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10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P10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P102

2 P102

3 P103

4 大 事 紀 課文整理 明 清 隋唐 宋 元 科舉制度開始 科舉成為主要的選才方式 理學 士與隱的抉擇 士大夫 平民 變 法
大 事 紀 隋唐 科舉制度開始 科舉成為主要的選才方式 理學 士與隱的抉擇 士大夫 平民 變 法 八股取士;程朱理學盛 陽明學興起 經世致用之學 考據學 經世之學再興 變法失敗 文化自覺 積弱積貧 十九世紀以後

5 隋、唐的科舉制度 課文整理 隋代首創科舉制度為任官取士的途徑 考生可經由「干投行卷」為自己增加錄取機會
禮部考試合格之後,仍須通過吏部「身、言、書、判」的考試方可任官 科舉考試名額不多,以科舉出身的官員比例偏低

6 P103

7 P103

8 宋朝的科舉創新 課文整理 增加錄取名額,訂「三年一試」 科場漸趨嚴格─糊名、 謄錄
確立殿試制度,進士及第者皆為「天子門生」1.可強化國君權威 2.能革除考官不公之弊 簡化任官程序:凡進士及第即授與官職

9 P103

10 宋代科舉的影響 課文整理 科舉考試比較公平─平民子弟得以應試,獲得仕進機會 一般人將讀書人(士)與官員(大夫)畫上等號─被視為「士大夫」階級
因士大夫擁有諸多特權→造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

11 P103 宋代高官子弟一般不參加科舉,只是蔭任位低俸薄的小官,非但世家大族無法形成,甚至出現『富貴不傳三代』的說法。 P104

12 宋朝士人的抱負:經世致用 課文整理 時代背景: 1.「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士人備受禮遇 2.強鄰環伺,積弱不振的政局 開創新時代精神:胡瑗
1.主張:首創經義與治事二齋教學,樹立「明體達用」的教學目標 2.影響:士人嚴格要求自己、造就自己,以期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3 宋朝士人的抱負:經世致用 課文整理 具體表現: 1.政治改革:慶曆改革(范仲淹)、熙寧變法(王安石)
2.社會事業:知識份子在地方上興辦義莊、社倉、鄉約

14 P104 朱熹設『社倉』,范仲淹辦『義莊』

15 P104 新舊黨爭,改革失敗 失敗原因:保守分子反對

16 P104

17 士人文化自覺的產物─理學 課文整理 背景:宋儒拋棄繁瑣疏證,力排佛、道,以重建儒學道統,卻雜揉 佛、道哲學 代表:
1.北宋─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 2.南宋─朱熹、陸九淵 意義:理學為宋儒文化自覺的產物 影響:1.使道德規範更為嚴密 2.使士人改善盲目尊古弊端

18 P104 P105

19 P105 宋代理學的影響 u

20 元朝士人的仕與隱 課文整理 背景:蒙元滅宋之後,士人更面臨在異族統治之下「仕」與「隱」的抉擇困境 1.出仕,有違於道
2.為實現經世濟民的理想,出而仕元 代表: 1.隱:劉因─不事異族,退隱山林 2.仕:姚樞、許衡─ A.作法:推行漢法,廣傳程 朱理學於北方 B.影響:a.《四書集注》成科考必備教材 b.程 朱理學取得學術正統地位

21 P105

22 P105

23 明政局下的士人 課文整理 明朝學風的轉變: 1.初期:藉八股文箝制士人→思想漸趨僵化沉寂
2.中葉:王守仁倡「致良知」 →擺脫程朱學派束縛,思想解放 3.晚明: A.東林學派批判專制政治VS魏忠賢東林黨爭 B. 再倡儒家 經世思想

24 P106

25 明政局下的士人 課文整理 明末清初「經世」理念再現: 1.背景:痛感王學末流空談心性,無補於世道 2.代表: A.科技派─徐光啟、宋應星
B.經史派─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 3.影響:士人紛紛以樸素的經學取代空疏的理學

