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老子的素朴 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庄朝晖
2
内容提要 一、老子的生平 二、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读 三、老子思想的当代应用
3
一、老子的人生 《史记·老子韩非列 传第三》:“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 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伯阳,谥 曰聃。周守藏室之 史也。”
“神龙见首不见尾”
4
思想高峰论坛:孔子见老子 思想高峰论坛:30多岁的孔子在洛阳谒见老 子。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 于子之身。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选自《史 记》)
5
紫气东来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经过函谷关时,函谷 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 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道德经》。 后不知所终……
7
二、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读:为了防止他人误解,老子开篇就讲, 语言交流有其局限性。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 经验来理解语词。 同样一个语词,老子是这样理解,我们可能 是那样理解的。我们理解的道往往并不是他 理解的道。 真正的道,需要实践与体证,越深入的经验 与境界,就有越深入的理解与洞见。
8
1、于老子思想的误会:消极说 其实,所谓消极不一定是坏事,所谓积极也 不一定是好事。重要的是,消极要看消的是 什么,积极也要看积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积极积的是痛苦,那么这种积极有 何帮助?!如果我们冲的方向是错误的,那 么我们冲得越远就离道越远。 老子的思想是要消除世人的妄为,老子思想 的积极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或者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何谓消极?何谓积极?
9
2、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读:愚民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 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什么,就会有争斗,就 会有智巧。无欲是要消解贪欲,无知是要消 解智巧。王弼注曰:“守其真也”。 在老子思想里,知往往是贬用,比如“能无 知乎”;在老子思想里,愚往往是褒用,比 如“抱朴守愚”。
10
所以,在老子看来, 无知是好事情,无欲 是好事情,百姓的素 朴更是好事情,这样 才能“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消除“心”与“志”的外 在追逐,转而发展“腹 ”与“骨”的内在充盈 。
11
3、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读:不仁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 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平等, 没有偏私。圣人也是如此,一体平等。天地 没有人类中心主义。这里的“不仁”,我们 经常会误解为:不要仁,其实是超越仁。王 弼注解道: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 立施化,则物失其真…… 在道德经中,老子描述了“道德仁义礼”的 不同境界。道德以下,都有人为成分。六亲 不和,才有孝慈。国家错乱,才有忠臣。有 不义,才有义。有不仁,才有仁。
12
如果没有不仁,也就谈不上仁了。所以,即 使是到达了仁的境界,也还需要更上一层楼 。或者说,如果对于“仁”还有执取,这种 执取也还需要超越。
所谓“不仁”,可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 有达到仁的境界,一种是超越仁的境界。相 对于义的境界,仁是相对高的境界。相对于 德的境界,仁是相对低的境界。道德经里所 说的“不仁”,显然是指超越仁的境界进入 德的境界。
13
4、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读:阴谋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圣人后其 身而身先”,这些句子经常被理解为阴谋论 ,好像在说一个人装得很低调,然后在关键 的时刻再出头。 其实,“反者道之动”这是在说自然的规律“ 物极必反”,就像黑夜到了尽头白天就要来 临了,冬天到了尽头春天就要来临了。“圣 人后其身而身先”其实在说世人应该效法天 地的无私精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14
面对着自然的显化,有时候我们学到“君子 以自强不息”,有时候我们学到“阴谋论”, 这与自然的显化有什么相干……
如果世人要用阴谋论来理解老子思想,那是 世人的问题,与老子有什么相干呢……
15
三、老子思想的当代应用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 翻译:把握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 体事物。
16
1、全面地看事物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解读:常常观察“无”的一面,可以看到道 的奥妙,常常观察“有”的一面,可以看到 道的妙用。这“无”与“有”的两面是统一 的,只不过因其作用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名字, 都可以称之为“玄”。 看事物要看到事物的作用,也要看到事物的 局限,如此才能超越事物。 所谓“玄”,是“微妙”的意思,不是“没 有”。
17
对于辩证法的辩证 滥用辩证法:看不到理论的正面与反面,正 面与反面混淆混乱。讨论问题笼统片面瞎扯。 例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都好。
正用辩证法:看到理论的正面与反面,正面 说是正面,反面说是反面。具体事情具体分 析。例如:感冒发烧到底是要退烧还是要喝 姜汤(假热来源于内寒,喝姜汤改善内寒)。 小人之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 惮也。” 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执其两 端”,“允执厥中”。
18
举例:民主与科学成为“伟光正” 李约瑟难题:中国文明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 百年纠结:中国文明为什么没有产生民主制?
