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hapter 15 Personali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hapter 15 Personalit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5 Personality

2 人格的科學研究: 正名:這個學科在美國心理學界開始受到系統化的重視主要歸功於Gordon Allport 的貢獻。在他的影響之下,開始有人格心理學的專門書籍、期刊出現,大學裡面也開始教授人格心理學的課程,並且進行人格心理學的研究。 人格探究的取向: 行為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 生命週期(life-span)取向 特質取向 人本取向 認知取向 生物/ 進化取向

3 何謂人格 ? 如同他人眼中的我們: 字源:拉丁字”persona”,意味著面具,所以連結到的是我們外顯、公開的一面。 持久性:
雖然一個人的表現可能因為情境而有所不同,但是這種變化並不是毫無章法,變幻莫常的。 論戰:1960年代,由Walter Mischel 所帶動,行為到底受相對持久的個人變項(特質、需求)所影響,還是受情境因素所影響?此論爭在1980年代告終,採用互動論的觀點。

4 獨特性: 心理學的各分支領域大都關注於找到人類行為或心理歷程的共通的規律或原則,而人格心理學所關心的卻是獨特性,或說個別差異。 定義:個人身上獨特、相對持久的內外在特性,這些特性能夠影響個體在不同情境之下的行為。

5 人格心理學的特色 關心獨特性: 實證研究之外 : 人性本善? 本惡? 我們是自己命運的決定者,還是被動的接受者 ?.....

6 Sigmund Freud: Psychoanalysis
佛洛伊德:生於1856年,原先是神經科醫生 自由聯想:要病人把腦中浮現的任何念頭報告出來,不管這些念頭多麼瑣碎或多麼令人困窘。 自由聯想出來的東西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共同主題的,他認為這些主題就是潛意識願望或恐懼的表現。 「夢」及「早期童年的回憶」中也有這些共同的主題。 潛意識 (the unconscious) 精神分析學派最基本的假定:人的所思所為大部分都是由潛意識歷程所驅動的。

7 Table 15. 1 Personality Structures of Psychodynamic Theory
Table 15.1 Personality Structures of Psychodynamic Theory. According to Freud, the id, the ego, and the superego are the basis fo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on.

8 心理決定論: 所有的思想、情緒及行動都是有原因的。 大部分的心理事件都是由未獲滿足的驅力及潛意識的願望所引發的。 在Freud最早的著作之一《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中,他主張夢、幽默、遺忘、說溜嘴都扮演了釋放心理壓力的功能,因為滿足了被抑制的衝動或未獲得實現的願望。 人格結構: 本我 (id): 人格裡面最原始的部分,由最基本的生理衝動或驅力所組成。 遵循趨樂避苦的快樂原則。不能忍受需求滿足的延宕。 佛洛伊德認為性和攻擊是影響一生的人格的最重要的本能。

9 自我 (ego): 當兒童了解到需求的滿足需要考慮現實狀況時,自我就發展出來了。 服膺的是現實原則。 是本我、現實世界,與超我之間的協調者,人格的執行者。 超我 (superego): 人格裡面判斷是非對錯的部分。是社會價值及道德內化的再現。是個體的良心,及他的道德理想形象。 超我是因應父母的獎懲而發展出來的。藉由將父母的標準內化成自己的超我,兒童開始會自己監督自己的行為。 違反超我的標準或只是違反的衝動都會導致焦慮,害怕喪失父母之愛的焦慮。這些焦慮大部分都是潛意識的,但有可能會使人感受到罪惡感。

10 人格動力: 能量守恆: 一個人的精神能量(佛洛伊德所謂的”libido”—原欲)是固定的,能量只可能變換其形式,而不能被製造或摧毀。 如果一個被禁止的衝動受到壓抑的話,那麼它就會尋求其他的出路,可能以一個偽裝的形式出現。 焦慮與防衛: 當我們很想要做一件被禁止的事情時,我們會感受到焦慮。降低焦慮的方式之一就是以偽裝的方式來表達這個衝動。防衛機轉的功能就是如此。 以下要介紹的防衛機轉是由佛洛伊德與安娜佛洛伊德所發展出來的。

