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宣教科目 中國少數民族研究 CHINA MINORITIES TRIBAL PEOPLE & ITS MISSION
文 牧 2007年 學分:3 (宣教科/神學選修科)
2
詩87:4-6 我要提起拉哈伯和巴比倫人,是在認識我之中的;看哪,非利士和推羅並古實人,個個生在那裏。 論到錫安,必說,這一個、那一個都生在其中,而且至高者必親自堅立這城。 當耶和華記錄萬民的時候,他要點出這一個生在那裏。
3
目 的: 認識中國少數民族 她們的宗教信仰 及基督教的情況和宣教策略。 導論: 中國少數民族統計 中國少數民族照片 中國少數民族政策
4
1. 滿蒙篇:朝鮮、滿、赫哲、錫伯、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蒙古、保安、東鄉、土,共11族。
2. 西域篇:回、撒拉、塔塔爾、烏孜別克、哈薩克、維吾爾、裕固、柯爾克孜、塔吉克、俄羅斯,共10族。 3. 蠻越篇:土家、畬、瑤、苗、仡佬、侗、水、仫佬、毛南、壯、布依、傣、黎、京、高山,共15族。 4. 古羌篇:藏、門巴、珞巴、普米、羌、白、彝、基諾、哈尼、拉祜、納西、傈僳、怒、獨龍,共14族。 5. 尋僥篇:景頗、阿昌、布朗、德昂、佤,共5族。 結論:少數民族總體宣教策略探討
5
功 課 作 業: 1. 考試。(60%) 2. 報告:一個少數民族的探訪/研究報告 (40%)
1. 考試。(60%) 2. 報告:一個少數民族的探訪/研究報告 (40%) 要求:你可以親自去探訪一個少數民放村莊/聚居地,把所見所聞按以下的「少數民放觀察報告表」填寫。 或者 一份研究專文( 字): 把一個少數民族的歷史(佔10%)、社會生活習俗(15%)、宗教信仰(20%)及福音宣教的策略的可能性(50%)、結論(5%),編寫出來。 (你可以去書店/網站中找這個少數民族的資料編寫)。
6
參 考 書: 1. 楊天民等 《中國的少數民族》。馬來西亞,2004。
1. 楊天民等 《中國的少數民族》。馬來西亞,2004。 英文版:Paul Hattaway Operation China. London: Piquant, 2001. 2. Patrick Johnston《普世宣教手冊》。美國:大使命,2006。 3. 段麗萍 《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昆明:云南民族,2002。 4. 牛軍 《雲南少數民族宗教文化與審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7
今天有許多中國少數民族的網站可供參考和剪貼
5. 中國少數民族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 6. 中國少數民族資料網 7. 人民日報網 web.peopledaily.com.cn 8. 維基網:中國少數民族 zh.wikipedia.org/wiki/中國少數民族 9. 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 //hk.chiculture.net 10. 証主出版社 少數民族事工
8
少數民族觀察報告表 規則: 你必須親自去探訪一個少數民族村莊/聚居地,把 所見所聞按以下的「少數民放觀察報告表」填寫。 (40%)
你必須親自去嘗嚐(你可能要付錢去買這些食物) 該民族的食物。
9
姓名:_____________ 地區:__________
觀察報告: 參觀少數民族:__________ 地區(確實地點):__________ 日期及時間:____________ 車程(形容你怎樣去該地點、用了多少時間、付了 多少路費):___________________.... 該民族村莊的情況:___________________....
10
你所見到該民族的生活、習俗、文化等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_....
該民族食物的情況、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 該民族的宗教信仰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_.... 你認為要怎樣向該少數民族宣教? ____________.... 你這次參觀了該少數民族後的感動: __________....
11
導論:中國少數民族統計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 口(2005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朝鮮族 Korean 1,923,842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 口(2005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朝鮮族 Korean 1,923,842 600,000人31.19% 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其中吉林省廷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的聚居地。 滿族 Manchu 10,682,262 10,000人 0.09% 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及全國各大城市。 赫哲族 Hezhen 4,640 100人 2.16% 黑龍江省。 錫伯族 Xibe 188,824 400人 0.21% 遼寧、吉林、黑龍江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 鄂溫克族 Ewenki 30,505 100 ~0% 內蒙古自治區,少部份在黑龍江省。
12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部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口 2005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鄂倫春族 Oroqen 8,196 30人 0.37% 內蒙吉自治區、黑龍江省。 達斡爾族 Daur 131,394 2,000人 0.76% 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部份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蒙古族 Mongol 5,813,947 6,000人 1.03% 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並分佈於遼寧、新疆、吉林、黑龍江、青海等省。 保安族 Bonan 16,505 未知 ~0% 分佈於甘肅省。 東鄉族 Dongxian 513,805 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土族 Tu 241,198 400人 0.17% 居住於青海、甘肅。 回族 Hui 9,816,805 1000人 ~0% 分佈全國各地,主要聚居於寧夏、甘鴛、青海、新疆等省。
13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口 2005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撒拉族 Salar 104,503 100人 0.02% 主要居住在青海,少部份居住在甘肅。 維吾爾族 Uygur 8,399,393 3000人 % 主要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極少部份在湖南省。 哈薩克族 Kazak 1,250,458 500人 0.0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部份在青海、甘謂。 裕固族 Yugur 13,719 200人 0.73% 主要聚居在甘肅省,少部份居往在新疆。 塔塔爾族 Tatar 4,890 未知 0%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烏孜別克族 Uzbek 12,370 100人 0.4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柯爾克孜族 Kirgiz 160,823 10人 0.01% 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部份在黑龍江省。 塔吉克族 Tajik 41.028 500 ~0%
14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口 2005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俄羅斯族 Russ 15,609 未知 ~0% 散居在新疆、蒙古、黑龍江及各大城市。 土家族 Tujia 8,028,133 30,000人 0.37% 湖南省、湖北省及四川省。 畬族 She 709,592 20 ~0% 散居於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五省的山區。 瑤族 Yao 2,637,421 1000人 ~0% 廣西、湖南、廣東、雲南。 苗族 Miao 8, 50,000人 0.4% 貴州、雲南、湖南、四川、廣西、湖北、廣東等省。 仡佬族 Gelao 579,357 500人 0.09% 散居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 侗族 Dong 2,960,293 1,600人 0.05% 貴州、廣西、湖南。 水族 Sui 406,902 1000人 0.15% 主要聚居在貴州,少部份散居在廣西省。
15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口 2005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嬤佬族 Mulao 207,352 1,600人 0.77% 90%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羅城縣,其餘散居附近的縣。 毛南族 Maonan 107,166 3,000人 2.80% 廣西省壯族自治區。 壯族 Zhuang 16,178,811 50,000人 0.28%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廣東省、湖南省及全國各地。 布依族 Buyei 2,971,460 5000人 0.17% 貴州省。 傣族 Dai 1,158,989 1,000人 0.09%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區。 黎族 Li 1,247,814 2,000人 0.08% 海南省。 京族 Gin 22,517 1500人 2.66% 廣西省壯族自治區防城附近之三島。 高山族 Gaoshan 420,000 3,000人 0.71% 臺灣本島山區,少數散居在中國大陸各地。
