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閱讀文本: 陳肇興〈山居漫興〉 賴和〈豐作〉 許南英〈祝英台近(謁五妃廟)〉 林景仁〈鄭成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閱讀文本: 陳肇興〈山居漫興〉 賴和〈豐作〉 許南英〈祝英台近(謁五妃廟)〉 林景仁〈鄭成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閱讀文本: 陳肇興〈山居漫興〉 賴和〈豐作〉 許南英〈祝英台近(謁五妃廟)〉 林景仁〈鄭成功〉
文學與歷史 閱讀文本: 陳肇興〈山居漫興〉 賴和〈豐作〉 許南英〈祝英台近(謁五妃廟)〉 林景仁〈鄭成功〉

2 壹、陳肇興〈山居漫興〉

3 一、關於作者 陳肇興,字伯康,號陶村,生於清道光年間(目前所見部分資料記載為1831年),卒年不詳。彰化人。道光末年進入白沙書院,為「白沙書院四傑」之一。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之亂,陳氏舉家走避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的牛牯嶺,並與邱石莊、林鳳池等人集結當地住民樹旗對抗。亂平後返鄉,設教於里,其學生多成材,著名者有吳德功、楊馨蘭、楊春華、許尚賢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其中的《咄咄吟》寫於戴亂期間。其詩多能反映時局,對於清領時期的民變,臺灣社會變遷、風土民情等相關研究,深具參考價值。

4 ★白沙書院 現已無存。故址在今彰化市孔廟右側。清乾隆10年(1745年),彰化知縣曾曰瑛將舊有的義學改建為白沙書院,是臺灣中部文教發展的重要象徵。日治時期,日本當局實施市區改正,白沙書院遭拆除。大正6年(1917年),彰化仕紳楊吉臣倡議在原白沙書院的位置設置彰化第二幼稚園。目前該處所保留的,即為第二幼稚園的舊建築。

5 二、補充資料 ★戴潮春事件 1862年,彰化地方巨富戴潮春,率地下組織「八卦會」舉兵抗清,是清領時期歷時最久的民變。 戴潮春香位遺址→

6 戴潮春字萬生,彰化縣四張犁(今台中北屯)人,是清代臺灣中部地區的巨富,世代擔任北路協署(1733年設置,是清領時期掌管台南以北的軍事機構,官署設在彰化,主官為副將)的稿書,亦即書記。因為當時北路協署副將不時向其勒索,於是在1861年辭職。糾結八卦會的成員,在地方上辦理「團練」,由於組織日益龐大,時有擾亂治安的事件發生,1862年3月,官方對其組織進行的懲辦、壓制。該會黨員便在這時候集結而起,舉兵抗清,擁戴潮春為首領。4月,戴潮春首先率會眾攻佔彰化縣城,不久之後中部各地相繼響應,由於開倉放糧,更因此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集結的群眾更為龐大。

7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避免過去抗官行動中,閩客對立或漳泉對立每為政府的分化策略所利用,因此戴潮春特別提出要漳泉共濟合作的主張,並特別留意吸收泉籍、客籍的人士,然而民間的族群對立意識已深,最後仍是無法避免悲劇重演。1863年,清軍收回彰化縣城,戴潮春的勢力逐漸潰敗,是年底,遣散同行的黨人,自行前往投案,因拒絕向當時的臺灣兵備道丁日健下跪,當場遭處決。 此後其餘黨仍持續有零星的抵抗行動,直至1865年才被全部平息,整起事件遂告結束,前後歷經4年。

8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起行動裡,許多將領的妻子、母親都參與了戰事,在史書的記載裡出現不少「驍勇勝男子」的評價。例如王新婦戰死之後,他的母親招集王新婦的部屬參加另一位將領嚴辦的部隊,力圖為子報仇,她在作戰的時候時,「挺十八斤長刀作旋風舞,壯士二十人不能近」(見《東瀛紀事》、《戴案紀略》等)。 此外,在事件過程中,有不少臺灣的地方名望人士出資訓練鄉勇援助官兵,像是本課作者陳肇興,另外尚有竹塹地區的林占梅等。 戴潮春的評價相當兩極,就官方而言,他的行為是「造反」,然而在民間,卻也有把他的行動視為一種「起義」的看法。關於戴潮春事件,民間尚流傳許多說書、彈唱的歌謠,如〈戴萬生反清歌〉等。

