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 教育技术究竟是什么
2
§1.1 技术概念探源 一、技术的古典含义与现代意义 二、技术概念的哲学研究回顾
3
technology是由techno和logy二词根合成的。
一、技术的古典含义与现代意义 technology是由techno和logy二词根合成的。 ◇techno源于希腊文techne,含有art(艺术)、craft(工艺)或skill(技巧)等意思。古希腊人用这个词来表示一特定的活动或一类知识。 柏拉图:techne和episteme(有系统的或科学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techne是指系统地运用知识来从事有智慧的人类活动。 由此可见,techne不仅指工匠的活动和技巧,而且指包含脑力活动的艺术创造和精细的艺术。
4
英文logy是一个后缀,常用来表示一个学科、理论或学术领域。因此,technology并不仅仅指产品(只是结果),也包括过程(蕴含着technology 的思想、方法和技术)。
5
如果技术无论是古希腊意义还是现代意义上被充分理解的话,那么,它将被视为一种并不必然地反映在实物或硬件上的实用知识的系统。过去,许多技术创新或多或少地体现为工具和机器的变革,并以工具的发明、革新和机器设备的设计、制造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重大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并不都是由工具或硬件反映出来的。 技术不仅仅隐藏于有形的、物化的科技产品之中,也不只是技师、工程师、少数发明家的“专利”,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人的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
6
“技术”的《辞海》解释: 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工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科学学词典》和《科技词典》的解释: 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智能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7
适合于任何历史阶段的技术定义是不存在的。早期的技术是通过偶然的试误得以发展的。固然,偶然的发现也很重要,然而现代技术的意义却是以日益扩展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的一个早期定义可能对现代技术并不适用,反之亦然。 过去词典对技术的定义: 对一件艺术品的系统处理。
8
《韦氏词典》对technology一词的解释:
“为人类生存提供事物的方法手段的综合”和“为了达到一个实际的目标的技艺(technical)手段”。解释如下: (1)a.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特定领域中,如“医疗技术”;b.知识的实际应用所给予的一种能力,如“一种汽车燃油节省技术”。 (2)特别是运用工艺工程、方法或知识来完成一项任务时的方式,如“信息存储新技术”。 (3)在特定领域特定方面的努力,“教育技术”。
9
技术定义的过于泛化是不可取的。 现代意义上的技术观不同于古希腊的技术观。 “技术”的含义,指的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的总和。
10
二、技术概念的哲学研究回顾 “技术”一词是当今世界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使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汇之一。其含义既是确定的,几乎妇孺皆知的,同时也是含糊模糊的。 法国学者雅克·埃吕尔曾说:只要试图给技术一词下定义,人们就会发现离开这个术语的模糊性,就等于不适当地减少了问题的复杂性,从而抹杀了所要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11
马克思认为技术实质上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手段。
马克思: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是指人对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活动关系”。这种活动方式,首先表现在“人对自然”的关系和“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中,从而表现在“社会关系”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起源”及其产生的过程中。于是就把技术视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即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活动方式方法。
12
海德格尔讨论了“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古代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共同本质是作为去蔽的方式,但作为去蔽(altheia)方式它们也有差异。而对海德格尔所说的晦涩的“去蔽”一词,通常理解为:一是对客观世界本原真理的揭示,二是指创造性,即将在自然界中表现为不在场的东西显现出来。古代技术作为去蔽是poiesis是‘带出’ ,而现代技术是一种‘挑起’(Herausfordern)。 Herausfordern这个词的日常含义是无事生非的‘挑衅’和制造事端,海德格尔用它来表示现代技术的去蔽方式”
13
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重点关注的技术观还只相当于海德格尔所说的古代的技术观,及试图利用技术带出教育的价值和教育意义,而教育技术学的重点和关键则是通过的应用“挑起”或“挑衅”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4
法国的让-伊夫·戈菲则是从技术活动的本质来认识技术问题的。他在《技术哲学》一书中指出:某种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本质上是社会的因而也是后天才有的,作用在于在人与其环境之间构筑某种保护屏障,并与某些同类性质的活动组成一个体系的活动,就是技术活动。
15
技术工具论认为,技术只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它在政治、文化和伦理上是中性的,并无好坏、对错、善恶之分。事实上,技术不但会对现有社会格局造成影响,而且会引发新的事物,而让人们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此前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
16
