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二十一世纪科学与“象思维” 南京大学哲学系 李曙华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二十一世纪科学与“象思维” 南京大学哲学系 李曙华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二十一世纪科学与“象思维” 南京大学哲学系 李曙华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南京大学哲学系 李曙华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2 系统科学前沿(生成科学) 1、复杂网络研究 我们生活在复杂网络的海洋中 A、社会网络 经济网络 金融网络 社会关系网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系统科学前沿(生成科学)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1、复杂网络研究 我们生活在复杂网络的海洋中 A、社会网络 经济网络 金融网络 社会关系网 B、自然网络 河流网络 生态网络 食物网 生物网络:代谢路径网络、基因调节网络 神经网络、 血管网络、 植物脉管网络 C、技术网络 (人造网络) 信息网络 因特网、万维网、引文网络 通信网络 交通网络 分配网络 能源网 电力网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3 人体与大脑的分形与网络结构 生命的节律 人体:血管、经络 器官:如肺 大脑: 一个区域对应一个人体(变形的), 如体触侏儒,驱动侏儒等。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人体与大脑的分形与网络结构 人体:血管、经络 器官:如肺 大脑: 一个区域对应一个人体(变形的), 如体触侏儒,驱动侏儒等。 人体、社会、宇宙的混沌特征 生命的节律 人体内有多种生命周期循环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4 时间分形——发生学的科学依据 宇宙诞生 幼儿 小学 中学 大学 史前 文明史 无机 有机 生命 人 古代 近代 现代 生物发生原理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时间分形——发生学的科学依据 生物发生原理 发生认识论 教育发生论 宇宙诞生 幼儿 小学 中学 大学 史前 文明史 无机 有机 生命 人 古代 近代 现代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5 当代进化论——关注有突变点的整体(群体)进化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当代进化论——关注有突变点的整体(群体)进化 有转折的突变——生命发展的特征 V(X) Teenage 更年期 X 情感年龄 感性、灵性 科学年龄 理性 哲学年龄 悟性 托姆突变——不是消灭一个系统,以另一系统取代之, 而是通过自组织,系统本身发生了结构性转变,完成整体重建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6 当代科学的规范转换 经典科学 系统科学 自然观 原子论 整体论 机械论 机体论 构成论 → 演化论 → 生成论 过程论、关系论
经典科学 系统科学 自然观 原子论 整体论 机械论 机体论 构成论 → 演化论 → 生成论 过程论、关系论 科学观 一元论 → 互补论 → 多元论 价值中立 价值内在?

7 当代科学的范式转换 经典科学 系统科学 方法论 还原论 (本原) “还元论” (始元) 认识论 主客二分 → 相互作用 → 主客统一
经典科学 系统科学 方法论 还原论 (本原) “还元论” (始元) 原子:空间,最小物质实体    元始;时间,信息 整体论 认识论 主客二分 → 相互作用 → 主客统一 反映论 → 参与论 → “透视论” 建构论 实践论 经验科学 实践科学

8 中西两大文化 西方 中国 象形 象声(拼音) 语法 语序 概念思维 象思维 语言文字 思维方式 逻辑 实体性, 非实体性,非对象性,
对象性,既成性 形式逻辑 中国 象形 语序 象思维 非实体性,非对象性, 非既成性, 原发创生性 “象数逻辑” ? 语言文字 思维方式 逻辑

9 中西两大文化 西方 外向型 主客二分 认知取向 人为建构 中国 内向型 天人合一 价值取向 道法自然 超越类型 趣向

10 中西两大学问体系 中国 西方 本体论 存有论 实践论 认识论 (悟性:智的直觉) 感性、知性、理性 价值论 方法论 过程论 原子论 生成论
整体论 (还元论) 时间性 西方 存有论 认识论 感性、知性、理性 方法论 原子论 构成论(机械论) 还原论 空间性

