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知其不可而为之
2
《论语》选读之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关于孔子一生的行事风格,最足以用来形容的就是这七个字:“知其不可而为之”。
3
与: 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为: 做 人是自由的,原本不须坚持任何东西,但是又深切体认某些属于人性的特质是不能放弃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于是成为勇者的表现,肯定人性有超过利害考虑的尊严。 ——傅佩荣 在弟子眼中,以颜渊所说的八个字最能传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是在旁人看来,孔子只是栖栖惶惶,到处拜访诸侯与大夫,希望得君行道。这是想要为民谋福,还是想要一伸抱负,甚至竟是为了功名利禄?难怪孔子曾经叹息:“莫我知也夫!” 生以践志
4
接舆 长沮、桀溺 荷蓧丈人 荷蒉者
5
“将狂处描写如生,如鸿飞冥冥,偶留鸿爪,不可得而见之也。” ——《论文章本原》
已: 殆: 得: 停止 危险 能够 歌: 谏: 唱歌 匡正 “将狂处描写如生,如鸿飞冥冥,偶留鸿爪,不可得而见之也。” ——《论文章本原》 1.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2.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下,欲与之言”可见孔子怎样的心理?
6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天下》)
隐者的态度——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天下》) “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庄子·大宗师》, 庄语(莊語) 严正的议论;正经话。
7
舍我其谁 儒者的态度——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闻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 者③。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 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看样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 (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我为什么不痛快呢?”
8
而,连词,表承接。 为,做; 使……见(xiàn) 第二天 叫 返 语中语气词,表反问。 使……清洁 从而后: 为黍: 见: 明日: 使: 反: 如之何其废之: 洁:
9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相关阅读:傅佩荣《隐者的困境》
10
既而:不一会儿 莫己知:莫知己 斯己:守己,指洁身自好。 而已:罢了 果:坚决 末:无 荷蒉者的处世主张是什么?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11
“击磬只是偶然一种忧世之心,不自觉寓于磬中,深则厉二语,闲闲冷冷,若规若讽,似与磬声相答,又似与击磬者毫不相涉……此中多少深情苦衷。”
——牛震运《论语随笔》 荷蒉者闻磬声探心声,从品评音乐而论及人生,批评方式极其委婉。
12
国风·邶风·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
13
第1章 参考译文中,为什么要将“公曰‘告夫三子!’”——译为“君主却说?” 哀公怯懦,三家炙手可热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参考译文中,为什么要将“公曰‘告夫三子!’”——译为“君主却说?” 哀公怯懦,三家炙手可热
14
背景—— 春秋末年,政治权力下移,周天子已无力号令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政在大夫”以及“陪臣执国政”的局面。 鲁国,“三桓专权” “三分公室” (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代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 的局面。 春秋末年,季孙(平子)氏的势力越见膨胀,鲁国的军政大事,皆由季平子专权。
15
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16
比较:孔子与隐士在人生态度上的异同 同:忧国忧民 1.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 2.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 3.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 异: 孔子济世 (用世) 隐士避世
17
担当情怀 卫道精神 “仁以为己任”: 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生命精神
孔子在54岁时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漂泊,到处寻找贤明的国君,推销自己的治国之道,其中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仍自信满满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担当情怀 卫道精神 “仁以为己任”: 这种勇于进取的姿态是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 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生命精神
18
凡走过的,必留下足迹; 凡奋斗的,必经历成长。
19
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其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此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谕,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至圣》
2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9•9)
孔子内心? 失意,无奈,悲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凤鸟章,美玉章,九夷章,及此章,身不用,道不行,岁月如流,迟暮伤逝,盖伤道也。 ——钱穆《论语新解》
21
孔子:0——30岁——55岁-周游列国- 68岁——73岁 收徒 51中都宰(前501) 返回鲁国 35-37 52大司寇 专门从事
收徒 中都宰(前501) 返回鲁国 大司寇 专门从事 鲁乱适齐 55离鲁国 教育著述
22
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 由与!”《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 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 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子曰: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子曰 :“ 直哉史鱼!邦无道如矢,邦有道如 矢,君子哉莲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 卷而怀之。”(《论语 ·卫灵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23
通假字 ⑴趋而辟之 ⑵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⑶植其杖而芸 ⑸使子路反见之 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24
活用 ⑴孔子沐浴而朝 ⑷杀鸡为黍而食之 ⑵子路从而后 ⑸见其二子焉 ⑶止子路宿 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25
名句背诵 ⑴往者不可谏, 。 ⑵四体不勤, 。 ⑶君子之仕也, 。 ⑷欲洁其身, 。 ⑸长幼之节, ;君臣之义, ?
26
理解熟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27
课后练习-加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28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