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眼科教研室:何 媛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视觉神经生理学 第九章 视网膜电图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眼科教研室:何 媛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2
第一节 概 述 视网膜电图最早由瑞典生物学家Holmgren(1865年)从蛙眼记录到视网膜的给光反应而被发现。
1877年记录人眼的ERG。 1941年美国心理学家Riggs引用临床型接触镜后应用于临床。
3
第一节 概 述 ERG是指全视网膜受全视野闪光刺激后,从角膜上记录到的视网膜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的电反应总和,代表了从光感受器到无长突细胞的视网膜各层细胞的电活动。
4
第一节 概 述 视网膜电图可分为标准ERG和特殊ERG。
标准ERG:暗适应弱闪光ERG、暗适应强闪光ERG、震荡电位、明适应强闪光ERG和明适应闪烁ERG。 特殊ERG:黄斑或局部ERG、多焦ERG、图形ERG、光感受器早期电位、暗视阈值反应、明视负波反应、直流电ERG等。
5
第二节 视网膜电图产生机制及各组分起源 一、视网膜电图的产生机制 (一)视网膜阈电位 当一个细胞被激活并产生一个局部电流时,流经该细胞周围的导电液体的细胞外电流主要流向该细胞相对不活跃的细胞部分。当神经元的排列导致许多细胞被同步激活时,它们细胞外电流的方向一致,形成纵向电流,大到足以被远距离的角膜记录下来的细胞外电位,称为视网膜阈电位。
6
视网膜电图是由纵向电流所产生的。 理论上,所有的视网膜神经元都会产生光诱导电流,它们都是视网膜阈电位的构成成分。 (二)视网膜神经元的排列 影响视网膜神经元对ERG贡献大小的重要因素是其在视网膜上的排列方式。纵向排列的视网膜神经元如光感受器和双极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如Müller细胞和RPE细胞对ERG贡献较大,而不规则排列或横向排列的视网膜神经元如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对ERG贡献较小。
7
(三)刺激参数 决定视网膜神经元对ERG贡献大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刺激参数,包括刺激光的强度、波长、背景照明(确定视网膜的适应程度)、刺激的时间、刺激的空间指标及刺激在视野上的位置等。这些刺激光参数对不同类别的神经元有不同的作用。
8
二、视网膜电图的主要组分 光刺激后,ERG最早出现的是一个负相波,称为a波;继后是一个快速向上的正相波,称为b波;然后出现的正相慢反应波,称为c波,再后是一长串慢反应,包括负向快速震荡谷向的大慢波(光峰)。
9
三、ERG各波的起源 (一)确定ERG各波起源的方法 1.视网膜内ERG 用插入视网膜内某层次(深度)的微电极,记录局部的阈电位或视网膜内ERG。所记录的电位反应了微电极尖端附近细胞的电运动。 2.单细胞记录 为确定某类细胞产生的光诱发电流是否为一个ERG组分的主要因素,ERG与单细胞电生理学的关联性研究是非常有用的。 3.药理学技术 使用对细胞功能有特殊作用的药理技术对确定ERG起源的细胞机制非常有帮助。
10
4.层次特异性病变 选择性地去除一个或多个细胞类型或细胞通路的某一部分让我们评估其在ERG形成中的作用。
5.细胞光反应的定量模型 由于对各类视网膜细胞功能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就有可能建立能预测这些细胞光反应的定量模型,并用此模型进行ERG分析。
11
a波主要与光感受器有关,也有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的电位成分。
分级型超极化电位
12
