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節 文教措施與學校教育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節 文教措施與學校教育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節 文教措施與學校教育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第八章 當代臺灣的文化與全球化 第一節 文教措施與學校教育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2 第一節 教育與文教的發展 一、教育發展 1.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對教育就比較關心,遷臺以後 雖然財政困難,但對教育仍相當重視,以便臺灣人
第一節 教育與文教的發展 一、教育發展 1.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對教育就比較關心,遷臺以後 雖然財政困難,但對教育仍相當重視,以便臺灣人 民早日接受中國化。 2.初級教育方面,中小學就學率逐年提升,培養出大 量有基本學力的勞工。日治時相對欠缺的高等教 育,也因為大陸的大學在臺復校與新設學校,使大 學數量不斷增加。

3 3.民國57年時,政府為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人力資
源,將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進一步提高人民表面 化的平 均教育水準。到民國69年時,臺灣學齡兒童 就學率已達99%以上,大專以上學生增加75倍,社 會教育機構也成長二十幾倍。高教育水準的人才成 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後盾。 歷史小百科1:九年義務教育

4 圖8-2 蔣中正推行九年國教時與學生合影

5 二、早期教育問題 1.早期的教育推動雖然在「量」的方面相當成功,但 「質」的提升則仍有很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情況
是政治介入教育太深、政府管制過多。政府透過反 共愛國教育、軍事訓練、統一編訂教材等方式,將 國民黨思想灌輸在教育體系中。 2.此外,課本內容充滿各式文化偏見,菁英式的高等 教育使學生入學機會受限,學生人權不受重視,學 校內考試主義盛行,學校外文憑主義盛行,都是教 育中嚴重的弊病。

6 三、教育的改革 1.民國78年以後,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受到愈來愈 受到重視,教師、民間都出現改革的呼聲。
2.在民間的壓力下,政府自民國83年起因應要求推出 一連串改革方案,主要政策有大幅開放私人辦學、 大學自主、改革教科書制度、制訂教師法與教育基 本法、入學管道多元化、加強外語及母語教育等。 3.一連串的教育改革,確實解決了一些舊問題,不過 改革的速度太快,很多相關配套措施未能落實,家 長觀念無法迅速調整,反而又製造出新問題,致使 許多人對改革產生爭議。教育改革對臺灣來說,仍 是一段漫長而未走完的路程。 歷史小百科2:教育改革

7 圖8-5 現行教育體制

8 四、本土化教育的推動 1.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臺灣的教育體系充斥著大 中國思想,教材內容不僅充滿黨國思想,更是與
本土嚴重脫節,造成學生學習上的衝突。 2.民國76年解嚴以後,社會上對本土教育的呼聲 愈來愈高,教育部在民間壓力下,終於在民國82 年將鄉土教學列入正式課程範圍,開始了教育本 土化的走向。 3.鄉土教學的實施雖然稍微改善以往教育過度中國 化的問題,但課本教材的內容仍未解決。到了民 國89年,九年一貫教育課程公布,本土化教育成 為七大學習領域之一,歷史、地理教育也引進同 心圓的概念,逐漸建立起學生本土化的精神。

9 圖8-7 九年一貫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

10 五、文教硬體的增加 1.國民政府治臺之初,因財政困難,無力增加文教硬 體的建設,除了正規學校教育外,圖書館與博物館
的數量都不多,社會上能提供的教育資源相當有 限。 2.1980年代起,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對生活品質的 重視,政府和人民比較有能力、有意願投入文教建 設與消費,圖書館、書籍、博物館都有了明顯的增 加,藝文活動的參與及文化休閒消費的金額也快速 成長。

11 3.近年來由於網路運用的廣泛,學生取得資訊與學
習的能力受到家庭經濟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圖 書館的運用效率則明顯下滑。如何平衡貧富差距 造成的學習問題,以及在網路上提供更豐富的文 化資源,是政府未來在制定文化政策必須深思的 問題。 歷史小百科3:文化休閒支出

