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農化學家 – 卡佛 數學奇才 – 帕斯卡 Xuite-oly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農化學家 – 卡佛 數學奇才 – 帕斯卡 Xuite-oly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農化學家 – 卡佛 數學奇才 – 帕斯卡 Xuite-olys
基督徒科學家的人生 農化學家 – 卡佛 數學奇才 – 帕斯卡 Xuite-olys

2 大綱 前言 農化學家 – 卡佛 童年與求學 超級大綿花 數學奇才 – 帕斯卡 原來空氣那麼重! 人生與默想 參考資料

3 前言 羅馬書一章12節:「自從造天地以來, 神的永能和 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
羅馬書一章12節:「自從造天地以來, 神的永能和 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 科學家與基督教信仰不應該是敵對的,而是藉由科學看見神的奇妙,也體驗有上帝給人的智慧去瞭解這些奧秘。 今天分享不在於科學家們的成就,而是去看見他們的人生。

4 農化學家 – 卡佛 喬治·華盛頓·卡佛(George Washington Carver,1864~1943)是美國教育家、農業化學家、植物學家,第一位進入愛荷華州立大學並取得農業碩士學位的黑人。 一生研究什麼是花生?為什麼神創造 花生?

5 卡佛的童年與求學 喬治·華盛頓·卡佛父母是黑奴,出生時剛好是南北戰爭期間。嬰兒時期時父親便被殺,母親和兄弟姐妹都被綁架,最後他的主人摩西‧卡弗以值300元美金的馬只換得回他,其他家人從此音訊全無。 解放黑奴後,他繼續留在主人家,也承襲的主人的姓氏。 幼時體弱多病、又矮又瘦、結巴又聲音不好聽,被附近小孩笑為沒人要的鸚鵡。

6 卡佛的童年與求學 有一天,有位伐木工人在森林裡發現了一個美麗的花圃和一名黑人小孩,工人從小孩得知這些花兒都是他撿人家不要的,自己親手栽種長大的,當年卡佛才7歲。 因為對草木知識的渴望,他10歲離開主人卡弗家,到十公里外的密蘇里州尼歐肖(Neosho)的一所政府為黑人設立的初級學校名叫「林肯」的黑人小學只有一間教室的學校讀書。

7 卡佛的童年與求學 星期天學校不上課,但好學的卡佛仍一心想上課,於是在城裡亂晃。有天意外發現有個大房子裡面有好多人坐著,還有另一個人在台上和大家講話,好像在上課。 卡佛從此認識了基督信仰,教會的人送他一本聖經,他就憑著學到幾個字母學習 讀經。

8 卡佛的童年與求學 雖然南北戰爭已過十年以上,黑白兩立的情況與偏見依然持續。社會經常有暴動,而這股風氣自然也吹到學校裡,鼓勵黑人學生們加入反抗行動。 卡佛寫下「恨是 神所不喜愛的罪」之後,便選擇當流浪學生遠離種族暴動,斷斷續續過了好幾年才完成高中教育。

9 卡佛的童年與求學 卡佛想讀大學,卻頻頻被種族問題擋住 門口。 有一天,他收到一封大學錄取信,打開一看卻發現是寄給同名的喬治‧W‧卡佛。
於是他自己加個華盛頓的中間名去冒名去報到,對方一看他是黑人當場拒絕掉,這件事讓他印象深刻又悲痛。 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帶著樹葉草根上 圖書館。

10 卡佛的童年與求學 直到30歲,卡佛在愛荷華州溫特塞(Winterset)小城裡的教會初遇了繆霍男(Milholand)博士。當他知道卡弗的困難時,就大力推薦卡弗進入宣信大學(Simpson University)就讀。 後來因為表現優異,在老師巴布(Bubb)推薦下就讀愛荷華州立大學,36歲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農業碩士。

11 超級大綿花 在大學畢業以前,他寫信給繆霍男:「我明白神要我做一件事,要去幫助我的同胞。那麼多年接受教育就是要幫助我達到這一個目標。我深深地感覺到,教育彷彿是神給我的一把鑰匙,可以解開黑人貧窮的鎖鏈。」 碩士畢業後,他聽說阿拉巴馬州的美肯城有一所專門教育黑人老師的小小師範學院塔斯克基,於是馬上啟程去教農業。

12 超級大綿花 阿拉巴馬土壤貧瘠,種著一堆營養不良的綿花,農民們依然是無知的奴隸。
更糟的是,黑人們因為對白人反感,一併對白人的高等教育制度厭惡。 如果是一般的老師,可能就這樣被擊倒了。但卡佛多年來訓練出的堅韌,決定要證明教育能幫助他們!

