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第四专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 内容提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二、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 ★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选择的历史过程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内容;了解和掌握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搞清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5 教 学 重 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 教 学 难 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 “先富与共富”“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及体现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的政策举措

7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三)毫不动摇地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退出 第四专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四专题 第五专题 第六专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七专题 第八专题 第九专题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三)毫不动摇地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十专题 Menu 5 2 3 4 1 10 7 8 9 6 案例 音像 来源 图片 <<

8 (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
退出 第四专题 第五专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六专题 第七专题 (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三)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 (四)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正确处理的几种利益关系 (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八专题 第九专题 第十专题 Menu 5 2 3 4 1 10 7 8 9 6 案例 音像 来源 图片 <<

9 (二)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与特征
退出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专题 第五专题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演进 (二)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与特征 第六专题 第七专题 第八专题 第九专题 第十专题 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二)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Menu 4 5 1 2 3 9 10 6 7 8 案例 音像 来源 图片 <<

1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一) (二)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

11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 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2. 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创新 3.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1. 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1)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性决定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 (3)我国社会主义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 (5)多元经济主体平等竞争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13 (1)改革开放前我国曾实行单一公有制经济形式
2. 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创新 (1)改革开放前我国曾实行单一公有制经济形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建成一大批国有企业,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领头羊。国有企业在新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49年的26.3%迅速攀升到1960年的90.6%,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初,仍为77.6%。

14 改革开放前我国曾实行单一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历史成因及其局限性:
①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教条式的理解 ②实践上照抄照搬原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模式,严重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 ③客观上造成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与活力

15 (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及其理论创新
①党的十二大提出:个体经济的适当发展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②党的十三大提出个体私营经济的适当发展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必要补充 ③党的十四大提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④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以国家宪法确立下来
⑤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17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认识的重大创新和与时俱进
3.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认识的重大创新和与时俱进 ②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理论与实践 ③极大地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并巩固了已经取得的积极成果 ④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18 改革以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1978年) 注:①②在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刊资料整理所得 相对指标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在公有制经济中的比重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在GDP中的 比重 99.0 1.0 56.0 ① 43.0 ② 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99.2 0.8 77.6 22.4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 97.9 2.1 55.8 44.2 注:①②在GDP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刊资料整理所得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年份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1978 56.0 43.0 1.0 1993 41.0 44.0
15.0 1996 40.8 35.2 24.0 2006 42.0 23.8 34.2 资料来源:根据有关报刊资料整理所得

20 所有制结构变化的趋势: 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未改变

21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的含义及其范围 公有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2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平等的所有制。
(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的含义及其范围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平等的所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3 公有制经济的类型 全民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

24 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统计分类上分为9大类别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公有经济 联营经济 股份制经济 公有经济 外商投资经济 港澳台投资经济 其他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公有经济 公有经济 公有成份 混合经济 非公有成份 非分有经济 私有经济

25 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产投资举办的企业,也包括实行企业化经营,国家不再核拨经费或核拨部分经费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社会团体,以及上述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金投资举办的企业。 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26 我国运载火箭技术 性能和可靠性指标 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7

28 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29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导向作用
③公有制经济并不要求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都占主体

30 美国和欧盟于2002年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国有企业成分从1990年的88. 6%下降到10. 7%,私有成分则从当时的1
美国和欧盟于2002年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国有企业成分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10.7%,私有成分则从当时的1.2%上升到75.8%,集体与其他混合成分从10.2%变为13.4%。 俄在私有化期间的损失总计为9500万亿卢布,约合1.7万亿美元,其中经济损失为1万亿美元,社会损失为0.7万亿美元;经济出现了连续7年的雪崩式滑坡,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近40%,工业下降46%,农业下降40% ;贫富分化加剧;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均呈不断下降趋势。 20世纪90年代俄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在被推入第三世界的行列。 ——《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今天根本谈不到、也不应该谈重新分配俄罗斯财产的问题,如果我们允许重新分配财产,遇到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可能比过去搞私有化时还要大”。 ——普京

31 讨论: 俄罗斯私有化的教训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32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影响力 国有经济 带动力

