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基础理论课程 发展心理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基础理论课程 发展心理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基础理论课程 发展心理学

2 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安排 理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与特征 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加强备考
以节为单位 讲解/练习/答疑 2

3 基础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最基础的学科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言语 认知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心境、激情、应激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 意志 双趋、双避、趋避、 双重趋避 倾向性 需要、动机 人格 人格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4 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关系研究
概述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态度  沟通与人际关系  社会影响 爱情、婚姻和家庭

5 发展心理学——心理现象的时间阶段研究 概述 研究对象、简史、研究方式、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简表

6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种系的发展 (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 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 种系的发展 (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广义 种族的发展 (民族心理学) 狭义 个体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从出生到衰亡)

7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描述 解释 预测 控制

9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10 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优缺点的取长补短

11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高尔顿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华生
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华生 (二)二因素论 吴伟士(R. S. Woodworth)认为遗传与环境在 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之关系是相乘而不是相加。 (三)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高尔顿

12 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起源:先天成熟 后天经验 动作 动作:是心理起源,是认识源泉,是主客体中介 发展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核心:发生认识论

13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

14 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

15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 平衡

16 4.心理发展阶段说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 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大约在9―12个月。

17 (2)前运算阶段(2―6、7岁): 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 (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思维的不可逆性,小明和大明 (4)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18 皮亚杰 “三山实验”

19 皮亚杰守恒实验

20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学习平面几何)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 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学习立体几何)

21 4.心理发展阶段说 儿童发展四阶段 阶段 年龄 典型特征 感知运动 0-2 感知动作思维,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 2-6/7
表象思维,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 6/7-11/12 具体逻辑思维,可逆\守恒 形式运算 11/12-14/15 抽象逻辑思维,假设\演绎\推理

22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进行研究,把儿童对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道德实在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道德相对论

23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年龄阶段 主要发展任务 良好的人格特征 婴儿前期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幼儿期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童年期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智慧、贤明品质 23

24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1.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 2.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25 (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 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26 2.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

27 (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

28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 A 人群中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B 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C 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 D 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 答案:B 28

29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 )年 A 1879 B 1882 C 1900 D 1905 答案:B 29

30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 ) A 先天的成熟 B 后天的经验 C 动作 D 吸吮 答案:C 30

31 练习 单项选择题 4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个阶段。 A 2 B 3 C 4 D 5 答案:C 31

32 练习 单项选择题 5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 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 答案:C 32

33 练习 单项选择题 6 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 ) A 心理机能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候 B 学习条件都已经具备的时候 C 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之前
D 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时 答案:D 33

34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 ) A 遗传和环境的关系 B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C 发展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D 不同心理机能是否存在关键期 答案:ABCD 34

35 练习 多项选择题 2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在于( ) A 节约研究成本 B 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连续变化的过程
C 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 D 被试不容易流失 答案:BC 35

36 练习 多项选择题 3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的特征。 A 泛灵论 B 自我中心 C 思维的可逆性 D 掌握守恒 答案:AB 36

37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0―3岁 ) 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0―3岁 ) 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38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一)手的抓握动作 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39 (二)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40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 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41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

42 (二)视觉的发展 (三)听觉的发展 (四)空间知觉的发展 1.跨感觉通道知觉 2.深度知觉:视崖实验(吉布森),6个月 3.模式知觉

43

44 二、记忆的发展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出现“认生”现象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45 三、婴儿思维的发展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 间接性和概括性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狭隘性 与语言开始联系

46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 强化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射、正强化、负强化 社会学习说:班杜拉,选择性模仿
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 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个体语法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发展也来源于主客体的交互作用。

47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语音发展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学话的萌芽(9~12个月)
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 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48 词汇的发展 1~1.5岁第一批词汇 (50左右) 3岁词汇量达1000 句子的发展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1.5岁)→完整句(3岁) 语法的发展 1.5~ 2.5岁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掌握母语的基本规律

49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即社会化的历程。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即社会化的历程。 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50 托马斯、切斯(1974,1982)婴儿气质理论 容易型: 占40%。容易适应环境,生活规律,愉快,喜欢探索。易得到成人的喜爱,得到更大关怀。
一、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 托马斯、切斯(1974,1982)婴儿气质理论 容易型: 占40%。容易适应环境,生活规律,愉快,喜欢探索。易得到成人的喜爱,得到更大关怀。 困难型: 占10%。很难适应环境,生活不规律,情绪紧张,爱哭闹,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迟缓型: 占15%。总显得不太愉快,也不爱哭闹,缓慢适应环境与新刺激。 混合类型(35%)

