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生態綠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生態綠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態綠網

2 後代子孫最不能原諒我們的就是生物物種的滅絕
Only Humans Can Halt the Worst Wave of Extinction Since the Dinosaurs Died. E.O.Wilson

3

4

5

6 生物多樣性喪失 長久以來人類過度地利用資源,使地球物種大量滅絕。
據估計,目前世界上每天滅絕的物種超過一百種,滅絕的速率是自然滅絕速率的一千倍以上。 倘若此種惡化的趨勢再不改善,到了2050年,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物種消失,人類將難以生存。

7 生物多樣性保育 傳統的物種保育以保育瀕臨物種為主,而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則以所有的物種保育為對象,並特別重視棲息地之維護、復育、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過去自然保育的措施是以保育少數物種為主,目前的保育則以維護人類切身相關的生態環境為主;而要維護生態環境就必須維持自然界多樣的生態系、物種與基因。

8 生態綠網 生物移動距離有限,若將許多綠地系統連成一個網狀的交流路徑,對於生物遷移、覓食、求偶與 基因之交流有 很大的助益, 而這種網狀的 交流綠地即所 謂的生態綠網

9 生態網路

10 生態節點 生態廊道

11 生態網路(Ecological Network)
1997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從島嶼式到網路式的保護區,強調未來應放棄孤島式,改採網路式保護區規劃。 2002年約堡地球高峰會:強調為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除促進和支援生物多樣性必不可少的焦點地區外,更應促進國家和區域生態網路發展。 有鑑於此,藉著建立生態廊道,將各孤立的保護區連結起來,一股新的保育潮流正在世界各地展開。

12 生物多樣性設計(1) 生物多樣性至少包括三個層次的含意即: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自然系統包容了豐富多樣的生物。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基礎。 與自然相合作的設計就應尊重和維護其多樣性,生態設計的最深層的含意就是為生物多樣性而設計。為生物多樣性而設計,不但是人類自我生存所必須的,也是現代設計者應具備的專業道德。

13 生物多樣性設計(2)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維護鄉土生物與生境的多樣性。
生態設計應在三個層面上進行,即:保持有效數量的鄉土動植物種群;保護各種類型及多種演替階段的生態系統;尊重各種生態過程及自然的干擾,包括自然火災過程、旱雨季的交替規律以及洪水的季節性氾濫。 每天都有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的今天,鄉土雜草比異國奇卉具有更為重要的生態價值。通過生態設計,一個可持續的、具有豐富物種和生境的園林綠地系統,才是未來城市設計者所要追求的。

14 生物多樣性設計(3) 改善生物棲息環境品質 擴大生物棲息面積 增加生物棲息地數量 減少生物移動障礙

15 生態綠網規劃基本觀念 生態綠網的規劃,必須揚棄以「人類休閒」為主的規劃模式,而以尊重「生物多樣性」的原則來規劃。
綠網的密度不是以人類的活動模式規劃,而是以生物的移動能力或物種交流距離來規劃。

16 都市綠網的建構 提昇綠覆率 保留大型綠地面積 開闢綠色廊道 提升綠地生態品質 建立綠色防災系統

17 綠地生態的島嶼理論 面積效應:綠地面積愈大,越可維持健全的動、植物群落,而對生態較有助益。
邊緣效應:綠地外緣界線越長越易受外來衝擊,因此相同面積的綠地,圓形優於細長形,方形優於長方形,因此形狀完整的綠地較有易於生態環境。 距離效應:綠地間的距離愈接近越容易進行物種的移動對植物群落的多樣化愈有利,因此綠地之間不應分斷太遠,故規畫時需進行週圍綠地與生物棲地之調查,避免綠地間距太遠影響生物與移動。 連結效應:綠地系統與週圍綠地連結形成帶狀綠廊可促進生物的之移動,並促成穿越路徑之連結。

18

19 生態品質指標 野生鳥類的物種數量,可作為生物多樣化的指標。 其原因在於: 容易觀察量化
鳥類為生態金字塔結構上較高級的動物,故可知道較廣的生態基盤結構條件

20 提昇綠覆率

21 野生鳥類的種類及數量,隨著綠覆率的增加而上升。
綠覆率在20%以上時,鳥類的數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22 綠覆率應有多少? 20%以上的綠覆率,合乎人類居住健康之要求 30%以上的綠覆率,是都市綠化的理想值

23 台灣綠地現況 我國「都市計畫法」規定,公園、體育場所、綠地、廣場及兒童遊戲場所佔土地總面積不得少於計畫面積10%。
1997年統計,台灣的法定綠地面積僅佔都市計畫面積的3.56%。

24 國內外每人公園綠地面積比較 (4.82) (3.14) (4.75)

