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道德经》讲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道德经》讲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道德经》讲授

2 授课内容 第一节:老子其人与《道德经》其书 第二节:《道德经》的字义疏通 第三节:《道德经》的思想内容

3 第一节:老子其人其书 《史记》的三个“老子”:“老子者,楚苦 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之 前;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 太史儋,后于孔子129年。

4 学界对老子其人的不同看法 1、约略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
2、其人其书分开。唐兰、郭沫若为代表。 老子人与孔子同时,而《道德经》成书战 国。 3、老子是战国人,其书也战国成。梁启 超、冯友兰。 4、秦汉之间。顾颉刚

5 现今老子故乡 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有一 座驰名中外的“太清宫”。这里,就是老子的诞生 地,也是历朝历代供奉祭祀老子的祠庙。

6 老子其人的惯常看法 第一种观念是惯常看法。即其人早于孔子以及孔 子曾向他问礼。《道德经》为老子所做,但战国 时有增益。 老子思想的来源。

7

8

9 《道德经》其书 楚简:九十年代在湖北荆门葛店出土。 汉帛:七十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其书特点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 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 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 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 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

10 孔子问礼老子 “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 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 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 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 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 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孔子讲老子

11 道家三义 1,先秦道家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用“道”来说明宇宙 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 “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 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 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12

13 2,魏晋玄学 正始玄学,讨论有无本末问题,将“贵无”运用到社 会政治领域,以无(自然)为本,以有(名教)为 用,名教出于自然;竹林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元 康玄学,名教即自然。这是一次逻辑演进的层次,展 现的是对儒家名教的由怀疑到否定到肯定。玄学理论 价值:思辩,清谈,审美,个性,钟情。魏晋玄学被 称为“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其思 辩成就为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所继承。

14 3,隋唐道教 其渊源为古代鬼魂崇拜、庄子神仙说和秦汉黄老道。其 精典是《道德经》和《太平经》,其基本信仰是“道” (宇宙本体,也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其终极目标 是得道成仙。创立于东汉。唐开国前,道教看好李渊, 李世民登基后,下旨排序“道、儒、佛”。儒教压抑人 性和自由,佛教断绝一切尘念,道教则能同时补二者之 不足。首先,崇尚性命兼修的思想方法构成对儒学的补 充;其次,道教与道家又有区别,因为道教并不反对追 求功名利禄,可使人各取所需。

15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二)、《道德经》核心概念
第二节《道德经》疏解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二)、《道德经》核心概念

16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1、玄:幽昧深远。苏辙:“凡远而无所至 极者,其色必玄。” 1、众妙之门:一切奥秘的根源。
翻译: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不是常道; 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名,不是常名。 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 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 秘;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17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3、尚:标榜。争:争名夺利。 3、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心灵开 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18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4、冲:盅,器虚也。 5、不仁:不偏不党,公正无私,毫无人为蓄意的 仁爱之意。 5、橐龠:风箱
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多,加速败亡, 比不上持守中虚。

19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6、谷神:朱熹:“谷,虚而能受,神,无所不 应。” 6、玄牝:微妙的母性。 8、几于道:近于道

20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 止。 9、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 久。
9、功遂身退,天之道:身退,俭藏锋芒。天之道, 合乎自然的规律。

21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10、营魄:魂魄 10、涤除玄览:玄览,玄鉴,内心明澈如镜。 10、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为雌,守静意思。

22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15、豫兮若冬涉川:豫兮,迟疑谨慎, 15、犹兮若畏四邻:犹兮,警觉戒惕的样子 15、俨兮其宾客:俨兮,端庄警严
15、涣兮其若释:涣兮,容和可亲 15、敦厚朴质,像未经雕琢的素材; 15、心胸开阔,像深山的幽谷 15、浑朴淳厚,像浊水一样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谁能在安定 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

23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16、致虚极,守静笃:虚,形容心灵空明的境况。 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通过致虚、守静的方 式恢复心灵的清明。
16、复命:复归本命 16、常,万物运动变化中的永恒规律 16、明,对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的认识和了解 16、容,宽容、包容 16、全,周遍 16、天,自然