11 Defense Mechanisms (防衛機轉)
Repression (壓抑/潛抑) 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 Reaction Formation (反向作用) Projection (投射) Denial (否認) Displacement (取代) Sublimation (昇華) Regression (退化)

12 Stages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hallic Stage (first 2 years) :口腔期 Anal Stage (2-4 years old) : 肛門期 Phallic Stage (4-6 years old) : 性蕾期 Oedipal conflict (伊底帕斯情結, 或稱戀母情結) Electra conflict Latency Stage: 潛伏期 Genital Stage: 性器期 Fixation (固著) 每一階段都可能會有特殊的問題造成發展的停滯或固著,對人格造成深遠的影響。

13 佛洛伊德理論的修正: 終其一生,佛洛伊德不斷修正自己先前的理論。 安娜佛洛伊德拓展了其父親的防衛機轉的概念,並且將精神分析理論應用到兒童精神醫學領域。 有些同僚及學生特別反對佛洛伊德理論中的泛性色彩及原欲理論,但佛洛伊德堅持不修正這樣的立場,所以導致了不少人離開他自立門戶。 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概念。 如阿德勒、荷妮、蘇利文等號稱新佛洛伊德學派的學者,其理論都比較強調「自我」在人格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更重視社會而不是生物力量對人的影響。

14 對Freud理論的評價 對人類文化產生了及深遠、廣泛的影響: 自由聯想法:為人類開啟了全新的資料庫 較其他的人格理論更清楚地指出:我們的行為是我們的恐懼與我們的願望折衷之後的結果,因此人類行為的許多明顯的矛盾獲得了解釋。 潛意識對我們行為的重要性已廣泛地被接受。 但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則受到許多批評: 概念模糊,難以客觀的測量 觀察資料的效度: 如”誘惑”理論 將佛洛伊德的理論付諸實徵研究檢測時,所得到的結果頗不一致

15 對Freud理論的評價 觀察對象的問題: 男性中心的偏見:

16 新精神分析學派: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於1870年生於維也納,1895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相信人的性格結構是一個目標一致的統一體,都是朝向一個目標:優越。 個人的行動是受到達到「優越」的目標所趨動的,而不是受制於生物性的驅力。 認為每個人在幼小時候都是柔弱無力的,因此每個兒童都有其自卑的一面。為了要對此自卑做出補償,所以人追求被認可和優越。 自卑情結:當人無法克服其自卑時,會產生自卑情結,亦即想法、情感、行為都建立在認為自己犯錯或不好的基礎之上。

17 新精神分析學派: 榮格:分析心理學 生於1875年,瑞士的醫師和心理學家。
集體潛意識:我們的心智中有一部份是全人類共通的,是由從我們的老祖先那兒所繼承來的初始意象或原型所組成。相隔遙遠時空的人們卻會用相類似的方法來使用、解釋他們的經驗,就是因為「原型」之故。 主要的原型: Persona(面具):我們的人格中向世界展現的部分,是我們願意讓別人看到的層面。 shadow(陰暗):我們身上的陰暗面,讓我們顫慄、憎惡、甚至邪惡的部分。這一部分不僅向別人隱匿,也隱身於我們自己的意識之外。 anima(女性化):男性身上溫柔、照顧、溫暖、同情別人的一面,同時也傾向於非理性與情緒化。 animus(男性化):女性身上實際、競爭的一面,傾向於理性與邏輯性。

18 新精神分析學派: 荷妮:精神分析理論 生於1885年,在德國得到醫學博士學位,後來移民美國。 相信文化因素比生物因素對人格的發展更具有影響力。 批評Freud的理論有男性中心的傾向,其關於女性發展的理論,有些並不適當。荷妮生命中有一段期間曾致力於女性心理學的研究。 基本焦慮:「一個孩童對潛在敵意的世界所感受到的無助及孤立感。」(《我們的內在衝突》) 應付基本焦慮的方式:Horney在其1937年出版的《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一書中,指出一般人以下列四種方式來做為抵抗「基本焦慮」的手段:

19 新精神分析學派: 荷妮:精神分析理論 (1)爭取任何形式的愛。 「如果你愛我,你就不會傷害我」。 (2)順從,壓抑自己的需求及對別人的批評,以求獲得保護。 「如果我讓步,我就不會受到傷害」。 (3)爭取權力、成功、擁有、崇拜,或知識上的優越感,來獲得安全感。 「如果我有權力,沒有人可以傷害我」。 (4)退縮,即在情緒上與他人保持疏離,以此獲得獨立,保障其內、外在需求都不需要依靠別人。 「如果我退縮,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傷害我」

20 The Humanistic Approach (人本取向)
人本心理學協會的四項原則:在二十世紀的上半葉,心理學領域為行為學派及精神分析學派所主宰。1962年,一群心理學家創立了人本心理學協會,號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經驗的主體是主要的研究興趣所在:人類不只是研究的「對象」而已,他們自己的主觀角度非常重要。每個人所面對的核心問題是:「我是誰?」,為了了解此一核心問題,心理學家必須成為「夥伴」。 人類的「選擇」、「創造力」、「自我實現」才是研究應該偏好的主題。人不是只受性、攻擊,或生物需求這種基本驅力的驅動,人有需要發展自己潛能的需求。健康的標準應該是成長與自我實現,而不是自我控制或者是適應環境。

21 The Humanistic Approach (人本取向)
在選擇研究問題時,意義應優先於客觀性。我們應該研究重要的人類及社會問題,即便我們必須因此採用比較不是那麼嚴謹的方法。研究者並非價值中立的,在收集資料及解釋資料的過程中,力求客觀,但在研究問題的選擇上,則不但可以,而且應該受到價值觀的指引。 人類的尊嚴是終極的價值。人性基本上是善的。心理學的目標在於了解人類,而非預測或控制人類。

22 The Humanistic Approach (人本取向)
Carl Rogers: Self Theory 與佛洛伊德一樣,其理論也是從心理諮商或治療中發展出來的。 實現的傾向:他發現人雖然有時候並不清楚怎麼做才是前進,而不是退步,但只要一弄清楚了,都是選擇前進的。 個案中心治療法: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動機與能力,而且他本人最有資格決定改變的方向為何。在個案分析探索他的問題時,治療師扮演一個共鳴器的角色。 自我:自我(或自我概念)是Rogers理論中的核心概念。 個體評估每個與自我概念有關的經驗,人們想要表現與自我形象一致的行為,不一致的經驗與感受會對個人造成威脅,並且被排斥到個人的意識之外。

23 The Humanistic Approach (人本取向)
理想我:真實我與現實、真實我與理想我的距離越大,一個人可能越不快樂,越不適應。 無條件積極關懷:如果一個人是在無條件積極關懷的環境下長大的,那麼即便其行為、感受、態度並不符合理想,他們還是可以感受到其在父母或他人的眼中是有價值的,則他們能夠比較有效地發揮他們的功能。反之,如果父母只提供有條件的正向關懷—只有在兒童表現出正確的行為、思想、感受時才認為他們是有價值的,那麼兒童的自我概念常會是扭曲的。

24 The Humanistic Approach (人本取向)
Maslow: 需求階層: 自我實現者:Maslow研究了一些自我實現者:史賓諾莎、林肯等人。整理出自我實現者的特性及有助於成為自我實現者的行為 高峰經驗:許多人曾經體驗到瞬間的自我實現的片刻—一種快樂及充實的感覺,即Maslow所謂的高峰經驗。在從事創造性活動、欣賞大自然、與別人的親密關係、審美經驗、運動時都有可能產生。

25 對人本取向的評價 優點: 注重個人的主觀觀點,將個人的經驗重新帶回到人格領域中來。 對人性的正向、樂觀的觀點。 提醒我們問題比研究法更重要。 對自我概念的測量方法有所貢獻 將研究對象當成研究夥伴 批評: 人本取向的宣稱有證據足以支持嗎?