美国技术哲学家唐·伊代将人与技术产品的关系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调节关系”(Relations of mediation),第二种是“改变关系”(Alterity relation),第三种是“背景关系”(Background relations)。 技术与人及世界的关系 人与技术的关系 关系的结构 实际例子 调节关系 体现关系 (人—技术)→世界 戴眼镜 诠释关系 人→(技术—世界) 读温度计 改变关系 指南车、机器人 背景关系 人(—技术/世界) 电冰箱、空调
17
美国学者卡尔·米切姆认为,技术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即作为客体的技术、作为知识的技术、作为活动的技术以及作为思想的技术。
他还对技术哲学的工程主义和人文主义之争进行了评论。
18
张华夏认为: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有时人们将各种人工的制品也列入技术的范畴,那是因为,这些人工制品例如生产的设备和科学的仪器被看做是物化了的知识或知识的(非语言的)物质的表达 。
19
陈红兵、陈昌曙在分析技术的功能特征、社会目的特征、技术的结构特征时指出:“技术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人工转换,这是技术的功能特征”;“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加工制作活动,这是技术的社会目的特征”;“技术是实体性因素(工具、机器、设备等)、智能性因素(知识、经验、技能等)和协调性因素(工艺、流程等)组成的体系”。 属于技术行动论。
20
在http://atschool. eduweb. co. uk/trinity/watistec
在 技术的本质——技术与科学、设计、制造或价值有关,技术是多维度的。
21
四种技术观:技术知识论或知识主义(技术是知识或一种知识形态)、技术行动论或技术活动主义(技术是人类的行动或活动)、技术工具论或技术工具主义(技术是和目的性的工具)以及技术本体论(技术即存在)。
技术知识论与技术行动论的共同点在于将技术作为一种客体来对待。 技术工具论易于公众接受。 技术本体论可以作为阐述上述不同观念的前提存在。
22
“所谓技术,就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运用的、基于各种科学理论与原理的、作为人的能力外化的工具、工具的规则体系以及运用这些工具及其规则体系来实施的问题解决式社会实践活动。”
理解:“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运用的”指出了技术的产生原因,“基于各种科学理论与原理的”指出了科学理论与原理是技术的基础,“作为人的能力外化的工具"与“问题解决式社会实践活动”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工具的规则体系”融合了技术工具论。
23
§1.2 权威机构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24
一、美国AECT的教育技术定义 ◇AECT1963定义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s is that branch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concerned with the design and use of message which control the learning process. It undertakes: (a) the study of unique and relativ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both pictorial and nonrepresentational messages which may be employ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for any reason; and (b) the structuring and systematizing of messages by men and instruments in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se undertaking include planning, production, selection,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oth components and entire instructional systems. Its practical goal is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very method and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arners’ full potential.
25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相对的优缺点;(2)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26
特征: (1)视听传播的学科类别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 (2)视听传播以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3)视听传播以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为主要研究内容; (4)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27
◇AECT1972定义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field involved in the facilitation of human learning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 full range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processes.
28
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利于人类学习。
特征: (1)教育技术以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 (2)教育技术以学习资源的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 (3)教育技术以利于人类的学习为目的。
29
◇AECT1977定义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complex, integrated process involving people, procedures, ideas, devices, and organization, for analyzing problems and devising, implementing,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solutions to those problems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of human learning.
