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解 表 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解 表 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解 表 药

2 一.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3 二.性味归经: 解表药多辛味,辛散轻扬,主入肺经,膀胱经,味辛发散 ,促进肌体发汗 ,使表邪由汗而解,防病传变。

4 三.功效: 1.发汗解表 2.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5 四.适应证: 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6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白,脉浮紧
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黄涕,口渴,苔黄,脉浮数

7 五.分类 发散风寒药—辛温—风寒表证 发散风热药—辛凉—风热表证

8 六.使用注意: 1. 控制用量,不可发汗太过,耗气伤津,“亡阳,亡阴”。
2. 血汗同源,自汗,盗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虽有表证应慎用。 3. 因时因地制宜。 4. 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9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10 麻黄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之要药,治疗风寒感冒之风寒表实证 表证之喘—风寒束肺
麻黄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之要药,治疗风寒感冒之风寒表实证 表证之喘—风寒束肺 2.宣肺平喘 里证之喘 -- 寒饮停肺 -- 热证之喘 3.利水消肿—风水浮肿

11 用法用量: 生麻黄/净麻黄----发汗解表( 克) 蜜炙麻黄----润肺止咳平喘

12 桂 枝 辛, 甘, 温 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肌 —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治疗外感风寒 表实无汗者+麻黄 表虚有汗者+白芍

13 桂 枝 辛, 甘, 温 归心,肺,膀胱经 2. 温通经脉— 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 闭经,痛经
桂 枝 辛, 甘, 温 归心,肺,膀胱经 2. 温通经脉— 寒凝血滞诸痛证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 闭经,痛经 风寒湿痹

14 3.助阳化气—痰饮,水肿 脾阳不运,水湿内停—眩晕,心悸,咳喘 膀胱气化不利—水肿,小便不利

15 4.平冲降逆----心悸,奔豚 心阳不振,脉结代 阴寒内盛,上凌心胸

16 使用注意: 煎服,3—10克 1.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之证应忌用。 2.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17 紫苏 辛,温 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发汗力缓,治疗风寒感冒,咳嗽呕恶 2.行气和胃---- 脾胃气滞,胸脘胀满,呕吐证
紫苏 辛,温 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发汗力缓,治疗风寒感冒,咳嗽呕恶 2.行气和胃 脾胃气滞,胸脘胀满,呕吐证 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陈皮,砂仁 痰气交阻之梅核气 3.解鱼蟹毒— 腹痛吐泻

18 使用注意: 5---10克,不宜久煎。 附药: 紫苏梗—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19 生姜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作用弱,辅助药 2.温中止呕—脾胃寒证 (呕家圣药) 呕吐 胃寒 胃热
生姜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作用弱,辅助药 2.温中止呕—脾胃寒证 (呕家圣药) 呕吐 胃寒 胃热 痰饮 3.化痰(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4.解鱼蟹毒—解半夏,南星毒,解鱼蟹毒

20 使用注意: 煎服,3—10克,或捣汁服 本品助火伤阴,热盛或阴虚内热者忌用。

21 附药: 1.生姜皮—辛凉—和脾,行水消肿 2.生姜汁—辛温—功同生姜,开痰止呕 3-10滴,冲服

22 香 薷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暑湿(阴暑证----外感风寒而脾胃湿困)
香 薷 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暑湿(阴暑证----外感风寒而脾胃湿困) 李时珍《本草纲目》:“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2.利水消肿—水肿脚气

23 使用注意: 煎服,3---10克 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 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24 荆 芥 辛,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风—药性平和,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证皆可) 2.透疹—麻疹不透
荆 芥 辛,微温 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风—药性平和,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证皆可) 2.透疹—麻疹不透 3.散风----祛风止痒,治风疹瘙痒 4.消疮—疮疡兼有表证

