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七章 日治時期社會、文藝的新趨向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
2
學習目標 知道日治時期的社會階級分佈 了解臺人受到差別待遇的情況 明白知識菁英所領導的政治和社會文化運動之內容
3
社會階層與差別待遇
4
日治時期的社會階層 一、分化之因:深受殖民因素的影響 二、社會上層:在臺日人 1.人數不多,昭和18年(1943)時,約佔總人口6% 2.擁有殖民政府的特權保護 3.以公務員、教師、軍人及工商業者為主 4.壟斷大多數的政府職位。 二、社會底層:臺籍人士 1.多為農民、漁民、勞工、礦工 2.飽受剝削與壓迫 3.曾發動多次抗議事件
5
日人對臺人社會菁英的措施 一、籠絡: 1.以「紳章」、「揚文會」、「饗老典」懷柔之
2.依據財富多寡、門第高低、合作程度安排出任各式職務,如參事、街庄長、保正、甲長、壯丁團長等職位。 3.專賣利益 二、控制:運用「警察」予以監控威嚇 三、結果:有些終為日人服務,有些仍舊領導抗日。
6
臺籍菁英領導抗日的途徑 一、日治之初: 1.武裝抗日 2.歸返中國 3.退隱山林 二、1920年代: 1.主導:林獻堂、蔡惠如等結合蔣渭水、蔡培火主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2.型態:從事反殖民體制的社會運動。
7
日人曾將辜顯榮比為甘地,但詩人謝星樓則諷刺言:辜顯榮比起甘地,就好比拿甘藷籤比魚翅。
8
日本對臺人的差別待遇 一、背景:在臺日人數不多,需受保護以擁有優勢 二、政策:差別待遇 三、實例: 1.臺人受排擠:臺人無法躋身官僚高層 2.經濟上: 利益移轉給日人大資本家 臺、日勞工同工不同酬 3.社會上:日人經常侮辱臺人 4.教育方面:臺人受不公平的待遇 (1) (2)臺人學童的入學率、升學率均遠不及日人 日人:小學校 臺人:公學校 初等教育
9
公學校的畢業證書
10
現代化趨向的同化
11
現代化趨向的同化 一、背景: 1.臺人知識菁英的鼓吹 2.殖民政府完成基礎工程、引進各種現代制度。 二、主要措施 1.改善公共衛生:下水道與傳染病預防 2.改善風俗:改善三大陋習(吸鴉片、辮髮、纏足),如1900年(明治33年),黃玉階成立臺北天然足會。
12
現代化趨向的同化 二、主要措施 3.時間觀念的養成:
(1)時間統一:1895年12月規定,臺灣以東經120度子午線(格林威治時間)為標準時間 (2)時間觀念: 1920年規定6月10日為「時的紀念日」,推動守時觀念 引進星期制 4.引進西方法院制度,宣揚守法觀念。
14
現代化趨向的同化 三、成效 年代前後免於鼠疫、天花、霍亂、瘧疾等傳染病的威脅。 2.改善公共衛生後,使得死亡率下降,人口增加,平均壽命延長。 3.交通設施改善後,不僅擴大了經濟圈、社交圈,將封閉社會轉變為流動社會。 4.郵電等設施加速了資訊的傳遞。 5.教育普及使得文盲減少,促使臺灣人更易接受新觀念、新事物。
16
現代化趨向的同化 四、生活方式的改變(揉合日本化、現代化兩種趨勢) 1.衣著: (1)以往紮頭布、著淡青色棉布、打赤腳,現已逐漸改為戴帽子、穿洋服、著鞋襪的裝扮。 (2)男人留辮、女人纏腳已不流行。 2.食物: 新增刺身(生魚片)、壽司、清酒等和風食品,亦進口啤酒、咖啡、巧克力、雪茄、洋菸、罐頭等西式食品。 3.住宅: 上流人士住洋樓或日式房屋者比比皆是,室內照明電燈逐漸取代煤油燈,甚至有電話、沙發等家具。 4.行旅: 赴稍遠之地已由步行改搭巴士,農夫到田裡工作亦有騎腳踏車(鐵馬)者。
20
知識菁英的政治和社會文化運動
21
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的背景 一、時間: 年(日治中期) 二、原因: 1.國際因素: (1)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受到美國總統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的鼓舞。 (2)1919年朝鮮爆發反抗日本的「三一運動」。 (3)中國發生反對帝國主義的「五四運動」。 2.國內因素: 日本國內方面,正值所謂「大正民主時期」( 年),自由民主思想風行日本。
22
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 完工於大正8年(1919)
23
日治時期台灣政治運動的背景 三、影響 1.總督改為文官總督:第一任文官總督是田健治郎( 任期)。 2.殖民政策改採「同化政策」、「內地延長主義」,將日本本土政策延用施行於殖民地臺灣,並標榜取消日臺差別待遇。 3.大正11年(1922)頒布新的臺灣教育令,開放中等以上學校日臺學生共學制。 4.大正10年(1921)頒布「法三號」,限制臺灣總督的立法權。