12 圖8-9 愈來愈多有特色的藝文活動豐富了臺灣人的生活

13 六、文教活動的推廣 1.臺灣早期文教活動一直有嚴重的重北輕南問題,加上大中國思想的主導,政府對地方文化特色並不注重,使得中南部地區幾乎成為文化沙漠。 2.臺灣民主化以後,雖然有很多人開始關懷鄉土文化,並努力推廣文教活動,但長期的政策不平衡,使得中南部文教活動仍遠不及臺北。民國89年民進黨執政後,扭轉以往重北輕南的政策,才使文教活動的不平衡減緩。 3.目前臺灣在文化的硬體建設與產業上已逐漸趕上先進國家,但文化素質方面則有待加強。推廣文教活動以提高人民文化素質,打造國家軟體實力,為政府與人民必須努力的方向。

14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一、威權時期的文化體制 1.國民政府從接收臺灣之初,就致力強化對中國文化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一、威權時期的文化體制 1.國民政府從接收臺灣之初,就致力強化對中國文化 的認同,壓制本土文化。國府遷臺後,將文化政策 定位在發揚民族精神,提倡反共愛國教育,並設立 檢查制度,對不合政府意識型態的文化大肆箝制。 2.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1970年代以前,反共與對中 國懷念的作品成為當時文化創作的主流,對多樣的 地方文化漠不關心。媒體更對地方文化抱以輕蔑的 態度,甚至引導成低俗的象徵。 3.整體來說,此一時期臺灣文化與藝術創作,呈現沉 悶、單調、壓抑的氣氛。 歷史小百科4:反共文學

15 圖8-13 紅極一時的黃俊雄布袋戲被官方下令禁播

16 二、西方文化的影響 1.威權時期官方雖然努力推動中國文化,但當時美國是臺灣最重要的盟邦,在臺駐有軍隊,設有電臺,越戰中有很多美軍來休假,政府對西方文化管制也比較寬鬆,使得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文化得以流入臺灣。 2.1950年代後期,現代主義文學在臺灣出現,「現代詩」、「文學雜誌」、「現代文學」都是重要的創作園地。美術方面,「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也引進現代主義畫風,為日後發展打下重要基礎。 3.在西方文化影響下,1960年代出現「中西文化論戰」,「文星」雜誌以西方文化與價值挑戰中國傳統文化,最後雖然文星雜誌被政府查禁,但自由主義精神已經對許多知識份子造成影響。 歷史小百科5:現代主義

17 圖8-14 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品-白先勇的臺北人

18 三、鄉土文學的發展 1.臺灣在日治時期的民主啟蒙年代,已產生一些強調臺灣意識的作家,但在「皇民化運動」的浪潮下很快被淹沒,國民政府治臺以來,本土文學依然不受重視。 2.1970年代中期,反共文學已和社會脫節,被壓抑的鄉土文學重新開始發展,對臺灣現狀展開批判。初期的鄉土文學遭到官方、反共文學、現代文學派聯手圍攻,但描寫臺灣現實社會的文學,仍在1980年代以後成為文壇主流,同時原住民文學也受到更多人的注意。

19 3.1970年代的文化轉型不僅在文學領域,美術雕刻方面,本土素人藝術擡頭,老一輩臺籍藝術家作品受到重視;舞蹈方面,雲門舞集以鄉土作為創作的素材,並讓藝術走入農村。
4.威權時代的選舉固然弊病很多,但也有正面意義, 反對人士以此作為突破政治獨裁的缺口,這也是中 國與臺灣同處於高壓政權下,日後卻愈行愈遠的主 因。 歷史小百科6:反鄉土文學派

20 圖8-18 素人作家洪通作品

21 四、大眾文化的演轉變 1.臺灣的大眾文化在戒嚴時期,受限政府的檢查與控制,創作空間受到很大的壓制。到了1970年代後期,大眾文化在鄉土文學的帶動下有了新的發展。 2.在音樂領域,年輕學生不再滿足於通俗的流行歌曲與西洋音樂,很多人以清新的曲調唱出自己的創作,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民歌風潮,許多作品至今仍膾炙人口。

