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05年高考 物理教学建议.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05年高考 物理教学建议."—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5年高考 物理教学建议

2 教学中的几次尝试 1.自主学习再答疑(不怕难却怕新, 成效一般,知识欠扎实) 2.自编习题互测再总结(盲目作题, 成效较显著,每日一题有泛化倾向) 3.课前课后小测(重视,情感危机) 4.落实考后满分(会而错,成效显著)

3 纵观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名家对教与学的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其成功之处。对教育这种多维的复杂的现象,各种学说也许都只探讨了它的一个侧面,就像物理学中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到最后统一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变换思维角度,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实验和总结,博采众长,把各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立体交叉筛选综合,就会逐渐接近终极目标。

4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第一轮复习要依据“教学大纲”以教材为蓝本进行全面复习(高三课与高一、高二课不同)。第二轮复习要依据 “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大纲” 、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进行复习。第三轮(理综)复习针对性要强,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为目标(有考试就有应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5 启示之一 要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三维目标);学习有关考试评价改革的有关文件(多元评价);领会有关高考改革的信息;明确总复习教学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

6 启示之二 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胜不骄、败不馁,保持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时刻暗示自己还行,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很大(体力、智力、心理素质)。

7 启示之三 要结合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差异)的复习。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8 物理观念——自悟 学习习惯——养成 物理情景——经验 解题技巧——思维 方法能力——贯通 最佳效果——落实 学科素养——积累

9 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有些错误观念隐藏在潜意识里,在处理问题时就会暴露出来,这就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发现和剔除这些错误观念。有的同学学习物理,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仍然没有好的效果,这往往是没有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造成的。问题稍一灵活,便不知所措,有时往往一开始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错误的,必然步入歧途。

10 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计算功的途径) 若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合外力就恰好提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由它所受的合外力和它的初速度共同决定 重力约等于引力,引力提供卫星的向心力

11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任一点,小磁针北极受磁场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这里并未约束小磁针处于什么状态,也就是说无论小磁针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上述规定都是成立的。也未约束小磁针是否受其它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无论小磁针是否受其它力的作用,上述规定也是成立的。由此而引申出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的结论中,有三点要注意:一是小磁针是自由小磁针(若有外力迫使小磁针静止则不成立);二是静止时(小磁针在运动过程中不成立);三是小磁针要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若处于不稳平衡则不成立)。

12 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已知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来判定安培力方向时,有唯一解,且安培力的方向既垂直于电流方向又垂直于磁场方向,也就是垂直于I和B所确定的平面。当变形用左手定则时,若已知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安培力方向两两垂直时,已知其中任何两个方向,可以直接用左手定则判知第三个的方向且有唯一解;若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不垂直,当已知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 判定安培力方向时有唯一解;当已知安培力方向和电流方向判定磁场方向时无唯一解。

13 例:长为L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放在距棒右端r处,点电荷与导体棒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1所示。当导体棒达到静电平衡后,棒上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处产生的场强的大小等于________,方向为___________。

14 解:导体棒在-q形成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右端出现感应正电荷,左端出现负电荷,结果使得棒内任一点都有-q点电荷产生的场强E1 及棒上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E2 。当棒达到静电平衡后应有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于棒内中点,由-q点电荷产生的场强大小E1=kq /(r+L/2)2 ,方向水平向右。则棒上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大小E2 为kq /(r+L/2)2 ,方向水平向左。

15 问1:为什么不利用点电荷场强公式直接计算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产生的场强?
答:由点电荷场强公式E=KQ/r2 ,要计算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Q应为感应电荷的电量,而这个电量是不知道的。即使知道这个电量,把它看成是一个点电荷也不正确。所以,要通过等效代替的方法计算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产生的场强。

16 问2:感应电荷的电量等于多少? 答:要确切的求出感应电荷的电量,高中物理是办不到的。但感应电荷是等量异号的,且少于点电荷-q的电量(电场线只有一部分终止在点电荷-q与正感应电荷之间)。有些学生用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产生的场强反过来求感应电荷的电量,解法是这样的: 由于 E2 = kq /(r+L/2)2 =2KQ/(L/2)2 得出 Q=qL2/8(r+L/2) 这种解法只有能将感应电荷看成点电荷的时候才正确。而实际上棒上的感应电荷不能看成点电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电荷分布。所以上述求解欠妥。

17 问3:棒上的感应电荷在棒内产生的场强是不是匀强电场?
答: 不是匀强电场。如果该例题是求棒上感应电荷距棒左端L/3处在棒内产生的场强,求得的结果为kq/(r+2L/3)2 。显然与在棒内中点产生的场强大小不相等,所以棒上感应电荷在棒内产生的场强不是匀强电场。达到静电平衡时,由于棒上感应电荷与点电荷-q在棒内产生的场强处处等值反向,才使棒内场强处处为零,很明显就会得出不是匀强电场的结论。这与两块靠近的大小相等互相正对并且互相平行的金属板,在分别带等量的正电和负电的时候,它们间的电场,除边缘附近外,就是匀强电场不一样;也与长方体金属块垂直放入匀强电场中,感应电荷在金属块内形成匀强电场不一样。因为棒上的感应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且也不全在棒端。

18 问4:为什么不是带正电的右端电势高,带负电的左端电势低呢?
答:如果导体棒两端电势不相等,棒内的自由电子就会做定向移动,直到棒两端电势相等为止。当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而这是由点电荷-q和棒上感应的正、负电荷共同形成的。不要只单纯的由正电荷和负电荷来判断电势的高低。