33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 控制重要资源的能力。

34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自然垄断的行业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35 2006年1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在这份文件的基础上,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代表国资委提出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最新部署:国有经济要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即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里,国有资本要保持“绝对控制力”;而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九行业,国有资本要保持“较强控制力”。国有经济进退边界首度厘清。

36

37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兰通介绍,2007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为72.2亿元,与上年相比仍提高了11.5亿元。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选的“2007中国企业500强”9月1日发布。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的业绩,稳居综合榜榜首。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兰通介绍,2007中国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为72.2亿元,与上年相比仍提高了11.5亿元。

38 近七成企业是国企 分析人士表示,2007中国企业500强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不大,国有经济继续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控制了对国民经济整体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行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前100名的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只有国美电器、华为技术、苏宁电器等6家企业;进入前200名的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也不过13家。

39 数字显示,2007世界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0.9万亿美元,净利润为1.53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1%和25.87%。
比较 与世界500强差距缩小 数字显示,2007世界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20.9万亿美元,净利润为1.53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1%和25.87%。 2007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约2.24万亿美元,相当于2007世界企业500强的10.7%,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此外,2007中国企业500强第5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为692.4亿元,相当于2007世界企业500强入围门槛的59.6%,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显示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2007中国企业500强前十位 名次 企业名称 营业收入(万元)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3 国家电网公司 4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6 中国银行 7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8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9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0 中国农业银行

40 3. 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保证 ②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③提供社会成员最主要的生活必需品 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⑤社会技术进步的主要承担者

41 4.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兼并、收购、出售等形式

42 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43 股份制 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44 股份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5 第四,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认识股份制: 在发展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第二,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 第三,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 第四,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6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在中国将正式被列入“社会主义”的正册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在中国将正式被列入“社会主义”的正册

47 股份制由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升为“主要实现形式”,这就扩大了公有制的范围,也解决了传统公有制的比重下降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矛盾。

48 (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49 1、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 个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

50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益补充 异己力量 经济制度外 经济体制外 经济制度内 经济体制内

51 (1)个体经济 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和家庭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自己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
特点: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

52 (2)私营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具有私人资本主义的属性

53 (3)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而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外资经济就其性质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其活动范围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54 对非公有制经济既要鼓励和支持,又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督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55 2. 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及其地位和作用 ①性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地位——受国家宪法和基本法律保护与公有制经济相同的主体地位 ③作用——有利于调动多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有利于满足城乡人民的多种生产生活需要;有利于多元主体平等竞争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有利于增强国家财富积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6 另外,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要作用 一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另外,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 二是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 四是营造了一个多元竟争的市场环境。 五是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57 外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8

59 3. 国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①依法保护多种经济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②积极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
③积极管理、加强监督、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6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 (三) 社会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四)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五)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61 马克思:“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性质及其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 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62 2.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营方式决定了社会分配方式的多样性 4. 社会主义阶段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必须在分配方式中得以体现

63 (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 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报酬。

64 2、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是公有制经济内部最主要的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2、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是公有制经济内部最主要的分配方式

65 资料:宝钢岗效薪级工资制 宝钢将企业的整体效益和岗位的劳动要素、劳动贡献作为工资分配的基本要素,建立起以岗效薪级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工资制度,将企业的整体效益和岗位的劳动贡献作为工资分配的基本要素。 岗效薪级工资由岗位薪级工资、年功工资、业绩工资(即奖金)3个工资单元组成。

66 3.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才能体现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4. 只有坚持按劳分配,才能保证全社会成员在同等劳动贡献基础上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平等和谐

67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必然的
(三)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必然的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社会生产要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68 2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69 生产要素 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

70 按劳分配 按经营收入分配 按资分配 按社会保障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

71   按资分配是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参与他人劳动成果的分配。其重要表现形式有:个人存款利息;购买股票、债券等获取的股息、红利等;租金;三资企业和私营业主凭借资本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所形成的利润收入。

72   按经营收入分配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最终收益量所进行的分配。它包括经营性劳动收入;创新收入;风险收入。

73   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是指国家、企业和社会为保障社会公平和各部门、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协调发展而实行的一种分配。它包括: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鼓励性收入;救济性收入。

74 (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75 1、必须坚持共同富裕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①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②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体现多劳多得,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③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资源和特色经济优势必然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④离开先富谈共富就会失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必然导致平均主义共同受穷 ⑤先富的目的和作用是示范,带动和促进共同富裕 ⑥离开共富谈先富,只能导致“两极分化”