16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口 2005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藏族 Tibetan 5,416,021 9,770人 0.18% 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省。 門巴族 Monba 8,923 未知 ~0% 西藏。 珞巴族 Lhoba 2,965 普米族 Pumi 33,600 30人 0.09% 雲南省、四川省。 羌族 Qiang 306,072 300人 0.10% 四川省。 白族 Bai 1, 50,000人 2.69% 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其餘分佈於四川、貴州、湖南等地。 彝族 Yi 7,762,272 200,000人 2.5% 主要聚居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及貴州、廣西等地。
17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口 2005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基諾族 Jino 20,899 500人 1.44% 聚居在雲南省之西雙版納。 哈尼族 Hani 1,439,673 9000人 0.01% 分佈於雲南省。 拉祜族 Lahu 453,705 50,000人 11.02% 雲南省。 納西族 Naxi 308,839 1000人 0.06%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麗江縣,其餘分佈在雲南、四川、西藏一些縣內。 傈僳族 Lisu 634,912 300,000人 47.25%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 怒族 Nu 28,759 4,000人 13.91%
18
名 稱 英文名稱 人口 2005年 信徒人數及比率 聚居地 獨龍族 Derung 7,426 1,500人 19.53% 雲南省。 景頗族 Jingpo 132,143 50,000人 37.84% 阿昌族 Achang 33,936 2,000人 5.89% 布朗族 Blang 91,882 150人 0.05% 雲南省,集中在布朗山和西定。 德昂族 Deang 17,935 200 ~0% 雲南省各縣。 佤族 Va 396,610 75,000人 18.91%
19
我們這個課程照//hor.16280.com網站的分類,把中國少數民族分為:
滿蒙篇:朝鮮、滿、赫哲、錫伯、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蒙古、保安、東鄉、土,共11族。 西域篇:回、撒拉、塔塔爾、烏孜別克、哈薩克、維吾爾、裕固、柯爾克孜、塔吉克、俄羅斯,共10族。 蠻越篇:土家、畬、瑤、苗、仡佬、侗、水、仫佬、毛南、壯、布依、傣、黎、京、高山,共15族。 古羌篇:藏、門巴、珞巴、普米、羌、白、彝、基諾、哈尼、拉祜、納西、傈僳、怒、獨龍,共14族。 尋僥篇:景頗、阿昌、布朗、德昂、佤,共5族。
20
特別註:不同的劃分 「我要提起拉哈伯和巴比倫人,是在認識我之中的;看哪,非利士和推羅並古實人,個個生在那裏。論到錫安,必說,這一個、那一個都生在其中,而且至高者必親自堅立這城。當耶和華記錄萬民的時候,他要點出這一個生在那裏。」(詩87:4-6) 對中國少數民族研究是不容易的。因為幾過幾千年的遷移、戰爭、民族之間的仇恨或追趕,甚至有時本族之間的戰鬥及為了某種原因(為了糧食、氣候等)而分散各地。
21
如今中國政府把少數民族劃分為55個,這只是為了行政上的方便吧了。當真正進入他們的地區,常發現許多雖然住在附近相同的民族卻不互相認為是同一個少數民族,也講不同的語言。
楊天民這樣定義: 一、如果兩個人不能理解對方的語言,就認為他們是不同的民族; 二、如果兩個人有同種語言,但講不同的方言,卻把他們分為不同的群體,需要個別分析。 這樣定義,中國應有439個不同的少數民族。 因為中國政府這樣劃分,那就造成有350個少數民族將迷失(一段時間後將消失,或消滅?)。
22
另外,一些少數民族對漢族人也有仇視,例如,新疆的維吾爾族人相信他們生活在被侵佔的土地上,藏族人群體也覺得自己的土地被漢族侵佔。
又例如,四川南部大涼山200多萬諾蘇族人,他們是彝族的一個分支。過去幾個世紀是好戰的民族,解放軍要到1958才征服他們。但現今漢族人走近他們的村莊也被仇視。 因此,雖然大部份的少數民族都是溫順的,但還有一些仍然仇視漢族人,或其他不同的民族走近他們的村莊。 這告訴我們要向他們傳福音,還有許多要認識及學習的。
23
不管怎樣,中國還有許多“未識別的民族”。
他們在我們眼中都是寶貴,無分少數,或極少數,或未被列入成為未識別民族,但主耶穌的使命卻是要向萬民傳福音: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
24
中國少數民族照片
32
中國少數民族政策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
這种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如今,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目前,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
33
西元前221年,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秦朝。
漢朝(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在西域(漢朝以後對今中國甘肅敦煌以西地區的總稱)置都護府,增設17郡統轄四周各民族。 在漢朝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進行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也遂被其他民族用來稱呼華夏民族,形成了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漢族。
34
西元十三世紀,蒙古族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1206—1368年)帝國。
西元十七世紀,滿族崛起,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1644—1911年)。 雖然多數中國的朝代是中央政權統治的形式出現,但中國歷史上也有出現過短暫的割據局面和局部分裂。由一些少數民族自己形成的邦國也有。
35
不過,在長期的統一過程中,經濟、文化交往把中國各民族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各少數民族還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雖然中國希望統治各邦各民,但是在廿世紀世界各民族意識興起之下,一些少數民族也盼盼爭取更多的民主獨立權。這幾十年藏族人的“西藏獨立”、新疆一些少數民族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皆表現出民族的獨立性。 相信未來,雖然世界越來越進步,越來越現代化,但是少數民族幾千年來的生存力和民族力必定會繼續保留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而會爭取越多的獨立性。
36
法 律 中國各民族公民廣泛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各項平等權利。
從1953年起,國家組織了大規模的民族識別考察工作,辨別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稱。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到1954年,中國政府確認了38個民族;到1964年,中國政府又確認了15個民族。加上1965年確認的珞巴族、1979年確認的基諾族,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被正式確認並公佈。
37
宗教信仰 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地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
中國政府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 在中國,不論是信仰藏傳佛教的藏、蒙古、土、裕固、門巴等民族的群眾,還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撒拉、保安、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等民族的群眾,以及部分信仰基督教的苗、瑤等民族的群眾,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38
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
國家在五十年代組織人員幫助少數民族創制、改進或改革文字,推進少數民族語文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 目前,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和滿族通用漢語文外,其餘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 有文字的民族有21個,共使用27種文字,其中壯、布依、苗、納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頗(載佤文系)、土等十多個民族使用的13種文字(原由宣教士創製)是由政府幫助創制或改進的。
39
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還有1256個民族鄉。
在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
40
生育政策 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也實行寬於漢族的生育政策。
一般規定,少數民族家庭可以生育兩個或三個孩子;西藏自治區的藏族農牧民可以不受限制地生育子女。 這使得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41
文化 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尊重和保護,各民族都可以自由地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的文化。