(三)b波的起源 以角膜为正的b波是弥散闪光ERG的最大组成部分。人们早已确定b波是起源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双极细胞是唯一纵向排列的横跨内核层的神经元,而Müller细胞则为纵向排列的神经胶质细胞,它们都可能与b波产生有关。长期以来Müller细胞曾被认为是b波的主要细胞,但现在却更倾向于b波是双极细胞的贡献。
13
(四)c波的起源 继b波之后出现的以角膜为正的c波是两个主要组分电压的总和: ①神经视网膜所产生的以角膜为负的电压。 ②RPE所产生的以角膜为正的电压,其潜伏期和时程与c波类似。
14
(五)d波的起源 d波(OFF反应)是一个在光刺激结束时出现的以角膜为正的波,是明视ERG的一个特征。短时程(5ms)闪光刺激的ERG,b波几乎没有OFF反应成分。明视条件下,去极化的双极细胞,产生了b波 (ON反应) ,而超极化的双极细胞,产生了b波OFF反应的成分(d波)。
15
(六)明视负反应PhNR的起源 PhNR是明视ERG中的一个负波,出现在b波之后,并在长闪光诱发的b波之后再次出现。在蓝色背景红色闪烁光刺激下,猴和猫的PhNR特别容易记录到。正常猴ERG的PhNR显示在图9-8多个实验证据表明这些动物PhNR来源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的放电活动。
16
(七)振荡电位Ops的起源 ERG的Ops出现在强光刺激时,由一系列叠加在b波上的高频率、低振幅的子波构成。
17
第三节 标准视网膜电图技术 一、视网膜电图的测量方法 1.ERG的测量 包括各波的振幅与峰值测量。
18
2. Ops的测量 Algevere的方法首先是作各波谷的连线,然后从各波峰点作横坐标的垂直线交于一点,测量该点到各波峰的距离,即该子波的振幅。各子波振幅的总和为Ops的振幅总值。各子波的峰时则是从刺激开始到各子波的波峰。 3. 30Hz闪烁反应 峰时测量是从刺激开始到b波的波峰时间。
19
二、视网膜电图的技术参数 (一)电极种类 优良电极应具备的特性是:①性能稳定、低噪音;②被检者的耐受性好;③价格合理。 常用的电极有Burian-Allen电极、Dawson-Trick-Litzkow电极(DTL电极)、接触镜电极、金箔或铝箔电极、棉芯电极、皮肤电极和Hawlina-Kvonec钩状电极等。 1. Burian-Allen电极:由接触镜和开睑器两部分组成,分单级和双极电极两种。其开睑器部分,既保证光进入瞳孔,又能限制瞬目。
20
2. DTL电极 由导电的微纤维束组成,优点是噪音低,较长时间记录被检者耐受性好,几乎不影响眼的成像质量,尤其适合记录PERG。
3.ERG-jet电极 由嵌金丝的硬性接触镜组成,记录的振幅最高,国内应用广泛。但是,该电极直径较小,记录时容易移动,可能引起基线漂移。 4.皮肤电极 为银-氯化银皮肤电极或金电极。常作参考电极和接地电极。记录视觉诱发电位时,作为记录电极。
21
(二)刺激参数 理想的ERG刺激光是均匀的弥散光,刺激参数可以调整,最好来自全视野刺激器。 1.刺激光的波长 2.刺激强度 标准闪光是指在全视野刺激球表面产生1.5~3.0cd·s/m2光强的刺激强度,与亮度乘以时间一样,用(cd/m2)·s强作单位,都是光的强度单位。 3.背景亮度 刺激球本身能形成全视野均匀背景亮度,标准背景光为白色,强度为17~34cd/m2 。
22
(三)记录 记录ERG的放大器,通常为电容耦合的交流电放大器,能过滤掉电极产生的偏移电位。 1.刺激方案 先记录暗视ERG,后记录明视ERG。 2.安放电极 ERG需要三种电极。 (1)记录电极:常用接触镜电极,DTL电极及金箔电极。 (2)参考电极:常用银-氯化银电极或金皮肤电极,安放在同侧眼眶缘颞侧的皮肤上。 (3)接地电极:常用银-氯化银电极或金皮肤电极,安放在前额正中或耳垂上。
23
3.连接和记录 连接记录电极(正极)、参考电极(负极)和接地电极至一个连接盒内,其记录的信号被传送到放大器,最后到显示屏上。
24
(四)操作流程 1.被检者准备 (1)散瞳 (2)明、暗的预适应:记录视杆细胞反应前,至少暗适应20分钟。记录视锥细胞反应前,至少明适应10分钟。记录ERG前,尽量不做眼底检查、眼底血管造影等。如果做了上述检查,暗适应至少1h以上。 (3)电极 (4)被检者的位置 (5)固视
25