26 P106

27 P106 東林黨爭

28 課文整理 明末經世思想─科技派 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 宋應星:著有《天工開物》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

29 明末經世思想─經史派 課文整理 顧炎武:著《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 王夫之:著《讀通鑑論》、《宋論》
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強調民本思想

30 P106

31 清朝統治下的士人 課文整理 統治策略:恩威並濟 1.恩:藉科舉功名籠絡士人;招納士人編纂巨籍,以 消磨其精力。
2.威:摧抑士紳的社會地位,興文字獄、禁毀書籍。 士人發展: 1.士人多以應舉出仕為業,而為清室所用;也有士人,轉向考據訓詁之學,致力於整理古籍。 2.十九世紀以後,內亂與外患紛至,晚清經世思想乘時再興

32 P106 考據學 P107

33 宋代到清代的學術流變 清中葉 考據學 宋代理學 明中葉 心學 元代理學 明末清初 經世致用 之學 清末 經世致用 之學 士大夫的抱負
與文化自覺 清中葉 考據學 宋代理學 明中葉 心學 元代理學 明末清初 經世致用 之學 仕與隱的抉擇 清末 經世致用 之學

34 近世士人的品味 課文整理 背景:士大夫生活品味趨向精緻合於美感的「雅文化」 人生觀:追求居室的樸素、清雅,以體現寧靜、澹泊
展現才華:琴、棋、書、畫 發展:宋以後,收藏與鑑賞文房雅玩及古器物成為士人新興嗜好 A.宋朝 ─自然古樸 B.明 清─人工雕琢

35 P107

36 近世士人的交遊 課文整理 背景:自實行科舉制度以來,士人間的聚會、結社更為頻繁 方式 1.最常以詩文會友、結社
2.組成各類興趣的團體,如畫社、琴會、酒會、茶會、賞花會等 對象:士人、僧道、四方人物

37 P107 P108

38 P107

39 胡 瑗 胡瑗認為,『聖人之道』有體、用、文等三方面:『君臣父子,仁義禮樂』等封建體制是體, 『詩書史傳子集』等經典著作是文,用是把這些道理付諸日用,福國利民。學校就是要向學生傳授『明體達用』之學。國家選拔和培養的人才,如果不以體、用為本,而專講究聲律浮華的詞藻為應付科舉考試作準備,一定會敗壞世風民俗。

40 為了培養『明體達用』人才,胡瑗很重視因材施教。他在湖學採取分齋教學制度;一是經義齋,選擇『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學生,對他們講授儒家經典的經義。一是治事齋,也叫治道齋,對學習研究治道的學生,分別講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曆律等等,一人各治一事和兼治一事,或專或兼,教師可因學生所專進行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啟發並塑造了宋代知識分子的新精神。他們抱持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努力講求學問以造福人群。

41 胡瑗安定書院

42 王安石(1021~1086) 出身官宦之家。於1042年考中進士。 1058年,向宋仁宗上萬言書針砭時弊、要求改革。
熙寧變法時王安石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1069年宋神宗時,任參知政事,開始推動變法

43 王安石熙寧變法

44 宋理學的發展 (明中葉後)

45 P104 P105

46 北宋理學的發展 周敦頤,濂溪先生,著「太極圖說」,將宇宙自然與道德修為相結合 張載,橫渠先生,創「氣化論」,認為宇宙萬物皆氣的聚散
程顥,明道先生,重視涵養心性 程頤,伊川先生,在程顥「涵養需用敬」的基礎上,強調「進學則在致知」 太極圖