9 ★集集鎮的大眾爺祠 集集鎮舊街附近的大眾爺祠的由來,與本課作者陳肇興淵源甚深。
相傳戴潮春事件期間,陳肇興舉家避居集集的山林,並於此地招募鄉勇,與戴潮春的兵馬有幾次激戰。1863年在一次戰役中,戴軍戰敗,被俘並斬首者二百餘人,濁水溪的河水因大量的屍首而為之變紅。當地居民善後時,便設立小祠供奉這些戰死的人。每年定期舉行祭典,後來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10 另外,大眾爺祠旁的老樟樹,根據文獻記載,已有七百多年的樹齡,目前是南投縣政府列管的百年老樹之一。當地人稱其為「樟靈公」、「樟樹公」,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為樟樹公的誕辰,是集集鎮一年一度的重要祭典。日治時期日本官員岡田兼次郎曾以「浮島綠蔭」,將此地列為集集八景之一

11 貳、賴和〈豐作〉

12 一、關於作者 賴和(1894~1943),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孔乙己…等。彰化人。1914年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幾年後回彰化開業行醫,並積極投入社會改革運動。有別於大多數的傳統文人或新式知識份子,賴和在文學創作、文化思索、社會關懷上,展現了新舊兼容的特質。日治時期多數的新式知識份子,在追求「文明」以改革社會的同時,免不了會帶著「啟蒙」的姿態看待本土文化、本土民眾,然而賴和在評價自身傳統文化方面,卻抱持著較為謹慎的態度。因此他既能批判本土傳統的封建性,卻也重視傳統的價值;既能學習外來的文明、文化,也能思考並批判「文明」這樣的價值觀,對本土文化、民眾帶來的壓抑或矮化。賴和在新文學方面的貢獻有二點:1 、新文學創作的投入,包括新詩、散文、小說、評論,在新文學發展之初,具有示範作用。2、主編《台灣民報》文藝欄,提攜後輩作家。世人尊其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13 攝於初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時(1909年) 賴和曾在〈無聊的回憶〉中提及,他幼年時因懼怕被剪髮而不敢上學的一段心情:「在我當時的意識裡,覺得沒有一條辮子拖在背後,就不像是人……」

14

15 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捕,1924年1月7日出獄時與難友及迎接者合影。

16 二、補充資料 ★「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
反應日據時代臺灣蔗農在台灣買辦階級與日本資本家聯合掌控的至堂會攝的壓榨下的無奈心境。臺灣蔗糖原本就擁有日本本土的市場,在一次大戰報發後,又給臺灣蔗糖外銷的機會。日本當局積極發展臺灣的糖業,推行糖業保護政策,採取「原料採收區域制度」,不僅製糖會社可以片面決定甘蔗收購價格,農民自己種的甘蔗不能處理,必須要賣給指定的製糖會社。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上)》,臺北:玉山社,1999年)

17 ★賴和〈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 作於1925.10.23,發表於《臺灣民報》84期,1925.12.20
★賴和〈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 作於 ,發表於《臺灣民報》84期, 三 使我們汗有所流, 使我們血有處滴, 這就是──強者們! 慈善同情的發露, 憐憫惠賜的恩澤! 四 哭聲與眼淚,比不得 激動的空氣、瀉澗的流泉, 究竟亦終於無用。 風亦會靜、泉亦會乾, 雖說最后的生命, 算來亦不值錢。 一 覺悟下的犧牲, 覺悟地提供了犧牲, 唉,這是多麼難能! 他們誠實的接受, 使這不用酬報的犧牲, 轉得有多大的光榮! 二 弱者的哀求, 所得到的賞賜, 只是橫逆、摧殘、壓迫, 弱者的勞力, 所得到的報酬, 就是嘲笑、謫罵、詰責。