51 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
二、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1.自发性微笑(0―5周):生理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 (二)哭的发展 自发性的哭 应答性的哭: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 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

52 (三)分离焦虑 最初阶段 悲伤求助、愤怒抗议 第二阶段 尝受失望、情感冷漠 第三阶段 超脱焦虑困扰,企图适应新环境

53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0 ~ 3个月)
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0 ~ 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 ~ 6个月)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 ~ 3岁):对母亲的依恋 互惠关系关系形成阶段

54 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1973) 安全型 回避型 反抗型(矛盾型) 不安全依恋

55 艾斯沃斯 依恋 基本类型 妈妈爸爸育儿方式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 孩子人际模式 安全依恋 安全型 随时满足婴幼儿身心与情感需要
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喜欢的,容易建立人际信任,交往能力强 不安全依恋 反抗型(矛盾型) 对婴幼儿或冷或热,态度无常 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性依恋,这类婴儿没有建立起依恋安全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不知妈妈爸爸会在何时以何方式回应其身心需要,焦虑成习 回避型 由于各种原因,在身心两方面疏远婴幼儿 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地情感连接。 孩子学会压抑爱的需要,孤独内向,易缺乏人际交往与爱的能力 艾斯沃斯

56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哈特提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过程

57 (一)主体我的发展8个月之前,主体我认知尚未发生;
9―12个月,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二)客体我的发展 15―18个月,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 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58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0-1岁 B 0-3岁 C1-2岁 D 1-3岁 答案:B 58

59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是( ) A 动作 B 感觉 C 知觉 D 条件反射 答案:B 59

60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这是( ) A 兴奋 B 抑制 C 习惯化
D 去习惯化 答案:C 60

61 练习 单项选择题 4 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 )等类型 A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B 容易型依恋、困难型依恋、迟缓型依恋
C 初级依恋、次级依恋、高级依恋 D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联结 答案:C 61

62 练习 单项选择题 5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 ) A 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B 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C 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D 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答案:B 62

63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包括( ) A 上下原则 B 头尾原则 C 近远原则 D 大小原则 答案:BCD 63

64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6岁 )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3―6岁 )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 精神分析论: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练习论: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重演论: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娱乐论: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 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

65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婴儿的游戏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 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
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66 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象征性游戏的特征如下: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4)具有想像的特点。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规则游戏

67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非社会性游戏:婴儿期。 2.平行游戏:幼儿初期。 3.社会性游戏 协同游戏:没有角色之分。幼儿中期和末期。
3.社会性游戏 协同游戏:没有角色之分。幼儿中期和末期。 合作游戏:有组织,有一定目的,彼此协调合作。

68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 增强体质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 增强体质

69 记忆发展特点 无意识记为主 → 有意识记 机械记忆为主 → 意义记忆 形象记忆为主 → 词的记忆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发展特点 无意识记为主 → 有意识记 机械记忆为主 → 意义记忆 形象记忆为主 → 词的记忆

70 记忆策略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有助于记忆 的手段和方法。 记忆策略的发展: 没有策略,5岁以前;
过渡阶段,5―7岁,不能主动运用,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 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 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 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 复述策略

71 二、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期思维的发展特点——具体形象思维 (一)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性 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词的符号功能
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72 (二) 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提问类型的变化: 是什么→为什么(指向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 2.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从幼儿末期开始出现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73 三、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加 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是3―4岁,增加率约为70% 2.词类范围扩大
3.词义的深化 (泛化——分化——概括化、精确化)

74 (二)句子的发展 理解句子的策略 掌握句法结构的发展 1.语义策略 2.词序策略 3.非言语策略 不完整——完整 简单句——复合句
陈述句——多种形式 无修饰句——有修饰语

75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3~5岁是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快速期

76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 1、早期沟通的手势 (多选) 2、听的语用技能 3、说的语用技能

77 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 一、个性的初步形成 1.气质特点 2.兴趣爱好差异 3.能力差异 4.性格特点

78 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 三、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

79 四、第一反抗期 表现在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对父母控制。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 反抗期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80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幼儿期儿童的年龄范围是( ) A 2岁-4岁 B 2岁-5岁 C 3岁-6岁 D 3岁-8岁 答案:C 80