26 對人本取向的評價 其理論建立在相對比較健康的人之上,不適用於那些適應不良的人。 人本主義的價值觀(與美國文化一樣)太個人主義中心了,而忽視了大社會的福祉。如需求階層的頂端是自我實現,根本就是在鼓勵自私。

27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Antecedents:以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Skinner—的觀點來看,所謂的人格是由各種制約學習及增強史所建立起來的。 Julian Rotter: Social-Learning Theory Rotter 並不認為行為只是單純地被刺激及增強所決定。他認為人如何解釋他的經驗是重要的。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lbert Bandur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Reciprocal determinism :主張個人的變項、環境、行為之間會相互影響。

28 Figure 15. 2 Reciprocal Determinism
Figure 15.2 Reciprocal Determinism. In Albert Bandura's social-cognitive theory, thinking,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reciprocally interact.

29 對認知—行為取向的評價 優點: 植基於實徵研究的結果 除了解釋個別差異之外,也說明了人格如何運作。 缺點: 行為主義者則質疑是否一定要使用這些概念才能幫助我們了解人格? 對我們在了解人性方面的啟發性?

30 The Trait-Based Approach
Traits - Personal Dispositions: Gordon Allport 核心特質:只有一個,不管在個人的人格裡面或行為方面,都佔有非常重要和主導的地位,可以說個人的所作所為都多少與這個核心特質有關。 中心特質:約5-10個重要特質,每個人都具備,會對我們的大部分行為造成影響 次要特質:對行為也具有影響力,但不是那麼關鍵。 測量人格特質:要如何用一種科學的方法來把人格測量出來呢?

31 The Trait-Based Approach
藉由字典:1930年代,Allport及Odbert清查英文字典,找出大約18,000個與行為特性有關的字,約佔字典的5%。過濾掉模糊不清的字與同義字之後,剩下約4500個詞彙,然後按照心理層面的意義將這些詞彙組織成幾大類。 Cattell(1957,1966)將上述的Allport-Odbert list 濃縮到不到200個詞彙,然後進行同儕及自我的評量(例如用7點量尺來測量,從「非常不友善」到「非常友善」,其端點也可以用一對相反的詞彙,如溫暖—冷酷),接著進行因素分析,得到16個因素。 英國的心理學家Eysenck使用類似的程序,產生了兩個因素:內向—外向,情緒不穩定—情緒穩定(神經質)(後來他又追加了一個,但比較不受歡迎)。

32 Figure 15. 3 Eysenck's Personality Dimensions
Figure 15.3 Eysenck's Personality Dimensions. This chart illustrates two of the thre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described by Hans Eysenck. (His third dimension, psychoticism, is not represented.)

33 The Trait-Based Approach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Neuroticism Extroversion Openness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34 對特質取向的評價 在區分個別差異方面做得很成功 但沒有觸及這些人格特質是怎麼建立來的,也未說明人格是怎麼運作的。

35 The Biological Approach
人格、氣質,及遺傳率:遺傳率取向的研究發現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都對人格特質的養成有影響。 同卵雙生與異卵雙生的比較研究發現,人格特質上的個別差異大約有一半的變異量可由遺傳因素來加以解釋。但請注意我們在智力那一章所曾經提醒過的「遺傳率」估計方法可能有哪些潛在問題。 有研究發現對人格特質的差異而言,家庭內所提供的環境差異(父母對孩子的不同對待)比起不同家庭所造成的環境差異還要來得重要。

36 The Biological Approach
人格傾向、氣質的生物性關聯: 研究人格與基因之間的關係:如研究發現兒童期的過動與一個負責掌管多巴氨接受的基因有關,而且這個基因也與「追求新奇」的人格特質有關。 進化取向:Buss(1994,1995,2001,2003)認為Big Five 特質的每項特質都代表進化過程中,人類對環境的每項適應。比方說:友善的特質顯示個體願意與他人合作。

37 Measuring Personality
Projective Tests (投射測驗) The Rorschach inkblot test (羅夏客墨漬測驗) 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主題統覺測驗(TAT) ) Objective Personality Tests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 validity scales clinical scales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revised (NEO-PI-R)

38 Figure 15.4 Rorschach Inkblot Test. What do you see?

39 Figure 15. 5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Figure 15.5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In 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illustrations of ambiguous situations are used to prompt test takers to project their own personalities into the scene.


Download ppt "Chapter 15 Personali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