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差異較大,具有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 中國各少數民族年節習俗豐富多彩。如:藏族的藏曆新年、“雪頓節”,回、維吾爾等民族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等。各少數民族自由地按本民族的傳統習慣歡度節日。
42
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 為使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國家有計劃地組織對各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進行搜集、整理、翻譯和出版工作,保護少數民族的名勝古跡、珍貴文物和其他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現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都各自有了一部文字記載的簡史。
43
滿蒙篇:朝鮮、滿、赫哲、錫伯、 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蒙古、 保安、東鄉、土,共11族。
滿蒙篇:朝鮮、滿、赫哲、錫伯、 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蒙古、 保安、東鄉、土,共11族。
44
朝鮮族 (Korean)
45
朝鮮族 原是1392年建立的李氏王朝的國號,李氏王朝歷 時500餘年,後來就以國號作族名了。 “朝鮮”的原意是“光明的東方”。 人口:1,923,842 聚居:主要分佈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 白朝鮮族自治縣,另外,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 遼寧省丹東地區及吉林市也有較多的朝鮮族居住 。
46
歷史由來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多是l9世紀70年代自朝鮮半 島遷入我國東北地區定居,有一部分在明末清初 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林家溝村姓 樸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到1931年以後,在日本人統治和強迫同化政策下 ,大批朝鮮人移入中國東北各地,成為中國當代 的一個民族。 今天,多於200萬朝鮮族人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特 別是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同時還有約7,400萬朝鮮族人分散在世界各地。
47
語言文字 朝鮮語,一般認為屬阿勒泰語系。 1441年在李氏王朝主持下創制的,稱“訓民正音 ”,簡稱“正音”,為方塊狀拼音文字。 宗教文化
朝鮮族早期宗教流行圖騰崇拜和始祖崇拜。 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 先後傳入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具有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能歌善舞。
48
習俗及社會 “男主外,女主內”是普遍習俗。 愛穿素白服裝,有“白衣民族”之稱。 婦女服裝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
節日與漢族大致相同,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 節等。 帶有民族特色的有三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滿一周年 、“歡甲節” (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 朝鮮族以大米、小米為主食,愛吃“辣泡菜”、打糕、 冷面、大醬湯。 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 朝鮮族聚居地區,特別是延邊地區,延邊地區是中國北 方著名的水稻之鄉。 人參、鹿茸很有名。
49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今天中國有朝鮮族基督徒人數約60多萬人,約佔28-30% 。
景教傳教士在 7 世紀至 14 世紀是否曾進入中國現朝鮮族 居住的區域內傳教,現在已沒有紀錄。但是 1927 年,考 古學家在中朝邊界附近發掘了的一個古墓中,發現了七 具屍體,頭上均有黏土製成的十字架。考古學家憑藉屍 體身上的宋代錢幣,判斷出墳墓是在 998 至 1006 年間建 造的。 過去的十年間,朝鮮族人中出現了信仰的復興,現在估 計在中國境內至少有60多萬名朝鮮族人基督徒。有許多 朝鮮族傳道人出現,牧養中國各地的朝鮮族人教會。 近幾年,除了經政府許可由愛德印刷公司印製的朝鮮文 聖經之外,也有很多朝鮮族語聖經從國外傳入中國。
50
宣教策略: 可以說朝鮮族教會常有韓國教會派遣牧者去牧養 和訓練他們。 今天有許多中國境內朝鮮族的傳道人願意接受更 好的神學訓練和裝備。 這是漢族人在神學方面可以進行的工作。
51
滿 族 (Manchu)
52
滿 族 (Manchu) 歷史上的“女真人”,1635年改族名為“滿洲” 滿語中是“吉祥”的意思。 人口:10,682,262
聚居:主要分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以 遼寧最多。河北、山東、內蒙古、新疆、北京等 也有少數居住。
53
滿族歷史悠久,其先民可上溯到商周時(3000年前) 的肅慎、漢…北宋至明時的女真。
7世紀末、8世紀初曾建立過渤海國,12世紀建立 了金國。 現在的滿族是後來住在黑龍江的中下游和松花江、 烏蘇里江等一帶的女真族發展起來的。 另外,目前滿族中的一小部份實際上是蒙古族和 漢族人,只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參加了清朝的軍隊 的“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成了旗人,現 在就成了滿族。 儘管滿族被列為中國的第二大少數民族,大部分 滿族人現今已很難與漢族人區別出來。
54
各項研究指出,所有滿族人中,會說滿語的人數 已經少於 1,000 人。
部分滿族人已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徵,傳統的滿 族服飾現在只用於旅遊表演當中。 語言文字 屬阿勒泰語系。 現在只有黑龍江某些邊遠的滿族聚居村屯中的少 數老人會說滿語。 使用文字為滿文。是16世紀末參照蒙古字母創制 的。 現滿族普遍慣用漢語、漢文。
55
宗教文化 過去長期信仰薩滿教。是一種多神教。“薩滿” 的意思為“瘋狂的人”,即指巫師。 至本世紀40年代,黑龍江一些地區還有薩滿活動。
滿族人的文化源遠流長。曹雪芹的《紅樓夢》是 世界名著。語言學家羅常培、著名作家老舍、書 法家啟功、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等,都是滿族 傑出的知識份子。
56
習俗及社會 滿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父母包 辦。 結婚時,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福”。 滿族具有精於騎射的特長。
“剃發梳辮”曾是滿族成年男子的髮式。即剃去前額 短髮,只留後面的發梳成辮子垂於腦後。 女子頭頂盤發,佩戴耳環,穿寬大直筒旗袍,著高底 花鞋。 農曆除夕必須吃手扒肉。“薩其瑪”是具有滿族獨特 風味的點心。 滿族人多數從事農業,一部分飼養柞蠶、栽種果樹。
57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今天滿族人中有約10,000基督徒,約佔滿族人口 0.06 %。
天主教於 1620 年開始傳到滿洲。1922 年,信奉 者數目達到 56,000 人,其中大多數為漢族人。 基督教在滿族人中的工作始於 1869 年。1900 年 代早期,一個復興運動席捲東北三省,一位名叫 張森(Chang Sen)的盲人傳道者,從一個村落走到 另一個村落傳揚福音,引領了數以百計的人歸向 基督。宣教士隨後進入,給信奉者施洗,並建立 教會。
58
20 世紀上半葉,特別是在 1931 至 1945 年間,東 北三省被日本佔領並改名為「滿州國」時期,許 多滿族基督徒遭受嚴重的迫害和巨大的苦難。
現今至少有 10,000 名散居的滿族基督徒在說漢語 的教會裡參加聚會,當中有不少人是 20 世紀 90 年代黑龍江大復興中所結的果子。 宣教策略: 繼續在中國東北為數百萬滿族人歸向耶穌基督投 入工作,並且培訓更多滿族傳道人起來作牧養工 作。
59
赫哲族 (Hezhen)
60
赫哲族(Hezhen) 族稱來源於赫哲人自稱的“赫吉色勒”,意為“下 游”、“東方”,即居住在“下游”、“東方”的 人們。 史籍上又有“黑斤”、“赫金”“黑哲”、“赫哲 ’等稱謂,解放後,統一定名為“赫哲族”。 人口:4,640 聚居:主要分佈在黑龍江省同江、撫遠和饒河等縣 沿江地區,少數居住在勤得利、蘇蘇屯、佳木斯和 富錦、集賢、禪川、依蘭等縣境內。
61
歷史由來 是居住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古代居民,隋、 唐時期的“黑水 ”是他們的祖先。 過去住北海邊,後來南遷。
遼、金時期,赫哲族先民所屬區域為五國部。 元朝時期,隸屬于遼陽行達路。明朝時期,赫哲地區歸屬奴 爾幹都司。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區域為“呼而哈部”、“窩 集部”、“瓦爾喀部”、“使犬部”和“薩哈連部”。 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現“赫哲族”名稱。 歷史上曾因穿魚皮衣和使犬,而被稱為“魚皮部”和“使犬 部”,是我國北方以捕魚為主兼事狩獵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 族。 直到20世紀初,赫哲族仍處於原始未發展階段。 二戰期間,被日本侵略和土匪的劫掠殺戮,加上傷寒、天花 、霍亂等傳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一度只剩下 300餘人。
62
語言文字 赫哲語屬阿勒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現在通用漢 語。 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宗教文化