81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 ) A 互动游戏 B 实物游戏 C 象征性游戏 D 规则游戏 答案:C 81

82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 )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A 婴儿期 B 婴儿早期 C 幼儿期 D 童年期 答案:C 82

83 练习 单项选择题 4 第一逆反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 ) A 2岁 B 3-4岁 C 7-8岁 D 13-14岁 答案:B 83

84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幼儿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 A 从独白语向对话语发展 B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C 从连贯语向情境语发展
D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答案:BD 84

85 练习 多项选择题 2 幼儿记忆的特点有( ) A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B 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C 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D 词语记忆占主导地位
答案:BD 85

86 练习 多项选择题 3 幼儿期语法结构的发展表现为( ) A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B 从疑问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C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D 从词数多的长句发展到词数少的短句 答案:AC 86

87 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87

88 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88

89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 复诵策略:大部分童年期儿童都能自发运用 组织策略:归类
低年级不能运用,高年级可以自发运用 中年级不大会运用,经指导能够提高运用效果 系统化策略:按体系关系整理组成知识系统帮助记忆 巧妙加工策略: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 89

90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思维形式的发展 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思维变化的转折年龄在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思维形式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 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为主,“有头无尾就是人” 形象抽象水平:既有外部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本质特征,小学中年级为主,“临渴掘井是要吃水,早就应该准备好”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一毛不拔就是很小气” 90

91 推理能力的发展 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91

92 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掌握守恒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恒等性(没有加水,也没有减水)、可逆推理(倒回原来的杯子还是那么高)和两维互补推理(水变低了,可是它变粗了) 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9岁以后儿童的正确认知结果占主导地位,基本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8岁儿童正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时段。 92

93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自我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等。
社会支持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同学的作用最重要 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喜欢自己的儿童最快乐,评价不良的儿童经常有消极情绪。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与学业经验、同伴交往、自信心等都有密切关系。 93

94 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延迟满足:6-8岁有1/3,9-11岁有1/2,12-15岁几乎全部
童年期儿童延迟满足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 认知和策略:转移注意 榜样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影响:注重培养独立自主的、宽松而又民主的教育类型,可使儿童具有练习自我控制的机会和动力。 94

95 二、道德发展 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对4-12岁儿童进行研究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 95

96 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 攻击行为:基本要素是伤害意图 欺负:双方力量不均衡、行为重复发生。
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间接欺负(造谣离间等)。 特点:我国小学儿童欺负发生率为20%左右,随年级升高而下降;言语欺负出现率最高,其次是身体欺负;男生以直接身体欺负为主,女生以直接言语欺负为主;儿童的欺负行为可以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经常受欺负的儿童通常情绪抑郁,甚至逃学、自杀,经常欺负他人者可能造成以后的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 96

97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同伴交往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
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同伴交往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 97

98 四、友谊的发展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第四阶段(约12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98

99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1.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2.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学习、同伴关系、情绪 3.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父母控制(6岁前) 共同控制(6-12岁) 儿童控制(12岁以后) 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 99

100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3岁-6岁 B 7岁-12岁 C 13岁-15岁 D 16岁-18岁 答案:B 100

101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 ) A 复述 B 组织 C 类比
D 归纳 答案:B 101

102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答案:B A 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
C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形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D 以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的过渡 答案:B 102

103 单项选择题 4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 ) A 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B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C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双向帮助关系、单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D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 答案:B 103

104 练习 单项选择题 5 下列策略中属于记忆的组织策略的是( ) A 复述 B 视觉复述 C 归类 D 系统化 答案:C 104

105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有( ) A 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 没有发生质变 C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D 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 答案:AC 105

106 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106

107 第一单元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一、身体成长加速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第二个加速期
身高快速增长:平均每年长高6-8厘米 生理机能发育加速:脑与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 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 性器官发育、第二性征出现、性机能成熟(女性比男性平均提早两年) 二、青春发育期提前的趋势 三、容易出现的身心危机 心理生物性紊乱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等 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 神经症、病态人格、躁狂症等 107

108 四、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的内容包括:在心理上过高的评价自己的成熟度、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108

109 第二单元 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
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值 二、思维的发展 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 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109

110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情绪的变化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有很强的自尊心 二、情绪的变化 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早期消极情绪较多,稳定性差,后期起伏变化趋缓。 情绪变化的特点 烦恼增多:个人形象、社会地位和个人尊严、与父母情感疏离 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110