30
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方面,与人类的学习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特征: (1)教育技术以与人类的学习所有方面都有关系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 为研究对象; (2)教育技术以对问题的分析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为研究内容; (3)教育技术以与人类的学习所有方面都有关系的研究为目的。
31
◇AECT1994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翻译一: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翻译二: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32
特征: (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 (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3)教育技术是一种理论和实践; (4)教育技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
33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基本结构
34
实践 评 价 管 理 设 计 理 论 开 发 利 用 印刷技术 视听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媒体利用 整合技术 革新推广 实施和制度化 与
视听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媒体利用 整合技术 革新推广 理 论 实施和制度化 与 政策和法规 实践 教学系统设计 信息设计 项目管理 学习者特征 资源管理 传送系统管理 信息管理 问题分析 标准参照测量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开 发 利 用 评 价 管 理 设 计 教学策略
35
◇AECT2008定义 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特征: (1)教育技术以技术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的 (2)教育技术以创建、运用和管理为研究内容 (3)教育技术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为目的
36
创建 利用 管理 技术性过程 与资源 学习环境创设 教学问题分析 教学方案设计 资源评估 过程/资源选择 资源运用 项目管理 授递系统管理
人员/信息管理 管理
37
1994年,在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的报告《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he Definition and Domains of Field)将教育技术改名教学技术。 2008年,AECT正式推出了历史上第五个官方定义及其解释性专著《教育技术:定义及评述》,把领域的名称定名为教育技术。但是,自从新定义的草案文本于2004年在互联网上首次发布之后。
38
二、中国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 (一)名称的出现
◇陈友松和戴公亮:1936年,陈、戴二人看到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署出版的《学校生活》杂志一篇文章,把视听教育统称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ta他们认为可译为“电化教育”。 ◇刘之常:1935年,刘之常在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提出。镇江民众教育馆1935年将电影放映厅改称为“电化教育放映场”。 ◇ 舒新城: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与金陵大学联合举办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人员训练班,并将之命名为“全国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官方正式使用这一名词。
39
(二)名称的争议 ◇1942年,南京金陵大学,提出将电化教育改名影音教育,并成立了影音部,创办了影音月刊(1942年—1948年),举办过影音展览。这可能是对电化教育名称最早的争议。 ◇20世纪50年代初,廖泰初教授将该校电化教育观馆为直观教育馆。这可能是解放后,对电化教育名称的最早争议。
40
◇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1986),电教界的很多人提出改名,提出的名称有很多,如教育技术、教育传播、教育传意、教育工艺、教育传播与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传播、教育系统技术、教育信息媒体、信息媒体教育等。198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高师本科专业目录》,将专业名称确定为电化教育,缓解了改名的争议。 ◇20世纪90年代初,以AECT94定义的引入为契机。 ◇1998年,以《中国教育报》《制高点》栏目的开办为契机。 ◇21世纪,中国使用的名称主要为: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
41
§1.2 教育技术的定义 一、美国教育技术定义 二、中国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定义)
42
一、美国教育技术定义 ◇AECT1963定义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s is that branch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concerned with the design and use of message which control the learning process. It undertakes: (a) the study of unique and relativ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both pictorial and nonrepresentational messages which may be employed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for any reason; and (b) the structuring and systematizing of messages by men and instruments in an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se undertaking include planning, production, selection,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oth components and entire instructional systems. Its practical goal is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every method and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arners’ full potential.
43
一、美国教育技术定义 ◇AECT1963定义 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相对的优缺点;(2)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44
特征: (1)视听传播的学科类别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分支; (2)视听传播以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3)视听传播以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为主要研究内容; (4)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45
◇AECT1972定义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field involved in the facilitation of human learning through the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 full range of learning resources and through the management of these processes.
46
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利于人类学习。
特征: (1)教育技术以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 (2)教育技术以学习资源的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 (3)教育技术以利于人类的学习为目的。
47