隐含结论:中国文明低于西方文明。又有所 谓“文明的冲突”,“历史的终结”云云。 民主制就是文明吗?一个实行民主制的强盗 团体因此就文明了吗? 甘地:“无论是极权主义下疯狂的破坏所造 成,还是自由和民主的神圣名义下,所造成 的孤儿、无家可归者以及死亡又有什么区别 呢?”
19
爱恨交加 恨的文化:我缺少,所以我必须竞争与追逐 ,甚至掠夺。掠夺完本土资源,掠夺他国资 源。掠夺完当代资源,掠夺后代资源。所以 这种文化的特征是“缺少”与“恨”。 爱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是“知足”与“爱”。 我丰盛,所以我分享。领导者无知无欲无为 ,平民也无知无欲无为,因为没有这些过分 的欲望,所以不会对外掠夺。所谓丰足与否 ,是所得物质与心理期待之比率。所以,“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因 为民心丰足,已经不须向外寻找与掠夺。
20
东西方文明都有这种“爱”的特征的文化, 但是现在一个大的误区是:因为推崇西方, 西方有“爱”,所以“恨”也成“爱”。因为贬 低东方,东方有“恨”,所以“爱”也成“恨” 。
这种偏见混淆与误导了东方哲学的研究,所 以形成了颠倒的研究成果。
21
其实,民主制是国家内部势力与利益博弈下 不断试错出来的制度,是不最坏的制度。民 主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和一国之内的矛盾。 只对内,不对外。
一个国家文明不文明,我们不只是看他内部 文明不文明,更要看他对于其他国家文明不 文明,正如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爱护自己的 身体就自认为是一个文明人吧?!
22
其实,科学与民主的背后是理性与慈爱,在 此层面上,东西方文明是相通的。真正的科 学是理性,真正的民主是慈爱。
东方文明侧重的是“心内求法”。冲突与对 立发生在内心,因此也应该在内心解决。治 病要治根。
23
2、超越二元对立与执取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第二章) 解读: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美与丑 善与恶,来进行二元划分。不二。平等。 人为设定是非标准。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 非,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他人的头上。 然而,我们的观点就是正确的吗?世俗标准 就是正确的吗?
24
3、社会的境界层次论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 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 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 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 此。(第三十八章) 解读:道、德、仁、义、礼、刑、乱:这是 社会的境界层次。仁:孔子,义:孟子,礼: 荀子,刑家:韩非子,乱:天下大乱,以武 力以巧诈,追名逐利,弱肉强食,掠夺资源。 这也是心灵的境界层次,“是以大丈夫,处 其厚不居其薄。”
25
当代国际时势:利益博弈 利益:民主国家只是对内,对外就是利益博 弈,竞争全球资源。
分化:分化世界,分化欧元区,分化中国与 亚洲其他国家,分化大陆与台湾,各阶层思 想的分化。 联合:整合世界,欧元区的联合,中国与亚 洲的联合,大陆与台湾的联合,各阶层思想 的联合。
26
甘地对于我们的启示:真理与爱的力量 一方面,甘地超越宗教与文化之对立,超越 上层阶段与下层百姓之对立,整合团结起印 度最普遍的力量。
另一方面,甘地之言行,显示出真正的文明 ,逐渐转化了英国“不明真相之群众”,也 转化了印度国内崇拜西方之倾向。 爱因斯坦:“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 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 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 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
27
4、对于战争与暴力的分析 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第三十章)
解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类历史,不 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充斥着侵略与被侵略。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 解读:战争之中,往往伴随着饥荒瘟疫: a.雅典大瘟疫:希波克拉底用火来治病。 b.东汉末年,连年混战,疫情严重,“家家 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作《伤 寒论》。 c.瘟疫让印第安人几近灭绝。 d.考古发现,西北曾是水草丰美的天府之国。
28
5、对于领导者的批评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 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解读:大道很平坦,我们却喜欢走小径。 老百姓生活艰难,田园荒芜,仓库空虚,上 层却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是谓盗夸。非 道也哉。”
29
6、无知:消除智巧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 解读:弃绝智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弃绝 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智辩,伪诈, 巧利)这三者都是文饰功夫,不足以治理天 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素朴,减少 私欲。
30
所谓智辩,就是智商很高而慧商不高,精于 算计却又失于重点,侃侃而谈却徒长浮华, 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没有真正的好处,更不足 以治理天下。所以,老子强调要弃绝智辩, 绝伪弃诈,绝巧弃利。
滥用金融技术: a.庞氏骗局 b.麦道夫事件 c.华尔街的次贷危机
31
天之道与人之道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邪!(第七十七章) 解读:天之道: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自 发的物理或化学过程总是向著熵(entropy )增高的方向发展。温度由高到低传递,越 来越均匀。 人之道:联合国调查全世界20%的人拥有 80%的财富。 人之道与天之道颠倒。
32
7、无欲:消除过分的欲望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 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 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 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解读:老子教我们消除过份的欲望,然而现 代经济学却高扬欲望与消费。这里有矛盾。 消费主义的前提是:其一,资源是取之不尽 的;其二,人类的活动是没有破坏性的。 然而,这两个前提都不能满足。以汽车为例。 所以,消费主义是错误的。
33