24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21、道之唯物,惟恍惟惚:恍惚,如仿佛。 21、忽兮慌兮,其中有象:象,迹象。
21、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深远暗昧,精,最微小 的原质 21、以阅众甫:众甫,万物之起始

25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41、夷道若类: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41、上德若谷:至大之德好像低下的溪谷 41、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儒弱的样子
41、质真如渝:质性纯真好似随物变化的样子 41、大方无隅:最方正的好似没有棱角 41、大器晚成: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完成 41、大音希声:最大的乐声没有音响 41、夫维道善贷且成: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其完成

26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42、冲气以为和:阴阳两气相互交冲激荡成和谐状 态。 42、吾将以为教父:当作施教的张本。
43.驰骋:形容马的奔走,驾驭 43、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 东西。

27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45、躁胜寒,静胜热:疾动可以御寒,宁静可以耐 热。 45、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是天下的典范。
46、却走马以粪:走马不用军而用于田 46、戎马生于郊:大兴戎马于两国相交之境

28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47、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越向外奔逐求知,对道 的认识越浅陋。
求知有向外与向内,向内贵在内省直观,向外则思 虑繁杂,精神涣散而轻浮躁动,对道的体认也浅显 。

29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4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冯友兰:为学是求外物的知识,知识积累,越多越 好,为道是对道的体会,道是不可言说,不可名的 ,所以对于道的体会是要减少知识,见素抱朴,少 私寡欲。

30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51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德,一物由 已生成之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呈 现各种形态,环境使万物成长。 51、亭而毒之:高亨:亭当读为成,毒当读为熟, 皆音同通用。

31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52、塞其兑闭其门:塞住嗜欲的孔窍,闭住嗜欲的 门径。

32 一、《道德经》重点字义 58、闷闷,淳淳。察察,缺缺:宽厚样子,淳厚样子 。苛刻样子,狡黠(xia)样子。
58、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割与刿都是伤害人意思。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兆,出现。脆,硬质。泮,折裂。散,散乱 64、累土:两种说法,一种是卑湿土。一种是一筐土 。

33 第三节:《道德经》核心思想讲解 一、核心概念 二、主要思想

34 (一)说“道” 1、道可道,非常道。 《说文》:“道,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 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一 达谓之道。” 《诗.小雅.大车》: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35 道,本义是“道路”,引伸为“道理”,即由前者的 “起点与终点”、“边界与轨迹”、“行道之方”,分 别引伸为后者的“本源与终极”、“规律与规则”、 “方法与技艺”。
王道

36 基于道的道家 《论六家之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形,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 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 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 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 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儒家相 反)。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任自 然也)。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 情。不为物先,故能为万物主。”

37 老子论“道” 《老子》二十一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8 1,“道”为何物? (1)不可道之物; (2)宇宙的本源和本体; (3)以自己为法则; (4)以“反—返”为运行规律。

39 2,“道”有何特征? (1)不仁 《老子》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 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 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0 (2)无味 《老子》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1 (3)无用 《老子》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 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42 (4)无言 《老子》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 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 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43 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bo)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ying)人逝矣,谁与尽言。

44 (二) “自然” 1,自然的两重含义 (1)作为名词:天地万物之总体,广大的客 观世界。阮籍《达庄论》:“天地生于自 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 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自然是至 大无外的整体,天地万物俱在自然之中。

45 自然而然 (2)作为形容词:自然而然,自本自根,自己 如此,本来如此。也就是作为名词的“自 然”的特征和状态。 王弼认为“自然”是 “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人们探求事物的 原因,问到无可再问,最后只得说他自己如 此。这就是“自然”,也就是老子的 “道”。

46 道法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 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 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可见 老庄哲学的“自然”一词不是名词而是形容 词: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 己如此”(本来如此)的一种状态。

47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8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49 老子与孔子的对话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 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 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 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 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 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 情增。”

50 《老子》十七章: 悠兮其贵言(宝重其言,不轻易出口),功 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二十三章: 希言(少说话,不施加政令,行不言之教) 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

