿童:与老师的关系一般都比较友好,他们接受任何一种类型的老师
青少年不象小学生那样接受所有的老师,也不象小学生那样与所有的老师都保持友好的关系。他们开始独立地评价老师,接受自己喜欢的老师,与之保持友好的关系;不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甚至对其持全然拒绝的态度。

88 专断型:家庭的严厉、不一致的教养行为,惩罚行为
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一)家庭教养方式 专断型:家庭的严厉、不一致的教养行为,惩罚行为

89 (二)不良的学业成绩和同伴交往 问题青少年通常学业成绩较差,与学习好的同学不能友好相处,经常与成绩较差和不受欢迎的同伴往来。

90 青少年个性发展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涨 1. 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喜欢自我表现 2. 具有主观性、偏激性

91 (二)出现反抗心理 1. 独立意识增强 2.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等。

92 (三)矛盾的情绪表现 1. 同时具有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性 2. 同时具有可变性与固执性 3. 同时具有内向性与表现性

93 高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1. 独立愿望进一步增强 2.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

94 3. 关注自我发展 4. 自我评价客观而深刻 5. 自尊心增强 6. 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95 (二)价值观初步形成和确立 对职业、生活方式、个人发展方向等的看法逐渐稳定,而且能独立决策

96 (三)具有较强的自治要求 1. 要求独立于父母 2. 独立选择职业

97 结论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由童年期向成年期的转折期,中学生在生理、认知、个性社会性等方面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成年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ownload ppt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 心理教研室:杜 蕾."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