古训:“成由勤俭败由奢”。企业如此,国 家也如此。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 真正的资本主义崇尚节俭勤奋而非奢侈糜烂, 真正的资本主义不是依靠掠夺与侵略。 韦伯对于物质控制心灵的评价:“完全可以 ,而且是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 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 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34
身与货孰多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 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 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解读: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近?生命 与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 生命哪一样有害?过分的贪爱就必定有惨重 的付出;过多的藏货就必定有惨重的损失。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 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 因为贪欲没有止境的,为了追求贪欲的满足 就会有意无意地以生命为代价。
35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新经济学:经济成本计算应该包括环境保护 成本与身体健康成本。考虑更长远全面。 美国老太与中国老太的故事是在忽悠老百姓。
中国老太的选择恰恰表明中国母亲的伟大: 自己多多劳动,将享受归给子孙后代。 易经坤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正是有中国母亲的忍辱负重,才有中华传承 之福泽绵长…… 评价标准的颠倒。
36
甘地的名言 有几样东西可以毁灭我们:没有责任感的享 乐;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 ;不道德的生意;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奉 献的崇拜。 地球提供给我们的东西足够满足所有人的需 要,但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
37
8、智商与慧商:为学与为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 为。无为而不为。(第四十八章)
解读:学习世间的知识,要天天向上。放下 执取与成见,要损之又损。 智商:学习和使用现有知识的能力。 情商:学习和处理自己情绪与人交流的能力。 慧商:超越现有的自我成见与知识局限,更 全面地看问题,创造与自由的能力。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8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第三十三章)
解读: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东西方 文明在深层是相通的。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 病。 解读: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好事。不知道 却以为知道,这很糟糕。有道的人没有缺点, 因为他们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们把缺 点当作缺点,所以他们没有缺点。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就是对 于未知领域保持其开放性。
39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 二十五章)
解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易经的乾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放下成见我见,放下偏见妄为,放下人类中 心主义,就可以渐渐理解天地之精神,就可 以越来越感恩于天地,阳光,空气和水。 天地之精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 宰,是为玄德。
40
9、健康的人生:身心的柔软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 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章)
解读: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能分离吗?专 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 能没有瑕疵吗?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身体的 僵硬是疾病的开始,心灵的成见也是疾病的 开始。所以,老子强调身心的柔软。 看到,放下和超越原有的成见和定势,就是 越来越柔软,就是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全面。
41
身体的养生:治未病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 未乱。(六十四章)
《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 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心灵习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疾病之因。 《内经》: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 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 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外到里:皮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脏
42
身体的放松:原始点疗法 张钊汉医师从实践中总结出“原始点疗法”, 可以保健我们的身体。“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好的体质才是健康的根本之因。
1、体质分析:当代大多数人是寒性体质。 (疫苗,西药,抗生素,空调,冷饮,烦恼) 2、假热:热的症状都是假热,由于筋伤而 引起错觉。空调越吹越怕热,体质越来越差。 《内经》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 也”,比如痤疮、口腔溃疡、便秘和发烧等。 我们注重外表的感受,忽视内在的感受。满 足了嘴巴的畅快,带来了腹部的不适。
43
3、症状是果,要找到其因。比如表面痛, 要找到筋伤原始点。从根源处解决,而不是 在果上“头上安头”。
4、体质是健康之根本。治病其实是帮助身 体自我调整。重视整体健康,而不是纠结于 局部症状。重视患者感受,而不是仪器测量。
44
推荐书籍 [1]《道德经》 [2]《清静经》(道家“心经”)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 馆,2003年
[4]郭永进,《老子道德经心声》 [5]蔡志忠漫画:《老子》 [6]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 [7]张钊汉,《原始点疗法》 [8] 《人类智慧读本》
45
谢谢诸位老师! 祝愿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获得真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