25 使用注意: 煎服,5—10克,不宜久煎。 附药: 荆芥炭----收敛止血,用于出血证

26 防风 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之要药,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防风 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之要药,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 功效应用: 1.祛风解表—辛温发散,气味俱升,甘缓微温不峻烈,用于外感表证(风寒风湿风热证皆可) 风寒表证 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 风热表证 卫表不固

27 2.胜湿止痛----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
3.祛风止痒—风疹,皮肤瘙痒 4.止痉—辛散外风,平息内风,用于破伤风 5.渗湿止泻—肝郁侮脾之腹痛泄泻

28 使用注意: 煎服,5—10克,不宜久煎。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29 荆芥 防风 药性和缓 共性 温而不燥 长于发表散风,治疗外感风寒或 风热证

30 区别: 荆芥— 质轻透散,发汗力强,兼能透疹,消疮,炒炭能止血
防风—质松而润, 祛风力强,为“治风之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外风内风均可用,兼能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31 羌 活 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功效应用: 2.祛风除湿止痛 ----风寒湿痹 1.解表散寒----辛温发散,气味雄烈 风寒感冒夹湿
羌 活 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辛温发散,气味雄烈 风寒感冒夹湿 风湿在表证,头项强痛,腰背酸重,一身尽痛 2.祛风除湿止痛 ----风寒湿痹

32 使用注意: 本品气味浓烈,辛香温燥之性较烈。 用量不宜多,煎服3---10克,量大有呕吐感。 阴血亏虚者慎用,脾胃虚弱者不宜。

33 白 芷 辛,温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鼻塞流涕 2.宣通鼻窍— 鼻渊,鼻鼽,鼻塞流涕(+苍耳子,辛夷)
白 芷 辛,温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鼻塞流涕 2.宣通鼻窍— 鼻渊,鼻鼽,鼻塞流涕(+苍耳子,辛夷) 3.祛风止痛— 阳明头痛,齿痛,眉棱骨痛 风湿痹痛

34 4.燥湿止带—辛温香燥,除阳明湿邪,用于妇科带下病
5.消肿排脓— 疮痈肿毒 6.外用----美白肌肤

35 使用注意: 煎服,3—10克,外用适量。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36 细 辛 辛,温 归肺,肾,心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 风寒感冒 阳虚外感
细 辛 辛,温 归肺,肾,心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 风寒感冒 阳虚外感 2.祛风止痛—辛香走窜,止痛力强,用于风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等多种痛证。 3.通窍—鼻病 4.温肺化饮----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痰饮咳喘

37 使用注意: 煎服,1---3克(“细辛用量不过钱”) 入丸,散剂: 0.5---1克,外用适量 反藜芦
本品辛温香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忌用,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者忌用。

38 藁 本 辛,温 归膀胱经 功效应用: 1.祛风散寒—辛香温燥,性味俱升,善达巅顶,善于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且能止痛,治 风寒感冒,巅顶疼痛
藁 本 辛,温 归膀胱经 功效应用: 1.祛风散寒—辛香温燥,性味俱升,善达巅顶,善于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且能止痛,治 风寒感冒,巅顶疼痛 2.除湿止痛—风寒湿痹

39 使用注意: 煎服,3---10克 本品辛温香散,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40 苍耳子 辛,苦,温 归肺经,有毒 功效应用: 1.散风寒----风寒感冒头痛 2.通鼻窍 ----鼻病(+白芷,辛夷)
苍耳子 辛,苦,温 归肺经,有毒 功效应用: 1.散风寒----风寒感冒头痛 2.通鼻窍 ----鼻病(+白芷,辛夷) 3.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41 使用注意: 煎服,3---9克 服用过量易致中毒。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

42 辛 夷 辛,温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散风寒,通鼻窍----辛散温通,芳香通窍,其性上达,治头痛,且是治鼻渊,鼻鼽,鼻塞流涕之要药 使用注意: 煎服 克,入汤剂需包煎。 阴虚火旺者忌服。

43 葱白 鹅不食草 胡荽 柽柳 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鹅不食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

