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2 第一节 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

3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的概述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的概念 物欲型动机犯罪是指犯罪人为满足其对财物的欲求而非法占有他人或公共财物的犯罪行为。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物欲型动机犯罪也发生着变化。与以往的“饥寒起盗心”不同,现在的物欲型动机犯罪,充满了极端的利己主义和严重的反社会倾向。通常是以疯狂攫取财物,贪婪追求享乐为目的的犯罪。

4 (二)物欲型动机犯罪的主要类型 物欲型动机犯罪,主要包括:我国《刑法》规定的侵犯财产罪中的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贪污犯罪中的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以及走私、贩毒罪等。其中盗窃罪、抢劫罪、诈骗罪、贪污罪、贩毒罪等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5 二、物欲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6 (一)诱发物欲型动机产生的客观因素 1.经济转型期消极意识的影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2.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3.社会分配的不均衡、不合理
4.社会控制力量薄弱

7 (二)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1.需要结构畸形发展
物欲型犯罪人的需要结构严重畸形,他们心中有利于社会的精神需要很少,而个人的生理和物质的需要却恶性膨胀。 2.犯罪人的需要超出了自身的经济条件 物欲型动机犯罪人,对物质财富的需要水平,远远超出了自身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他们又不愿靠诚实、辛勤的劳动来满足欲望,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用违法犯罪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有的犯罪人对财富的追求几乎疯狂,他们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给国家、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3.犯罪人的需要具有反社会倾向

8 三、盗窃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一)盗窃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盗窃犯罪是一种隐蔽式、非暴力、技能式的犯罪,是刑事犯罪中最常见、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种犯罪。 根据作案手段的不同,一般分为偷盗和扒窃两类。偷盗作案的方式复杂多样,有撬门扭锁、挖洞破窗等方式的作案,也有流窜作案、乘机作案、内外勾结等方式的作案。扒窃作案的手段主要有掏兜、割包、撞窃等。

9 (二)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1.认识特征 2.思维与观察力较强 3.情感淡漠,情绪适应性强 4.能力特征

10 (二)盗窃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目标与对象的选择性 2.行为模式的固定化、习惯化

11 四、抢劫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抢劫犯罪是指以暴力手段、威胁或其他暴力方法,非法强行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犯罪具有的暴力性、威胁性,往往会带来侵害对象的极度恐惧与伤亡,会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社会的治安环境恶化。所以,抢劫犯罪是物欲型犯罪中社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历来是法律严厉打击的重点。

12 (一)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1.动机特征 大多数抢劫犯罪人,主要的犯罪动机就是对金钱、财物的贪婪的占有欲望。但也有少数青少年犯罪人是出于好奇、逞能和寻求刺激的心理进行抢劫。 2.认识特征 抢劫犯罪人的自我认识能力低下。抢劫犯罪人大多崇尚武力,喜欢蛮干,以为靠强力就可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具有反社会的野蛮的英雄观。 3.人格特征 抢劫犯罪人,大多性格凶狠残暴。在气质类型上多属胆汁质、多血质。

13 (二)抢劫犯罪人的行为特点 1.精心选择抢劫目标 2.行动迅速,手段凶残 3.纠合团伙,分工合作

14 五、诈骗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诈骗犯罪是指以假冒身份、伪造证件,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诈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诈骗犯罪的突出特点,是犯罪人采取欺骗手段使被害人产生错觉,在其受蒙蔽的状态下,“自觉自愿”地将财物交出或顺从犯罪人的要求。因此,诈骗犯罪人有着与盗窃犯罪人和抢劫犯罪人不同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诈骗犯罪以物欲为核心,欺诈手段多种多样,涉及领域广泛。

15 (一)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1.认识特征 诈骗犯罪人具有利已主义的人生观,他们把损人利己视为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能获取钱财,他们可以采取各种欺骗手法。 诈骗犯罪是一种智能性的犯罪。诈骗犯罪人,一般都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其中有许多人知识面较广,生活经验丰富。 诈骗犯罪人自我评价过高,过于自信。

16 2.情绪情感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情感善于伪装,变化多端。在对财物的强烈占有欲驱使下,诈骗犯罪人,用心险恶,冷酷无情,对自己的行骗行为采取放纵态度,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别人巨大痛苦的基础上。而外表上却装得诚实可信,待人热心,慷慨大方。