◇AECT1977定义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a complex, integrated process involving people, procedures, ideas, devices, and organization, for analyzing problems and devising, implementing,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solutions to those problems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of human learning.
48
教育技术是一个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方面,与人类的学习所有方面都有关系。
特征: (1)教育技术以与人类的学习所有方面都有关系的综合的、有机的过程 为研究对象; (2)教育技术以对问题的分析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为研究内容; (3)教育技术以与人类的学习所有方面都有关系的研究为目的。
49
◇AECT1994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翻译一: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翻译二: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0
特征: (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 (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 (3)教育技术是一种理论和实践; (4)教育技术以促进学习为目的。
51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基本结构
52
实践 评 价 管 理 设 计 理 论 开 发 利 用 印刷技术 视听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媒体利用 整合技术 革新推广 实施和制度化 与
视听技术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 媒体利用 整合技术 革新推广 理 论 实施和制度化 与 政策和法规 实践 教学系统设计 信息设计 项目管理 学习者特征 资源管理 传送系统管理 信息管理 问题分析 标准参照测量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开 发 利 用 评 价 管 理 设 计 教学策略
53
◇AECT2008定义 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特征: (1)教育技术以技术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的 (2)教育技术以创建、运用和管理为研究内容 (3)教育技术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为目的
54
创建 利用 管理 技术性过程 与资源 学习环境创设 教学问题分析 教学方案设计 资源评估 过程/资源选择 资源运用 项目管理 授递系统管理
人员/信息管理 管理
55
◇教育技术委员会1970年定义 “教学技术”是一种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的系统方法。它以对人的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为基础,综合运用人力、物力资源,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特征: (1)教学技术以对人的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为基础; (2)教学技术以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为研究对象; (3)教学技术以对教与学的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为研究内容; (4)教学技术是为达到更有效的教学目的。
56
◇西尔伯(Sillber)在1970年的定义 “教学技术是用系统的方式对教学系统组成部分(包括信息、人员、材料、设备、技术和环境)的开发(包括研究、设计、制作、支持-供给和利用)以及对开发的管理(包括组织和人员)。其目的是解决教育的问题。” 特征: (1)教学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系统组成部分; (2)教学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对教学组成部分的开发和对开发的管理; (3)教学技术目的是解决教育问题。
57
◇麦肯齐(Mac Kenzie)和厄劳特(Eraut)在1971年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对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的系统化的研究”。 特征: (1)教育技术以教育手段为研究对象; (2)教育技术以对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的研究为研究内容; (3)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对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的系统化研究。
58
◇日本坂元昂在71年出版的书中对教育技术表述为:
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可操作的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然后进行试验性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技术科学。 特征: (1)教育技术是以教育的所有可操作的因素为研究对象 (2)教育技术是以对教育的所有可操作的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和进行试验性研究为内容的 (3)所采取的手段是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 (4)教育技术的目的是获到教育的最大效果
59
二、中国电化教育定义 ◇1985年定义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萧树滋先生定义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目的的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观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
60
◇1997年定义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理解: (1)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电化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项事业,也是一种产业。 (3)电化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各种教育。 (4)电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由五个子系统组成。 (5)电化教育具有三种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61
◇信息化教育定义 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62
(1)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 现代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观 ◇终身教育观 ◇双主体教育观 ◇创新教育观 ◇情商为主教育观 ◇四大支柱教育观
63
素质教育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三个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终身教育观 教育是个人终身持续不断的过程,应该将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分散在整个一生,并且要使教育和劳动、学习和工作相互交替进行。 双主体教育观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4
创新教育观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个方面。 情商为主教育观 情商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上,只有从智商转到既重视智商,更重视情商上来,并大力提升年轻一代的情商,才能取得教育教学上的成功,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新人。 四大支柱教育观 教育要适应未来世界的发展,必须围绕4种基本学习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4种基本学习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65
现代教育理论 4种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种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66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基本精神 ◇革除传统教育的6个弊端(忘了学生;忘了能力的培养;忽视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上课与谋生不搭界;教学上的注入灌输死记硬背法)。