18 八 唉,這覺悟的犧牲! 多麼難能、多麼光榮! 我聽到了這回消息, 忽充滿了滿腹的憤怒不平, 無奈慘痛橫逆的環境, 可不許盡情地痛哭一聲, 只背著那眼睜睜的人們, 把我無男性眼淚偷滴! 九 唉,覺悟的犧牲! 覺悟地提供了犧牲, 我的弱者的鬥士們, 這是多麼難能! 這是多麼光榮! 五 可是覺悟的犧牲, 本無須什麼報酬, 失掉了不值錢的生命, 還有什麼憂愁? 六 因為不值錢的東西, 所以能堅決地拋去, 有如不堪駛的廢舫, 只當做射擊的標誌。 七 我們只是一塊行屍, 肥肥膩膩,留待與 虎狼鷹犬充飢!

19 參、許南英〈祝英台近(謁五妃廟)〉

20 一、關於作者 許南英(1855~1917),號蘊白、允白,又號窺園主人、留髮頭陀、龍馬書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等,臺南人。1878年與文友共創「崇正社」,社員有施士洁、陳望曾、丘逢甲等人,該社為南社的前身。1890年成進士後,決定返台。1894年唐景崧聘請許南英協修《臺灣通志》,乙未之役之後內渡,其後的詩風時而流露悽悵無奈及懷鄉之情。1912年返台省墓,1915年受聘入「菽莊吟社」,1916年赴蘇門答臘棉蘭,為華僑市長張鴻南編輯服官事略,後病逝於該地。平生景仰宋朝的蘇軾、黃庭堅,其水墨作品亦承兩位文人之風,而除了舊學的學養之外,對於新學亦熱心研究。著有《窺園留草》。

21 二、補充資料 ★寧靖王 朱術桂(1617~1683),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第十五皇子朱植的後代。曾授封為於荊州(四川),為「輔國將軍」。1644年明朝末世皇帝崇禎帝自殺,明朝遺臣擁明福王於南京,滿清入主中原之後,桂王朱由榔奉明朝正朔稱帝,並受到鄭氏勢力的支持。1648年,桂王指派朱術桂為鄭成功軍隊的監國,並封其為「寧靖王」,駐地福建閩南,實為鄭成功用以凝聚反清復明力量的王室代表。1664年,因維持明朝正統的需要,鄭經迎寧靖王來台,並為其興建府邸(位於今赤崁樓旁的西定坊),供歲祿於寧靖王。

22 1683年施琅攻台,鄭克塽出降,寧靖王決意以身殉國,其隨侍之五妃請賜絹帛自縊,寧靖王親葬五妃後亦自盡。死前書於壁:「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機莖頭髮,苟全微軀,遠潛海外四十餘年,今六十有六矣。時逄大難,得全髮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自殺前將數十甲田地全數送給佃戶(寧靖王的田園位於今高雄縣路竹、湖內一帶)。死後台人將他與原配羅氏合葬於竹滬(即其田園的所在地),據說當時民眾還築建偽墓百餘座以混淆清軍。寧靖王墓的現址,偽墓合建為一大型的墳墓。1988年政府將該址指定為三級古蹟。發現於日治時期昭和年間(1937年左右)。戰後,當地居民籌資重建,將百餘座的偽墓合建為一大型的墳墓。1988年政府將該址指定為三級古蹟。

23 ★五妃廟 五妃廟,五妃指的是明朝寧靖王的妾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寧靖王的原配羅氏死後,即由五妃隨侍在側。1683年,施琅攻台,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準備殉國,五妃請賜綢帛,自縊於中堂。寧靖王親葬五妃於南門城外魁斗山(曾為墳地,俗稱鬼仔山,後以諧音而雅稱「魁斗山」或「桂仔山」)。乾隆年間(1746年)巡台御史有感於五妃之氣節,下令修建並立墓碑,為「五妃墓」,光緒年間重修,並於墓前立廟祭祀,稱為「五妃娘廟」,形成墓廟合一的特殊景觀。日治時期昭和年間再次整修,當時台南州知事手撰「五妃之碑」。現為政府指定的一級古蹟。 五妃廟「墓廟合一」的構造→