過去信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崇拜鬼神。現在 基本上拋棄了此信仰。 民間有豐富多彩的說唱文學,最受歡迎的是《伊 瑪堪》,還有民間故事(說胡力)、音樂和美術。
63
習俗及社會 婚姻行一夫一妻制,仍保有氏族外婚習俗。 人死後行土葬,無固定墳地。
赫哲族男女喜歡穿大襟長袍、短褂或坎肩。以前 衣服多用魚皮縫製而成,而綠以色布,邊綴福鈴 ,與鎧甲相似。 還有用魚皮製作的褲子、腰帶、圍裙、腿繃、口 袋等。 赫哲族工藝精美,常在魚皮、獸皮製作的衣物和 木制餐具上,飾以美麗的圖案。
64
現在赫哲族仍主要從事漁業生產,積累了豐富的 捕魚經驗。
由於赫哲族聚居區世稱“三駐平原”,河流交織 ,土地肥沃,以蝗、鰱、大馬哈魚最為著名,冬 季常以狩獵毛皮獸為輔助經濟。 近年來開始發展養殖業,修建了魚池、紫貂場。
65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過去都沒有聽聞赫哲族有人是基督徒。
在1966年,有漢族人傳道人向赫哲族傳福音,有 60多人接受洗禮。以後就沒有任何有系統有計劃 的宣教工作在他們當中。 宣教策略: 中國教會可積極地訓練和派遣更多宣教士到赫哲 族人當中宣教。
66
錫伯族 (Xibe)
67
錫伯族 (Xibe) 長久居住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 人口:188,824
聚居:現多數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 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開原、義縣、北鎮 、新民、鳳城、扶餘、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 江流域有散居。
68
歷史由來 關於錫伯族的族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 錫伯族源於古代的鮮卑,居住在綽爾河、嫩江、松 花江一帶的鮮卑人就是錫伯族的先民;
另一種認為,錫伯是地名,清代輿圖將海拉爾迤南 的室韋山一帶泛稱為“錫伯”,居住在這一地區的 人因而得名。 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錫伯族自治 縣,現有錫伯族人口2萬人。
69
語言文字 錫伯語屬阿勒泰語系,是在滿語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 語言,跟蒲語很接近。 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的。
新疆的錫伯族至今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 、維吾爾、哈薩克語。 東北的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當地漢、滿 族基本相同。 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男孩子一出生,家裏人就會在 門口用紅線掛上一副小弓箭,長到五六歲就開始學騎馬 、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 他們能歌善舞,“東布林”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70
早期的錫伯族人世代以狩獵、捕魚為業,察爾查爾 以種水稻為主經營農業,牧業也比較發達。
錫伯族過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普遍重 視祭祖掃墓。 錫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製品;不許坐、踩 或跨過衣帽、被、枕; 穿過的褲子、鞋襪不能放高處; 不許坐、踩鍋灶,也不許坐或站立在門檻上; 不能在屋內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 若大門口掛有紅布條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產 婦,外人不得入內。
71
晚輩路上遇見長輩要問安並讓路;平輩見面要相 互問好。
客人來訪,兒媳要出來裝煙、倒茶,若裝煙、倒 茶的與客人輩份相等,客人應起立或欠身雙手接 ; 客人告別時,全家要出來送至大門口。
72
習俗及社會 錫伯族人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梁米居 多。 麵食以發麵餅為主,也吃饃饃麵條和韭菜合子、 水餃等。
習俗及社會 錫伯族人主食以米、面為主,過去食用高梁米居 多。 麵食以發麵餅為主,也吃饃饃麵條和韭菜合子、 水餃等。 受維吾爾族影響還吃抓飯和烤饢,喝麵茶、牛奶 和奶茶。 肉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飼養,多以牛、羊、豬肉 為主。 吃肉時,習慣每人隨身攜帶一把刀子,將肉煮熟 後,放入大盤中,自行用刀子切割。
73
冬閒時錫伯族還常進行狩獵,野豬、野鴨、野兔 、黃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見的野味。
錫伯族過去在飲食上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矩,比 如經常食用的發麵餅,上桌時分天、地面,天面 必須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擺在桌沿一邊。 全家進餐按長幼就座,以西為上,過去父子、翁 媳不得同桌。
74
宗教文化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 明節、端午節等。
宗教文化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 明節、端午節等。 每年農曆除夕前,家家都要殺豬宰羊,趕做各種年菜、年餅 、油炸果子。 除夕晚,全家一起動手包餃子;初二要吃長壽麵。 新疆的錫伯族把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定為西遷節 ,錫伯語 稱“杜因拜專紮坤”。 過西遷節時,家家吃魚,戶戶蒸肉,屆時還要三五成群到野 外踏青擺野餐。 錫伯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郎、新娘必須向前來祝賀的親朋 好友敬酒,以表示對客人的答謝。 遠親近鄰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記帳,也不收 錢。
75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過去都沒有聽聞有錫伯族人是基督徒。 近年因為朝鮮族傳道人向錫伯族人傳福音,在遼寧 建立了幾間錫伯族人的教會。
宣教策略: 中國教會可積極地訓練和派遣更多宣教士到錫伯族 人當中宣教。
76
鄂溫克族(Ewenki) 人口:30,505 聚居:人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
(不討論, 自己看) 人口:30,505 聚居:人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 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裏的人們”。 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裏,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
77
語言文字 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語屬阿勒泰語系。 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
鄂溫克族的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 宗教文化 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 過去實行天葬,後來多改為土葬。 主要節日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
78
習俗及社會 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 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在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優酪乳和幹乳製品。 最為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麵包或點心上食用。 主食以面為需,除烤麵包外,還常食用麵條、烙餅、油炸餜子等,食用時,拌上或抹上鮮奶或黃油。
79
有時也食用大米;肉類以牛羊肉為主。 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 宰殺後的牛羊肉凍或曬乾儲存,食肉的方法常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興安嶺原始森林裏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 熟食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吃鮮肉,但不把肉煮爛,用獵刀削吃,講究有“嚼頭”,也有的將鮮肉切片串在木棍上,火烤熟後蘸鹽食用; 另一種方法是將肉煮到七八成熟曬乾,食用時再用火烤。
80
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裏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里,客人就在那裏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 外出的人誰也不會背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81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過去沒有聽聞有傳教士到鄂溫克人當中宣教。
過去十多年,在蒙古發現有約100鄂溫克人在東正教會中聚會。但是許多鄂溫克人信徒把偶像放在耶穌像旁邊敬拜。 宣教策略: 中國教會可積極地訓練和派遣傳道人到黑龍江和蒙古鄂溫克人當中宣教和牧養他們的信徒。
82
鄂倫春族 (Oroqen) (不討論, 自己看) 人口:8,196 聚居: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 鄂倫春族的族名始見於清初。“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83