2.记录 (1)记录:通常双眼同时记录。 记录项目:标准闪光ERG记录应包括五种反应: ①暗视视杆细胞反应;②暗视最大混合反应;③震荡电位;④明视视锥细胞反应;⑤明视30Hz闪烁反应 标准ERG五项反应及测量见图。
26
(2)记录步骤 暗适应20分钟,记录单次弱光刺激的暗视视杆反应,然后记录单次标准闪光刺激的混合反应和标准闪光刺激的Ops,接着明适应10分钟,记录单次标准闪光刺激的视锥细胞反应,最后记录30Hz反应。也可以先记录明视ERG,然后暗适应,再记录暗视ERG。
27
3.报告模式 ERG反应的代表波形、振幅、时间标尺和测量值是各项ERG报告的最基本的显示和报告模式。
(1)单闪刺激时可不平均,将每一反应中的两个波形列举出来以表示其统一性或变异性。 (2)刺激强度(如标准闪光或一25db衰减闪光)和放大器的通频宽带,应出现在报告中。 (3)电极的类型、瞳孔情况、麻醉及被检者配合的程度也应记录在内。
28
4.测量内容 包括: ①视杆细胞反应b波的振幅。②最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和峰时、b波的振幅和峰时、b/a振幅比。③视锥细胞反应b波振幅和峰时。 ④30Hz闪烁反应b波的峰时。
30
三、影响视网膜电图的因素 影响ERG的因素主要有视网膜适应状态、刺激参数、记录技术和眼的生理因素等。理解和严格地控制这些因素,对获取一致、可靠、可比的ERG数据,减少变异性极为重要。 (一)视网膜的适应状态 视网膜上视锥细胞、视杆细胞的敏感度决定于视网膜的适应状态。暗视状态下,以视杆细胞为主;明视状态下,视杆细胞被抑制,以视锥细胞作用为主。
31
(二)刺激参数 ERG的刺激参数包括刺激强度、时程、间隔和刺激的有效面积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所记录反应的振幅和峰时。 1.刺激强度:a波、b波的振幅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同步的增大;a波、b波的峰时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暗视ERG b波的峰时明显长于明视ERG的峰时。 2.刺激的时程:暗适应眼,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的时程(<100毫秒),可使反应的时程延长,但是反应的振幅并不增大。常用闪光刺激时程约5毫秒。
32
3.有效的刺激面积:与ERG的a波和b波的振幅相关。为了获得较高的可比性,理想的ERG反应,应在瞳孔散大的情况下,记录全视网膜的均匀、弥漫性刺激得到的视网膜电反应总和。
33
(三)生理因素 1.瞳孔大小:闪光刺激视网膜的面积与瞳孔的面积成正比例。充分散大瞳孔是获得理想ERG的条件之一。明适应情况下,记录闪烁ERG时尤为重要。 2.年龄、性别:女性的振幅略高于男性。 3.日昼变化:部分人的视杆细胞ERG振幅有明显的日昼变化,对应于视杆细胞外段膜盘脱落的时间在日出后1.5小时,此时b波振幅降低约13%。
34
4.屈光间质:晶状体的混浊特别是高密度的核内障,其滤过效应可使到达光感受器的光强明显减低,导致ERG的a波和b波的振幅较低,峰时延长。玻璃体积血,有类似的ERG振幅和峰时变化。
5.麻醉:全麻可不同程度的影响b波振幅,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某些药物可能降低暗视ERG b波的振幅。明视反应和暗视反应的a波振幅一般不受影响。 (四)记录技术及实验室条件 不同的记录仪器、电极和实验室,记录的ERG有所不同。
35
第四节 正常的视网膜电图及其临床应用 一、正常的视网膜电图 (一)暗视视网膜电图 包括视杆细胞反应和最大混合反应。
充分暗适应后,弱白光或者弱蓝光刺激的暗视ERG反应,系纯视杆细胞反应。波形特点:b波峰时较长,a波极小或者没有。标准白光刺激引出的暗视ERG反应,系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混合反应,但以视杆细胞的贡献为主。因为视杆细胞数量上明显多于视锥细胞(视杆/视锥细胞的数量比约为17/1),而且本身也更敏感。波形特点:与纯视杆细胞反应比较,a波和b波的振幅都显著增加了,b波的峰时明显缩短,且b/a振幅比>2.0.