67
◇实现教学法上的4个重心转移和4个最佳结合 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力求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从以知识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能力为重心,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最佳结合; 从以传统教学媒体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现代教学媒体为重心,力求做到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最佳结合; 从以接受学习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发现学习为重心,力求做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最佳结合。
68
(2)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 ◇现代媒体技术: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也就是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 ◇现代媒传技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也就是媒传教学法,是一智能形态的技术。 ◇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也就是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智能形态的技术。
69
(3)开发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人员、教育环境等。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最主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和现代教材资源,即硬件环境建设和软件资源开发。
70
(4)优化教育过程 优化教育过程就是使教育过程各组成要素:两个主体、要做的事情、做的方法、做的结果。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学习者,以及教育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及其相互关系,都处在良好的状态,做到整体优化。
71
(5)信息素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能力主要是8种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能力。
72
(6)教育方式 信息化教育是属于现代教育范畴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不只是一种新的教育工具,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传递形态,或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而是所有这些的综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73
2.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74
本质:新的教育方式 人—机—人,人机协作,人为主、机为辅 融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
思想和理论 现代 信息技术 信息化教育 × =
75
◇李克东老师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76
对此概念的理解,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77
3.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五化三性 五化 ◇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 ◇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 ◇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 ◇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 ◇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 三性 ◇开放性 ◇非线性 ◇交互性
78
比较的维度 1963年定义 1970定义 概念名称 视听传播 (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教学技术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定义性质 工作性定义 研究领域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 传播媒体,系统方法 主要研究对象 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 整个学与教的过程 研究内容 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 分两个层次:表层是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使用,深层是根据特定目标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 理论基础 传播学,视听心理学 传播学,系统科学,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工作目标 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更有效的教学 具体任务 对视听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等 通过多种媒体的组合使用和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的综合运用,设计、实施与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特定目标 主要贡献 实现了由“经验之塔”理论的“手段观”向早期系统思想的“过程观”的转变,注重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结合 正式将系统方法纳入“教育技术”之中,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受到重视,奠定了教育技术作为学科的基础。强调教育技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实现更有效的教学”),表明教育技术有一定的功能价值指向 存在局限 偏重于视听传播技术,尚没有教育技术的整体观;偏重于信息的“设计”、“使用”,尚没有系统过程的整合方法 受媒体观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较大;对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表述不明确
79
§1.3 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的起源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几种观点 三、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80
一、教育技术的起源 教育技术起源的两种观点 ◇教育技术起源于一般的技术的概念 ◇作为科学概念的教育技术的出现首先发生在对社会对包括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等教育器械的认可;把20世纪初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视觉教学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81
二、教育技术发展的几种观点 (一)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 ◇第一次,专职教师的出现—教师中心 ◇第二次,采用书写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课本中心
◇第三次,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课堂中心 ◇第四次,教育技术
82
(二)南国农教授1998年提出的观点 阶 段 时间 新媒体的介入 新理论的引入或产生 萌芽阶段 19世纪末 幻灯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阶 段 时间 新媒体的介入 新理论的引入或产生 萌芽阶段 19世纪末 幻灯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起步阶段 20世纪20年代 无声电影、播音 《学校中的视觉教育》 初期发展阶段 20世纪30—40年代 有声电影 戴尔的“经验之塔” 迅速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 电视、程序教学机、计算机 香农等的传播理论 系统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录像电视系统、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传播教学系统 旧“三论” 网络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网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83