47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周敦頤以《易經》為根據,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認為太極是由無極而來。無,是無邊無際、無形無像之意;極,是指極限;太,象徵著至高無上,太極就是至高無上的無極,主宰著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太極創造了世界,它動的時候產生陽氣,靜的時候產生陰氣。陰陽的聚變產生了五行,五行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生出了四時,萬物也因此而生。 周敦頤將陰陽二氣和五行中最精微的部分稱為「精氣」,精氣常常處於一種奇妙的凝合聚散狀態,這種狀態分為乾道和坤道,乾道生出男人,坤道生出女人,這就完成「人」的創造過程,而人是萬物之中最靈秀的部分。

48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 其意為人的道德情操和境界的培養,主要是依賴主敬的修養,即排除雜念,將注意力集中到內心,使心不放馳,始終保持一種敬畏的心境;主敬尚不足,須透過學習,即格物窮理,具體研究事物的道理,以不斷充實自己,並以之檢查自己的思想是否合理。

49 南宋理學的發展 朱熹: 陸九淵: 接續程頤「性即理」的學說 強調格物致知,博覽聖賢書 遍注儒家經典,《四書集注》至元代成為科舉考試的定本
主張「心即理」 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

50 P105

51 程朱學派 才能獲得『理』;故主張 通過讀書才能求得『理』 2.即物窮理、格物致知 道問學 重學 程頤(北宋)小程,伊川先生
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 朱熹(南宋)1.透過對客觀事物的研究, 才能獲得『理』;故主張 通過讀書才能求得『理』 2.即物窮理、格物致知 道問學 重學

52 陸王學派 程顥(北宋)大程,明道先生 尊德性,重思 陸九淵(南宋)心即是理 王陽明(明中葉)致良知,知行合一

53 朱陸異同之爭-鵝湖之會 南宋淳熙元年(西元1175年),呂祖謙邀請朱熹、陸九淵兄弟到江西鵝湖寺聚會,意在從中調和,鵝湖之會所討論的主要問題是為學之方,即治學和修養方法問題。討論一開始,陸氏兄弟便各做一詩以表白自己的觀點,他們在詩中稱自己的為學之方是「易簡功夫」,譏諷朱熹的治學方法是「支離事業」。朱熹聽了二陸的詩,雖然很不高興,但仍堅持討論了三天。最後,由於雙方各自堅持自己的觀點,討論沒有達到預計的目的。鵝湖之會以後,「理學」和「心學」之分就十分明顯了。

54 有關朱熹: 『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有關陸九淵 『先發明本心,而後使之博覽』 『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 『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

55 朱熹與陸九淵學說的比較

56

57 理學,又稱為「新儒學」、「性理學」、「道學」或「宋學」
稱為「新儒學」 主要原因在於理學雖然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卻揉和了佛、道。因為它與原來的儒學已經不同,因此稱為「新儒學」。 稱為「性理學」 是因為新儒講學的內容事重義理,以性、命、天理為問題的中心。

58 稱為「道學」 是因為新儒自認承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的道統,講的是「內聖外王」之學,與秦、漢以後專重章句訓詁的儒者有別。在宋史中,更因此另外立了「道學傳」,以別於傳統的「儒林傳」。 稱為「宋學」 是因清代乾嘉年間考據之學大興,研究典籍推尊漢儒,號稱「漢學」。他們攻擊宋代新儒解經空疏的弊病,因此相對於「漢學」,稱宋代新儒為「宋學」。

59 「聖之清」與「聖之任」 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滅亡。在異族統治下的中國知識分子,如果高蹈不仕,不事異族,固然堅守了「聖之清」的原則,但就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傳統而言,則心有未安;但如出而仕元,服事異族,則於個人操守未免大節有虧。 許多元代知識分子走上不仕蒙古、退隱山林的道路,如劉因就是「聖之清」者一個代表。但也有一批知識分子忍辱負重,如趙復、姚樞、許衡等人,在亂世中以衛道自任,做「聖之任」者 ,使程朱之學廣傳於北方。