語言文字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屬阿勒泰語系,但無文字。 一般通用漢語文。 宗教文化 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鄂倫春族過去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物,相信萬物有靈。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裏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84
習俗及社會 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
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鄂倫春地區還成為中國重要森林工業基地。 鄂倫春族的手工業也比較發達,主要有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 鄂倫春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 冬天在太陽未出前用餐,餐後出獵;夏天則早晨先出獵,獵歸以後再用早餐。有時也在獵區過夜。
85
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麵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近年來,鄂倫春族也習慣於將各種獸肉精細加工或炒、或炸,製成各種野咻佳餚。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
86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過去都沒有聽聞有宣教士進入鄂倫春族人當中宣教。
近年因為有漢族人教會向鄂倫春族人傳福音,在黑龍江北部帶領了一些人主,但沒有聽聞有鄂倫春族人的教會出現。 估計現在有30至50鄂倫春族人基督徒。 宣教策略: 中國教會可積極地訓練和派遣宣教士到鄂倫春族人當中宣教和建立教會。
87
達斡爾族 (Daur) “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 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武裝抗擊沙俄的入侵。
半個世紀之後,離開了世居的黑龍江北岸,南遷到大興安嶺、嫩江流域。 人口:131,394 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最新的發現,東北(東達斡族)有180,000人,而新疆(西達斡爾族)另有7000人。
88
語言文字 達斡爾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 現普遍使用漢文,也有人兼用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文。 宗教文化
達斡爾族過去大部分信奉薩滿教,少數信奉喇嘛教,以自然界為崇拜物件,每年陽曆五月,屯眾殺牛或豬祭天、地、山、川諸神。 每個家庭均有一個專司祭祀的薩滿,除祈禱、祭鄂博(一種山神)外,甚至以巫術治病,屆時要殺牛、羊,皮張歸薩滿。
89
習俗及社會 達斡爾族以狩獵和農業為主,漁業也比較發達。 歌舞、體育是達斡爾人喜愛的活動。 傳統的曲棍球近年發展很快。 主要節日是春節。
禮儀主要有:以敬老、互助和好客為佳風。 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部份。 客人來訪,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乳製品熱情招持。 達斡爾族主要種植稷子、大麥等農作物,並以糧食為主食。 食用時都要拌以鮮、酸牛奶或野兔、飛禽肉湯。
90
進入20世紀以來,小米和玉米子也成為達斡爾族的主食。
有刀削麵、刀切短麵條、揪面片、手指壓柳葉狀麵條,和用拇指在另一隻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這些蕎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獸禽肉湯上煮熟。 隨著狩獵業減少,家養的豬、牛羊、雞成為主要肉食。 牛奶在達斡爾族的飲食中有重要地位,食用花樣很多。鮮、酸兩種牛奶是米食和麵食不可少的拌食。
91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過年之前家家都要進行充分準備,殺年豬,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種雜物碼起一個垛,晚上點燃,老年人要把大塊肉和餃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興旺。一開始拜年,拜年的人一進門就要打開主人家的鍋,搶吃年糕,表示親密無間,春節一直過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為“黑灰日”,這一天,青年人之間要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男女青年訂婚後,男方要送馬、牛、羊和酒,稱為“大禮”。這一天姑娘要躲起來,不見未婚夫。 結婚要置辦酒宴,如果沿途碰見行人,不論是否相識,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點心。
92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過去都沒有聽聞有傳教士進入達斡爾族人當中宣教。
至到1990年,有一漢語的「耶穌傳」電影在達斡爾族人當中廣播,帶領了約1000達斡爾族人信主,也建立了一些達斡爾族人教會。 至2008年己有超過2000達斡爾族人信徒。韓國人夫婦現已年老,常向外界呼籲中國教會可以派人接續他們的工作。 宣教策略: 中國教會可積極地訓練和派遣宣教士到達斡爾族人當中宣教。
93
蒙古 (Mongol)
94
蒙古族 “蒙古”一詞的音譯始見於《舊唐書》記載,最初稱“蒙兀室韋” 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人口:5,813,947 聚居: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甘肅、青海、寧夏、河北、河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區)市。
95
歷史由來 蒙古族始源於大約西元7世紀的唐朝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一個部落,與中國北方的東胡、鮮卑、契丹、室韋有密切的淵源關係。
西元840年,回醐汗國崩潰後,這個部落的大部分向西遷移至不兒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帶,發展繁衍為許多部落,各有名號。 遼金時期,多以“韃靼”或“阻蔔”泛稱蒙古草原各部。 西元12世紀,蒙古部首領鐵木真,連續擊敗蒙古紛爭部落,統一蒙古。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大聚會,建大蒙古國。 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
96
於是“蒙古”開始成為民族的族稱。 大蒙古國隨即統一了中國北方,此後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不斷西征,先後建立了欽察、察合台、窩闊台、伊兒四個屬國(汗國)。 打通了亞洲和歐洲的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的交流。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並統一全國。空前統一而強盛的元朝,確立了現代中國的版圖,鞏固和發展了我們多民族的國家。 到明代蒙古族分為“韃靼”和“瓦刺”兩大部分。 清代在蒙古族地區建立“盟旗制度”,或編旗設置總管制度加以統治。
97
語言文字 蒙古語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裏亞特三種方言。
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以畏吾兒字母創制,經過本民族多次改革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文。 忽必烈時,曾創制蒙古新字句“八思巴文”,17世紀中葉,喇嘛僧人“咱雅班第達”為準確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稍改變通用的蒙古文字,製成一種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98
宗教文化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魯派(即黃教)。 在明、清時期,全族喇嘛的人數占全部人口的1/3。
蒙古族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3世紀中葉寫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一部重要歷史、文學名著。
99
習俗及社會 蒙古牧民多住圓形的蒙古包,它便於拆遷。 蒙古族是精騎善射的民族,過去主要從事遊牧業,故有“遊牧民族”之稱。
騎馬、摔跤、射箭等為群眾所喜好。 牧民多住“蒙古包”。 農區飲食以糧食為主,奶食為輔,牧區以牛、羊肉及乳製品為主食。
100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早在唐朝基督教支派景教(湼斯多留派)來華,在華二百多年(西元 )滅後,至元朝時( 年)基督教就在蒙古族中發展,稱為也裏可溫教。當時有許多蒙古族人信主。 西元1007年,蒙古部族可爾瑞茲的信徒多達20萬人,而到1368年,中國有蒙古族天主教徒3萬人。 13世紀時,忽必烈向馬可索羅發出挑戰:「去見你們的教皇,請他差派100個對你們的宗教造詣很深的人來,令巫師在他們面前無力。他們在巫師面前顯出威力後,我就受洗,我所有的王公貴族也都要受洗,我的臣民也要受洗,這樣我們這裏的基督徒就比你們那邊多了。」
101
在八十年代,也有漢族傳道人向蒙古族人宣教,帶領不少人信主。
估計至2007年,有超過1萬名蒙古族信徒在中國,速度還逐漸增長中。也有許多蒙古族傳道人接受神學訓練成為傳道人。 至2008年中,許多蒙古族人的教會逐漸從漢族人教會分裂出來獨立。也大量翻譯及印刷蒙古文聖經、屬靈書籍、信徒栽培資料。 在外蒙,也有海外宣教士和中國教會宣教士進入蒙古族群體宣教,帶領了不少人信主,也訓練他們起來帶領自己族人的教會。 有許多蒙古人大學生也信了主。
102
宣教策略: 繼續積極地訓練和派遣更多宣教士到內蒙和外蒙去宣教和建立教會。 更要訓練蒙古族傳道人起來向更多蒙古族群體宣教。
103
保安族 (Bonan)
104