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 阶段 时间 新媒体的介入 新理论介入 视 听 教 育 20世纪 30--70年代 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 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 信 息 化 80--90年代前期 电视、录音、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卫星电视系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 90年代后期至今 多媒体计算机 Internet、校园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加涅的学习理论
84
(二)以媒体为核心的发展观 1.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教育技术的萌芽
人类原始的教育活动是凭借自己的身体器官进行的。人的感官,如口、耳是主要的教育工具;教育者的口述和受教育者的耳闻,教育信息在这双方的个人之间传播;有时教育者还伴以动作或展示实物帮助口述,使受教育者易于理解或进行模仿。 这种现象至少在公元前1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自然亦是采用这种传播方式。由于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就也可以说是有目的的教育技术的萌芽。
85
◇语言的形成 为了延续氏族、部落的习惯和传统,原始人开始探求一种具有共同性和持久效能的媒体。经过几万年的牙牙学语,人类先是把简单的声音与某些经验或行为联系起来,然后再把单个的音节连缀成多音节的语句,经过长期不断的重复和积累,有意义的声音发展成具有约定的一致性的口头语。 原始语言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同时也在教育中应用;它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内容。经过几万年以后,语言这个符号系统逐渐形成,巩固强化了“口耳相传”这一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技术。
86
◇文字的创造 原始的口头语言既不能远传,又不能保留,传播信息的功能极其有限。人类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大,积累、保留知识和经验的需要,开始寻求新的传播媒体。大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在象征性的记号、图画和已有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渐渐创造了文字。
87
◇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最初的文字是写在各种各样的东西上的。就拿中国来说,甲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布帛等都被采用过。在欧洲,石头、贝叶、蜡板、羊皮等也曾采用过。这些文字载体,不是书写费力、携带不便,就是来之不易、价钱昂贵,因此都很难于推广使用。 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有人采用麻类纤维作原料,发明了造纸技术。至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用树皮、破布作原料,不但提高了纸的质量,还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文字有了理想的载体。
88
有了文字和各种书写材料制成的书,如果不能把它大量复制,仍难以传播文化。印刷术的发明,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也是印刷术的发源地。公元7世纪即唐朝前期,雕版印刷技术产生;11世纪中叶,宋朝毕升发明胶活字印刷技术;400年后德国人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印。这些书籍可以大量地、快速地印制。 文字体系的形成,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语言和纪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相结合,成为交流思想和传播社会经验的主要工具。专为教育目的编印的教科书更使“书写-阅读”成为与“口耳相传”同样重要的教育途径,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大扩展,从而打破了教育非由师生面对面进行不可的局面。
89
2.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直观教具的先例 中国: 北宋的针灸铜人——世界医学模型的首创 明朝的《蒙养图说》、清朝的《字课图说》等图文结合的教科书 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技术属于世界先进行列
90
国外: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主张,“让一切学校布满图像”、“让一切教学用书充满图像”,并于1658年编写了一本附有150幅插图、历时200年之久的教科书《世界图解》,从而被西方国家誉为“直观教学之父”。 17世纪后期,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指出,在教学生初步计算的时候,最好能借助手指、小豆、石子等实物等来表示数量关系运算;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先观察用粘士塑造的地形模型,逐步过渡到使用地图。他在教分数、小数时,采用许多积木堆成一个正方形,并把整个正方形当成整数“1”,再用它来对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91
◇近代的直观教具种类 自17世纪至19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推动,直观教具迅速发展。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直观教具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传播教学信息,因此又称视觉教具。 按反映事物的空间范围不同,它可以分为: ☆静态视觉教具:包括图片、图表、地图、照片、磁贴等; ☆动态视觉教具:即立体视觉教具,包括实物、模型、标本、地球仪、计算器等。
92
直观教具的产生的发展,不但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巩固班级授课制提供了重要条件,而且为音像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93
◇早期的音像媒体 音像媒体是指传递声音和图像的信息载体。但是,它又区别于前述的语言、文字、教科书、直观教具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而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器械设备。 较早问世的传递图像的器械有幻灯机、卷片放映机和无声电影。
94
18世纪末,幻灯机在由法国发明,其渊源是中国古代的走马灯和皮影戏。
1898年,法国的国家教育陈列馆已经有了幻灯展出部,并设有幻灯片复制处。 1832年,比利时和奥地利发明了卷片放映机。 188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把卷片放映机改进为电影放映机,并预言“电影将是教育工具中最伟大的一个”。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第一部无声电影片《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但最初电影放映机只有35mm型的,胶片易燃,在教室使用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1923年,16mm型放映机和安全胶片产生后,教室放映电影才有了推广的可能。
95
较早问世的传递声音的器械有留声机、录音机和无线电收音机。
1887年,法国人克罗斯宣布发明留声机,与此同时,第一张唱片问世。 1898年,丹麦人蒲尔森制成了第一架永磁钢丝录音机。 1920年,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正式建成播音。 1928年,威斯康辛州的“空中学校”利用无线电台播送7个科目,供5-12年级的学生收听。 1942年,德国人首先使用了磁带录音机。
96
有声电影是最早的视听结合的信息传播设备。1924年,美国韦斯顿公司试制成功了有声电影机。1927年,美国柯达公司成立电影教学部,组织生产教学影片。30年代有声电影开始用于学校教育,成为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97
◇教育电视 正当电影在教育领域风靡一时之际,电视也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50年,美国爱德华专科学校创办第一个校用电视台。195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拨给二四二频道供教育专用。50年代末,闭路电视系统在许多大学和地区开始建立。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视在教育中的应用迅速发展。 1974年,美国发射“实用技术卫星6号”,开始直接转播地面站发射的电视教育节目。
98