22 3.在電影領域,民國71年充滿自然寫實風格與文學表現的「新電影」興起,不但為缺乏活力的電影業注入生命力,更屢次在國際影展中得獎,提升臺灣在國際文化界的知名度。
4.在運動領域,民國58年開始參加威廉波特世界盃少棒賽,透過電視轉播的帶動風靡全臺,讓威權統治下的人民有了紓解情緒的管道,也為臺灣日後棒球的發展打下基礎。

23 五、多元藝術的年代 1.近代臺灣擁有複雜的歷史與族群背景,原本藝術的 表現就應該是多元並呈,但直到1980年代解嚴後,
才讓藝術創作有了正常發展的空間,朝向自由、多 元、地區特色的方向發展。 2.除了政治環境的改變外,隨著臺灣經濟的成長,愈 來愈多的人有能力投資藝術品,教育內容中對藝術 也日益重視,企業則以贊助藝術活動提升形象,這 些都讓臺灣的藝術市場更為擴大。 3.多元藝術時代帶來多樣創新的藝術世界,使得人們 有更多的選擇與心靈享受,同時地方藝術的發揚, 也為觀光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利基。

24 圖8-23 愈來愈受到關注的外籍配偶問題

25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一、全球化時代 1.所謂「全球化」,又稱為「國際化」,原本的意思是指一個地區的活動受到全世界的影響,並且將本身融入到全球體系中。不過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國家政治上的殖民主義雖然退潮,文化與經濟的影響力卻持續擴張,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讓西方資本家以跨國公司面貌進入原有殖民地區,許多人遂將西方文明和全球化劃上等號。 2.自從越戰以後,多元文化的概念逐漸深入歐美各國人心,「全球化」的內容也隨之拓展,不再侷限於西方文明;但臺灣很多人還未能改變成見,他們心目中的全球化甚至偏狹到只有「美國化」。

26 3.自1980年代臺灣社會開放以來,與外國接觸愈來 愈密切,然而對國際化的認識卻相當不足。舉例 來說,民間常讓孩子從小開始學習英文,認為這 是國際化的重要一環,但對於與我們關係更密切 的東南亞文化卻很少予以注意,大學中也未見相 關學系。 4.目前臺灣人口構成中,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民 愈來愈多,我們強調國際化的過程中,必須要更 敞開心胸多認識這些地區,才能真正將臺灣與世 界接軌。 歷史小百科7:臺灣外籍人口

27 圖8-25 多采多姿的東南亞文化

28 影片欣賞: 多元的臺灣 二、多元的臺灣文化 1.臺灣在近五百年內,先後有南島民族、荷蘭人、西班牙人、漢人、滿人、日本人統治這塊土地,此外還要加上閩粵地方文化與歐美文化的進入。這些不同的文化在臺灣交匯融合,形成臺灣獨特的文化特質。 2.除了歷史的多元外,還有族群的多元。目前在臺灣上共同生活的族群眾多,如果將近年來大量遷入的東南亞裔與華人計算在內,有超過二十種不同的語言與種族混居在一起。 3.雖然各統治者來臺時往往會造成殺戮,不同族群間也難免有衝突、隔閡,但我們站在歷史的高度來看,這種極度多元化的特色也正是臺灣最大的財富。

29 圖8-26 多元族群的臺灣

30 三、全球化與本土化 1.臺灣近代的歷史與世界局勢緊密連結,一直受到全球化深刻的影響,網路發達之後,這種連結更是無所不在。不過這樣的發展,也讓很多人陷入全球化的迷思,對自身文化定位產生誤解。 2.自1980年代本土化概念開始發展以來,因政治力介入使得許多人將本土化與封閉、鎖國等概念牽扯在一起,部分人士主張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將本土化與全球化對立看待。

31 3.事實上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不僅完全沒有衝突,
本土化更是國際化的基礎,只有先認識自身文 化,站在自己文化的基礎上才有邁向全球化的本 錢。近年來愛爾蘭的踢踏舞與韓國古裝劇風靡全 球,都是將本國文化財產,推廣與發揚到世界各 地最明顯的例子。 4.我們必須了解,全球化不是單方面的接受,而是 雙向的交流。在學習及欣賞他人優美文化的同 時,我們也有義務將本身文化最好的一面介紹給 世界。