76

77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先富”和“共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 发展到一定时期,实现“共富”是重点

78 先富的前提条件 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提倡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 主张先富的前提条件 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79 2、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防止两极分化
(1)先富带后富政策不能导致两极分化 邓小平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正走上邪路了。”

80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利益关系失衡主要表现六个方面: 总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财产总量增加,但分布差距较大。 城乡弱势人群,生活艰难。

81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状况

82 讨论: 1、如何看待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问题? 2、对缩小收入差距你认为哪些措施比较有效,或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83 收入差距存在并扩大的客观必然性 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 拥有生产要素不同 价值规律和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 城乡、地区 、脑体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存在差别。

84 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的,理由: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能力虽有差距,但总有一个限度,不可能无限大; 二是人们收入差距不完全取决于劳动能力和创造财富的多少,还与政策导向甚至政策不健全有关; 三是在同一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收入差距的承受能力总有一个限度。

85 方法一: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 椎形 橄榄形

86 (1)依法保护合法适度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入 (4)调节过高收入 (5)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方法二:规范收入分配政策 (1)依法保护合法适度收入 (2)取缔非法收入 (3)整顿不合理收入 (4)调节过高收入 (5)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87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是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公平:是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是社会的公平。 1)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 2)分配尺度统一 3)承认差别,差距适度

88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共同富裕 公平 效率 保证 基础 目标

89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案例思考: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同时发现100美元的意外之财,不考虑财富的合法性问题两人应如何分更合理?

90 关于平等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一个是机会的平等,也有人把它叫做起点的平等;一个是结果的平等。结果的平等和效率有负相关的关系,就是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会损害效率,损害人的积极性。而机会的平等一般说来是跟效率正相关的,如果机会平等,大家能够平等竞争,这是能够提高效率的。

91 (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92 (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的含义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国民收人进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贫困、低收入等多种原因出现生存困难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这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对再分配的一种合理调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93 2、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济 贫 困 救 济 灾 害 社会保险 老年社会保险 疾病社会保险 工伤社会保险 失业社会保险
生育社会保险 死亡或遗属社会保险 残障社会保险 优抚安置 社会福利 未成年人福利 老人福利 残疾人福利 劳动者福利

94 社会救济:这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历史原因、自然条件恶劣、遭受灾害和其他不幸事故而无法维护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其职能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年老病痛、鳏寡孤独、身心障碍等丧失劳动自救能力的人提供终身救济;对因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所造成长期不能解决温饱的个人和家庭,给予经济上不定期的救济,帮助他们及早脱贫;以及对因遭受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而一时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临时性的救助等。

95 社会保险:这是国家通过立法由劳动者、劳动者工作单位(或社区)和国家共同筹集资金,在劳动者及其亲属遭遇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时,给予一定的补偿,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它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伤残保险、死亡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自愿投保,实行商业化管理。而社会保险则是国家通过立法来举办,不带有赢利性的,是强制性的,是每一个劳动者必须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这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本部分。

96 社会福利:这是国家或社会根据立法和有关政策,为有关社会成员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和资金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包括:国家和各种社会团体举办的社会福利性质的事业,如社会福利院、孤儿院、康复机构等;由国家或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补贴,如食品补贴,物价补贴,住房补贴等;由行业或单位对本系统的职工提供各种津贴、福利设施及兴办各种福利事业;以及实行义务教育等。这不仅是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而,是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97 社会优抚:这是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那些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而作出贡献的人及其家庭,提供保证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包括:国家和社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实行社会优待和褒扬;退役军人的安置,如落户、就业,发放安置费用、伤残抚恤等。这是属于特殊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除此之外,社会保障还包括社会互助、个人积累保障等。

98 特殊层次 社会优抚 最高层次 社会福利 基本层次 社会保险 最低层次 社会救济

99 3、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00 (3)保障制度的功能 ①社会稳定功能 ②经济调节功能 ③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101

102 中保集团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

103 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①我国原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单一,覆盖面窄 ②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现状的需要
④不能充分体现社会公平

104 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①扩大社会覆盖面,惠及城乡全体社会成员 ②实行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筹集保障资金 ③实行统收统支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④当前最主要的是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

