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親愛的 我們的學生想自殺-- 憂鬱與自我傷害防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親愛的 我們的學生想自殺-- 憂鬱與自我傷害防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親愛的 我們的學生想自殺-- 憂鬱與自我傷害防治
親愛的 我們的學生想自殺-- 憂鬱與自我傷害防治 江承曉 老師

2 演講者:江承曉 學歷: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所碩士 現職: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 教育部校園性侵害與性騷擾事件 調查人才庫之專家委員 教育部與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健康 促進學校中央輔導團輔導委員 台南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 訓練執照:具有諮商心理師,性教育師 催眠治療師執照

3 自殺與自我傷害防治的重要性 聯合國衛生組織(WHO)已將憂鬱症列為21世紀重點防治的疾病,依該組織公布資料顯示,每年約有1億2千1百萬人受到憂鬱症影響,其中約有15%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而自殺患者大多數是在年輕時就結束生命。 2006年的國內十大死因中,「自殺」排行第九名,每十萬人口有6.9人死於自殺。 自殺議題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重要課題,Gould, Petrie, Kleinman, & Wallenstein(1994)發現青少年族群是集體自殺發生頻率最高的族群。 國內外學者探討青少年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之相關因子研究,皆認為自殺與自我傷害有許多複雜的身心生物與社會因素,並與心理的不健康有很大的相關。

4 親愛的 ,我們的學生為什麼想自殺? 自殺與自我傷害的一些 Q & A

5 Q1:什麼是憂鬱症狀? 「憂鬱症狀」指的是一般人都會出現的一種低落、感受不到愉快、沮喪的情緒及吃不好、睡不好、頭痛、胃痛等生理現象,而「憂鬱症」則是一種較長期且持續的疾病。 每個人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心情不好是「有明顯壓力」-- 這些壓力可能與「人」,或與「事」的不順遂有關;有時心情低落,是沒來由的(沒有明顯壓力、也非身體疾病的副作用)。

6 Q2:有憂鬱症狀=得了憂鬱症嗎? 憂鬱症狀≠憂鬱症
所謂的憂鬱症,通常也被稱為「心的感冒」,是常見的疾病。但往往因為自己的忽略或一般人錯與「精神病」相提並論而不敢承認,錯失及早治療的良機。 如果只是暫時具備這些憂鬱症狀,不代表是得了憂鬱症。但是要判斷是否得了憂鬱症,需要從很多的方面作評估,並進一步尋求醫師的專業分析。

7 Q 3:什麼是憂鬱症? 根據DSM-IV,憂鬱症常見的的症狀主要如 下列9項,憂鬱症必須包含下列第1、2項,
且具備以下其他幾項症狀。  1. 情緒低落  2.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  3. 體重下降或上升  4. 嗜睡或失眠  5. 動作遲緩  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  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  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  9. 經常出現負面想法、可能有自殺意念或嘗試

8 Q4: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 一個人會得到憂鬱症,非單一因素造成,有生物、心理人格及社會壓力事件等影響因素。
從研究資料中顯示,罹患憂鬱症的父母,其小孩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可能較其他人高一些,因此這個病狀的確有遺傳的可能性,但並不代表憂鬱症就一定會遺傳。 當有重大事件的發生或生活型態產生大的變化,皆容易引發憂鬱症。

9 Q5:哪些生理因素可能導致憂鬱症狀? 在臨床上,腦部受傷、腦炎、腦中風、腦瘤,或一些腦部病變如:癲癇、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漢汀頓症等,有時候也會引發類似憂鬱症的症狀。其他一些內分泌失調或內外科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庫欣氏症(血中腎上腺皮質類固醇過量)、癌症、紅斑性狼瘡,也可能會引發憂鬱症狀。因此在診斷是否為憂鬱症時,都要小心排除這些生理疾病的可能性,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若是生理疾病引起的憂鬱症狀,需先主要處理生理問題。

10 Q6:哪些藥物可能導致憂鬱症狀? 心血管疾病的藥物,如降血壓藥物、心臟用藥,或是類固醇,也會引起憂鬱症狀的副作用。此外,酒精以及某些毒品如:安非他命、古柯鹼、鴉片、鎮靜劑、幻覺劑、搖頭丸等,在使用過後或是出現戒斷症狀時,也會出現憂鬱的症狀。因此,在判斷學生是否為憂鬱症時,也需小心排除學生是否有濫用酒精或藥物的情形。若是藥物引起的憂鬱症狀,需先處理服用藥物上的問題。