37
(二)明视视网膜电图 包括闪光视锥细胞反应和30Hz闪烁反应。在明视状态下,背景光完全抑制了视杆细胞的功能,以标准白色闪光刺激,得到纯视锥细胞反应。刺激光强越强,视锥细胞ERG振幅的增幅越大。在一定的刺激强度和背景光强下,ERG振幅改变约为2倍。在明适应的过程中,视锥细胞的b波峰时进行性缩短。
38
波形特点:a波、b波的振幅均低于最大反应,b波峰时更短。30Hz闪烁反应由白色的标准强度的快速闪烁光刺激明适应眼产生,反映了视锥细胞的功能。波形特点:相对每次闪光,有类似正弦波的反应波。
39
二、视网膜电图的临床应用 ERG反应:①正常型:指ERG的波形、振幅和峰时均在正常范围。②超常型:指ERG的波形正常,但b波振幅超出正常者30%以上。③低于正常型指波形正常、b波振幅低于正常值30%以上。 ④微小型指波形可见,但其振幅远远低于正常。⑤熄灭型指各组分基本消失在基线中。⑥负“一”型指波形异常,b波振幅病理性降低,而a波振幅正常,导致b/a振幅比降低。⑦负“+”型指ERG的波形异常,a波振幅明显增大,而b波振幅正常,导致b/a振幅比降低。
40
理论上,a波起源于光感受器的光电能量转换过程中,是产生视觉的第一环节。b波依赖于a波的电信号。任何视网膜脉络膜的疾病严重降低了a波振幅,也将导致b波振幅的降低。典型例子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波、b波均降低或者不能记录。 b波起源于视网膜的中层。单纯双极细胞和Müller细胞变性或营养不良,也可选择性地降低b波,而a波振幅保持正常,呈现负波型(负“一”型)ERG反应。典型例子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内层血供中断直接影响了b波的振幅,而脉络膜循环保证了感受器细胞血供,a波仍然正常。视网膜内层的病变如神经节细胞病变和青光眼,既没有影响光感受器也没有累及双极细胞,所以其ERG正常。
41
ERG系全视网膜的总体反应。只有广泛的视网膜病变才会导致ERG反应的振幅的降低。换言之,只有中心性或局灶性的视网膜损害,一般不影响全视野ERG的a波、b波振幅。典型的例子是黄斑裂孔,全视野ERG正常。相反例子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虽然中心视力保留,广泛的光感受器变性已记录不到ERG反应。
43
(一)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 RP),又称弥漫性光感受器营养不良症,包含了一组以进行性夜盲和眼底色素改变为特征的遗传性眼病。
ERG对RP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常用指标是视锥细胞反应的振幅变化和30Hz闪烁光反应的振幅和峰时变化。 Leber先天性黑曚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异质性眼病,特征为先天性弥漫性光感受器变性。
48
(二)先天性静止性夜盲 1.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ongenital stationary night blindness, CSNB)是指一组以先天性、静止性(非进展性)夜盲和眼底正常为特征的遗传异质性眼病。 ERG共同特征:视杆细胞功能严重缺陷,明视ERG的振幅和峰时接近正常。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和X-性连锁隐性遗传型均为负“一”型ERG,即暗适应ERG的a波振幅正常而b波振幅明显降低。两型CSNB的明视、暗视ERG的b波峰时基本相等。而正常眼的暗视b波的峰时约为明视b波峰时的两倍。
51
2.Oguchi病(小口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也是静止性夜盲,明视ERG正常,而暗视ERG的a波和b波均消失。由于b波振幅下降远大于a波,也表现为强光刺激的负波型ERG。Oguchi病特异性眼底改变为眼底多发性周边视网膜黄色鳞样脱色素变化。 损害机制可能是视杆细胞的功能缺陷,临床特征是眼底周边部视网膜可见灰白色或金色斑点,暗适应数小时后这种眼底的异常色泽自然消失。
52
3.眼底白色斑点症(fundus albipunctatu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为早发性、非进展性夜间视力障碍,眼底有很多、独立的、干性白点。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暗适应时间明显延长,可随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对视杆细胞而言,可从45分钟至几分钟不等。
54
(三)黄斑疾病 1.Stargardt病(Stargardt disease)与黄色斑点状眼底病 又名Stargardt黄斑营养不良症。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于10-20岁发病,中心视力损害呈进展性,双眼黄斑萎缩性病灶,有时伴有金属样反光,也可伴有后极部或旁周边视网膜广泛的黄白色小斑点。 病变早期,ERG振幅正常。随着病变进展,明视ERG振幅下降,病变累及周边的病例,明视、暗视ERG均可异常。