105 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 社会保险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
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 社会保险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

106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演进 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
(一)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与特征 (三) 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

107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的历史演变 (1)自然经济 (2)商品经济 (3)市场经济 (4)产品经济

108 2.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制度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由一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基本经济利益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是由经济制度所派生的管理经济活动的具体制度和方式 (3)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性质和具体形式,经济体制则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制度

109 (二)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及其历史进程
1、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机制。 3、文革中推行了以平均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新机制。 5、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的经济性质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6、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0 1、我国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及主要弊端
(1)我国曾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①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 ②对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照抄照搬 ③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经验的继承 ④建国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经济规模狭小 ⑤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环境的影响

111 (2)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①集中全国民力财力迅速医治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体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集中全国经济资源进行了重点工程建设,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1956年7月15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驶下装配线, 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宣告结束。

112 ③支持和保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
④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了人民政权 ⑤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生活

113 战后,这种经济模式推广到东欧地区,50年代前半期,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均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苏联斯大林在30年代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来安排。这种模式使苏联在短短10年内走完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用100年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一跃成为欧洲的第一工业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奇迹之一。二战中,这一经济模式又使苏联成功地经受了考验。 战后,这种经济模式推广到东欧地区,50年代前半期,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均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一穷二白、迫切希望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典范。

114 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学习苏联经验,中共中央决定于1955年3月在上海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 因此,1955年3月建成中苏友好大厦,建筑面积计54108平方米,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1984年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 (见左图)

115 ①所有制结构单一,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保护国有,排斥集体,取消个体,严重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
(3)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 ①所有制结构单一,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保护国有,排斥集体,取消个体,严重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 ②经营方式单一,国有国营,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 ③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个人吃企业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④忽视价值规律作用,否定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经济主体缺乏动力和活力

116 2、我国选择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117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程 年 ----突破了完全“大一统”的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和制度体制模式的束缚,形成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运行机制 。 第一阶段 年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运行机制。 第二阶段 年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机制 。 第三阶段

118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1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与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120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人类社会资源配置具有两种基本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121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 宏观调控间接化 经济管理法制化 保障制度社会化 市场发展开放化 市场竞争公平化

122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①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③建立国家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国家竞争力 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成果

123 ● 所有制基础: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 ● 分配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要方式 ● 宏观调控: 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 ● 所有制基础: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 ● 分配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要方式 ● 宏观调控: 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

124 计划——政府宏观调控 ①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总供给 总需求

125 计划——政府宏观调控 ② 抑制通货膨胀 “货币笼头流向澡盆的水太多了,以致溢了出来,弄得整个房间到处都是水。” 费里德曼

126 计划——政府宏观调控 ③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是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产业政策调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比例的平衡,以便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127 计划——政府宏观调控 ④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20 10 -10 -20 -30 年度 速度 ( % ) 70 64 58 76 84 53
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 速度 ( % ) -30 -20 -10 10 20 70 64 年度 58 76 84 53 98 61 68 78 90

128

129

130 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手 段调控经济增长速度 实行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抑制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 实行宽松的财政金融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时间

131 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 (三)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

132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1、增长不等于发展,增长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增长的目的。 2、长期片面追求高增长、能源、环境、社会面临极大压力。 3、要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的多种模式,发展模式由单一经济指标转向经济社会政治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133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走边开发边治理,既注重公平又注重效率。 3、走一条能源消耗低、能源得到充分保护、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化道路。 4、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支撑作用。

134 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135 胡锦涛: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引自胡锦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6年9月15日)

136 (引自胡锦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6年9月15日)
(2)创新型国家提出的背景: 第一,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 胡锦涛: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引自胡锦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6年9月15日)

137 (引自胡锦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6年9月15日)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胡锦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引自胡锦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6年9月15日)

138 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 胡锦涛: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引自胡锦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6年9月15日)

139 (3)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140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自主创新,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141 (5)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142 (6)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6)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技术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 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143 (7)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邓小平说:“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素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

14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是推动一个国家(地区)由经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重要动力,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工业化,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是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性内容。发达国家(地区)的经济技术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它们实现了工业化;落后国家(地区)要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也必须实现工业化。

145 (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很快,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146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又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工业化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
广交会场馆一角