17 3.个性特征 诈骗犯罪人个性的外倾性明显。他们给人的印象是,活泼外向,善于交际,乐于助人,亲和力强。这种外表特征,对被害人的迷惑性相当大。
诈骗犯罪人性格自负,巧于应变,善于伪装,个性中显示出极大的冒险性。 诈骗犯罪人有着很强的应变能力,伪装性、表演性特别强。

18 (二)诈骗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行骗手段多种多样 2.精心设计骗局 3.诈骗时间短暂

19 六、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贪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受贿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行贿人谋取某种利益而非法接受或索取行贿人的财物或其他利益的行为。这两种犯罪,都是由拥有一定职权的公职人员所为。 近年来,公职人员的贪污受贿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小、贪污受贿数目大,学历水平高的特点。

20 (一)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认识特征 2.动机斗争复杂、激烈 3.情绪焦虑不安

21 (二)贪污受贿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善于伪装 2.手段狡诈,行为隐蔽

22 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的概述

23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的概念 性欲型动机犯罪是指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的犯罪,是一种侵害性权利,妨害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又称性犯罪或淫乱型犯罪。 人类的性行为不同于动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人类正常的性动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三要素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即性生理是正常的,性心理是健康的,并且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否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因素尤其是心理、社会因素有缺陷和欠缺,都会产生不当性欲,导致性行为异常。 性欲型犯罪人,生理一般正常,但性心理方面错误或扭曲,因此,他们置伦理、道德、法律规范于不顾,放纵自己的性欲,采取非法手段,侵害妇女的人身权利,危害社会管理秩序。它不仅对被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了直接的身心伤害,而且削弱了人们的社会安全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严重的腐蚀性。而且,不当的性行为本身就是滋生犯罪的土壤,会引发其它各种刑事犯罪行为的发生,社会危害性极为严重。

24 (二)性欲型动机犯罪的主要类型 1.强奸罪 这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或者奸淫幼女的犯罪行为。
2.强迫卖淫罪 它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虐待、诱骗等手段,强制妇女出卖肉体,与男子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犯罪行为。 3.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公共秩序罪 它是指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聚众淫乱罪等。

25 二、性欲型犯罪动机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一)客观诱发因素 1.不健康的性信息的泛滥 2.性教育的滞后 3.社会控制不力

26 (二)主观诱发因素 1.畸形的生理需要 2.金钱物质的需要 3.性好奇 4.性虐待

27 三、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认识特征 (二)情绪情感特征 (三)意志特征 (四)个性特征

28 四、性欲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一)行为方式的差异性 (二)手段复杂多样

29 第三节 情绪型动机犯罪心理

30 一、情绪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恋爱、婚姻和家庭中的情感需求受挫 (二)邻里关系纠纷而导致交往需要受挫 (三)自尊心、成就感的畸形发展
(四)个人恩怨导致的情感需要受挫 (五)个人不公正待遇导致的挫折

31 二、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认识片面狭隘 (二)情绪情感消极 (三)意志薄弱 (四)个性品质不良

32 三、情绪型动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一)行为方式
情绪型动机犯罪,按其心理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激情型犯罪和非激情型(预谋型)犯罪两种。激情型犯罪事先无准备,行为与直接的情境刺激相联系,与刺激的性质与强度、个体的认识和个性心理直接相关,犯罪行为发生迅速,情境性强。非激情型即预谋型犯罪,作案前有准备,与引发不良情绪的情境不直接发生联系,但因果关系明显。由于环境和个性等原因,犯罪人等待相应的时机和条件出现后才做出行为反应。犯罪计划周密,手段阴险,成功率高。 按犯罪手段进行划分,可分为暴力型和非暴力型两种。暴力型犯罪,包括伤害、凶杀、爆炸、纵火等。非暴力型犯罪,包括诬陷、诽谤、投毒、离间等。一般而言,激情型与暴力型是同时出现的。而预谋型则既有暴力型,也有非暴力型。

33 (二)激情型犯罪的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发生快 2.手段简单 3.行为疯狂 4.行为隐蔽性较差