13 超級大綿花 他買了一塊地,先花了一年的時間埋垃圾,土壤於是變黑,大家都叫他快種綿花,他卻又花了兩年的時間種豆科植物,大家都笑他笨蛋。
不久,全阿拉巴馬的農民都跑來看他的綿花,他們一生中從未看過如此巨大的綿花!他被稱為「白人學校來的魔術師」。 從此之後學校立刻大爆滿,卡佛在教書之餘也帶學生讀經。

14 超級大綿花 又過了不久,因為卡佛在花生的傑出研究,使得南方黑人紛紛改種花生,而且南方也較適合花生成長。
他去世以前南方的花生田至少有五百萬公頃,美國花生更世界聞名,這為黑人帶來了財富。 塔斯克基師範學院也成為黑人教育的 大本營。

15 數學奇才 – 帕斯卡 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宗教哲學家。
早期進行自然和應用科學的研究,對機械計算器製造和流體力學研究作出重要貢獻;晚期專注於沉思、哲學與神學寫作。

16 原來空氣那麼重! 帕斯卡在法國小城克拉蒙特-飛倫(Clermont-Ferrand)證明了一件事:大氣中存在壓力,而且可以將水銀推高至76公分,換算起來我們每天都活在52 x (10^17)公斤下的環境。 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 定律證明實驗, 流體動力學從此開始。

17 原來空氣那麼重! 如此看來,創世紀第一章中,創造空氣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52 x (10^17)公斤的重量卻可以用一根水銀管去瞭解了-這就是大自然的奧妙。 帕斯卡在《默想錄》(Les Pense’es)寫道:「人類最偉大地方,是在他能夠思想一些永遠不變的法則。」

18 人生與默想 帕斯卡父親對數學的喜好專業以及對信仰真誠影響了他的一生。
帕斯卡和他的姐妹全是數學天才,他16歲就發表第一篇研究報告「圓錐體截面的數學特性」,成為投影幾何學的基礎。這篇報告卻為他引來了笛卡兒的妒嫉敵視而非大家的掌聲。

19 人生與默想 23歲時父親讓他讀了奧古斯丁的作品,開始接觸信仰。
一開始,他認為「上帝是一種哲學上的概念」,漸漸地他發現:「當我為罪憂傷時,哲學不能安慰我,……但是有上帝的人,即使知識不多,卻有安息。」於是他開始逐漸讀聖經。

20 人生與默想 有天他讀到詩篇119篇36節:「求你使我的心趨向你的法度, 」才發現自己無法認識上帝,是因為自己先給上帝設限,必須符合自己的理性與邏輯,才能產生信心。 日後他寫下:「……我們能夠證實的事其實很少,如:如何證明有一天自己會死?如何證明明天太陽一定會升起?這些深入我們下意識的,都是一種說不出的信心。成為一名基督徒就是發現,自己有信心,因此把信心建立在真理根基上。」

21 人生與默想 因為他的理念和笛卡兒的理性至上主義背道而馳,因此笛卡兒和其他理性派哲學家在表面上都讚美他,實際上都四處譭謗這名才二十幾的天才。
1654/11/23的晚上,帕斯卡接受耶穌基督的九年後,他讀到約翰福音第十七章時,第一次經歷耶穌基督在他心中,後來寫道:「人類無法用理智證明上帝的存在,只有藉著耶穌基督。」 他把約翰福音十七章縫在衣服裡,死後才被人發現。

22 人生與默想 不久後,他又被笛卡兒派的人攻擊為「徹底精神衰弱、神經錯亂的人,會發出不合理性的囈語。」帕斯卡沒有答辯。
同一年,這位被叫「神經錯亂」的人因為一名騎士的賭博問題,讓他開始和費馬通信討論機率問題並發表《機率論》(Probability),成為機率學的基礎。 今天這個理論成為理工、商、生物、化學學生的必修科目。

23 人生與默想 帕斯卡在1656年後開始寫《默想錄》,用科學清楚思維的方式、短詩型的文體,帶著清晰的理性和熾熱的心,描述內心對信仰的感觸。文學家伏爾泰讚美:「這是歷史上最好的詩集」。 帕斯卡終身未娶,死於胃潰瘍,享年39。臨終前的一句話是:「我的上帝永遠沒有離開我。」

24 《默想錄》節錄 1.上帝要改變人心以前,必先改變人的意志。上帝以完全的愛幫助人心,但是並不幫助人自己的意志。所以驕傲的人能夠謙卑,是上帝在人身上工作的第一步。 2.我們經常會發現,把一件困難的事情做好,最後的一個方法是:在上帝面前,把事情放下來。 3.真實的信仰是視人性為真實,虛假的信仰是視人性為虛幻。

25 《默想錄》節錄 4.認識上帝不認識自己的罪惡,與認識自己的罪惡不認識上帝,二者同樣危險;因此,上帝必須向前者隱藏,向後者顯現。
5.人是何等的虛空,人為芝麻小事難過,為芝麻小事快樂。 6.智慧引導我們回轉像小孩。 7.獲得權力的方式,如果是追隨眾人的喜好,而非公義的原則,那麼愈有權力的地方,就愈找不到正直的人。

26 《默想錄》節錄 8.輿論不像權力能夠管理世界,但是輿論能夠監督權力。 9.錯誤的敬虔是只要平安不要真理,或是只要真理不要愛心。
10.信仰偏差的兩大主因:經文過度拘泥字句,把萬事過度靈意解。 11.一個人如果宣稱,對上帝必須理解清楚才能相信,那他將永遠無法有真正的信心。信仰有些地方,不是知道,而是內心深處對上帝的體會。

27 參考資料 《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1》,張文亮著,2007,校園出版。 維基百科條目: 布萊茲·帕斯卡 喬治·華盛頓·卡佛

28 感謝大家,分享到此結束!


Download ppt "農化學家 – 卡佛 數學奇才 – 帕斯卡 Xuite-oly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