32 四、臺灣海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在現代世界體系中,臺灣在政治、軍事上並非強國, 但我們不需要因此妄自菲薄,臺灣海洋文化開放、開
拓、多元、包容、重商、自由經濟的特質,對當代世 界還是有一定的啟示與影響。 1.多元與包容的特質提供解決衝突之道:目前許多地 區仍存在族群衝突,臺灣歷史上也不乏此類問題,但最終在互相尊重與結成生命共同體下,順利化解衝突,包容對方,並培養出跨族群的認同感。 2.重商、自由經濟的特質提供經濟發展的參考:臺灣從經濟破敗走向繁榮只花了三十年,此一成就固然得利於優良的地理位置,但穩健而靈活的經濟政策實是重要關鍵,值得開發中國家學習與參考。

33 3.開拓與開放的特質提供民主化的選擇:臺灣從威權國家轉型為民主化國家時,反對黨以開拓精神逐步前進,讓執政黨在不受到重大衝擊下一步步開放。這種穩健走向民主的方式,對還處理威權統治下的反對運動者應有啟示作用。 臺灣近幾百年來雖然深受外界影響,但我們也走出了 一些和其他國家不同的道路,這些經驗不但屬於臺灣 人民,更應該屬於全世界。未來臺灣到底何去何從, 則有賴於現在與未來所有臺灣人的選擇與智慧。

34 圖8-30 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銜接

35 圖8-32 擁抱海洋的臺灣

36 歷史小百科1、2 1.九年義務教育:民國56年決定次年實施,必須在一年內增加國中134所,所需經費為33億元,占當時總預算約15%,實施後國中入學率增加為74.7%。 2.教育改革:民國83年民間針對教育問題發起「四一○教改運動」,政府因此組成「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國87年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全面推動教育改革。 返回 返回

37 歷史小百科3、4 3.文化休閒支出:民國65年,臺灣平均每人用在文化 休閒的支出只有消費的2.5%,此後快速增加,到民
國83年時達到7.8%。而後歷經東亞金融風暴、九二 一大地震、全球電子業衰退等一連串事件影響, 民國92年跌到剩6.1%,近年又有稍微回升的跡象。 4.反共文學:其特色為外來移民者的懷鄉文學、意識 型態的政治文學、標記時代的傷痕文學。反共文 學不能只視為政府宣傳工具,其中有些文學價值 很高,如「藍與黑」、「未央歌」、「蓮漪表妹」 都是至今仍為人稱頌的作品。 返回 返回

38 歷史小百科5、6 5.現代主義:基本精神是對現代文化抱持樂觀態度, 強調進步的精神,排斥傳統的寫作技巧,作家常
專注於發崛心理深處,追求詭秘風格與罪惡等主 題。 6.反鄉土文學派:鄉土文學論戰中,反鄉土文學派主 要代表有《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及余光中。彭 歌強調「愛國反共是基本的大前提」,余光中更 影射臺灣鄉土文學是大陸的「工農兵文藝」,甚 至抱怨政府對鄉土作家過於客氣 。 返回 返回

39 歷史小百科7 7.臺灣外籍人口:據民國97年一月底統計,臺灣 外籍配偶137,557人,大陸與港澳地區配偶在臺
長期居留者149,450人,合法居留外僑422,575 人,大陸與港澳地區人數在臺長期居留者 283,281人,行蹤不明外勞22,124人。以上總計 已達1,014,987人,若加上估計10萬人左右的大 陸偷渡客,則臺灣外籍人士應在110萬人左右。 返回

40 【圖源】 圖8-2 天下雜誌編輯(1990)。一同走過從前。台北:天下。p.105 圖8-5 林哲豐繪製。
圖8-7 取自 圖8-9 皮克斯動畫展海報,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圖8-13 徐宗懋(2007)。20世紀台灣。台北:台灣古籍。p.258 圖8-14 取自 gechen.idv.tw/img/taipeipeople.jpg 圖8-18 取自 圖8-23 取自 圖8-25 蔡坤年攝影。 圖8-26 蔡坤年攝影。 圖8-30 取自 圖8-32 謝慧馨攝影。


Download ppt "第一節 文教措施與學校教育 第二節 文學、藝術與大眾文化 第三節 多元文化與全球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