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一、墨子及其哲学 二、后期墨家哲学 三、名家哲学 (一)惠施 (二)公孙龙子
第一编 先秦哲学 第四章 墨家、名家哲学 一、墨子及其哲学 二、后期墨家哲学 三、名家哲学 (一)惠施 (二)公孙龙子
2
墨子与墨家 兼爱与“仁”的反省 尚贤与尚同 非乐与节葬 天志与明鬼 三表
3
一. 墨子与墨家 墨子其人 墨子其书 墨学渊源 墨家
4
墨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墨子 墨子本人活动:《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 墨子本人思想:《尚贤》、《尚同》等31篇
墨家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墨辩》。 墨家专业技术知识:《备城门》等11篇
5
墨子其人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
6
“杨墨之道,得圣人之一而废其百者是也。圣人之道,兼杨墨而无可无不可者是也。……二子之失于仁义而不见天地之全,则同矣,及其所以得罪,则又有可论者也。杨子之所执者为己,为己,学者之本也。墨子之所学者为人,为人,学者之末也。是以学者之事必先为己,其为己有余而天下之势可以为人矣,则不可以不为人。故学者之学也,始不在于为人,而卒所以能为人也。”( 《杨墨》)
7
2. 墨子其书:《墨子》(墨家哲学的主要典籍)
明· 福建芝城姚奎排 印的铜活字本《墨子》
8
3. 墨学渊源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 ——《淮南子》
9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汉书·艺文志》
10
二.兼爱与“仁”的反省 兼相爱,交相利 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这就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11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墨子·兼爱中》)
12
2. 兼即仁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人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墨子·兼爱中》)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同上) “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也,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兼爱不是无偿地泛爱,爱人是为了人爱,利人是为了人利)
13
3.非儒 “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为不明,以鬼为不神;天鬼不说,此足以丧天下。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为上者行之,不必听治矣;为下者行之,必不从事矣。此足以丧天下。”(《公孟》) “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而用仁义。手足口鼻耳,从事于义,必为圣人。”(《贵义》)
14
4.非攻——兼爱原则用于国与国间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者,其说将何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誉?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今天下之所同义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非攻》下) (征伐对天、鬼、人的利益皆有害)
15
三. 尚贤与尚同 1. 尚贤——推广到设官治事上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
16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把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作为选才的标准,而不注重其出身。
贤人标准与儒家不同,儒家主要的标准是:“其为人也孝悌”;墨子的标准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 选拔对象,儒家根据“亲亲”、“尊尊”的原则,先要分亲疏、贵贱;墨子则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17
2. 尚同——兼爱用于行政上 (1)论国家起源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形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尚同上》)
18
(2)尚同而下不比 天 天子 国君 乡长 里长
19
四. 非乐与节葬、节用——“兼爱”的原则推广到人民生活上
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之衣食之财”(《非乐上》)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这一点:“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三辩》)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俯仰周旋威仪之礼……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节用中》)
20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者,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野。虽身知其安野,口知其甘野,目知其美野,耳知其乐野,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命下》)
21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伐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非乐》上)
22
2. 节葬、节用 厚葬的危害 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节葬下》)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信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信也。其信之,非外取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是以信之。”(节用下)
23
墨子把“利”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他所谓“兴天下之利”的“利”,其具体内容是“富”与“庶”。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兼爱中) 墨子把“利”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他所谓“兴天下之利”的“利”,其具体内容是“富”与“庶”。 墨子的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不仅强调行为的效果,也注意到行为的动机。
24
五. 天志、明鬼、非命:墨子的人生观与天人关系论
1.“非命”、“尚力”的人生观 力指个人主体创造性、人的活动,命指人生境遇的固定性 反对宿命论,主张命运由人自为
25
2、“天志”、“明鬼”的天人关系论 孔子“畏天命”,墨子则大讲“天志”、“天意” 。
天能对人赏善罚恶,人也能以其行为感应天 鬼也能与人交通,对人赏善罚恶 “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强非也。曰: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非仁者之言也。今之为仁义者,将不可不察而强非者,此也。” (《非命下》) “天子未得恣己而为政,有天政之。”“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天志上)
26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天志上》)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天志上》)
27