11 数学的脑力劳动有两种主要形式:数值计算与定理证明
吴文俊: 数学发展两大主流 中国 → 印度 ┒ 机械化算法体系 反复 互相消长 古希腊→阿拉伯 ┙ 公理化演绎体系 数学的脑力劳动有两种主要形式:数值计算与定理证明

12 我国传统数学有其自身的发展途径与独到的思想体系,而以机械化为其特色;方程求解尤其是贯穿
两千多年发展中的一条主线。这与遵循古希腊传统的西方数学的公理化演绎体系大相径庭,旨趣回异。 在历史长河中,数学机械化算法体系与数学公理化演绎体系多次反复互为消长,交替成为数学发长发展中的主流。 我们的成果是我国从“九章算术” 以迄宋元时期数学的直接继承

13 科学发展两大主流 中国古典 生成论 整体论 世界未来 整体论 生成论 (信息、智能) 西方近现代 原子论 机械论 构成论 (阴阳五行)
道法自然 世界未来 整体论 生成论 (信息、智能) 西方近现代 原子论 机械论 构成论 人为自然立法 西方当代: 机体论→→整体论→生成论

14 文化重建与 自主创新 要想重新涌现出一个安定人生建立制度的思想系统,必须是翻上来从根上滋生我们的指导观念。这里面含有三事:
一是疏导出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以建立政治生活方面的常规。 二是疏导出科学的基本精神,以建立知识方面的学问统绪。 三是疏导出道德宗教之转为文制的基本精神,以建立日常生活方面的常规。 牟宗三 :《生命的学问,说怀乡》

15 一、自然哲学:生成整体论 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生之谓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16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乾元:创始、创造 生命开始:万物借助乾阳 而开始有生命 动力因,目的因:大自然的生命力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乾元:创始、创造 生命开始:万物借助乾阳 而开始有生命 动力因,目的因:大自然的生命力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17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坤元:“始生” 承载生命之完成:“诞生”, 万物借助坤阴而得以诞生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坤元:“始生” 承载生命之完成:“诞生”, 万物借助坤阴而得以诞生 质料因,终成因:从动的,生命的载体。 形式因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18 “乾坤并建” “翕辟成变” “乾坤,其易之门邪”。……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是以大生也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 是以广生也
《易》之所赞,承体起用,则形上学之宇宙论也

19 生成整体论 无极而太极 是故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20 Chaos: Strange attractor 奇怪吸引子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Taiji Chaos: Strange attractor 奇怪吸引子 Chinese 《Book of Changes》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21 ……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22 道: 1、宇宙生成之第一因(终极因) 2、宇宙生成之根本法则
2、老子生成论四因说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终成因)   道: 1、宇宙生成之第一因(终极因) 2、宇宙生成之根本法则 比较:亚里斯多德构成论四因说: 动力因 ,目的因,形式因,质料因,

23 阴阳五行模型 土 金 火 木 水 4 、具有生、灭(克)两个 3、两种相反相成的 完整循环的生成系统(三、五) 基本动力(一、二)
无穷嵌套结构 3、两种相反相成的 基本动力(一、二) 阳化气,阴成形

24 两种客观性与普遍性 人为自然立法 西方: 把握形式的普遍之理。 理论之普遍性与主体间性 (逻辑的,对象性,现象的,不可能完备) 道法自然
   把握形式的普遍之理。    理论之普遍性与主体间性 (逻辑的,对象性,现象的,不可能完备) 道法自然 中国: 把握自然之道和太极的普遍之理。 人心之普遍性 (有序的,本然的,同时即完备)

25 二、中华科学精神 天地之大德曰生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26 1.道德创造性 乾为天 乾,元亨利贞 《彖传.上》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
六位时成。时承六龙以御天。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彖传.上》

