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四川大学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华西心理卫生中心 胡峻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四川大学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华西心理卫生中心 胡峻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川大学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华西心理卫生中心 胡峻梅 junmeihu@hotmail.com
心理健康及相关知识 四川大学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华西心理卫生中心 胡峻梅

2 案例1 西昌 学生 问题 胡峻梅 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院 2

3 案例2 《教师批评学生诱发精神病,谁之过》 - 2004年5月19日《中国教师报》
- 2004年5月19日《中国教师报》       小芳、小学六年级学生。各科成绩较好,受父母及老师喜爱。1999年度上半学年的期中考试前,数学成绩 下降,致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不理想。5月10日早读时,数学老师在班上公布成绩并批评了小芳。上第二节数学课时,老师叫6名同学上台板演数学题,板演后惟有小芳计算不正确,老师到小芳桌前用教鞭指着小芳的书本,并说:“还是班长呢!这次考了71分,假如每个同学跟你一样,我们不是考全镇第三,而是考全镇倒数第一!下次再考这一点点,就真的要刮你的鼻子了。” 后小芳出现紧张不安、发呆、哭泣、失眠等症。17日病症加重,经送往安丰、盐城、扬州等医院治疗,住院治疗两次共41天。

4 事后,小芳父母多次与学校交涉、要求赔偿未果,遂以原告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将小学、镇教育管委会、镇政府诉至市人民法院,要求三被告共同赔偿医疗费、交通费、住宿费、护理费计11800余元,精神损害赔偿金5万元,今后的护理、医疗费5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被告小学称,原告所诉不实,要我们承担责任主体不符。  被告镇教管办、被告镇政府辩称,被告小学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的职务行为即教学工作中,主观上没有过错,客观上对原告的损害后果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故不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5 案例3 教导主任儿子的问题 男,18岁。 高一时开始成绩下降。被父亲批评鄙视 不愿意学习,开始上网。 喜欢音乐,未参加高考。对未来?

6 家长和学校终于为儿童的教育问题找到了最新最好的借口:都是互联网害的。

7 请思考—— 正常? 不正常? 健康? 不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疾病?

8 一、心理正常与心理不正常概要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不正常 心 理 正 常 变态人格 心 心理问题 神经症 理 严重心理问题
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 理 正 常 心理不正常

9 一)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
个体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在内外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通过自动调节机制,保持高效而满意的心理功能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正常,即有合理的:认知方式 适切的情感反应 恰当的意志行为 协调的人际关系

10 二)心理健康连续谱的概念 功能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连续的、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低级适应向高级适应不断推进的连续动态过程。
心理健康的实质:是个体自动调节的平衡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的适应过程,心理疾病的实质是自身自动调节的平衡化机制的失效、即个体丧失了恢复心理平衡的能力。不同水平健康状况之间逐渐过度、互有重叠的连续统一体。

11 三)适应的概念 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自身自动的“协调机制”作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 适应的层次 生理适应 心理适应 调整态度、情绪去认识情况和处理问题,以恢复心理上的平衡。心理防御机制或应对措施,目的是保护自己得以生存。(如竞选失败后的合理化机制)

12 社会适应 是调整个体的行为,使之与各种不同社会环境相协调。 使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 个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 与所处的文化、民族、宗教、家庭、社会集团等的信念、习俗及规范相协调。

13 适应的结果 最佳适应状态:个体调控或改变适应情境,达到和谐状态 比较适应水平:个体改变自身,顺应适应情境,从而进入和谐平衡状态
不适应状态:个体既不能顺应环境,也无法调控和改变环境,从而使自己与环境处于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的不和谐状态 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状态—亚健康状—疾病状态

14 四)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 生存适应与发展适应、自我适应与社会适应共同构成个体适应的丰富内涵。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同个体的各种适应水平不同,它们之间的平衡、统一状况不一样,最终会导致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生存适应 自我适应 社会适应 发展适应 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结构

15 二 发展心理学一般知识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世界近现代史表明,凡是对儿童(0-18岁)教育和心理研究越广泛、越深入的国家和民族,越容易腾飞和强大。

16 一)心理发展涵义 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17 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发展加速期:从出生到幼儿期 第二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 3 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 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 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8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理论派别 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观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观 社会学习观
认知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 鲍尔贝和安斯沃思的依恋理论 环境理论 布朗芬布伦娜的生态学观点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19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4.心理发展阶段说

20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21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22 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

23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24 4.心理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 ~ 7岁) 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的4个阶段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 ~ 7岁) 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 ~ )

25 客体恒常性

26 自我中心思维

27 守恒实验

28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29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单33-p190)。
艾里克森( ),美国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日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30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 (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31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的发展任务和良好人格品质 1 2 3 4 5 6 7 8
序号 阶段 年龄跨度 主要发展任务 良好的人格品质 1 婴儿前期 0~2岁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 2~4岁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3 幼儿期 4~7岁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4 童年期 7~12岁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 12~18岁 获得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18~25岁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7 成年中期 25~50岁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8 50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

32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班杜拉(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33 三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三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34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 记忆容量 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2 记忆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无意识记(小学阶段)
意义记忆>机械记忆(逐渐) 抽象记忆>形象记忆(增长速度)

35 3 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复述(主动背诵) 组织 归类:简单联想归类→功能关系归类→按概念 进行分类 系列化(条理化):

36 二、思维的发展 1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质变(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1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质变(形象思维→形象逻辑思维)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10岁(小四)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的转折期

37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38 (二)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 独立性日益增长 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稳定性逐步提高

39 三、同伴关系的发展 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年级):依从教师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三四年级):团伙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五六年级):依从伙伴 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40 四、友谊的发展 (一)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

41 四、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11、12岁―15、16岁 )

42 一)生理发育高峰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 1)身体外型的变化 (第二加速期 ) 2)生理机能的变化 3)性的发育和成熟
发展加速 现象: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作为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现象

43 二、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 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11)超出成人。 2 记忆的主要特点

44 二)思维的发展 形式运算水平:抽象逻辑性 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45 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 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把自己想像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 观众”,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是带有强烈 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46 二)情绪变化特点 1 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2 青春期躁动

47 两个反抗期的不同点: 第一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 (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 2.软抵抗。
三)第二反抗期 两个反抗期的不同点: 第一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 (一)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 2.软抵抗。 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48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1 )同伴关系 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
选择朋友的标准包括:①志趣相同;②烦恼相似;③性 格相近;④能相互理解。 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49 (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反抗性 情绪增加。
能够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开始对老师评头论足。 对所喜爱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习; 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

50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新生命还未开始就进行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握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的教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新生命还未开始就进行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握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宜孩子个性特点进行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和谐而又全面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将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


Download ppt "四川大学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华西心理卫生中心 胡峻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