保安族 (Bonan) “保安”是保安人的自称,舊稱“保安回”,來源 于地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在青海省同仁縣附近修了 保安城堡,設置“保安營”。居住在那里的人便 被稱為“保安人”了。 人口:16,505 聚居: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 拉族自治縣大河家一帶。另外在臨夏縣城郊也有 少數保安人散居。
105
歷史由來 保安族原是13世紀後,隨“西域親軍”東來這裏 的已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先在青海同仁一帶 駐軍墾牧,長期與當地回、東鄉、撒拉、藏、漢 等民族交往、通婚而逐漸形成。 明初定居青海同仁縣境隆務河一帶,萬曆年間 ( 年)在當地設“保安站”,修建“保安 城”,應招戍邊,遂以地名為族名。 清初隸西寧鎮統轄,乾隆以後,改屬循化營隸蘭 州府。同治初年東遷今地。 清末民初屬河州,處在封建軍閥馬步芳等統治下 。
106
語言文字 保安語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與同一語族的蒙 古語、達翰爾語等有同屬關係,與東鄉語比較接 近。其語言還受漢語的影響。
現在保安人很多都講漢語。 保安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字。
107
宗教文化 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少數人信奉基督教。 保安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
“保安花兒”優美動聽,獨具一格;能歌善舞, 舞蹈融合了藏族某些特點。 造型藝術較為發達,婦女擅長剪紙,家庭木制用 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均刻有十分別致的花紋或 繪有色彩絢麗的圖畫。
108
習俗及社會 婚姻及社會習俗深受宗教影響,又保留著某些蒙古 族的習慣,喜愛摔跤,善於騎射,好搶。 飲食以米麵為主,吃牛羊肉。
服飾和附近的回、東鄉等族基本相同,婚禮一般都 選擇在伊斯蘭教曆的“主麻田”(每週星期五)舉行 。 到女家舉行婚禮和請阿旬念“尼卡哈”,並舉辦宴 席,進行娛樂歡慶活動。 保安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副業。 農作物以大麥、小麥、玉米、山藥為主。 所制“保安刀”選材精細,外形美觀,鋒利耐用, 聞名于西北諸省。
109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在1950年前,曾有傳教士到保安族群體中宣教, 但沒有教會被建立起來。
過去十多年來,也沒有宣教機構向中國的保安族 宣教。 如今不知道是否有保安族人基督徒。 宣教策略: 盼望各國宣教機構關心保安族群體,訓練和派遣 宣教士到保安族群體中去宣教。
110
東鄉族 (Dongxian)
111
東鄉族 (Dongxian) 東鄉族因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地區的東鄉而得名。 舊稱“東鄉回回”、“東鄉土人”、“東鄉蒙古人”、“蒙古回回”等。
他們自稱“撒爾塔”,意思是“中亞信伊斯蘭教的色目人”。 人口:513,805 聚居: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東鄉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蘭州、定西和寧夏、新疆等地。
112
歷史由來 對東鄉族的族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以居住在東鄉的回族為主,融合了當地的蒙、漢、藏族,逐漸形成了東鄉族;一說是源出於蒙古人。
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構成其族源的主要成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 語言文字 東鄉族講東鄉語,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同蒙古語相近。 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 本民族無文字。
113
宗教文化 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有老教、新教、新興教三個教派。
衣食住及風俗受伊斯蘭教影響很大,至今仍保留著一種宗教關係,被稱為“阿哈教”。每“阿哈教”包括數十戶至數百戶。 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 “東鄉花兒”人人會編會唱,是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114
習俗及社會 東鄉族人非常愛清潔,各家門後面的房梁上都掛有一個洗澡用的吊罐。 房檐下有洗臉洗手用的“湯瓶。” 忌食豬、狗、驢、騾等肉。
吃餅和饅頭要掰開吃,不能整吃。 待客時喜用手抓羊肉或燉雞,把雞切成13塊,而以雞尾為最貴重,由最尊貴的客人或年長者吃。 他們還喜歡喝茶,在茶中放冰糖、桂圓肉、熟紅棗、葡萄乾等。忌抽煙喝酒。 他們的婚禮上,年輕人可以和公公、婆婆開玩笑,給他們臉上抹黑或者把他們綁起來,翻穿一件皮襖,倒騎在牛背上。
115
新郎在離開女家時要到廚房向大廚師致謝,而且要偷走一件炊具或餐具。以表示他已經將新娘家的廚藝“偷”走了。
東鄉族婦女善刺繡。 體育競技活動主要有賽馬、摔跤和“咭咭杜”。 這是一個雞蛋大小的橢圓形木球,每組5-6人,用木棒象排球那樣敲來敲去。 農曆正月十五,青少年都燃起火把,在山上奔跑,要跑遍地壟山頭,以祈求當年的糧食豐收。 東鄉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特別是養羊也佔有重要地位。 許多農民還從事小商販、運輸等。
116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過去都沒有聽聞有傳教士到東鄉族群體中宣教。 這幾年,有甘肅省漢族人教會向附近的東鄉族人傳福音。
2006年開始,在甘肅有漢族及回族人教會組織起「中國穆斯林基督徒團契」,派遣宣教士進入東鄉族群體中宣教,兩年後才有東鄉族人信主。(但,有漢族人宣教士在東鄉族地區受逼迫,因傳福音被當地政府判坐牢)。 2008年,有更多漢族人教會組織起來,向東鄉族人宣教。(2008年, 有2位東鄉族人在甘肅一間神學院學習) 宣教策略: 盼望各國宣教機構關心50多萬的東鄉族人,訓練和派遣宣教士到東鄉族群體中去宣教。
117
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 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
土族 (Tu) (不詳細討論) 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 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 人口:241,198 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118
歷史由來 在民族形成過程中主要與吐谷渾、蒙古諸族有淵源關係。 1952年建立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語言文字
由於歷史原因,過去土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 土族語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詞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同東鄉語、保安語更為接近。 在宗教用語方面,採用藏語借詞較多。在生活用語方面,採用漢語借詞較多。 過去通用漢文,1979年青海省有關部門制定了以中文拼音為基礎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試行推廣。
119
宗教文化 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土族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 土族許多節日和飲食,與宗教的關係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120
習俗及社會 土族一般習慣於日食三餐,早餐比較簡單,午餐比較豐富,有飯有菜 主食為麵食,常製成薄餅、花卷、乾糧等食用。
日常菜肴以肉乳製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 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為原配料製作的食品。 日常飲料與當地藏族一樣,喜飲茯茶、酥油茶,還特別喜飲用青稞釀成的酩流酒,酩流酒度數較低(約30度左右),清醇綿軟,家家皆能自釀。
121
節日食品如過春節時蒸花卷、饅頭,炸油餅等
端陽節做涼麵、涼粉;中秋節做多層大月餅(類似大饅頭)。最大的一個月餅,是賞月時供奉的祭品。 土族淳樸好客,民間有“客來了,福來了”的說法。 飲酒時,有邊飲邊歌之習,以暢飲酣醉為快。
122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過去都沒有聽聞有傳教士到土族群體中宣教。
過去幾年,有青海及甘肅省漢族人教會向附近的土族人傳福音,只知有400名基督徒。 這幾年,已有中國教會計劃訓練宣教士派向土族人宣教。 宣教策略: 盼望中國教會關心近30萬的土族人,訓練和派遣宣教士到土族群體中去宣教。
123
西域篇:回、撒拉、塔塔爾、烏孜別 克、哈薩克、維吾爾、裕固、柯爾克 孜、塔吉克、俄羅斯,共10族。
西域篇:回、撒拉、塔塔爾、烏孜別 克、哈薩克、維吾爾、裕固、柯爾克 孜、塔吉克、俄羅斯,共10族。
124
回 族 (Hui)
125
回 族 (Hui) 是“回回民族”的簡稱。 元朝時稱當時來自西方中亞細亞的各族、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為“回回”,被列為“色目人”一類,以區別其他民族。 但回回真正形成一個民族是在明朝。 人口:9,816,805 聚居:主要分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陝西、貴州、河南、新疆、青海、雲南、河北、山東、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也有分佈,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是我國分佈最廣的一個民族,全國 2000多個縣(市)幾乎都有回族分佈。
126
歷史由來 回族來源,可上溯到西元7世紀末,那時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經商,留居廣州、泉州等地。