25
知識菁英的政治運動 以傳統士紳為首的反日運動,和受新思潮衝擊的 臺灣留日學生(特別是醫師、教師、律師),大力推 動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向殖民政府爭取平等待 遇。 一、「臺灣同化會」:可視為臺灣人政治抗爭的 開端。 1.領導人:板垣退助、林獻堂 2.時間:1914~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3.成立地點:臺北 4.主張:臺人向日人同化、臺人與日人平等 5.結果:與總督府施政相抵觸,被強制解散。(因 當時總督府尚未實行同化政策)
26
板垣退助 ( )
27
林獻堂(1881-1956) 名朝琛,號灌園。 出身望族台中霧峰林家,人稱阿罩霧三少爺。父親林文欽是清末舉人,與林朝棟同輩。
1910年首創詩社櫟社 1914年成立臺灣同化會 1915年創辦臺中中學校 1919成立「啟發會」,隔年改名為「新民會」。 1921年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及成立臺灣文化協會 被稱為「臺灣議會之父」。
28
知識菁英的政治運動 二、「啟發會」: 1.領導人:林獻堂、蔡惠如 2.時間:大正8年(1919)成立 3.成立地點:東京 4.主張: 以撤廢「六三法」為目的,但繼續走「同 化主義」路線,欲消除臺灣在日本帝國 內的特殊性。
29
蔡惠如(1881-1929) 台灣抗日人士, 原籍福建省, 生於台灣清水鎮。 出生於台灣望族 1918年成立「文社」和出版《臺灣文藝叢誌》。
1920年成立「新民會」, 後以林獻堂出任會長。
30
知識菁英的政治運動 三、「新民會」: 1.領導人:蔡惠如、林獻堂 2.時間:大正9年(1920)成立 3.成立地點:東京 4.發行刊物:《臺灣青年》、《臺灣民報》 5.主張:發起撤廢「六三法」的運動
31
第二排左起林呈祿(左2)、蔡惠如(左4)、林獻堂(左5)
臺灣新民會合影 第二排左起林呈祿(左2)、蔡惠如(左4)、林獻堂(左5)
32
〈臺灣青年創刊號〉 創刊時間: 停刊時間:1922.2 出版地:日本東京 發行單位:臺灣青年雜誌社 發行人:蔡培火
33
〈臺灣民報〉 1923年4月15日,《臺灣民報》在東京發行,林獻堂膺選社長,刊物輸送臺灣發售。《臺灣民報》是一週刊,專用平易的漢文,滿載民眾的知識,啟發臺灣的文化,振起同胞的民氣,以謀臺灣的幸福。也是日治時期臺灣人創辦的第一份報紙。
34
知識菁英的政治運動 四、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領導人:林獻堂、林呈祿 2.時間:大正10年~昭和9年(1921~1934)
3.地點:臺灣 4.請願次數:15次 5.主張:設置擁有立法權、審查預算權的「臺灣議會」,亦即改採「自治主義」路線。 6.結果:持續14年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在進行第15次請願運動後,於1934年9月受總督府壓力而停止活動。 7.影響: (1)未能成功,但喚醒臺人自覺意識 (2)培養臺人的政治菁英,對臺灣日後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35
林呈祿( )
36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37
知識菁英的政治運動 五、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 1.領導人:蔡培火、蔣渭水 2.時間:大正12年(1923)成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當時正值第三次的請願活動) 3.成立地點:臺灣 4.主張:計畫以組織力量持續推動請願事宜。 5.結果:發生「治警事件」 於大正12年(1923)12月16日臺灣總督府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理由加以禁止,並在全台進行大逮捕,最後有18人被起訴。
38
治警事件
39
蔡培火( )
40
蔣渭水(1890-1931) 字雪谷,宜蘭人(今宜蘭縣宜蘭市)。 1910年就讀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5年畢業。