3.从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育 ◇早期的教学机器 这时的教学机器是指装入预先编制的程序教材后,能自动起到刺激-反应-强化作用的机械装置,又称程序教学机。它不但能呈示视觉材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反馈信息,这是教学机器与音像媒体的重要区别。
99
1924年,在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会议上,S. L. 普莱西提出阐释这个问题的第一篇论文,并宣布自己已经设计了一台可以进行测验、记分和教学的简单仪器。
1930年,J.C.彼特森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教学装置,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判断正误。 1932年,普莱西又介绍了一种可以用于自动记分装置的答案纸,它能记录学生所发生的错误,从而为老师改进教学提供线索。
100
◇斯金纳教学机 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进一步提出教学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设计了新一代的教学机器,被人称为斯金纳型教学机。这种机器由输入、输出、储存和控制四部分组件构成,其主要功能是:1.储存和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2.接受学生的反应,并立即指出反应的正误。3.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程序,如当学生一直答得很对,就可跳过一些同类型题目;当学生答错时,就反复给予类似的题目。4.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在显示一个问题时,学生看不到前后的问题或陈述;在学生未作出反应之前,不显示答案。5.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101
在斯金纳的竭力推动下,教学机器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58年,美国哈佛大学和拉德克里佛大学用10架程序教学机进行人类行为课程的教学。60年代初,程序教材已在一些国家的各级各类的教学和训练中推行。1961年,美国空军应用教学机器进行了为时6个月的军事技术训练,不仅缩短了训练时间,也降低了训练成本。
102
◇计算机的教育应用 计算机是20世纪40年代问世的能高速、精确、自动地进行计算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电子设备,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于教育不仅完善了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的功能,辅助教学过程的控制,还可以辅助教学活动的管理,实现教育管理自动化,因此堪称教育领域中的一次信息革命,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03
世界上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实验的是美国IBM公司,该公司的沃斯顾研究中心于1958年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利用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印机向小学生教授二进制算术,并能根据学生的要求产生练习题。与此同时,伊利诺斯大学也开始研制著名的PLATO教学系统,该系统从1960年的I型发展到1979年的V型。它储存有百余门课程的6千套教学程序,一年可提供千余万学习人时,相当于一所拥有2.4万名学生的全日制大学的教学能力。这一阶段开发和应用的主要为中小型计算机分时教学系统,一般有数十至数千个教学终端,分布又较广,必须用电话通信网络或局域网将各教学终端与中央主机相连。
104
20世纪70年代中期,微型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教育应用进入第二阶段。由于设备价格直线下降,运行费用大幅度减小,使计算机在学校和社会上的普及率快速增长。在这个阶段,美国的计算机教育应用的重点从大学移向中小学,至80年代末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2百万台,其中用于辅助教学的时间约占总用机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其时,加拿大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已达60%在上。1986年,日本文印省投资20亿日元发展这项事业,至80年代末日本高中有80%以上学校装备了计算机教室,而初中和小学的拥有量也在60%以上。
105
4.走进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节余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106
三、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 (一) 1998年《电化教育学》观点 阶段 时间 萌芽阶段 20世纪20年代 起步阶段
20世纪30-40年代 初期发展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前期 停滞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前期 迅速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 深入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
107
(二)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观点 第一阶段: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 第二阶段: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
108
第一阶段: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电化教育的出现 □幻灯、电影、无线电广播在教育中的应用 1919年,国内已经有人开始幻灯教学的实验。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在农业推广中使用幻灯片、电影片、唱片。 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 1935年6月,教育部要求中等学校和民众教育馆期装设收音机。
109
□“电化教育”一词的出现 陈友松和戴公亮的说法 刘之常的说法 舒新城的说法
110
□兴办电化教育专业 1936年9月,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学制2年。 1939年,电影教育委员会与金陵大学理学院合作,在金陵大学理学院创办电影播音专修科,学制2年。 1940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专修科,主要学习电影。1948年,专修科改为电化教育系,分电影组和播音组。 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理学院在南京举办电化教育培训班。第一期办于1936年7月;第二期办于1937年;1938年又在四川举办一期培训班。三期共招收学员322人。
111
1946年底,政府选派留学生赴美学习有关课程,攻读学位。
1947年,北平师范学院(现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直观教育馆,在教育系设置电化教育选修课。
112
□出版电化教育刊物 金陵大学的《电影与播音》杂志,由金陵大学理学院影片部和电影播音专修科创办,1941年发刊。 国力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编印的《电教通讯》,与1942年12月1日出版,油印本。 社会教育司编印的《电化教育》,该书为社会教育辅导丛书之一。 舒新城编著的《电化教育讲话》一书,于1948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113
◇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社会电化教育的发展 (一)开展播音教育 1949年 1953年 1958年 (二)开展电视教育 1960年起
114
□学校电化教育的发展 (一)高教电化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1.开设电化教育课程 2.开展电化教育活动 (二)普及电化教育的开展
115
第二阶段: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重新起步 ◇学校电化教育 □购置现代化电教设备 □编制、发行电教教材 专业生产厂家制作、各级电教机构制作、教师自制 □电化教育深入课堂 □电化教育著作的出版 □培养电化教育专门人才
116
◇电化教育理论研究 □电化教育的定义 □电化教育的本质 手段、工具说 教育方式说 新教育说 新形态教育说 □电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117
迅速发展 ◇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 ◇远距离教育的发展 远距离教育系统的形成 建立卫星电视教育网
118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技术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专业建立及学科的确立 □教育技术著作的出版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
119