以後,歷經五代至宋末五,六百年間的發展,成為回族來源的一部分。 到13世紀初葉,被迫遷來我國的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開始逐漸增多,後來不斷同漢人、維吾爾人、蒙古人融合,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回族)。 一說還應包括10世紀中期以來分佈蔥嶺東西喀什噶爾等地改信伊斯蘭教的部分回鶻人後裔在內。 其先民在唐宋時被稱為“番客”。
127
語言文字 回族在其東遷之初,是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同時使用,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逐漸慣用漢語、漢文。 同時也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辭彙。
少數人會用阿拉伯語。 在邊疆地區,回族人還是使用當地的民族語言。 在回族人經營的商店前往往掛著用阿拉伯文寫的招牌。
128
宗教文化 多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 在長期相處中,雖受漢文化影響較大,但在心理狀態和經濟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仍表現出自己顯著的特點。 歷史上出現不少政治家(海瑞)、思想家、文學家(李蟄)、航海家(明代鄭和)、建築家(亦黑迭兒丁)、學者、詩人、畫家及經學家等。
129
習俗及社會 飲食、喪葬、婚姻、節日等受宗教影響至深,並已成為民族習慣。 不吃豬肉和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 喪葬時用白布包身土葬。
回族歷史上從事內地和邊疆屯田墾牧,農戶多附帶經營牧業或運輸業、手工業、小商業。 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藥、制革、制炮以及礦產的采冶上都較為著名。 回族又以善於經營而著稱,從珠寶玉石業、運輸業到牛羊屠宰和加工業,都是他們的傳統行業,特別是“清真小吃”更享盛名。 解放後建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2個自治州、6個自治縣,並分別與彝、苗等族建立3個聯合自治縣。
130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早在1885年,在寧夏回族中就有西方的宣教士到來宣教。 至20世紀20年代,在甘肅和青海就有一些回民歸向基督。
1934年,也有美國傳教士為幾位回族領袖施洗。 過去都很少在寧夏、青海、甘肅的漢族人教會願意接觸回族人。但是過去幾年,已有多個漢族人教會帶領一些回族人信主,並給他們培訓。 今天已有一些回族人信徒領袖起來作傳福音的工作,但力量還是很小。 估計至2007年,只有約1000回族人信徒,也逐漸增長。更高興有回族青年傳道人出現。
131
宣教策略: 鼓勵寧夏、青海、甘肅的漢族人教會積極地訓練和派遣更多傳道人進入回族人當中宣教。
132
撒拉族 (Salar) (不詳細討論)
133
撒拉族 (Salar) 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舊稱“撒拉回”。 人口:104,503 聚居:主要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及其毗鄰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以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此外,在青海省南寧市和其他州縣以及甘肅省夏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等地,也有零星分佈。
134
歷史由來 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唐代時住在中國境內,後西遷中亞。
元代13世紀取道撒馬爾罕,經長途跋涉遷徙到青海省東部,定居循化地區,與周圍漢、藏、回、蒙古等族融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 撒拉族在元代時稱“撒拉”、“撒拉兒”,明時稱“沙刻”、“沙刺簇”、“撒拉兒”等。
135
語言文字 撒拉語言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與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族語言相近,同屬於粘著語類的語言。
撒拉語言中有不少語言是從漢語中吸收的借詞,也有藏語借詞。 現在大多數青年人都兼通漢語,少數人通藏語。 撒拉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字。
136
宗教文化 伊斯蘭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各村子裏都有禮拜寺。
民間文學豐富多彩,民間流傳許多傳說、故事、神話、寓言等口頭文學,歌曲有撒拉曲、宴席曲,“花兒”等。 刺繡藝術、建築藝術也很有名。 主要節日有和回族一樣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此外,還有一些撒拉族自己的節日,如輕“拜拉特夜”、“法蒂瑪’市、“蓋德爾”節等。
137
習俗及社會 家家都有果菜園,有中亞風格。 同一家族的都住在同一區域。
撒拉族男子頭戴無簷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系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略為寬短,長衣較為狹窄。 冬天穿光板羊皮襖或羊毛織稿子,腳著布鞋或用牛皮製成的“洛提”(撒拉語,是一種用牛皮製成的鞋,裏面裝草取暖)。
138
婦女喜歡色澤豔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帶長串耳環、戒指、手揭、串珠等首飾。
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婦女普遍戴“蓋頭”。 撒拉族的經濟以農業為主,園藝業發達,多數人家都有大小不等的果園。 以種小麥、青棵為主,還種養麥、玉米、馬鈴薯和各種蔬菜、瓜豆,辣椒和花椒是撒拉族主要聚居區的特產之一。 解放後,建立1個自治縣,與保安族、東鄉族聯合建立1個自治縣。
139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過去都沒有宣教士到撒拉族人中去傳福音。現在只有少數撒拉族人參加西寧市漢族人教會的聚會,但沒有撒拉族人自己的教會。
這幾年青海的漢族人教會也多關心起撒拉族人的福音需要,更積極的向他們傳福音。盼望未來幾年可以建立起撒拉族人的教會。 估計至2007年,只有不到100撒拉族信徒。 宣教策略: 鼓勵青海的漢族人教會更積極地訓練和派遣更多傳道人到撒拉族人群體中去宣教。
140
維吾爾族 (Uygur)
141
維吾爾族 (Uygur) “維吾爾”是民族自稱,意為“團結”、“聯合”。
不同時期對它的稱謂不同,北魏時稱“袁紇”、“烏護”,隋朝時稱“韋紇”,唐時稱“回紇”、“回鶘”,元、明時稱“畏兀兒”。 人口:8,399,393。 聚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另外在湖北的桃源、常德也有3000餘人。
142
歷史由來 維吾爾族的先民可追溯至前3世紀北方遊牧民族,生活在貝加爾湖一帶。 一世紀末逐漸向南遷,以後便與當地一些古代民族相融合。
一千多年前,維吾爾族的先世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唐朝天寶三年(744),回紇以鄂爾渾河流域為中心建立了遊牧的回紇汗國,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係。 西元788年回紇改稱回鶘,9世紀,回鶘大部分西遷入高昌、龜茲、於闐以西地區,在與當地民族長期相處中,還融合了部份吐番人、契丹人等,吸收了蒙、漢、藏等民族成份。逐漸發展為近代維吾爾族。 西遷的回鶘人曾先後在中亞和新疆地區建立過喀喇(哈拉)汗國、高昌王國,並參與察合台汗國和葉爾羌汗國的活動。
143
語言文字 維吾爾族說維吾爾語,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分中心、和田、布羅三個方言。 8世紀曾用過突厥如尼文,9-15世紀用過回鶘文 現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 宗教文化 歷史上曾先後信奉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和佛教。 10世紀末葉伊斯蘭教傳入,一直到今天仍然信奉伊斯蘭教。 歷史文化遺產有《十二木卡姆》、《突厥語大詞典》、《福樂智慧》以及大量的民族醫學文獻等。 維吾爾族的音樂歌舞蜚聲國內外,民族樂器品種多樣,造型精巧,民族服飾風格獨特。
144
習俗及社會 維吾爾族人喜歡喝奶茶,主食是麵粉製作的烤餅,稱為“囊”,拉麵也是他們喜歡吃的主食。
節日和待客時,往往用羊肉、羊油、胡蘿蔔、葡萄乾、洋蔥、和大米一起煮成飯,以手抓食。 平日吃的水果很多,連煮粥、作包子和點心都離不開水果。 囊、抓飯、茶、奶、瓜果是必備的飲食品。 維吾爾族人個個能歌善舞,節日慶典大家一起載歌載舞。 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戴“朵帕”(四楞小花蚓)。他們的壁毯和絲綢極富藝術特色, 維吾爾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擅長植棉、園藝,現有棉、毛紡織工業、石油工業。 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45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維吾爾人的祖先是突厥柯爾特部落。至1009年,柯爾特部落已有20萬人受洗成為基督徒。
在12和13世紀,幾乎整個部落都是基督徒。 但是到了14世紀,整個基督教在維吾爾人中消失了,反而信奉了伊斯蘭教。 直到1892年,有一個瑞典佈道團重新在維吾爾人中工作。到了20世紀30年代,有300多維族人信主。主要在喀什。 阿卜杜拉可汗在 1933 年來到亞肯特,他驅逐了佈道團,並在一次大規模死刑處決中殺死了維吾爾族信徒。
146
這幾年我們發現有一群約35間維吾爾族人的教會在南疆地區興起,並有約30位維族人傳道人在牧養約3000多維族人信徒。2008年,一些維吾爾傳道人受大逼迫。
今天,有維語聖經、維語「耶穌傳」,及許多維語的解經和屬靈書籍印刷出來。 宣教策略: 請繼續關心維吾爾族人,進入南疆向他們宣教,並繼續給維族傳道人提供神學訓練。
147
哈薩克族 (Kazak) 歷史上稱“圖薩”、“易薩”、“阿薩”、“可薩”等,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也有人認為是“帳篷車”、“遊牧者”、“勝利者”或“白逃陟”的意思。 人口:1,250,458人。 聚居: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里坤和木壘兩個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佈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肅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148