“子墨子言曰:戒之慎之,必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恶。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何以知其然也?曰: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天志下》) (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28
“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神,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明鬼下》)
“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明鬼下》) “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父子兄弟之不慈孝弟贞良也;正长之不强于听治,贱人之不强于从事也;民之为淫暴寇乱盗贼,以兵刃毒药水火退无罪人乎道路率径,夺人车马衣裘以自利者,并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乱。此其故何以然也?则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明鬼下》)
29
墨子不仅重“天”,而且重“鬼”。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墨子则根据历史传说和众人“耳目之实”,证明有鬼。他之所以重鬼,是因为鬼能尚善罚暴。
墨子坚决否认命运的存在——非命。他认为,王公大人的国家治乱,卿大夫的贵贱荣辱,庶人的贫富、饥饱、寒暖,都决定于个人的努力或不努力,不在于命运,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鬼神又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是沟通天人的中介)
30
六. 取名予实与三表 先秦,认识论主要是围绕着“名实”之辩而展开的 。
“故我曰瞽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亦以其取也。”(贵义)
31
“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上) (提出“三表”或“三法”来作为判别是非、真伪的客观标准)
32
首先,“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说判断一种学说的是非真伪,必须在历史的记载中寻找前人的经验作为根据。
其次,“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这是以直接经验作为检验的标准。墨子讲的直接经验并非是个别人的经验,而是指“百姓”、“众人”的经验。
33
再次,“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从社会政治的效果来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墨子认为一种好的学说,一定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获得好的效果。“三表”法表明墨子是一个经验论者 。
34
墨子并不否定逻辑思维。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非攻中) 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类”、“故”、“理”三个互相关联的逻辑范畴。 “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非攻下) “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
35
七. 思考 墨子的兼爱学说有什么特点? 墨子的非命与天志思想是否矛盾? 墨子的三表法包括那些内容?
36
名家 历物十事 白马论 坚白论 指物论
37
一. 名家 名家与辩者 名家渊源 名家代表人物
38
1. 名家与辩者 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寓。(《庄子天地》)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庄子天下》)
39
——《汉书·艺文志》 2. 名家渊源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謷者为之,则苟钩鈲析乱而已
40
3. 名家代表人物 (1) 惠施: 合同异派 (2) 公孙龙:离坚白派
41
(1) 惠施: 合同异派 惠施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生平已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370年,死于公元前318年。惠施曾做过魏国的相,与庄子经常辩论问题。他的著作已全部散失了,现在仅能根据《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的片断记载,对他的思想进行分析研究。 濠梁之辩
42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2)公孙龙:离坚白派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公孙龙子·疾府》 《公孙龙子》
43
二. 历物十事 惠施的著作已经散佚,仅《庄子天下》篇记载其历物十事: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讲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的问题。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无厚是薄之极至,虽没有体积,但有面积,所以“其大千里”。
44
Have A Break!
45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讲空间的相对性。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讲时间的相对性。 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天下之物,如果说其是同,则皆有相同之处,所以可以称作“毕同”;异亦亦然。世俗所谓此物与彼物的同异,只是小同小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46
万物既然有“毕同”的方面,那对万物就应当同等看待,无差别地、普遍地爱一切东西。
今日适越而昔来。 讲时间的相对性。 连环可解也。 讲事物的相对性。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讲空间的相对性。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万物既然有“毕同”的方面,那对万物就应当同等看待,无差别地、普遍地爱一切东西。
47
三. 白马论 (1).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48
(2).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可致;白马者有去取于色,故黄黑不可致。 (3). 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 马与白马的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
49
四. 坚白论 公孙龙所谓的“离坚白”,就是说“坚”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坚”和“白”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坚白论》) “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同上) 他看到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共性或一般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官与感觉,感觉与感觉之间联系的论证方法是错误的。
50
五. 指物论 公孙龙所谓的“指”就是指事物的共性或概念、名称。他认为,事物都有共性或概念(指),而每一共性或概念则不必依赖于别的共性或概念。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指物论》) 公孙龙所谓的“指”就是指事物的共性或概念、名称。他认为,事物都有共性或概念(指),而每一共性或概念则不必依赖于别的共性或概念。
51
六. 思考 惠施“历物十事”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谈谈公孙龙的白马论 惠施与公孙龙思想有什么不同?
52
Next Time:易传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部分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