27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学就是实践的工夫,学就是要把我们原有的那个创造性的道显出来, 从物质性解脱出来,从感性的蒙蔽解脱出来,
地雷复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学就是实践的工夫,学就是要把我们原有的那个创造性的道显出来, 从物质性解脱出来,从感性的蒙蔽解脱出来, 从颖悟中朗现, 让创造性原则在你的生命中表现出来。 让我们心底的光明朗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8 我们证明了每一位都有内在的本体,内在的作用、内在的光明,照耀一切的一切,……这一个本体,这一个作用,也就是这个光明生命的显现,是自己在自己;
方东美:《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 我们证明了每一位都有内在的本体,内在的作用、内在的光明,照耀一切的一切,……这一个本体,这一个作用,也就是这个光明生命的显现,是自己在自己; 我们生命内在的意义是在于继续不断地显现光明,我们要拿这个光明,把我们周遭的世界,从黑暗变作庄严,……。 P49《传灯微言》

29 方东美《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 天地之大美即在普遍生命之流行变化,创造不息,我们若要原天地之美,则直透之道,也就在协和宇宙,参赞化育,深体天人合一之道,相与浹而俱化,以显露同样的创造,宣泄同样的生香活意,换句话说,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在于盎然生意与灿然活力,而生命之美形于创造,在于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366 老子把生蓄、长育、亭毒与养复,当作“妙道”与“玄德”的表现。 生命的本性就是要不断地创造奔进,直指完美。所以说,妙道之行,周遍天地,而玄德之门,通达众妙,在天地之间,“道”与“德”更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不断地表现其创造性。 此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这正是老子所揭示的生生不息之理。P367

30 坤为地 彖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2、实践性 含弘广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彖传.上》

31 乾,道,天:创造性原则, 自强不息 坤,德,地:实践性原则, 厚德载物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乾,道,天:创造性原则, 自强不息 坤,德,地:实践性原则, 厚德载物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 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 “履” “行” “体”

32 实践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新民) ,在止于至善” 知行合一 定慧等持,行解并透, 福慧双修,转识成智.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33   生命实践性   在西方哲学里,视讲生命的哲学不是正宗的,亦不是真正的学问。这是因为他们把生命与理性对立,不能在这里开辟出真实的学问,但是中国学问却正在这里着眼,开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大学问。这点近时的知识分子全忘记了。尤其读哲学的人,完全顺西方与生命对立的理性一面走,对于生命完全轻忽,因此不得不流于形式主义,技术主义。 ……把数千年来古人所给我们讲的和协调护生命之学,因而所给我们的“和谐的生命”,全都遗忘而毁弃了。…… 那种境界实在低得很。 牟宗三《人文讲习录》  24-25

34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 —— 庄子
3、包容性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 —— 庄子 (我的生命与天地万物的生命息息相通,成一和谐的整体) 土石有性而无感 草木有感而无情 禽兽有情而无义 人有性有感有情有义 —— 荀子 “万物于人一身,反观莫不全备.” “万物皆备于我”

35 “诚” (正心诚意“) 4、求真精神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唯天下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人之性, 能尽物之性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诚” (正心诚意“)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唯天下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人之性, 能尽物之性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与天地参 。 ——参见《中庸》 人 : “参元”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6 张世英 : 《现实、真实、虚拟》 转识成智 个别的真实 感性直观 经验 抽象的真实 知性、理性 真、美 加 历史的真实 非理性(实践理性)
张世英 : 《现实、真实、虚拟》 个别的真实 感性直观 经验 抽象的真实 知性、理性 真、美 历史的真实 非理性(实践理性) 加 真、善 艺术的真实 抽象直观 真、美 加 善、美 智性直观 天人合一 智的直觉 真善美 转识成智

37 日新之谓盛德 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5、创新精神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5、创新精神 日新之谓盛德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AIE Asian Branch Huangshan Gathering


Download ppt "二十一世纪科学与“象思维” 南京大学哲学系 李曙华 南京大學哲學系李曙華教授 國際教育聯盟亞洲分會黃山聚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