147 广交会场馆一角

148 广交会场馆一角

149 资料来源:根据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整理。
目前我国既具有各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典型特征,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何在现有的工业化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地完成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资料来源:根据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整理。

150 (3)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工业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产品”,失业加剧、污染严重等“工业病”。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也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乡差距拉大等巨大的代价。
小资料:我国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我国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不足世界总量的10%。我国自然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据测算,我国每一个GDP的能耗相当于印度的1倍、美国的2.6倍、日本的5倍;每万元产值所投入的钢材是发达国家的4倍,水泥是11倍,矿产则是13倍。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

151 云南偏远地区一简易桥

152 靠卖血为生的人群

153 (4)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A.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154 (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据分析,发达国家信息部门的贡献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40%~65%,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已达25%~40%。信息产业的销售额早已超过了汽车、钢铁等产业部门,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

155 (3)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乡差距拉大等巨大的代价,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难以为继,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很难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156 这处对湘江水质造成严重威胁的“铬渣山”,有望于2008年12月全部治理完毕

157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从我国特殊国情出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现实国情,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扩大就业,避免大量劳动者失业;既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千方百计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就业,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其他方面的优势,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158 (5)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二元结构的转换。
要促进城乡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尽快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间差距。 贵州一小煤矿的矿工

159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城乡二元结构”:一是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二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三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160 2、我们党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高度重视的。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并且强调必须十分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

161 3、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农业问题。
邓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邓小平:“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比较大的有土地制度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农村税费改革。

162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重庆日报 记者 魏中元 摄)
4、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重庆日报 记者 魏中元 摄)

163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城乡之间反差巨大: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 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 四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 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出路也在农村。 (资料来源:农业部部长杜青林2006年4月25日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

164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 三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选择。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资源短缺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 二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 三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 四是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与农村要素外流的矛盾。 除上述矛盾之外,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与加强国内产业保护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资料来源:农业部部长杜青林2006年4月25日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

165 5、在工业已经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应该并且也有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166 6、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31日)

167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经济基础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168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 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16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生活宽裕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乡风文明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村容整洁 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管理民主

17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71 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发展新农村的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72 生活宽裕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要从国家政策、市场机制、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着手,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173 乡风文明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乡风文明” 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重点从三个方面做起

174 村容整洁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175

176 管理民主 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加强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能够让农村基层的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领导力。

177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178 (四)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国家将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实现相对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推进节能减排工程,节约使用资源能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能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

179 1、统筹区域发展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80 (1)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其发展是不平衡的。采用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平衡理论架构: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不平衡理论架构:佩鲁克斯的“增长极”理论和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

181 (2)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182 (3)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83 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北京、天津和上海采用户籍人口计算,其他地区采用常住人口计算。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四大功能板块的GDP总值及所占比例表 GDP(亿元) 所占比例(%)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163240.44 88433.10 32088.30 27585.17 15133.87 100.0 54.1 19.7 16.9 9.3 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北京、天津和上海采用户籍人口计算,其他地区采用常住人口计算。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184 深圳市民在邓小平像前照相留念,表达怀念之情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为我国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 邓小平在1988年9月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278页) 深圳市民在邓小平像前照相留念,表达怀念之情

185 为了实现国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发挥增长极的作用,从1979年开始,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向东部倾斜。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得以飞速发展。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完成设置特区的立法程序。    此后,“三来一补”、“外来妹”、“合资厂”等名词渐进人们视野。 深圳与对面的香港

186 (5)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全局出发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 资料:十六届五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对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的战略布局作了完整的表述,即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首次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机制”,即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187 西部地区(12省、区、市)人均收入和支出及占全国比例表
第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西部地区(12省、区、市)人均收入和支出及占全国比例表 年份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人均年收入(元) 占全国比例(全国=1) 人均消费性支出(元) 1401.74 0.92 1156.42 0.90 3773.52 0.88 3191.03 5516.95 0.87 4534.69 7742.68 0.85 5859.54 8601.17 6433.5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188 它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它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根本保证 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资料: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 2004年的GDP总值占全国的16.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 西部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集中的地区。全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3000多万人口中,约有70%分布在西部。