34 (三)预谋型犯罪人的行为特点 1.计划周密 2.手段狡猾 3.行为狠毒

35 第四节 信仰型动机犯罪心理

36 第四节 信仰型动机犯罪心理

37 一、信仰型动机犯罪的概述 (一)信仰型动机犯罪的概念
信仰,是对某种主义、观念、思想、宗教的信服和尊重,并以此为准则来支配行动,如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思想信仰或迷信等。 所谓信仰型动机犯罪,是指在消极落后的、非正义的或反社会信仰支配下,所产生的犯罪行为。 信仰型动机犯罪与物欲型、性欲型、情绪型动机犯罪不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虽然犯罪人数较少,但危害却十分严重。

38 (二)信仰型动机犯罪的主要类型 信仰型动机犯罪,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政治信仰型和封建迷信信仰型犯罪。因政治信仰引起的犯罪,就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危害国家安全罪。目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人虽然为数不多,但因其侵害的主体是国家政权,所以是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犯罪。 另外一种常见的信仰型动机犯罪,是封建迷信信仰型犯罪。它经常是一种出于封建迷信动机或以封建迷信形式出现,实则是谋财害命的犯罪行为。

39 二、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40 (一)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人数较少,但犯罪动机复杂。主要表现有: (1)反动的政治需要。
(2)领袖欲、权力欲的需求极度膨胀。 (3)报复社会的需要。 (4)贪图物质享受。 另外,少数青少年,在好奇、冒险、刺激心理的作用下或在他人的教唆下,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41 2.认识特征 政治信仰动机型犯罪人的认识固执偏激,思想反动。
与一般刑事犯罪人不同,政治信仰型犯罪人,一般文化水平都比较高,但由于政治上的偏见,他们对社会做出了片面、歪曲的认识。 他们利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黑暗面,来攻击国家、政府,否定现有的社会制度,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他们具有反动的政治信仰和荒谬的政治逻辑,自私自利,企图将自我凌驾于社会之上,片面地追求所谓的“个性解放”。

42 3.情绪情感特征 在错误认识和反动政治信仰的支配下,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人,反社会情绪情感突出。他们错误地认为,是社会现实限制了个人自由,压抑了其理想的实现。因而,对社会、国家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敌对情绪。他们善于利用机会,不遗余力地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与国家、政府形成对立情绪。

43 4.意志特征 意志具有两极性。政治信仰型犯罪人,一方面在物质利益面前,禁不住引诱,为物质享乐而放弃原来的立场、观点、原则,从事犯罪活动,表现出意志薄弱性;另一方面,在实施犯罪活动中,又表现出坚持反动立场和行为的顽固性。

44 (二)政治信仰型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2.犯罪方式的有组织性 3.犯罪手段隐蔽、狡猾 4.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45 三、迷信信仰型犯罪心理及行为特征 (一)封建迷信与犯罪
与正常的宗教信仰不同,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谋财害命的骗术。封建迷信活动场所藏污纳垢,是滋生犯罪的土壤。有调查显示,专门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往往都有其他犯罪行为。他们以迷信活动为掩护,进行诈骗、强奸、流氓、杀人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社会治安,破坏社会秩序。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国家是坚决依法取缔的。对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迷信活动或宗教活动侵犯国家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要予以坚决打击。对印刷、传播看相、算命、抽签、占卜一类的文化制品,也应该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46 (二)迷信信仰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迷信信仰型动机犯罪的动机一般有:一是谋取钱财。二是自我炫耀。三是愚昧无知。。
2.认识特征。 这类犯罪人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笃信鬼神,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大多思维逻辑混乱,分辨能力差,唯心主义色彩较浓;而那些迷信职业者则善于察言观色,功于心计,以此招摇撞骗。 3.情绪情感特征 这类犯罪人,有的因为愚昧而虔诚狂热,身陷迷途而不自知。迷信职业者,则情绪情感的伪装性极强。 4.意志特征 这类犯罪人,意志具有两极性。

47 (三)封建迷信信仰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1.行为荒诞离奇 2.行为狂暴

48 第五节 几种特殊类型的犯罪心理

49 一、网络犯罪心理与行为特征 互联网是以商务、政府和个人计算机为媒介的世界范围的电子通讯网络。它1969年初创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为普通大众所运用,成为个人计算机用户电子通讯的传播媒体。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应用,网络犯罪也将逐年增加。 计算机网络犯罪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社会管理秩序,危及国家安全,老百姓的经济利益和人身安全等。