11 Q7:憂鬱症可能與大腦功能異常有關? 臨床研究已發現憂鬱症患者可能是因為遺傳基因與後天壓力的影響,使腦內之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血清素(Serotonin)等神經傳導物質功能減少或失調,進而影響大腦功能所致。因此,憂鬱症患者會有情緒低落或暴躁、吃不下、睡不著、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而藥物治療主要是藉調節上述所提到的腦內神經傳導物質之功能,以降低憂鬱症狀。換句話說,憂鬱症亦是一種疾病,就像是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一樣可能有其特殊的體質因素及遺傳傾向,只是症狀主要以內疚、失眠、憂鬱、自殺念頭等來表現。

12 Q8:憂鬱症可能跟家庭功能有關? 研究發現,有些人從小在家庭中受到歧視或虐待,或是家庭凝聚力低、衝突較多而激烈,父母管教不一致等家庭因素可能使一個人在成長過程,形成較脆弱的性格特性,而較容易在壓力下產生憂鬱症狀。而當憂鬱青少年將自己孤立在家庭成員之外,其易怒及干擾行為等症狀,也會使家庭生活品質降低。同時,當憂鬱青少年從家庭生活中退縮,斷然拒絕父母的關心,使父母感到挫折後也變得生氣、多批評,同時也讓青少年感到更加生氣、愧疚和憂鬱,於是彼此責備與敵意的循環便開始啟動,難以打破,進而使憂鬱加劇。

13 Q9:憂鬱症常和性格有關? 自主型性格傾向高的人,完美主義的人,成就需求高,做事有明確的目標,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且非常在意犯錯或失敗;因此,容易在表現不佳或不如人時,覺得無法達到期望與標準,而出現自卑感與罪惡感。 依賴型性格傾向高的人,較自卑無自信的人,人際需求高,十分重視人際關係,比較依賴、需要他人的陪伴、喜歡及讚許;時常擔心被拒絕且過度敏感,渴望得到關懷、保護、讚許,不容易表達對別人的憤怒等;因此,容易因為不被喜歡、被拒絕或分手而感到不安與沮喪。

14 Q10:壓力大,容易產生憂鬱症? 只有約20-50%經歷過重大壓力事件的人,會出現憂鬱的症狀。因此,壓力事件雖然是引發憂鬱症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每一個人在遭遇壓力事件後都會罹患憂鬱症;而是如果一個人具有憂鬱的危險因子,如在遺傳、生理體質、性格、思考方式、因應技巧…等方面有了較負面的特性,比較容易在較大或長期壓力的事件下產生較大的壓力反應,因而引發憂鬱症。

15 Q11:這些因素是同時發生的,還是個別出現才導致憂鬱症的產生呢?
憂鬱症發生的潛在因素,包括「體質」和「個人特質」,也就是上述所提到的一些因素,像是性格、壓力因應習慣、大腦或基因影響等潛在特異質;加上如果外在環境存在著誘發疾病的壓力事件,如:環境壓力、家庭或人際衝突等壓力事件,這時比較有可能出現憂鬱症。憂鬱症的發生有多重複雜因素。

16 Q12:會想自殺是因為得了憂鬱症? 自殺或自我傷害的原因有許多因素 其中約有15%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

17 自殺或自我傷害的原因

18 一. 生物病理因素 (1)精神疾病及憂鬱症--精神疾患尤其是憂鬱症是青少年自殺的關鍵危險因子。
(2)物質濫用--藥物與酒精濫用的情況下,可能會提高其自我傷害與自殺的行為。 (3)認知與人格特質--死亡概念與生存理由等生命認知問題,無望感、不合理信念、扭曲思考、認知僵化等整體認知問題、心理應變能力不足、自我強度不足、攻擊破壞性、衝動性等。

19 二. 社會心理因素 (1)家庭因素--較難信任父母、較少跟父母溝通的青少年,遇到困擾或煩惱,傾向於自我壓抑而不向父母吐露,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情緒上的沮喪和無助。 (2)人際關係--同儕關係的崩解與失落,與青少年的負向情緒,如:孤獨感、寂寞感、焦慮、沮喪有高度關連。 (3)生活壓力與情緒困擾--個體若長期處於高壓力下,在心理層面上易產生緊張、焦躁、不安等;在生理層面上易出現頭痛、胃酸、高血壓及心臟病等。不適症狀過大的壓力會引起生理病理反應。 (4)媒體影響--媒體自殺報導對自殺率的影響研究發現,影劇界或政治界的偶像型人物自殺新聞的報導,產生自殺模仿效應的可能性很大。

20 Q13:憂鬱症會不會好? 會好,可能好到完全沒有症狀,並且恢復身心功能及社交職業功能,但是有可能復發,特別是那些在個性上較缺乏自信心或較神經質的人。 因此復原後,需增進健康的情緒調適方式及適當修正自己個性上的不利因素。   

21 Q14:如何治療憂鬱症? 「休養」是最重要的。減輕或暫停工作,在家休養,急性或嚴重時,前往醫院住院療養
身體治療的主要作法,包含藥物療法與電療法,斷眠療法,高照度光療法等。藥物療法主要以使用抗憂鬱劑,因應需要,輔以使用抗焦慮藥與助眠藥。 心理治療或諮商,是指對患者的心理、思考,所採取的治療方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療與認知療法。 