60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宏大的一部農書,全書60卷,50多萬字,規模大、內容廣。共劃為12大門類:分別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指棉、麻、葛等的栽培、加工與使用)、種植(指中草藥物與竹、木、茶等的栽種)、牧養、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等)、荒政。 他充分認識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用大量的筆墨講述,其內容充盈大卷,占了全書12大門類中近1/6的分量。這是該書獨具的特色,是其他各類農書所無法比擬的。

61 東林書院,依庸堂的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足見晚明知識份子對時政之關心。

62 東林書院 原為宋理學家楊時講學之所,後來書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廢。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顧憲成因太子選立問題忤帝意而被貶,遂回無錫老家,在地方士紳高攀龍及官吏資助下重修書院。東林書院有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表達了顧憲成為學治世的精神。自此東林書院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致力於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因此成為明末的輿論中心。為此,它的名聲大振,但它也由此而遭到統治者的禁毀,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權,殘害東林黨人,東林書院被拆毀。

63 東林黨爭 吏部郎中顧憲成罷歸鄉里,講學於無錫的東林書院,以君子自居,以道學救世,諷議時政,一部分朝臣與相應和。而忌之者亦眾,指憲成等為東林黨,各分門戶,相互攻訐。 熹宗即位,東林黨當政,盡斥非東林黨,被斥者紛紛轉附太監魏忠賢,形成閹黨,力圖報復。由於熹宗昏庸,忠賢跋扈日甚,趁勢鎮壓東林,不但毀去全國書院,更加害東林黨人,朝中善類一空。

64 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的一種達到天賦道德的修養方法。致,推及、達到的意思;良知,是孟子所說的一種「不慮而知」的天賦道德觀念。致良知,是通過閉目「省察存養」的內心功夫,達到「致是良知而行」的道德自我完善過程。他認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並要求推及自己的良知於事事物物,即所謂「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及把自己的一切行為和活動都納入封建道德規範的軌道

65 知行合一 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66 考據學 清末考據學的興起背景: 一方面來自對宋明理學的反動。 欲以博實的經典考證,來闡釋儒家義理的深切涵義,以革除空虛浮偽之弊。 一方面則是清廷嚴格控制思想所促成。 一般學者為全身遠禍,紛紛轉趨故紙堆,從事古書的訓詁、音韻、校勘等工作。  

67 考據學 1.盛行時間:清代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所以又稱「乾嘉之學」。 2.定義:專門從事訓詁考據的經學。 3.興起因素:
A.解決宋、明儒者的爭論,學者主張回歸經典研究。 B.明的滅亡使學者反省宋、明理學的弊端。 C.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屢興文字獄。 D.西洋傳教士傳入的西方科學著述帶來科學研究方法 E.江、浙一代經濟發達,商人支持龐大的修書事業

68 考據學 乾隆、嘉慶年間,是考據學最發達的時代,以蘇州惠棟和徽州戴震為代表。兩人為學皆宗漢學,不同的是
1.惠棟治經並嚴守漢儒家法,稱吳派; 2.戴震不墨守,惟以客觀實證為依歸,稱為皖派。 考據學的方法相當科學,信則傳信,疑則闕疑,對古籍的整理貢獻甚大;但因過重於細瑣名物的考究,於思想的啟發及國計民生的講求,均少裨益。

69 江西詩社 名稱由來: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 詩風: 長處─詩境開拓,風骨高,語句奇,掃 清脂粉氣 短處─乏情韻,不自然,好用典,脫胎
換骨易流於剽竊抄襲 代表作家: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70 月泉吟社 創立者:吳渭,字清翁,號潜齋 「月泉」得名於月泉書院(浦江城北有月泉)南宋詩社林立,為互相唱和、以文會友之所。宋亡後吳氏成立月泉吟社,邀請遺老方鳳、謝翱、吳思齊等主持社事 詩皆以田園隱逸生活為題材,藉以表現作者寄情田園,不與統治者合作的消極反抗心理和故國之思。風格以温厚和平為主,多用比興手法


Download ppt "P10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