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病例讨论二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病例讨论二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例讨论二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R:28次/分,神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退色。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 EC直计“0”,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

2 一、本病最初的诊断是: 伤寒

3 症状: 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 2.相对缓脉或重脉。 3.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腹胀、便秘、腹痛,无恶心、呕吐。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面容),听力减退。 5.触诊见肝脾肿大,质软,伴肝有压痛。 6. 右胸前皮肤可见数个玫瑰疹,压之退色(常见于胸,腹,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数目少,分批出现。)

4 血常规: WBC:3000/mm3,中性占56%, 淋巴占38%,单核占6%, 未见嗜酸性粒细胞, EC直计“0”

5 成人白细胞(WBC)(4.0~10.0)×103/mm3 参考值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淋巴细胞 20%~40% 淋巴细胞↑: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6 单核细胞↑: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参考值 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 3%~8% 单核细胞↑: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7 比较: 白细胞数目下降 中性粒细胞比例偏小 嗜酸性粒细胞未见

8 第一次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 l:80,PA 1:20,PB 1:20
可见 TO 增高, TH效价不高,有可能是伤寒感染早期

9 伤寒典型的临床特征: 为持续发热( 40~41℃为时1~2周以上),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等。肠出血和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验及免疫学检查结 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10 综上本病最初的诊断是: 伤寒

11 二、发病机制 肠热症

12 持续高热、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玫瑰疹,白细胞下降
全身疼痛、不适发热(前驱期) 食物 小肠粘膜 伤寒杆菌 胸导管 菌血症 (第一次) 淋巴液 肠系膜淋巴结 血液 肝、脾、肾及胆囊,骨髓等 发病机制 局部坏死和溃疡 吞噬细胞吞噬 进入肠壁淋巴组织 菌血症 (第二次) 粪便 胆囊 肾脏 尿 持续高热、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玫瑰疹,白细胞下降 (发病的第1W) 并发症:肠穿孔、血栓性静脉炎、胆囊炎 典型病例病程为2-3W

13 三、血培养为阴性 2、患者曾作上感治疗,用药时可能用到抗生素,可影响到血培养结果。
1、与血培养技术有关,采血量不足,采血部位不同以及操作过程都会影响培养结果。有可能在该血培养采血时,采集的外周血中没有或很少细菌 。   2、患者曾作上感治疗,用药时可能用到抗生素,可影响到血培养结果。

14 病原学检查 标本采集:肠热症因病程不同采集不同标本. 肠热症的标本采集: 发病第1周:外周血液 ※发病第2~3周:粪便、尿液
   发病第1周:外周血液   ※发病第2~3周:粪便、尿液   ※肠热症全程:骨髓液

15 肠热症不同标本细菌培养情况 W 100 90 血标本 80 70 60 阳性检除率 50 粪便标本 40 30 20 10 尿标本
W 发病周数

16 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 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 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17 四、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结果判定: O效价≥1:80 H效价≥1:160 副伤寒H效价≥1:80 O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
动态观察: 有时单次效价增高不能定论,可在病程中逐周复查。若效价逐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比初次≥4倍者始有诊断意义。

18 入院时肥达氏试验结果为: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提示“O”抗体升高,而“H”抗体不高,可能是发病的早期。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为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提示“O”抗体和“H”抗体均明显增高,具有诊断价值;而且通过比较可知效价逐渐升高并达4倍以上,其诊断意义更大。

19 因此经过二次肥达反应可以确诊该病是由: 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伤寒
因此经过二次肥达反应可以确诊该病是由: 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伤寒

20 其他检查方法 …… 被动血凝试验(PHA) 对流免疫电泳(CIE) 协同凝集试验(COA) 免疫荧光试验(IFT)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21 (1)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根据红细胞凝集状况判断有无伤寒特异性抗体存在,国内外报道阳性率90%~98.35%,假阳性率5%左右。鲍行豪等曾报道LSP-PHA对伤寒血培养患者的检出率为89.66%,早期病人90.02%,临床确诊者为82.5%,且主要检测的是特异IgM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2)对流免疫电泳(CIE):本方法可用于血清中可溶性伤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操作简便,便于基层推广,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不同作者报道为24%~92%,主要受采集血清时间的影响,发病初期最易测出,故可用于伤寒的早期诊断。   (3)协同凝集试验(COA):利用金葡菌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与抗体IgG的Fc段结合的原理,先用伤寒抗体致敏带有SPA的金葡菌,然后与抗原发生反应,本试验的阳性率在81%~92.5%,特异性为94%~98%,一般来说,其敏感性高于CIE,而特异性较CIE差。

22 (4)免疫荧光试验(IFT):Doshi等用伤寒杆菌菌体Vi悬液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140例血培养阳性的伤寒患者134例(95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的基本原理是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既可检测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用ELISA法检测伤寒患者Vi抗原,灵敏性达1ng/ml,高于CoA法9100ng/ml,并可检测到1∶1024稀释后尿液中的Vi抗原。国内、外用ELISA检测过临床标本中的Vi抗原,V9抗原,LPS,H抗原等,敏感性在62.5%~93.1%,因检测抗原的不同而异,多数在80%以上。杭州鲍行豪等应用ELISA同时检测IgM和IgG抗体,LPS-IgM-ELISA的敏感性为91.38%,特异性为99.02%,LPS-IgG-ELISA分别为93.1%和98.02%,在伤寒的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中,ELISA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高,是公认较好的一种诊断方法。

23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病例讨论二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