24 五妃廟的舊貌 1

25 五妃廟的舊貌2

26 五妃廟現貌

27 ★「杜鵑啼血」的典故 「杜鵑啼血」的典故有很多種版本,約略如下:
杜鵑,指的是杜鵑鳥,也稱子規,相傳是望帝杜宇的化身。望帝稱王於蜀(四川),據說因為臣子治水有功,禪讓王位,之後隱居西山,死後化為杜鵑鳥,啼聲哀惋。(有一種說法是望帝為了勸諫怠忽職守的新王,所以哀鳴不絕)歷代的文人、詩人,往往把杜鵑的叫聲詮釋為悽惋、哀傷、思鄉情懷,或是一種至誠的情感。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 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或如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 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28 杜鵑鳥→

29 ★延伸閱讀 陳肇興〈五妃祠〉 玉帶歌成萬古愁,君王節義自千秋。 可憐同死不同穴,芳草淒淒各一邱。
此詩收於陳肇興《陶村詩稿》卷一,癸丑年(1853)作品。此 詩又載連橫《台灣詩乘》。

30 肆、林景仁〈鄭成功〉

31 一、關於作者 林景仁(1893~1940),字健人,號小眉,號蟫窟主人。林爾嘉(板橋林家)之子,從施士洁學,母龔氏督教甚嚴,15歲時已精諸經,漢學根柢雄厚。曾赴英國牛津大學修業,通曉英、法、日、荷語。其妻為蘇門達臘橡膠王張煜南之女,婚後曾投資南洋日麗銀行,其後曾任新高銀行董事、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監事等,1932年於日本在中國成立「滿州國」,任外交部歐美局情報司司長。詩名頗盛,著有《摩達山漫草》、《東寧草》、《天池草》。

32 二、補充資料 ★延平郡王祠 (明室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
1662年(明永曆16年)鄭成功去世後,百姓感念其功績,立廟奉祀,名為「開山王廟」。清同治年間,沈葆楨奏請朝廷為鄭氏立祠,遂將該廟改建為「延平俊王祠」,於1895年完工,為一福州風格之建築。日治時期改為「開山神社」,為當時臺灣最早的神社,仍舊奉祀鄭成功,初期增建鳥居,昭和時期則在舊建築之南增建日式神社。戰後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也由原先閩式建築整修為北方朝廷式建築。由於多次舊廟新建,曾造成列級古蹟爭議。

33 延平郡王祠

34 太妃祠(供奉鄭成功母親田川氏的牌位)前,有三棵相傳為鄭成功親植的古梅,。據說若梅樹開花,那一年便會是太平之年。

35 ★鄭成功生平 鄭成功(1624~1662),原名鄭森。出生於日本九州。父鄭芝龍為武裝海商集團首領,後受明朝招安,母親為日人田川氏。鄭成功青年時期曾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受南明隆武帝賜姓明朝的國姓「朱」,故世稱「國姓爺」。1646年清軍功克福建,鄭成功之父親鄭芝龍決意降清,遂北上與清朝朝廷談判,卻遭清軍背約挾持,期間鄭氏母親因受辱而自盡。1647年鄭成功整合鄭家在海上貿易的勢力,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此後持續與清軍交戰,十幾年間控制海權,並廣設內陸的商業據點以累積資金、籌備軍力。

36 期間鄭芝龍在清廷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順治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決不受。1661年康熙即位,採用鄭氏降將黃梧建議,設法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實行海禁、處決鄭芝龍、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等。由於清朝當局的策略,鄭成功的軍隊陷入財務危機,只得以離島為基地,遂進攻臺灣,先經澎湖,再突襲攻台,九個月之後在漢人移民的協助下打敗荷蘭人。1662年取台後班屯墾令,設「承天府」,改台南為「東都」,爭取明朝遺臣的效忠。然於同年6月病逝。

37 鄭成功像→


Download ppt "閱讀文本: 陳肇興〈山居漫興〉 賴和〈豐作〉 許南英〈祝英台近(謁五妃廟)〉 林景仁〈鄭成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