111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幼儿自我中心现象:以自我的感受和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
少年的自我中心性: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 独特自我: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 假想观众: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 111

112 四、第二逆反期 反抗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观念上的碰撞 反抗的主要对象:主要是父母,也具有迁移性 反抗的形式: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将反抗隐喻内心,以冷漠相对。 112

113 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要求独立自主权。 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具有长大感或成人感。 不同点
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年龄时段 2-4岁,多在3岁左右; 10、11~15、16岁,突出在青春发育期。 共同特点 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要求独立自主权。 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具有长大感或成人感。 不同点 第一逆反期: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 第二逆反期:要求人格独立、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 113

114 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于心理发展的意义 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父母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的“现实”,一个超前,一个滞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 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114

115 第四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心理社会问题: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对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网络游戏成瘾 主要表现 不由自主地强迫性网络使用 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旦停止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网游中获得的虚拟感受会强化上网欲望,造成恶性循环 115

116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表现:思维紊乱、扭曲现实等,青春期发病率增加。 先兆: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并缺乏幽默感。
原因:遗传因素,即带来遗传易感性;青春发育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机感;性机能的迅速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导致对性的妄想等。 116

117 三、自杀倾向 中国每年自杀人数28.7万人,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 15-26岁有自杀意念者约占18%
女性的自杀意向和自杀行为均高于男性,自杀已遂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比例是3:1,男性的自杀方式多“刚性”,女性多“柔性”。 117

118 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自杀倾向的先兆 有所警觉,及时救助,力图避免 心理障碍:90%,以抑郁最常见 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和、教育方式不良等
学校的强大压力:学业失败、教师高压和惩罚等 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初恋失败、同伴拒绝等 自杀倾向的先兆 严重的抑郁症状:情绪极度低落、不与家人说话等 行为:梳理人际关系、整理财物等 言语:有暗示,说告别的话等 有所警觉,及时救助,力图避免 118

119 四、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和预防 犯罪率增加:年增加率超过5%;
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13-14岁儿童明显增多 犯罪在性别上有女性增加的趋势 呈暴力化、团伙化趋势,集中在抢劫、强奸和盗窃 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和预防 有些家庭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 家庭离异、失学、辍学儿童 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逆反心强,容易冲动 119

120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青春发育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7-8岁至11-12岁 B 11-12岁至15-16岁
C 15-16岁至17-18岁 D 51-52岁至55-56岁 答案:B 120

121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 A 幼儿期 B 青春期 C 青年期 D 更年期 答案:B 121

122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第二逆反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在于( ) A 争取人格的独立 B 争取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
C 争取行动和人格的独立,社会地位平等 D 对外部需求的争取 答案:C 122

123 练习 单项选择题 4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表现在( ) A 成长者能够对自己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父母却不能
B 父母能够对孩子的发展有正确认识,但孩子自己却不能 C 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滞后,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超前 D 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知滞后 答案:D 123

124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表现有( ) A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B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C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D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答案:ABCD 124

125 练习 多项选择题 2 青春期的情绪变化特点有( ) A 青春期后期消极情绪增多 B 青春期早期情绪稳定性较好 C 烦恼增多
D 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答案:CD 125

126 练习 多项选择题 3 第二逆反期反抗的主要形式有( ) A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B 具有突发性,自己都难以控制
C 将反抗内隐于心,内心充满痛苦 D 冷漠相对,置若罔闻 答案:ABCD 126

127 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27

128 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三、生活空间扩大 四、开始恋爱、结婚 128

129 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一、青年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帕瑞的三阶段划分 二元论阶段 相对性阶段 约定性阶段 129

130 初一开始掌握,初三处于重要转折期,高中趋于占优势地位
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势 初一开始掌握,初三处于重要转折期,高中趋于占优势地位 影响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 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刻性和系统性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 个体思维品质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 130

131 明确思维目的、搜索并选择材料和策略、评价思维结果并对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修正。
三、思维监控能力的发展 明确思维目的、搜索并选择材料和策略、评价思维结果并对思维活动进行调整和修正。 自我监控能力在青少年期迅速发展,表现为良好的计划性、准备性、方法性和反馈性,青年初期已接近成人水平。 131

132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特点 抽象性日益增强、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结构更加分化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132

133 二、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自我分化是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马西亚) 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混乱(扩散) 133