44 葱白 鹅不食草 胡荽 西河柳(柽柳) 胡荽:发表透疹,开胃消食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45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46 薄荷 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 — 辛散之性较强,治风热感冒
薄荷 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 — 辛散之性较强,治风热感冒 2.清利头目,利咽喉 — 轻扬升浮,芳香通窍,治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透疹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疏肝行气 — 肝郁气滞证

47 使用注意: 煎服,3—6克,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 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者不宜。

48 牛蒡子 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宣肺—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治风热感冒,咳嗽痰多
牛蒡子 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宣肺—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治风热感冒,咳嗽痰多 2.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解毒利咽—痈肿,丹毒,痄腮,喉痹 4.润肠通便----便秘

49 使用注意: 煎服,6—12克,炒用可减苦寒及滑肠之性。 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50 蝉 蜕 甘,寒 归肺,肝经 蝉衣,蝉壳,虫衣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利咽开音—质轻上浮,治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蝉 蜕 甘,寒 归肺,肝经 蝉衣,蝉壳,虫衣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利咽开音—质轻上浮,治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2.透疹—麻疹不透,皮肤瘙痒 3.明目退翳—疏散肝经风热,治目赤肿痛,翳障(+菊花,决明子) 4.解痉—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

51 使用注意: 煎服,3—6克 孕妇慎用。

52 桑叶 菊花 甘,苦 归肺,肝经 桑叶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 平肝抑阳—肝阳上亢,眩晕头痛 清肝明目----目赤肿痛,视物模糊 菊花
桑叶 菊花 甘,苦 归肺,肝经 桑叶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 平肝抑阳—肝阳上亢,眩晕头痛 清肝明目----目赤肿痛,视物模糊 菊花 煎服剂量:5--10克

53 桑叶 菊花 桑叶 ---- 性寒,清肺润燥---肺热咳嗽,燥咳 菊花 ---- 性微寒,清热解毒---疮痈肿毒 黄菊花:疏散风热
桑叶 菊花 桑叶 ---- 性寒,清肺润燥---肺热咳嗽,燥咳 菊花 ---- 性微寒,清热解毒---疮痈肿毒 黄菊花:疏散风热 野菊花:清热解毒

54 柴 胡 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退热—表证发热,少阳证寒热往来 2.疏肝解郁—善于条达肝气,治肝郁气滞证
柴 胡 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1.疏散退热—表证发热,少阳证寒热往来 2.疏肝解郁—善于条达肝气,治肝郁气滞证 3.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证,如久泄,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等

55 使用注意: 煎服,3—10克 疏散退热宜生用,用量稍重 升阳宜生用或酒炙,用量宜轻 舒肝解郁宜醋炙用
药性升散,古人云:“柴胡劫肝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56 升麻 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发表透疹—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麻疹不透
升麻 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1.发表透疹—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麻疹不透 2.清热解毒—善清阳明热毒,治齿痛,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瘟病阳毒发斑 3.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证

57 使用注意: 煎服,3—10克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 升阳举陷宜炙用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忌用。

58 葛根 甘,辛,凉 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 1.解肌退热—甘辛性凉,轻扬升散,治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 2.透疹—麻疹不透
葛根 甘,辛,凉 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 1.解肌退热—甘辛性凉,轻扬升散,治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 2.透疹—麻疹不透 3.生津止渴—升脾胃清阳之气,治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59 4.升阳止泻—升发清阳,治湿热泻痢 脾虚泄泻 5.通经活络----味辛能行,治中风偏瘫,胸痹心痛,眩晕头痛 6.解酒毒----酒毒伤中 7.现代药理:扩张血管,明显的降压作用

60 使用注意: 煎服,10—15克 升阳止泻宜煨用,其余功效宜生用。

61 淡豆豉 浮萍 大豆黄卷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宣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大豆黄卷: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62 木贼 谷精草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Download ppt "第八章 解 表 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