22 Q15:父母師長及朋友能做什麼? 單純的陪伴、傾聽、支持與關心
不要太刻意去做些什麼動作,也不要對他有太高的要求與期待,讓他照著自己能夠適應的步調去生活,也不要說一些太過鼓勵性的話,這樣反而會加深他的壓力,單純的陪伴、傾聽、讓他知道你永遠是支持他、關心他。 許多憂鬱症患者的想法中,他是沮喪的、沒用的。如果你常對他說.:「好好加油」,可能幫助不大,不如讓他接受生病的事實!請他安心休養,不要勉強去做現在能力不及的事。讓病人比較寬心,而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是罪惡的。

23 Q16:不吃藥會自己好起來嗎? 不容易,要可以是短暫的支持療法,再靠自我功能增強,回復健康,可協助他持續就醫治療
心理疾病患者的就醫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需要家人朋友的鼓勵和建議,因此可以協助他持續就醫治療,按精神科醫師指示服藥,藥效通常需一至三個月以上,才會看見明顯的成效,千萬不可以自行停藥或換藥,如果情況一直沒有改善,不妨提出來與醫師討論,是否需換藥或提高劑量。 建議同時搭配進行心理諮商或治療,兩者同時並行,會對治療更有幫助。

24 Q17:學生想自殺,該怎麼做? 若學生有自殺的意念,除了一般的陪伴、傾聽原則已外,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尋求援助,通知他人,找尋轉介學輔
若學生有自殺的意念,除了一般的陪伴、傾聽原則已外,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尋求援助,通知他人,找尋轉介學輔 中心專業心理師的協助。   2.關心與同理,先排除自己的主觀價 值觀及道德,對他多些關心、同 理他的感受,不要批評。   3.緊急時,保命比保密重要。   4.再保證,增強他對生命的盼望, 提醒他有人可以幫助他 。

25 Q18:自殺與自我傷害有差別嗎? 一個人感受到身心困擾與痛苦時,可能會有自殺或自我傷害的意念或行為產生。
自殺是任何剝奪自己生命的方式與行為,個體通常有很強的意願或意識不想活下去,後果便是死亡。 自我傷害則指的是個體以任何方式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以交換或替代心理的痛苦,但個體可能並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清楚意願,但他可能因此而造成死亡或意外。

26 心理健康與憂鬱、自我傷害三級預防模式 一級預防--心理健康促進、生命教育、 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 二級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三級預防--心理治療,預防自傷死亡

27 一級預防--心理健康促進、生命教 育、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
一級預防--心理健康促進、生命教 育、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 情緒智能愈高者,面對壓力情境,較少產生絕望、自殺念頭;善於管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的人,傾向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更能幫助人們免於沮喪和自殺意念的發生。 許多研究皆建議應將心理健康促進、生命教 育、情緒自我覺察能力、情緒管理、自我激勵、同理心及社交技巧納入學校教育中。

28 二級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早期發現— 高危險群量表篩選及行為觀察 早期治療— 諮商輔導的介入

29 二級預防─諮商輔導的介入 從諮商輔導的角度來看青少年憂鬱、自殺與自我傷害問題,個體的內在因素是重要指標,在面對環境不可避免的生活壓力時,個體如何運用內在資源去因應多變的社會是青少年發展上相當重要的課題。

30 情緒不是錯! 每個人常會因身邊的人、事、物,而有屬於自己的情緒產生。情緒不是錯,而是股原發自內心的力量及聲音。
故發生情緒時,如何進行調適並掌控自己的情緒,方能順利將情緒化為助力,讓自己有更好的表現?

31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一、面對它(自我覺察) 二、接受它(不自責自己) 三、處理它(要求自己改變) 四、放下它 (放下無法改變的)
任何人都有情緒,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可以依照以下的步驟來管理自我的情緒: 一、面對它(自我覺察) 二、接受它(不自責自己) 三、處理它(要求自己改變) 四、放下它 (放下無法改變的) 國中版p59

32 三級預防--- 心理復健矯治,預防傷殘死亡
危機的處理    (1)自殺未遂    (2)自殺身亡    (3)通報轉介 自殺倖存者或遺族的諮商輔導 班級或團體的哀傷輔導

33 自殺危險程度評估 (1)自殺概念的瞭解--當學生不斷地想著「死亡」時,通常是自殺行為發生前的徵兆。
(2)自殺計畫--是否有「自殺計畫」是個重要的評斷點。當學生已有自殺的計劃時,其自殺可能性即由「低」升至「中」;如果他的計畫相當完整,則其自殺的可能性即由「中」升至「高」。 (3)先前的企圖自殺--曾經有過自殺企圖的學生,尤其是在『六個月以內』有過這種企圖者,他的自殺可能性自然是較高的。

