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 三 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 三 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三 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2 第一节中国境内亚洲象分布变迁 一、亚洲象的分布变迁 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分布开始大量减少。 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3

4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 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域广泛。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北界曾到南阳一带。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的足迹。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5 三 、岭南地区亚洲象的分布 岭南地区因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历史时期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明代都有亚洲象的踪迹和文献记载。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变趋于灭绝。 目前云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野生大象残存地区。 历史时期亚洲象的最北界早北纬40.1度的北京、河北阳元一带,目前只在北纬24.6度的滇西南,南退17个纬度。

6

7 退缩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 其次是人类的滥捕滥猎 最后是野生象的生理因素。

8 第二节犀牛的地域消失过程 一、犀牛的基本情况介绍
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的动物之一。约6千万年前犀牛就已出现,现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等5种。而这五种犀牛都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生存环境:生活于亚热带地区,以植物了嫩叶、地衣等。

9 一,黄河流域犀牛的历史分布变迁 历史时期野生犀牛的分布比亚洲象分布更广。犀牛有三种,苏门、爪洼、印度犀牛。黄河流域的犀牛主要是苏门犀牛。石器时代的今太行山麓、河南殷墟,西周泾、沮河流域,汉代的渭河两岸。但是后来记载很少,不明情况。

10 二,长江流域犀牛的分布 在古代中国,犀牛的历史分布主要在长江流域。 长江的上游汉水支流、下游的江浙一带,在距今6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发现。长江上游的四川、贵州考古发掘就有犀牛的发现,长江中游从汉代到北宋都有野生犀牛分布,如《神农本草经》等记载,当时的湖南湖北西南部许多州县都存在。而南宋以后野生犀牛绝迹。

11 三,岭南和云南地区历史时期犀牛的生存状况
从战国到清2千多年文献的记载,大概绝迹于19世纪。云南从考古上来看,新石器时代便由野生犀牛的分布,后来从南北朝的文献一直到清代都有记载野生犀牛的情况。大概到了1945年以后,不见犀牛的报道。

12 第三节 长臂猿和大熊猫的分布变迁

13 长臂猿是我国仅有的现生类人猿,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一起被称为四大类人猿,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它们是中新世时的上新猿的后代,身材较为矮小,但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是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的重要材料,也是灵长类研究的重要课题。 

14 生存环境:研究者们一致认为,长臂猿其实与世界上其它长臂猿物种一样,喜欢在海拔600米以下低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落叶栖息,但因低地雨林早在20世纪已经破坏殆尽,海南长臂猿的分布也只能退到海拔650米到1200米间的山地雨林中,而海拔越高的山区,树木物种多样性便呈现越低的现象。

15 长臂猿的历史分布情况 一、长江流域长臂猿的情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代李白关于三清晨三峡地区的猿鸣,在目前已成为历史。
历史时期的长臂猿的分布情况主要在三峡、秦巴山地、四川、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地区。 目前只在云南和海南部分地区存在。南移6个纬度。

16 大熊猫的历史分布区域演变 一、大熊猫的历史名称。貔貅、貉、白豹 二、更新世时期:长江以南多有分布,但是今北京、山、陕、豫等都有少量考古发现。
历史时期:战国到魏晋 四川、云南、秦岭 唐宋至明清:四川大部分地区、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直到清代中叶的川陕甘湘等地还有分布。 从分布的流域来看,历史时期主要在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多山之地。

17

18 思考题 ★目前大熊猫在中国境内分布的情况是什么? ★呈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9 虎的分布变迁 虎 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虎的活动范围较大,在北方日寻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较短。捕食野猪,以及马鹿、水鹿、狍、麝、麂等有蹄类动物,偶而亦捕食野禽,秋季亦采食浆果和大型昆虫等。

20 一、我国虎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虎的异名: 大虫、老虫 、白额虎 打哈 地域种类: 六种 华南、华北、云南、新疆、孟加拉等。
虎的异名: 大虫、老虫 、白额虎 打哈 地域种类: 六种 华南、华北、云南、新疆、孟加拉等。 老虎的分布演变的趋势: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濒于灭绝。 从1166个县 到509个县单位 目前范围: 黑龙江、新疆、云南 。

21 目前虎的分布状况

22 虎在中国分布减少的原因: 1、栖息地消失是根本原因。森林采伐速度加快,加上矿山开采,修路建房等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使森林植被不断收缩,虎的活动地盘缩小,马鹿、狍、野猪、麂等作为虎的食物来源,它们本身种群数量也不断减少,严重影响虎的生存; 2、长期以来的过量捕杀是虎数目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加上虎皮值钱,虎骨又用作传统中药。虽然过于强调因为虎骨入药而导致虎的濒危,是不符合虎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濒危的历史过程的。因为历来入药所用“虎骨”实际含有许多种中大型动物的骨骼一并在内。但是,虎皮和虎骨的贸易的确也是目前虎类面临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 3、老虎的分布由于人类活动、栖息地的破坏等因素而被分割成岛状,各分布区的小群之间缺少基因交换,必将导致小种群生存力和繁殖力的衰退。

23 思 考 题 ? 1.历史时期珍惜动物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历史时期动物研究的方法是什么?

24 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与 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生物链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基础改变 二、资源型动物缺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25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26 思考 1.如何保护野生动植物? 2.生态伦理学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义?


Download ppt "第 三 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