189 发源地,2000年8月定名“三江源”。 化,雪线上升,涵水量减少,而 蒸发量大大增加,大片土地干旱、 荒漠化,地 表动植被和动植物
青海省南部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 发源地,2000年8月定名“三江源”。 由于全球气温升高,雪山溶 化,雪线上升,涵水量减少,而 蒸发量大大增加,大片土地干旱、 荒漠化,地 表动植被和动植物 生态失衡。 “三江源”是青海省土壤受侵蚀 最为 严重的地区,已达20多万平 方公里。

190 为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今后的四大战略重点工作: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性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发展科技教育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 新华网 乌鲁木齐2006年9月4日电 9月3日,银川中阿语女子学校开学,该校今年招收的38名维吾尔族贫困女童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三年的阿拉伯语言学习。 由宁夏爱心人士捐助设立的“民间春蕾计划”开展五年来,帮助近200名维吾尔族女孩完成学业,在教育、外贸、物流等行业从事阿拉伯语翻译工作,依靠自己所学的知识告别贫困。

191 东北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家把东北视为国家建设的“基石”,东北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业基地。
第二.振兴东北战略 东北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家把东北视为国家建设的“基石”,东北成为国家的重点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观念陈旧等诸多原因,东北经济发展缓慢。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1千万,约占全国人口的8%。东北是我国一个重工业的生产基地,其中以设备和原料生产尤为重要。主要的工业有钢铁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军用设备制造业等。

19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2003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2003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充分利用东北工业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技术队伍较强等优势,振兴东北,对于我国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东西互动,南北呼应,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至关重要。 大兴安岭

193 振兴东北,重点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沈阳夜景

194 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大成绩。2004年,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GDP为6872.65亿元、2958.21亿元和5303亿元,比2003年增加870.11亿元、435.59亿元和873亿元。 由于近年资源价格的上升,导致东北三省的GDP增长速度比以前有所提高,整个区域的GDP增长速度达到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 大连一角

195 第三.中部崛起战略 中部六省是全国粮棉油等农产品主产区和主要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其能源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为东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面临较多问题,在全国的增长速度处于后列,形成了事实上的“中部塌陷”。 中部六省土地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2004年,总人口3.65亿人,占全国的28.1%;2004年GDP总量为32088.30亿元,占全国的19.7%。

196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东中西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充分发挥中部发展潜力、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97 歌舞《中华情》。(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魏传举 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正式写进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并指出,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由此,中部崛起正式成为我国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舞《中华情》。(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魏传举 摄)

198 第四. 东部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深圳特区、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带动了“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国家开发上海浦东政策令“长三角”经济出现迅速超越。 长三角示意图

199 珠三角示意图

200 东部地区充分发挥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意义。
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人才资源丰富,具有继续率先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东部地区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有利于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带动全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东中西互动,实现优势发展。 要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01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世纪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论述,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202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资料: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证后代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

203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 世界人均的1/4;人均耕地面积 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 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204 第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我国正处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的时期。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沙化土地面积达约100万平方公里,且仍在继续增长。另外,森林覆盖率仅达到18.21%,草地退化面积达2/3。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我国就占有190种。据统计,在全世界144个国家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序中,我国都比较靠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第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第55位以后。在矿产资源中,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 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是:污染物排放量极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在建设的同时,又遭受破坏,且范围在扩大;原有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产生。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

205 B.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 A.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资料: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文章说,公车消费和公款吃喝一年的总数高达6000亿元以上,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文章要求公车改革切入,推进政府管理改革。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的国家财政支出中,仅官员公费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就达3000亿元,2000年以后,出国学习、培训、考察之风愈演愈烈,公费出国有增无减。 B.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06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B.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07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 A A B 可持续发展战略 C 的 具体要求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a.抓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合理利用资源, 加强环境保护: a.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利用并举的原则; b.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 c.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和环保宣传。 A A B 可持续发展战略 具体要求 C a.经济体制上要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b.经济增长方式上要实现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08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C.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资料1:“十一五”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在天然林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资料2:“十一五”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核与辐射安全工程;铬渣污染治理。

209 本专题小结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手段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上具有自身的特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10 本专题小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211 本专题小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他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对于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处理好“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12 作业和思考题 1、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3、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5、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它有哪些特点? 6、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13 参考书目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4 参考书目 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Download pp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