51 三、自然与无为 自然,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的; 无为,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 “自然”是对天地(道)的写状,“无 为”的观念是对“自然”一词的写状。 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52 自然与无为 自然,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 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无为,就是 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就 是不妄为。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 不必要的作为,甚至含有强作妄为的 意思。

53 《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个顺任自然的无为之道,老子将它从形成 上层面落实到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层面。不妄 为(无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 不为)。 “无为”,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 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所产生的效 果。《老子》三章说“为‘无为’ 则无不 治”。 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也就是 以“自然”的态度去“为”,所谓“为而不 恃”、“为而不争” 。

54 无为是为 陈鼓应:对一个自然过程来说,任何不必要的外在 作用都是强加的,都是妄为,不但无助于事物的存 在和发展,反而会破坏事物发展的自然过程。…… 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静不事的方式去事。

55 陈子昂《感遇诗》第二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56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57 欧阳询:《张翰帖》

58

59 钱钟书:画分南北 沈括: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 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 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卧雪图 》有雪中芭蕉,此难与俗人言也。 钱钟书:在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里,相当于南宗画 风的诗不是诗中高品或正宗,而相当于神韵派诗风 的画却是画中的高品或正宗。

60 四,自然与虚静 《老子》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61 《老子》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有室之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2 虚心 虚静其心。 无论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还是 庄子的“心斋”、“坐忘”,都是主张摆脱声色名 利乃至礼教人伦的种种束缚而在精神世界作逍遥之 游。道家文化的“虚静论”对中国文学的深刻影 响,不仅直接表现在创作心理和鉴赏心理领域,而 且以不同于儒家的方式和旨趣,塑造着一种超功利 的艺术人格。

63 虚而能生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 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溪谷之神。谷,寓意女性之玄牝,比喻空虚。

64 冯友兰:“《老子》这里所说的‘牝’,就是女性 的生殖器。它所根据的是原始宗教,大概以女性生 殖器为崇拜的对象。因为它不是一般的女性生殖器 ,所以称为玄牝。天地万物都是从这个玄牝中生出 来的……老子是认为有一个中空的东西,万物都从 里边生出来。”

65 “实境”与“虚境” 游园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66 五,柔弱胜刚强 古代辩证法:贵柔尚弱,贵刚尚强 《尚书》:柔而立 刘向《说苑》引齐桓公: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 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 柔,远能尔,以定我王。

67 柔弱胜刚强 《老子》 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 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是以兵强则亡,木强则折 。

68 柔弱谦下 老子认为,谦下是一种美德,在高位、上位者更应 具备这种美德 《老子》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 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 尤。

69 儒道释三家说“水” 老子说“(水)几于道”,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 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特质。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水性至洁,表面上虽能藏垢 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是净,水净沙明,不为外物所污 染。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流逝,而我们 勇迈古今。 从三家圣哲赞水,可看出: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 养生,佛家圣净无生。

70 谦下不争 居下位是一种统治的技巧。处下是为 了居上 《老子》三十九章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 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
六十六章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 之。 二十二章(六十一、六十七章、七十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1 欲取姑予和功遂身退 老子柔弱策略: 《老子》三十六章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2 不材与材 无用之用的大树 无材被杀的雁 “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 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 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

73 乱世之生存 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象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 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象鸟一样饮食:不择精 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象飞鸟一样行走:自在 逍遥,不留痕迹?

74 结语:儒道——中国人的灵魂两面 黑格尔: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 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 异的宗派,这一派叫做道家。 老子、孔子:三代文化的不同集成者 孔子: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老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75 浪漫与古典 冯友兰: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 的内部的自然而发的东西。……人们常说孔子重名 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 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 。 老子是以道隐无名为务。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子无为无不为。孔子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甚至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76 教学设计 结合初中生教学任务与学情特点设定教学环节 1、寓情于诵:主抓诵读,通过诵读涵咏其情理
2、通理于义:主抓个别字义的解读。通过个别字 义的解析,探讨《道德经》的基本要义。 3、修身于经:通过经义的讲授,注重自身修养, 比如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等


Download ppt "《道德经》讲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