58
2.卵黄样黄斑变性,又名Best黄斑营养不良症,简称Best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有不同的眼底表现。典型病例一般5-15岁发病,黄斑具有特征性的“鸡蛋黄样”表现,视力轻度下降,可有0.6或更好一些。 典型病例ERG的a波与b波的振幅都正常。该病的确诊检查方法是EOG,光峰和暗谷比值异常。虽然ERG对于诊断Best病没有明确的意义,但是,有助于与其他类型的黄斑变性相鉴别,如Stargardt病或视锥细胞变性或类似的双侧中心萎缩样损害。正常ERG及异常EOG的表现还有助于区分中心萎缩型Best黄斑变性与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症。
60
3.图形营养不良 包括一组以后极部图形样色素改变为特征的疾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眼底特征为色素团块和黄色病灶相间网状改变。ERG的振幅和峰时一般正常,EOG的Arden比一般也在正常范围。
4.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是一组具有遗传异质的视网膜疾病,遗传方式有多种。患者最初的主诉是视力低下和色觉异常,可以伴有畏光和眼球震颤。临床上以黄斑区萎缩性改变和“牛眼样”改变最常见。视锥细胞反应及30Hz闪烁光反应显示视锥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是该病的典型特征。疾病早期多数视杆细胞反应正常或轻微异常。
67
(四)先天性静止性视锥细胞功能不良 1.先天性视杆细胞性全色盲 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光、低视力和全色盲。眼底正常或呈轻微改变,典型的ERG显示明视ERG反应为熄灭型,而暗视ERG正常或轻度低于正常。 2.先天性红绿色觉缺陷 为视锥细胞营养不良累及L-视锥细胞(红色觉异常)和M-视锥细胞(绿色觉异常)的一种疾病。ERG检查显示:红绿色觉缺陷者对全视野白光刺激的反应(明适应和暗适应状态下)均正常。值得注意的是给予色光刺激(红光)时,红色弱和红色盲患者的ERG和暗适应曲线的视锥支消失或者振幅极低,而绿色弱和绿色盲患者的反应则正常。
68
(五)视网膜脉络膜营养不良 1.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发生在20-30岁,患者主诉夜间视力下降。ERG的视锥细胞反应、视杆细胞反应的振幅显著性下降或呈熄灭型。除了夜盲症状外,患者经历了进行性的周边和中央视力的损害。
69
2.无脉络膜症 是X-性连锁性遗传性病。 起初,中心视力基本正常,周边视力有中等程度的降低,50岁以后,视野明显缩小。早期的ERG和EOG反应都不正常。明视、暗视ERG均显示a波、b波振幅的降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b波峰时延长。女性携带者的ERG反应可正常,但是眼底可能会出现色素性的“蚕食”样改变。
70
(六)遗传性玻璃体视网膜变性 青少年X-性连锁视网膜劈裂症约40%-45%的患者伴有周边视网膜劈裂,几乎所有的病例都有中心凹微囊样改变。眼的表现为绒毯样反光。ERG特征为明视、暗视的a波振幅正常,而b波振幅的明显降低,典型的负波型(负“一”型)ERG。b波振幅的明显降低,反映了视网膜中层功能的缺陷。
74
(七)视网膜脉络膜炎症 脉络膜和视网膜的炎症也可影响ERG振幅,影响的程度与炎症程度和范围有关。通常暗适应ERG比明适应ERG异常更明显,b/a振幅比明显下降,提示内层视网膜功能不良,Ops降低或检测不到。Behcet病的ERG初期改变为Ops消失,随后伴随着b波振幅降低,ERG的变化与患病时间的长短和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79
(八)癌相关性视网膜病变 少数恶性肿瘤也可以影响ERG的振幅,影响的程度与肿瘤的抗原性有关。 恶性黑色素瘤患眼的ERG的b波明显降低,称为黑色素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癌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则主要见于小细胞型肺癌和部分乳腺癌患者,前者主要影响视网膜的内核层,后者主要影响光感受器层,均可导致视力下降和不同类型的ERG改变。个别病例报告患者的视力改变和ERG特征是早期发现其恶性肿瘤的先兆。
80