34 自殺危險程度評估 (4)身心的壓力--當孩子具有較低的挫折忍受力,或是在面對壓力事件時容易產生悲觀自責的心理反應,則自殺的危險性就會提高。
(5)危險徵兆–-當孩子在飲食、睡眠以及課業的活動突然改變了,或是這個孩子有悲傷、受困擾以及有孤獨感的感覺,而且其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活動量亦降低時,則他的自殺危險性由「低」升至「中」;如果他的日常生活秩序已廣泛的被破壞,或是他感到「無希望感」、「悲傷」以及「無價值感」時,則他自殺的危險性由「中」升至「高」。

35 自殺危險程度評估 (6)支持資源--學生有困擾時,若是隨時能獲得 他人在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幫忙,則學生的自殺
危險性較低。反之則自殺危險性較高。 (7)以自殺為一種溝通的方式—自殺的目的是因 為想控制人,或是利用自殺來換取某種利益, 或是為了逃避內心深處的罪惡感及無價值感。 (8)不當死亡概念--曾經有過自殺經驗的學生 往往會扭曲「死亡」的概念,通常他們對「死 亡」 持著「神奇的想法」,例如:「死亡是 一 種短暫的分離」、「死後還會復活」「死 亡可以解脫困境,所以死亡是快樂的」……。

36 自殺危險程度評估 (9)時間變數-- 悲劇發生或痛失親人的週年紀念日是最難過的時間,此時自我傷害的比率可能提高,這種現象被稱為「週年效應」。國外的研究認為在感恩節時期是自我傷害比率最高的時候;在春天有較多的青少年企圖自我傷害;也有發現青少年自我傷害者死於接近他們生日那天。人們在一些重要特殊節日時,似乎顯得較為脆弱,譬如情人節、結婚週年紀念、生日、當事人自殺成功週年、畢業典禮、開學、當事人的特殊日子等 。

37 自殺危險程度評估 (10)媒體大量報導自殺消息,形成錯誤觀念--青少年從傳播媒體所接觸到的自我傷害行為不計其數。媒體報導的自我傷害事件對青少年有多少衝擊力,仍待釐清。不過,經由觀看影片中所描述的自我傷害行為,可能會使一個抑鬱不樂、孤獨的青少年興起自我傷害的念頭。 (11)重度憂鬱症治療好轉時—治療好轉,身心獲得平靜後,反而可能有力氣自殺了,因此重度憂鬱症治療好轉後三個月內,仍是自殺的危險期。

38 自殺前的線索 (一)語言上的線索 --觀察到孩子直接說出「死」這個念頭,或在作文、週記中表達出 死的念頭。
(二)行為上的線索--觀察到孩子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或學校裡有了問題,孩子是否有放棄財產或濫用酒精、藥物的行為 。 (三)環境上的線索 --觀察到孩子是否有家庭 變動或失去人或物的壓力,是否有有課業、人際關係…等的生活壓力 。 (四)併發性的線索 --觀察孩子是否有憂鬱情緒,人際關係是否退縮,是否有不滿的情緒、或有攻擊行為。

39 對狀況較為嚴重高危險者的 輔導策略 引發過大的情緒或生理反應的高危險者,通常不是導師可以獨自處理的,需要時應轉介諮商輔導及精神醫療,與校外機構合作,來處理高危險學生的緊急狀況。 校內人員必須和校外機構及家長間保持聯繫,以瞭解並掌握高危險學生目前的狀況 為這些學生安排校內的資源,如同儕支持與監督網絡,以及校內的緊急通報專線。

40 導師與專業助人工作者之 情緒耗損與壓力調適
青少年的自殺與自我傷害防治工作時,總是承受很大的工作壓力,是一件非常心力耗損的工作,工作者本身的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能力要足夠,才不會隨這些憂傷的個案起舞 認為當個人在工作中與他人互動時,被賦予過多的情緒要求,卻無力負荷,便會出現情緒過度延展、情緒資源耗盡等情緒耗竭的現象,可能會有嚴重的壓力症狀。 因此,導師與專業助人工作者在進行自殺與自我傷害防治工作時,自我的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能力相當重要。

41 助人工作的提醒 了解自己的限制與可運用資源 清楚自己與當事人的界限 建立個人支持系統與專業諮詢 自我覺察,自我寬恕,自我親近
關懷別人之前,請先習慣獨處 愛別人之前,請先愛自己 放棄求完美的期待,適時放鬆自己

42 結語 以溫暖的愛心, 開放的態度, 謹慎的言行, 陪他們一起度過難關。 謝謝您的聆聽


Download ppt "親愛的 我們的學生想自殺-- 憂鬱與自我傷害防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