§1.4 教育技术的特征与功能
120
一、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任何领域都利用各种资源来工作,教育技术所涉及的是能被用来促进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就是学习者能够与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资料、人和物。 有些资源是专门为学习的目的而设计的,通常称它们为教材或教学资源。另外有些资源是为其他目的所设计,而能为学习者所利用的,可以称它们为现实世界的资源。无论是设计的或被利用的学习资源都具有五种形态,即人员、资料、设备、活动和环境。
121
学习资源的类型与形态 类型 形态 被设计的资源 被利用的资源 人员 资料 设备 活动 环境 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者
校外辅导员、专家和顾问 资料 课本、录音/录像带、挂图、计算机课件 专题画展、经典名著、优秀影片、网络资源 设备 黑板、直观教具、实验仪器、视听装置 复印机、示波器、计算机 活动 集体讲授、课堂讨论、程序教学 娱乐、旅行、课外活动 环境 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实习场所 历史遗迹、工厂、农田、博物馆
122
□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 各种学习资源并不总是能够促进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将其有效地综合利用。因此,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把眼光放在教与学的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及其整体组织上,关注起用科学的系统方法来理解和开发作为整体的各个层次的教育系统,而包括教学媒体在内的学习资源仅是教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123
教育技术中的系统方法是一个计划、开发和实施教育的自我纠正的、逻辑的过程。它提供了一种程序化的框架:首先是明确系统的目的;其次是对目的进行分析,以找到实现目的的最佳方法;接着选择最适于发挥该系统成功性能的组成部分;最后对系统进行连续的评价,为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及性能开展修改工作而提供基础。 进一步具体化的话,其步骤为:阐释和分解既定的教育目标;分析满足目标所需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制定教育策略;安排教育顺序;选择教育媒体;开发和确定必要的学习资源;评价教育策略和学习资源的效果;修改策略和资源直到有效。
124
□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并实践能够达到最大教育效果的具体操作,而教育的效果是在教育控制的作用下取得的,所以要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就要实现对教育的最优控制。达到最大教育效果的具体操作主要包括四项: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育目标 ;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的测度 ;选择和采用最优的教学活动 ;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
125
□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技术特征: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 教育特征: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和环境虚拟化。
126
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技术特征 信息处理技术的 简单性 统一性 可靠性 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化
127
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技术特征 资源共享 时空不限(虚拟化) 多向互动 便于合作 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化
128
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化 智能导师系统 智能界面(语音合成、声音输入、手写字识别) 多代理系统(Multiple Agents)
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技术特征 智能导师系统 智能界面(语音合成、声音输入、手写字识别) 多代理系统(Multiple Agents) 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化
129
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技术特征 多信媒 多感官协同作用 集成性 互动性 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化
130
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教育特征 教材多媒化 资源全球化 教学个性化 学习自主化 活动合作化 管理自动化 环境虚拟化 系统开放化
131
教材多媒化:超媒体的例子
132
教材多媒化的教育意义 学媒有关说 学媒无关说 Clark的观点: 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媒体而是方法
媒体不会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会比用马车运食物使食物营养更为丰富一样
133
资源全球化
134
教学个性化
135
学习自主化 学生 课件 工具 资源 教师 同伴 在线专家
136
活动合作化 通过计算机合作学习(网上合作学习) 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学习 与计算机合作学习 计算机作为导师 计算机作为同学
计算机作为学员 计算机作教师与学习伙伴
137
环境虚拟化 虚拟学伴 虚拟学社 虚拟现实 虚拟教室 虚拟实验室 虚拟图书馆 虚拟学校
138
二、教育技术的功能 (一)宏观层面 □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的高低用什么来衡量?主要是看能否促进学生的三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教育技术能在促进学生装的“三个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实信息化教育,能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
139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什么意思呢?对教师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 教育技术,通过Internet和校园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和传递大量的所需信息,节省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育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从而取得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140
□扩大教育规模 实施信息化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社会传播教育课程,凡是有电视或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课堂。一个教师能同时教成千上万的学生,大大节省了师资、校舍和设备,扩大了教育的规模。信息教育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信息化教育能扩大教育规模,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141
□促进教育改革 在教育的手段方面,信息化教育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进教育领域,使教育手段实现了多媒化;在教育方法方面,现代媒传教学法的应用,使教育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并为学生彩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教育模式方面,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改变了原有教育过程的结构,形成了多种人—机—人教育新模式,也使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远距离教学成为可能;在教育观念方面,信息化教育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并在它的支持下,促进了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等的形成。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在教育上引发的是一场全面、深入的历史性变革。
142
(二)微观层面(IT在教育中的作用) 计算机 拟人 拟物 导师 学员 学伴 助手 情境 资源 学具 脑具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