25 保留大型綠地

26

27 綠地面積與鳥類種類 小規模綠地只能容納市街型鳥類 1公頃以上植生良好的綠地才有森林性鳥類出現 10公頃以上綠地才有森林性鳥類棲息

28

29

30 宜 蘭縣的藍與綠計畫

31 農村需要生態改善(1) 當我們看到金黃色的稻波盪漾,菜圃綠意盎然,果園結實纍纍,常誤以為農村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殊不知這些綠意是農藥化肥所堆積出來的假象,一點也不符合生態環保。 台灣每公頃農地肥料使用量約2.5公噸,為世界之冠。 台灣87萬公頃可耕農地,約有三分之一(27萬公頃)已經酸化或硬化。

32 我們應意識到鄉村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並積極建構鄉村生態綠網
農村需要生態改善(2) 以機械化耕耘、種植單調品種且充滿農藥化肥的廣大農村地區,包圍著孤立的生態保護區與都市綠地,斷絕了物種的交流。 充滿農藥污染、土壤酸化、無機化、生物單調化的鄉村環境,需要導入乾淨的綠地系統,以恢復多樣化的生態機制。 我們應意識到鄉村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並積極建構鄉村生態綠網

33 鄉村生態綠網計畫(1) 鄉村地區佔地廣大,其生態環境的提升對地球生態的影響,遠勝於都市的生態改善。
鄉村生態綠網系統可作為國家公園系統與都市綠地系統間的中間角色,進一步達成建設全國生態網路的目的。

34 鄉村生態綠網計畫(2) 所謂鄉村生態綠網系統乃是由鄉村中的河川溪流、農塘池沼、大小樹林、綠籬林帶、路旁草地等眾多生態綠地所組成的多樣化生態系統。 在此綠網系統內,讓各種動物得以減少人為干擾與天敵傷害而移動,並能充分覓食、築巢、求偶、繁殖,同時也使各種植物之遺傳基因得以交流,以達物種更新強化的目的。

35 鄉村生態綠網計畫(3) 由於農業機械化的需求,農地被分割成適於機械耕耘的幾何圖形,河川水路被改成直線化的溝渠,池沼、水塘消失,田間樹林、灌木叢被砍伐殆盡,使得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 欲恢復農村之生態,必須恢復原有多樣化綠地與水岸之生態環境。

36 歐洲鄉村生態綠網系統計畫 首先以保留既有森林、溼地、池沼、草原等生物棲息空間為第一要務。
不過生物棲息空間必須要相互連結,才能對野生生物物種的保護有所貢獻。 因此,在不妨害農地利用的原則下,利用河川水路綠帶、綠籬帶、耕地間雜樹林、道路兩旁野草地、生態貯水池等,串聯成綠網系統。

37 藍帶與綠帶 為連結 城鄉生態網絡與 國家生態綠網的 生態廊道
生態考量 藍帶與綠帶 為連結 城鄉生態網絡與 國家生態綠網的 生態廊道

38 灌溉渠道使用自然溝渠 兩旁留設綠帶 以防止農藥、肥料污染水源

39 農塘可作為滯洪池之用 亦是生態豐富的水域

40 耕地間留下的雜樹林為多樣化生物的棲息地

41 道路兩旁野草地是重要的生物棲息空間 泥土農路

42 鄉間綠籬帶負有生態廊道的功能

43 荷蘭國家生態綠網(1) 1980年代後半,荷蘭社會強烈要求其政府,應依瀕臨絕種動物的分布狀況採取對策,防止棲地環境繼續零碎化,更進而要求政府進行生態廊道的建設,以促進物種的交流。 1990年荷蘭政府正式啟動了國家生態綠網(NEN, National Ecological Network)的政策,以補救動物棲地環境被分斷的問題。

44 荷蘭國家生態綠網(2) NEN計畫以1990年為基準年,以2020年為達成目標年。

45 三種生態主要構造配置舉例

46

47

48 中央山脈綠色廊道(1) 農委會林務局規劃「中央山脈生態廊道」,整個廊道從南到北長達三百公里,面積則約為台灣的六分之一。
中央山脈綠色廊道將中央山脈的高山林地、自然保護區及國家公園連成連線不斷綠色生態廊道,以保護國人賴以為生的心臟地帶。 目前在中央山脈已經有插天山自然保留區、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園、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出雲山自然保留區、雙鬼湖自然保護區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49 中央山脈綠色廊道(2) 林務局計畫將這些保護區中間的廊道缺口公告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而使得中央山脈由北到南連成一氣。
林務局規劃,北部的棲蘭野生動物重棲息環境約六萬公頃,中部的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約十一萬公頃,而南部的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環境則為七萬公頃,這廿四萬公頃山地加上原先就有的保護區、保留區、國家公園,中央山脈生態廊道的面積達到台灣地區的六分之一。

50 各自孤立的生態保護區與都市綠地之間應以鄉村生態綠網系統鄉連結

51 棲蘭野生動物重棲息環境 中央山脈生態廊道 丹大野生動物重棲息環境 關山野生動物重棲息環境

52


Download ppt "生態綠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