134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同一性征候群(小此木启吾) 延缓偿付期:暂缓履行成人责任和义务的机会。
同一性意识过剩: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的忧虑中,难以解脱出来,从而失去自我。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 与他人距离失调:或拒绝与他人往来,或被他人孤立。 时间前景的扩散:不相信机遇、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勤奋感的扩散:或无法集中精力于工作和学习,或极专注地只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 延缓偿付期:暂缓履行成人责任和义务的机会。 134

135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三、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思维、自我意识、社会化水平等 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社会历史事件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135

136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迫不得已,只好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 136

137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前习俗水平:外在标准控制,通过行为后果判断行为。 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惩罚和服从取向:以服从权威和避免受惩罚作为判断标准。 功利取向:以是否能满足个人需要作为判断标准。 习俗水平:以遵从社会规范、社会规章制度为准则。 “好孩子” 取向:以取悦并得到他人认同、以他人的意图进行判断。认同权威人物制定的社会准则。 “好公民”取向:作为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社会规章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公民的义务。 后习俗水平:道德标准内化于己,遇到道德标准矛盾冲突时,自我可以做出选择 社会契约取向:各种法规都是为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服务的,符合的应遵守,不适宜的,可以按照多数人的意愿修改。 普遍道德原则取向:尊重每个人的尊严、生命价值和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 137

138 第三单元 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归纳为三点: 道德发展具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10岁前,多以前习俗水平为主 少年期个体大多处于第2、第3两个阶段 青年期发展到以第3、第4两个阶段为主导 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 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的顺序 138

139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15-16岁至25岁 B 17-18岁至28岁 C 17-18岁至35岁
D 17-18岁至45岁 答案:C 139

140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 ) A 个体成熟因素 B 社会背景因素 C 个人自我调节因素 D 自然环境因素
140

141 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更年期 第二单元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41

142 第一单元 中年期的更年期 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 男性更年期 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 女性更年期的年龄早于男性 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 女性更年期 多数妇女发生在45~55岁,一般延续8~12年,第二性征逐渐退化,出现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的一些症状。 男性更年期 性功能降低,伴有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精神状态和情绪时常变化。 142

143 第二单元 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年转换期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莱文森:经历中年转换期(40-45岁)达到中年高峰期(55-60岁)。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社会向个体要求最多的时期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教育青少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维护家庭和谐。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 一些中年人存在中年危机现象,即个体经历身心疲惫、主观感受痛苦的阶段。 143

144 第三单元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
拉勃威维夫:实用性的思维形式是成年人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特点。 中年人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年期的智力发展 早期对中老年期智力发展趋势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前,韦克斯勒认为智力随年龄衰退,在当时被普遍接受。 特殊智力学说 卡特尔:液态智力(信息加工能力)和晶态智力(文化知识能力),在成人阶段,液态智力开始下降,晶态智力保持稳定和上升。 144

145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中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 年龄、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水平 关于自我的概念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是第一“组织者”;自我改变意味着个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组织方式的改变;自我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 尊奉者水平:按规则行事。 公平水平:已具有自己确定的理想和目标,但思想认识具有二元性。 自主水平:承认并接受社会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整合水平:不仅能正视矛盾冲突,还会积极解决。 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 年龄、受教育水平、认知发展水平 145

146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二、中年期的人格特征 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 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人格结构的构成成人不变,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 内省日趋明显 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146

147 第四单元 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
次级控制:透过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 控制理论: 初级控制是人的根本愿望,当其受阻时,进行次级控制。 良好的次级控制策略会对初级控制的失败产生有效的缓冲作用。 成年期的初级控制水平稳定,次级控制水平的策略丰富而宽广,随年龄增长更加多样和有效。 147

148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 A 30岁-40岁 B 35至60岁 C 45岁至65岁 D 50岁至65岁 答案:B
148

149 单项选择题 2 更年期是指( ) A 个体在中年期出现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B 个体在老年期出现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C 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 D 仅指女性更年期 答案:C 149

150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更年期发生的年龄大约在( )岁左右。 A 40 B 50 C 60 D 70 答案:B 150

151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 ) A 内省日趋明显 B 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
C 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越来越少 D 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答案:AD 151

152 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第一单元 老化的原因 第二单元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第五单元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152