(九)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视网膜血管病变是最常见的获得性视网膜疾病。视网膜血管性病变主要关系到视网膜的营养和血供。严重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膜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视网膜的缺血、缺氧,产生明显的ERG改变。 1.视网膜血管阻塞 主要影响ERG b波的振幅。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可出现暗视b波振幅的降低和(或)Ops波检测不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可出现暗视ERG的b波振幅降低或负波形ERG。伴有新生血管的CRVO,其ERG振幅显著下降。a波、b波和30Hz闪烁反应的峰时明显延长。对于确定是否发生虹膜新生血管,b波峰时延长和振幅下降比b/a波振幅比和眼底荧光造影更加敏感。
82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可以有轻微的b波振幅下降或正常ERG反应。视网膜分支静膜阻塞的ERG变化:有正常ERG或者负波型ERG。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时,视力预后直接与Ops波振幅有关。
85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最常见的ERG异常包括b波振幅下降、Ops波峰时延长和振幅下降或消失。Ops振幅下降以及成为视网膜内层缺血和(或)缺氧的量化指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各期都可以有b波峰时的延长。
8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一致的变化是Ops峰时的延长。轻微或没有视网膜病变眼,ERG出现延长的Ops峰时提示早期视网膜功能下降。在视网膜病变早期,当ERG a波和b波尚正常时,已有Ops波振幅下降。全视网膜光凝对ERG振幅与光凝范围有关。光凝20%的视网膜,a波、b波振幅平均下降10%。一般来说,ERG振幅下降的百分比要小于实际光凝的总面积,光凝后ERG的振幅下降与视网膜光凝的总面积成正比。
88
(十)视网膜脱离 a、b波振幅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有关,也有报道称视网膜脱离患者健侧眼的ERG也低于正常。视网膜脱离后ERG振幅降低的程度与网脱范围的大小及视网膜功能降低程度相关。如果记录不到反应或反应很小提示完全或大范围的视网膜脱离,相应的预后较差。
89
(十一)视网膜中毒性疾病 某些药物对视网膜、视神经或色素上皮有特殊的亲和力,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中毒性反应,对ERG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ERG在临床上也常常成为监测药物毒性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1.氯喹和羟基氯喹 是治疗疟疾、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用药。两种药对于黑色素颗粒有较高的亲和力,因此易于沉积于脉络膜和色素上皮。氯喹性视网膜病变处于黄斑阶段,ERG通常正常,或只有微小改变。随着病情的进展,周边部出现色素性改变时,ERG中等异常,晚期患者,ERG为熄灭性。因为病变早期,视锥细胞首先受累,但是ERG不能反映轻微(局部)的视网膜损伤,所以中央10°视野阈值测试对确定早期中毒反映比ERG更有意义。
90
2.氯丙嗪和甲硫哒嗪 是治疗精神病的常用药物。氯丙嗪治疗的患者,眼底改变从细的色素点到粗大的色素团块。视网膜毒性呈剂量依赖性。明视、暗视ERG的a波、b波振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眼底改变一致。
3.奎宁 用于治疗疟疾和夜间肌肉痉挛症。急性中毒导致金鸡纳中毒综合征。症状有耳鸣、头疼、恶性、肠胃不适、震颤、低血压等。其最初的眼底改变是视网膜水肿,表现为青灰色视网膜水肿,伴黄斑处樱桃红。中心视力下降及周边视野受限。中毒24小时内测其ERG,发现a、b波振幅均呈明显的降低。以后a波振幅逐渐恢复,但b波振幅的下降在一个月以后才趋向稳定。随着时间推移,b波振幅可有轻微的上升,但很少恢复到正常。视锥细胞ERG功能损伤比视杆细胞严重。一般来说a波和EOG基本保持稳定。
91
4.甲醇 作为一种工业溶剂和自动抗凝剂而广泛使用的有毒性物质。甲醇最初氧化成甲醛,随后变成蚁酸,这是主要的毒性代谢物。对Müller细胞的作用可用来解释甲醇毒性对ERG b波振幅的影响要大于a波。甲醇对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因此ERG的a波振幅下降。 5.庆大霉素 曾经用于球内注射治疗严重的球内炎。研究发现兔子玻璃体腔注射庆大霉素,其ERG的振幅显著下降,证实庆大霉素确实存在对视网膜外层的毒性作用。
98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