1921年在台北大稻埕成立臺灣文化協會。 1927年成立臺灣第一個合法政黨─「臺灣民眾黨」 1928年成立「臺灣工友總聯盟」 稱譽蔣渭水為「台灣的孫中山」 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 臺北市錦西街錦西公園改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 [
41
知識菁英的社會文化運動 一、「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 1.領導人:林獻堂、蔣渭水等士紳階級、新社會菁英階層及留學生為主
2.時間:1921~1926年 3.地點:臺北的大稻埕 4.根源:臺灣人患了知識營養不良症。 5.主張: (1)開展臺人文化啟蒙,支持民族主義運動 (2)宗旨是非「謀求臺灣文化之向上」,致力「臺灣人的文藝復興」,並藉舉辦活動,傳播新知。
43
知識菁英的社會文化運動 一、「臺灣文化協會」(簡稱:文協): 6.方法: (1)廣設讀報社,引導民眾閱讀反殖民運動的報導。
(2)舉辦講演(習)會,傳授中、西歷史文化及現代法律、衛生等知識。(成效最好) (3)開辦夏季學校。 (4)推動文藝活動,如組劇團、放電影、辦音樂會等 (5)提倡「漢文復興運動」提倡漢語。 (6)《臺灣民報》( 年)被喻為「臺灣人的唯一喉舌」 以上所有活動直至1930年代後期的「皇民化運動」才終止。 7.結果:因路線之爭終而分裂
44
臺灣文化協會分裂 一、原因:路線之爭 (1)192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日本共產黨相繼成立,社會主義思潮及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 (2)總督府掠奪式的經濟政策,造成臺灣人長期受到嚴重的剝削。 二、時間:大正16年(1927) 三、路線: (1)林獻堂、蔡培火:堅持文化啟蒙運動路線,主張「合法抗爭」,1927年另組臺灣民眾黨。 (2)連溫卿、王敏川:提倡農工運動。 (3)蔣渭水:標榜全民運動,追求全民族的解放。
45
臺灣文化協會分裂 四、正式分裂 (1)新文協:1927年1月,文化協會正式分裂。連溫卿等掌握者採取激進的農工運動,史稱「新文協」。
(2)臺灣民眾黨:其他兩派另組「臺灣民眾黨」 ,是臺灣第一個合法的政黨。
46
臺灣文化協會
47
臺灣文化協會舉辦第一回 夏季學校
48
知識菁英的社會文化運動 二、「臺灣民眾黨」: 1.領導人:林獻堂、蔣渭水 2.成立時間:1927年7月10日 3.成立地點:臺灣 4.黨綱:「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經濟組織、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年提出「打倒阿片(鴉片)、打倒迷信、打倒惡習」的口號。
49
知識菁英的社會文化運動 二、「臺灣民眾黨」: 6.與「臺灣工友總聯盟」發動勞工運動
7.在蔣渭水的主導下,黨的路線調和了民族運動與階級運動。成立半年後,在全台各地已有十五個支部,黨員遍布全島。 8.分裂:因蔣渭水對工農運動的支持,如淺野水泥會社罷工事件。使得林獻堂、蔡培火等人出走,於1930年成立「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9.1931年因蔣渭水病逝 ,臺灣工友總聯盟也跟著式微。 10.意義: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的政黨。
50
知識菁英的社會文化運動 三、「臺灣工友總聯盟」: 1.領導人:蔣渭水 2.成立時間:1928年2月 3.成立地點:臺灣臺北
4.宗旨:統一全島工人運動,為工人謀福利及改善店員生活。 5.事件:「淺野水泥會社罷工事件」最激烈 6.衰微: (1)1930年日本開始大規模取締左派運動 (2)1931年蔣渭水過世。 (3)造成臺灣民眾黨分裂,林獻堂、蔡培火等人另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繼續推動地方制度改革為目標。
51
臺灣工友總聯盟成立大會 臺灣工友總聯盟,是日治時期臺灣的工人運動組織。成立大會於1928年2月19日舉行,會場大門有蔣渭水所題標語:「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
52
臺灣民眾黨及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53