50 (一)网络犯罪的类型与手段 网络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 1.以网络为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
网络的安全和正常运行的核心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以网络为对象的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通过网络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侵害: (1)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 (2)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 (3)非法侵扰网络的正常运营秩序,犯罪人违反国家规定,采取各种非法手段侵犯、干扰或中断网络的正常运营秩序。

51 2.以网络为工具实施的犯罪行为 网络为传统犯罪提供了有利条件。考察目前网络犯罪的现状,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犯罪,几乎绝大多数都可以利用网络来实施。传统领域的犯罪,呈现出逐步向互联网渗透的态势,主要有: (1)利用网络进行色情犯罪。表现为利用计算机制作、复制贩卖黄色软盘、光盘、传播色情淫秽物品,或利用网络作为进行色情活动的工具,毒害青少年,污染社会环境。 (2)利用网络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表现为用侮辱性的文字、图像公开他人隐私或对他人进行嘲讽、谩骂、诽谤甚至人身攻击等。 (3)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主要表现为法轮功邪教组织及其顽固分子,少数“台独”、“藏独”、“东突”等民族分裂分子利用网络进行反华宣传。煽动、从事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非法活动。 (4)利用网络进行盗窃、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传统领域的犯罪行为与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利用网络为工具进行赌博、诈骗、勒索等刑事活动越来越猖獗,案件迅猛增加,大有蔓延之势,造成的社会危害也越来越大。这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依法采取措施予以严厉打击。

52 (二)网络犯罪的动机 1.物质欲望的满足失控 2.宣泄私愤、报复他人 3.寻求刺激、自我炫耀 4.传播色情,满足生理、物质或精神需求
5.反动的政治需求

53 (三)网络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认识错误,自我评价超高,盲目自负 2.自控能力降低,行为失控 3.情绪情感冷漠、无情、放纵 4.人格缺陷

54 (四)网络犯罪的行为特点 1.高智能 2.犯罪手段的隐蔽性 3.犯罪具有连续性 4.社会危害性巨大

55 二、毒品犯罪的心理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五七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 毒品犯罪是指以毒品为对象的犯罪活动。包括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制造、贩卖、运输、走私、窝藏毒品;非法持有、提供毒品,以及引诱、容留、教唆、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犯罪活动。

56 (一)毒品犯罪的一般特点 1.毒品犯罪蔓延迅速 2.毒品犯罪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 3.毒品犯罪的武装性 4.共同犯罪突出

57 (二)吸毒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58 1.动机特征 (1)好奇与逆反心理的驱使。 (2)炫耀、逞能。 (3)空虚、颓废。 (4)无知、顺从。

59 2.认识特征 吸毒者一般年龄偏低,文化程度不高,自身素质较差。他们分析判断能力较差,对直观的、新奇的,尤其是能引起感官刺激的具体事物容易接受。精神世界空虚、颓废,对毒品危害性认识不清,有的人甚至认为毒品可以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60 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情感麻木、低级。 消极的心境常居主导地位,烦躁、苦闷、焦躁不安、抑郁甚至悲观绝望。情绪波动较大,喜怒无常。
毒瘾发作时,没有常人具有的正常情感,道德沦丧、情绪失控,无法用理智控制自己,常引发其他的犯罪活动。

61 意志特征 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吸毒犯罪人明明知道毒品的危害性,但由于自控力差,往往不能摆脱对毒品的依赖,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戒毒总是反反复复,最后消极心理占了上风,只得复吸,直至越陷越深。

62 人格特征 吸毒犯罪人人格严重扭曲,表现为追求感官刺激,对毒品的需求具有迫切的倾向性。自我控制、调节能力差,易受暗示和诱惑。个性心理结构偏离常态,极端自私自利。

63 (三)贩毒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对金钱的贪婪与无止境的追求,是绝大多贩毒者犯罪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2.侥幸心理严重
3.犯罪意志坚强 4.个性多疑、冷酷、残忍、冒险 性格的内倾性较为明显


Download ppt "第五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