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莫言与“诺贝尔文学” 朱栋霖
2
诺贝尔奖与中国 鲁迅 老舍 沈从文 巴金
3
高行健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4
诺贝尔奖的偏见? “理想主义的最杰出作品”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钢琴师》
“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5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 ),英国女作家,《金色笔记》 “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
6
莱辛的答辞《关于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人们》 获奖的文学家们都受过教育,博览群书,从古埃及、希腊、罗马以来的文学宝库中获取营养。她家是一座泥巴小屋,然而堆满了书本。她的母亲从英国订购书籍,让孩子们阅读。在没有书的屋子里,产生不了写作和作家.…… "在世界上有一道鸿沟。有些人陷于困境。在非洲津巴布韦穷乡僻壤,树木砍伐殆尽,气候干旱,土地龟裂,沙尘弥漫。破破烂烂的学校里,没有地图册、没有地球仪、没有教科书、没有练习本,图书馆里也没有书,教师把粉笔放在口袋里,免得被人偷光。人们渴望受教育、渴望读书。在一个村庄里,人们已经断炊三天,还在议论如何才能弄到一些书……讲故事的愿望深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构造故事的能力永远伴随着我们。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比……在沙尘弥漫的路上蹒跚而行、心中梦想着孩子们能受到教育的可怜少妇更加高明。”
7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城市与狗》 “文学要抗议,要控诉,要批判” 略萨的主题是“反独裁” “他不仅绘制出了权力的结构,也犀利地刻画出了个人的抵制、反抗和失败。”
8
诺贝尔奖与政治? 莫言:“站在人性的角度写作”,“对社会上一切不公正的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突破了阶级的、政治的界线,我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
9
诺贝尔奖的政治偏见? 1958年 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俄罗斯诗人、小说家。
《日瓦戈医生》。“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 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苏联作家。《癌病房》, “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
10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2003年 库切(1940~)南非作家。“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2008),犹太人。英国剧作家。“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11
《遗嘱》: “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12
诺贝尔文学奖与精英文学 自由 人性 人权
13
人性的挖掘和深刻 心灵刻画的深刻性 人生与社会的洞察力
14
诺贝尔文学奖 是世界文学进程的标迹 诺贝尔文学成就 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 最重要资源
15
西尔玛•拉格洛夫《骑鹅旅行记》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特雷庇姑娘》 莫里斯•梅特林克《花的智慧》 盖哈特•霍普特曼《群鼠》 泰戈尔《吉檀枷利—饥饿石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 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 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 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6
1921 法郎士《苔依丝》:“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 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威廉•勃特勒•叶芝《丽达与天鹅》:“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 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5• 萧伯纳《圣女贞德》 辛克莱•刘易斯《巴比特》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
17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 1948年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诗作《荒原》、《四个四重奏》 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喧哗与骚动》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太 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误会》、《正义》;小说《局外人》、《鼠疫》
18
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等待戈多》 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苏联作家。《癌病房》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记者、作家。《百年孤独》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说家。 1997年 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
21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内高校文学史教材第一主编朱栋霖10月12日告诉记者,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将因此改写。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高校中较流行的现代文学史教材有两个版本,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有将近400所高校在使用。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栋霖是这两套教材的第一主编。 12日上午,记者联系了朱教授,他告知记者,这两个出版社将要出版的下一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都将因为莫言获得诺奖而改写。 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现代文学史教材中,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已被精简,莫言也成为最重要的上世纪80年代代表作家,独占这一章中的一节。 朱栋霖告诉记者,明年年初,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都将出版现代文学史的修订本,他会将莫言的介绍、评价立为专章。
22
朱栋霖介绍,他将会在这一章中,着重介绍莫言的三部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
“在文学史教材中,目前只有曹禺、巴金、老舍和鲁迅是专章介绍,而且他们都是1949年之前的作家。1949年之后享受此待遇的,只有莫言,他代表了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朱栋霖介绍,他将会在这一章中,着重介绍莫言的三部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 他认为,莫言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的创作手法,所以在接下来要修订的文学史教材中,编写组还会将有一样坚持的作家的比重放大。 朱栋霖坦言,因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文学史的教材将因此改写”。 据《法制晚报》
23
莫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 福克纳 和 马尔克斯 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