知識菁英的社會文化運動 四、「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1.主導人:林獻堂、蔡培火、楊肇嘉等人 2.成立時間:1930年 3.成立地點:臺灣的臺中 4.貢獻:昭和10年(1935)總督府開放州、市、街庄協議員半數民選(有限度的民選) 5.使臺人擁有第一次的投票經驗(投票率高達96%),但有投票資格的限制。 (1)須年滿25歲的男子。 (2)年繳5圓以上的稅額。 (3)在該街庄居住六個月以上。 6.解散:1937年被總督府解散。
54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活動現場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舉辦活動的會場,正在發 表演說者為書記長葉榮鐘
55
昭和10年(1935)11月22日,臺灣史上首次地方議員選舉民眾投票的情形。
56
1935年正式舉行投票的臺灣地方選舉 圖為1935年臺灣日日新報頭版
57
知識菁英的社會文化運動 五、「臺灣農民組合」: 1.領導人:簡吉 2.時間:昭和2年(1927) 3.成立地點:鳳山 4.原名:鳳山佃農組合
5.創立導火線:「二林蔗農事件」(1925) 6.路線:農民運動、階級鬥爭、反帝國主義
58
簡吉(1905-1950) 台灣的社會運動者與政治人物,日治時期台灣共產黨黨員、戰後中共黨員。犧牲於五零年代白色恐怖之中。高雄縣鳳山市人。
1927年成立臺灣農民組合,為台灣日治時期組織最為完整的農民運動團體。 1947年臺灣發生228事件,簡吉與老台共黨員、中共黨員張志忠在嘉義組織「自治聯軍」。 1950年簡吉被捕,被判處死刑。 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女婿,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為簡吉之子。
59
二林蔗農事件 性質:二林事件是一件蔗農因要求合理待遇與偏袒會社的日本警察的衝突事件。 時間:大正14年(1925)
起因:李應章醫師在彰化二林成立「二林蔗農組合」,爭取蔗農權益。提出要求:決定收割日期、收割前先公布收割價、肥料由蔗農自由選購、雙方共同協定收割價、甘蔗過磅時由雙方共同監視,但皆被「林本源製糖會社」所拒絕。
60
二林蔗農事件 過程:大正14年(1925年)10月22日製糖會社強制採收甘蔗,二林地區蔗農群起反抗,與警方發生衝突,當時只有9名警察輕傷。但事後警方藉機逮捕蔗農及文協成員,原本包括旁觀者在內不過200多人,後來竟逮捕400多人,25人被判刑。昭和2年(1927年)4月本案結案李應章醫師被判刑8個月。這個事件影響日後台灣的農民運動。
61
覺悟地提供了犧牲, 唉,這是多麼難能! 他們誠實的接受, 弱者的哀求, 所得到的賞賜, 只是橫逆、摧殘、壓迫,
賴和新詩 〈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 覺悟下的犧牲, 覺悟地提供了犧牲, 唉,這是多麼難能! 他們誠實的接受, 使這不用酬報的犧牲, 轉得有多大的光榮。 弱者的哀求, 所得到的賞賜, 只是橫逆、摧殘、壓迫, 弱者的勞力, 所得到的報酬, 就是嘲笑、謫罵、詰責。 使我們汗有所流, 使我們血有處滴, 這就是─強者們, 慈善同情的發露, 憐憫惠賜的恩澤! ......
62
二林事件被告與律師合影 圖為二林事件二審宣判後,被告與律師合影。
63
知識菁英的社會文化運動 六、「臺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 1.領導人:謝雪紅、林木順、翁澤生 2.創立:昭和3年(1928) 3.成立地點:上海 4.黨綱:提出臺灣民族論、主張建立臺灣共和國 5.勢力:被日本政府認定為非法組織,乃借助與「新文協」、「農民組合」聯合,發展勢力,並發動不少農工運動。
64
謝雪紅原名謝阿女(1901-1970) 臺灣彰化人,台灣共產黨黨員、中國共產黨黨員、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黨員。 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臺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創始黨員之一。 1954年當選全國人大台灣省代表。謝雪紅1970年病逝北京。
65
知識菁英的社會文化運動 七、結論: 1930年代因日本積極對外侵略,臺灣進入準戰爭時期,總督府乃緊縮民權,故臺人菁英所領導的政治社會運動亦隨之瓦解。 (1)臺灣民眾黨、臺灣共產黨皆於昭和6年(1931)遭禁。 (2)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亦在昭和12年(1937)主動解散。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