歷史由來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初指15世紀脫離烏孜別克汗國東遷的部分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
由古代烏孫人和突厥人的後裔組成、後有12世紀初西遷的部分契丹人後裔和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紀脫離烏孜別克汗國東遷的部分操突厥語的遊牧部落長期融合而成。 語言文字 哈薩克語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從漢語、維吾爾語、蒙古語裏吸收了許多辭彙。 不少人兼通維吾爾語、漢語和蒙古語。 原來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1982年恢復使用原來的文字,將新文字作為音標保留。
149
宗教文化 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西元11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 但一部份人保留著薩滿教的習俗,崇拜自然、靈魂和火。
哈薩克族民間口頭文學極為豐富,民間流行許多古老的詩歌、故事、諺語、格言等。 民間歌手“阿肯”最受歡迎。
150
習俗及社會 哈薩克族在嬰兒出生後,別人不能問其性別,知情人也不許講出去。
第二、三天,舉行慶祝,宰羊、鄰里婦女要送禮物,青年男女在晚上跳舞。這種活動要進行三天。在嬰兒40天時,舉行“四十天禮” ,參加者要給孩子送衣服、串珠、鷹毛等禮物。 由長者給嬰兒起名字。禮儀後才可以公佈嬰兒的性別。 孩子5歲左右舉行騎馬禮,頭上插羽毛到各家拜訪,親友們要送馬鞍、馬鞭、肚帶、馬蹬帶等。 男孩在5-7歲時舉行割禮,行禮的前4-5天,孩子穿上新衣服,腰系白布帶,騎著由別人牽著的馬走親戚,親友們要送禮。 飲食方面以肉食和奶食為主,他們製作的馬奶酒是名貴的飲料。
151
哈薩克族性情直爽、誠懇、熱情、好客。男女青年都精于騎術,賽馬、刁羊、姑娘追、摔跤等是人民普遍喜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
服飾與遊牧生活關系密切,牧民衣服大多用牲畜皮毛製成。 冬天男子多穿羊毛皮大氅,腰束鑲有金屬花紋裝飾的皮帶,右側佩有小刀。 婦女穿連衣裙以銀元或銀製品作裝飾。姑娘們的花帽上常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婦女戴白布披巾,長及腳跟。 工藝品豐富多彩,婦女善於製作各種氈製品、毛製品和服飾。不少男子會製作木器、鐵器和骨器。
152
用金銀、玉石製作的各種裝飾造型水準都較高。
喜愛音樂,能歌善舞,民間樂器“冬不拉”遠近馳名。 哈薩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狩獵業。 除少數經營農業的已經定居之外,絕大多數牧民都按季節轉移牧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意為“送舊迎新”)。
153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哈薩克族人早在 16 世紀就信奉伊斯蘭教,而且在今天他們也自認是回教徒,可是從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儀式來看,他們的信仰其實是一種萬物有靈、崇拜鬼神和巫術的結合。 在 30 年代曾有一個瑞典傳教團體在新疆為哈薩克族人建立了一間很小的教會,可惜後來遭受迫害,並被摧毀了。目前在中國的哈薩克族裡,只有極少數基督徒。 過去十多年,有幾個宣教機構進入中亞洲的哈薩克斯垣宣教,建立了多間教會,學校。
154
甚至在哈薩克斯垣有哈族人的神學院。 哈語聖經、哈語「耶穌傳」,還有許多哈語的屬靈和福音書籍都有出版。 2006年夏天還有一個3000哈族青年人的基督教大會在哈薩克斯垣舉行。 這十多年來,已有多個海外的宣教機構向中國的哈薩克族人宣教,建立了數個小的基督教聚會點。 本土中國教會,近來已派遣多個宣教隊伍到新疆北部去向哈薩克人宣教。建立了好幾個教會。 2004年後,已有數位哈薩克人傳道人起來牧養教會。 估計至2007年,有超過500哈族人為信徒。速度還逐漸增長中。 在新疆,更組織了「哈薩克基督徒團契」。
155
宣教策略: 可以積極地訓練和派遣更多宣教士到新疆去向哈族人宣教和培訓傳道人。 也盼望各宣教機構和宣教士之間有更多的合作。
156
裕固族 (Yugur) (不詳細討論)
157
裕固族 (Yugur) 自稱“堯呼爾”、“西拉固爾”,舊稱“撒裏維吾爾”、“維吾子”等。 據史書記載,過去還有稱他們為“黃頭回紇”。
1953年經協商取與“堯呼爾”音相近的“裕固”(兼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為統一族名。 人口:13,719 聚居:其中90%聚居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縣黃泥堡地區。
158
歷史由來 裕固族的祖先,可追溯至古代的回紇。 回紇是古代突厥語“團結”、“聯合”的意思,是他們的自稱。
西元745年,建立了回紇汗國,汗國的疆域包括貝加爾湖以南,陰山以北,興安嶺以西和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草原地區。 在汗國存在的近百年中,草原上各遊牧部落以回紇部為核心,逐漸融合團聚成為統一的回紇族。 從那以後,回紇一稱已經成為一個包括草原各遊牧部落的古代民族的名稱了。 回紇汗國的歷代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冊封,成為唐朝的屬國。
159
西元840年,汗國在天災和外敵的夾擊下崩潰。 部眾分幾支向西、向南遷徒,其中一支沿弱水南下到達了河西走廊的甘州(今張掖)一帶,被稱為甘州回紇,也就是日後裕固人的祖先。 這支回紇人到895年佔領甘州城,建立了獨立政權。 西元1208年,甘州回紇政權在西夏的進攻下崩潰,各部四散。其中一支退處敦煌以南,柴達木盆地以北,西到羅布泊、若羌一帶,自稱“撒裏畏兀爾”、“撒裏”“黃”的意思,因此漢文史籍又稱其為“黃頭回紇”。
160
15世紀初,塔里木盆地的葉爾羌汗國向東擴張,以武力推行伊斯蘭教,信仰藏傳佛教的撒裏畏兀爾人被迫東遷,當時關外一些蒙古部落也與他們一起東遷到了祁連山麓,由於長期與當地漢藏等民族共同生活而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人們共同體——即今日的裕固族。 語言文字 裕固族分佈地區分別操裕固語中的“堯呼爾語”、“恩格爾語”,前者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後者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 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161
宗教文化 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同時也保留信仰“罕點格爾”(即天可汗),是他們古人信仰的原始薩滿教的殘餘。 習俗及社會
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在編織的毛袋、毯子及婦女服飾上都織有精美圖案。 男戴氊帽,穿高領的左大襟長袍,束紅藍腰帶,穿高統靴。 女子到結婚年齡,把頭髮編成許多小辮,然後結成三條大辮。 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種喪葬形式。 飲食方面牧區以酥油、精耙、乳製品為主,經濟以畜牧業為主,兼事狩獵。
162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過去都沒有聽聞有傳教士到裕固族人當中宣教。 1997年,有裕固族人看了漢語的耶穌傳後,有10多位裕固人接受基督。
這幾年,有一些漢族人傳道人向裕固族人宣教,並帶領了一些人信主。建立了幾個小的基督教聚會點。 估計至2007年,有少過200信徒,只是緩慢在增長中。 宣教策略: 鼓勵漢族人教會積極地訓練和派遣更多宣教士到裕固族人當中去宣教。
163
塔塔爾族 (Tatar) 古稱韃靼。 “塔塔爾”一詞原意為 “茅舍”。 人口:4,890 聚居:主要分佈在新疆 伊寧、塔城、烏魯木齊 等城市。
164
曾用過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語言文字 塔塔爾語屬阿勒泰語系。 曾用過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165
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
宗教文化 信仰伊斯蘭教。 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 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撥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最受歡迎的是“賽跳跑”。每個參加者將一個雞蛋放在匙中銜於口內,雞蛋不能落地,最先跑到者勝。
166
習俗及社會 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 塔塔爾族日常飲食離不開面、肉和奶,間或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制做成特殊食品。
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技藝高超著稱,善於製作各種糕點,如用麵粉、大米加乳酪、雞蛋、奶油、葡萄乾、杏幹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層鬆軟,風味馳名新疆 也有將肉和大米混合烤成名為“伊特白西”的點心,還擅長用雞蛋、奶油、砂糖、鮮奶、可哥粉、蘇打和麵粉製成精美可口的饢。 日常主食除肉、卡特力特(用牛肉、土豆、大米、雞蛋、鹽、胡椒粉作原料製成,類似於抓飯)。 塔塔爾族喜歡的風味飲料有:類似于啤酒的“克兒西麻”,是用蜂蜜發酵製成的,還有用野葡萄、砂糖和澱粉製成的“克賽勒”等。 飯畢要做“巴塔”(祈禱)才算就餐結束。
167
基督教情況及宣教策略 塔塔爾族人都是伊斯蘭教徒,他們和維吾爾及哈薩克族人在清真寺裏崇拜。 過去都沒有聽聞有傳教士到塔塔爾族人當中宣教。
這幾年,聽說有維吾爾族基督徒向他們傳福音,但沒有消息知道是否有教會被建立起來。 宣教策略: 鼓勵維吾爾族或哈薩克族人教會向塔塔爾族傳福音。 也鼓勵漢族人教會積極地訓練和派遣宣教士到塔塔爾族人當中去宣教。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