153 第一单元 老化的原因 个体变化 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 遗传学说:衰老是按遗传程序实现的,是有规律的退化。
行为老化学说:退行性变化是由于精神退化机能引起的,主要从行为变化中反映出来。 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 疏离学说:老年人与社会的脱离是造成个体老化的主要原因。 适应学说: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的改变。作为一种适应手段,老年人必须杜绝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 153

154 第二单元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一、老年丧失期观 二、毕生发展观
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即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 肯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基本常规,但过于注重生物机体和年龄因素对心理变化的影响。 二、毕生发展观 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贯穿人的一生 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方向、形式和速率各有不同 心理发展过程既有增长也有衰退 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但各个子系统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影响强度有明显区别:成熟因素对儿童期影响强度最大、社会文化因素对成熟期影响强度最大、个人因素的影响强度逐渐增加,在老年期最大。 154

155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感知觉是衰退最早,变化最明显的心理活动。 老年期视觉减退 老年期听觉减退
视觉敏锐度下降、视野缩小、聚焦能力减弱、暗适应所需时间延长。 老年期听觉减退 近65%老年人听力减退,听觉敏锐度逐渐丧失,高音听力减弱更明显。50-60是听力减退的转折期,60岁以后逐渐下降,80岁以后下降尤为明显。 味觉、嗅觉和触觉迟钝 50岁以后,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化,60岁以后,越来越明显。 155

156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二、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 老年人记忆衰退的年龄趋势 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
人的记忆发展变化趋势:儿童期逐步发展,少年期至成年期达到高峰期,40-50岁出现明显减退,其后基本稳定,70岁是衰退关键期,此后更加明显。 老年期记忆衰退的特点 机械记忆衰退明显,意义记忆较之为慢。 再认能力逐渐老化,但比回忆保持较好。 识记和回忆“姓氏”最难。 156

157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老年人的主要记忆障碍 信息提取困难 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回忆比再认明显要差 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老年人的学习记忆较多依赖于从长时记忆中取得支持,难以建立和过去经验无关的全新联系。 较少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和方法 20岁组青年运用:意义联系法、分类法、联系实际法、想象法,80岁组老年人只有4%运用。 文化因素对记忆影响显著 157

158 第三单元 老年期的认知变化 对老年期记忆减退的解释 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三、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减慢
工作记忆理论:缺乏信息加工资源。 老年记忆衰退的延缓和弥补 利用多种感觉器官。 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秩序,必要的事情可以写备忘录。 放缓学习和做事情的步调。 有意识地进行改善记忆的训练,注重运用记忆策略。 增强记得住的信心。 三、老年期的智力减退 老年人智力有所衰退,但是又并非全面衰退,有着不平衡性。 158

159 第四单元 老年期的人格特征 一、老年期人格特征的稳定性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老年人的人格表现出基本稳定的倾向。 二、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 不安全感、孤独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性并趋于保守、回忆往事 三、造成老年人人格变化的因素 生物学的衰老:大脑的衰老、感觉器官的衰老 心理上的老化: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疑病、对死亡恐惧。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疏远老人,老人退出社会。 159

160 第五单元 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 一、对老年期的退行性变化和对老年期生活的心理准备 二、社会角色和活动的积极转换
个体寻求适应自己的活动内容并积极参与,从中获得新的满足感。 三、体现老年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 四、夫妻恩爱、家庭和谐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要素 五、深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 六、避免逃避式的适应方式 160

161 练习 单项选择题 1 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 )岁以后。 A 50 B 60 C 70 D 80 答案:B 161

162 练习 单项选择题 2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 A 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 B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C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
D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 答案:C 162

163 练习 单项选择题 3 ( )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A 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 B 人格出现偏差 C 情感脆弱 D 人际交往技能降低
163

164 练习 多项选择题 1 有关老年心理变化的主要观点有( ) A 老年丧失期观 B 毕生发展观 C 认知发展观 D 道德发展观 答案:AB
164

165 练习 多项选择题 2 老年丧失期观认为老年期丧失的内容包括( ) A 身心健康 B 经济基础 C 社会角色 D 生活价值 答案:ABCD
165

166 练习 多项选择题 3 毕生发展观认为( ) A 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老年期也在发展 B 年龄(即时间)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唯一根据
C 心理发展总是由增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的 D 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共同决定的 答案:ACD 166

167 练习 多项选择题 4 老年期记忆力下降是因为( )。 A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 B 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快 C 工作记忆容量变小
D 工作记忆容量变大 答案:AC 167


Download ppt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基础理论课程 发展心理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