19 问5:为什么棒的右端接地,跑掉的是负电荷而不是正电荷呢?
答:有些同学错误的认为,哪端接地,哪端的电荷就跑入大地,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无论棒的何处接地,都是棒上的负感应电荷跑入大地。这可以从几方面来理解,一是由形成电流的条件来看:导体棒的电势比大地的电势低(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所以无论棒的哪端接地,跑掉的都是负感应电荷。二是接地后,大地与导体棒形成一个大导体,重新达到静电平衡时,远端在大地,所跑入大地的是负感应电荷。三是负感应电荷受点电荷-q的排斥而入地,或等效的认为大地中部分正电荷被点电荷-q吸引到导体棒近端等等。

20 问6:导体棒接地后,棒右端的正感应电荷是否会变化?
答:导体棒接地时,棒上负感应电荷跑入大地,当重新达到静电平衡时,为保持导体棒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棒右端的正感应电荷比未接地时要增多。且由于原来导体棒不带电,接地后负感应电荷跑入大地,则棒上的净电荷为正电荷。

21 例:物体A放在物体B上,物体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已知mA=6㎏, mB=2㎏,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
例:物体A放在物体B上,物体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已知mA=6㎏, mB=2㎏,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用16N的水平力F拉物体A,求2s 末物体B的速度。(g=10m/s2)

22 A B F

23 在分析该题时,有的同学认为A、B之间滑动摩擦力为:μmAg=12N,因为F=16N>12N,所以A、B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错误思路一经形成,导致全部解题过程的错误,解得aB=6m/s2,vB=at=12m/s。

24 究其原因是:如果B物体固定在地面上,A、B会发生相对滑动;现在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只要稍加判定,错误观念就会排除。对A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若A、B发生相对滑动,则A物体的加速度aA=0.67m/s2,而aB=6m/s2,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25 所以A和B并未发生相对运动,A、B整体的加速度为2m/s2,此时A、B间的静摩擦力只有4N,可求得2s末物体B的速度为4m/s。

26 例:汽车正以v1=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s0=6m处有一辆自行车以v2=4m/s的速度作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刹车作加速度为a=-5m/s2的匀减速运动,求经过t=3s时,汽车与自行车相距多远。(8m )

27 汽车在刹车后2s已经停止运动,即刹车后3s内的位移与前2s内的位移相等。
再分析过程中汽车是否撞上自行车,经分析两车不相撞。 最后得出结论:经过t=3s时,汽车与自行车相距8m。

28 例: 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o作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到达某点时,受到一个来自同一水平面上与小球初速度vo垂直的持续恒力F的作用,求作用时间t后小球的速度。若小球到达该点时,受到的是来自同一水平面上与小球初速度vo垂直的瞬间的冲撞,冲量大小为I,求时间t后小球的速度。

29 (v与vo方向间的夹角为θ)

30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1)审题要确切,要学会自己审题(解题的第一要务在于阅读) (2)表达要严谨,书写要规范,论述要清楚(论述题要加强) (3)运算要准确,即要提高一次成功率

31 解题的首要环节在于对题目所包含的信息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审题。在此基础上由物理情景抽象出物理模型,从而确立解题方向、形成解题思路和建立解题步骤等等。阅读题目后,对整个题目的概貌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局部要仔细阅读,在物理情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要盲目解题。要善于捕捉题目中含而不露的信息,养成及时将所发现的信息尽可能用示意图或附图展示出来的好习惯。

32 审题要养成:粗读、精读结合,概貌细节并重;注意将题中信息转化为已知的情景;善于发掘隐含条件,舍弃多余条件,抓住暗示技巧;注意回头看,即解题过程中再审题。抄题后作题不可取,他人念题后作题也不可取,因为考试时不可能抄题,也没有任何人提示你,抄题的过程和读音的变化都会对你有所启示。平常练习时就要养成独立地阅读题目,在此基础上准确地理解题意。

33 例:(2002年高考理科 综合全国卷第30题) 有三根长度皆为l=1.00 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 O点,另一端分别挂有质量皆为m=1.00×10-2 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和+q,q=1.00×10-7C。A、B之间用第三根线连接起来。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00×106N/C的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沿水平向右,平衡时 A、B球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由于有空气阻力,A、B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位置。求最后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改变了多少。(不计两带电小球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

34 例:画出以下两个力的图示 (1)用16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0º角向左上方拉车。 (2)放在倾角为30º的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产生150N的压力。

35 例: 2002年3月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现把沙尘上扬后的情况简化为如下情景:v为竖直向上的风速,沙尘颗粒被扬起后悬浮在空中(不动)。这时风对沙尘的作用力相当于空气不动而沙尘以速度v竖直向下运动时所受的阻力。此阻力可用下式表达f=αρAv2,其中α为一系数,A为沙尘颗粒的截面积,ρ为空气密度。

36 (1)若沙尘的密度ρs=2. 8×103kg·m-3,沙尘颗粒为球形,半径r=2. 5×10-4m,地球表面处空气密度ρ0=1
(1)若沙尘的密度ρs=2.8×103kg·m-3,沙尘颗粒为球形,半径r=2.5×10-4m,地球表面处空气密度ρ0=1.25kg·m-3,α=0.45,试估算在地面附近,上述v的最小值v1。

37 (2)假定空气密度ρ随高度h的变化关系为ρ=ρ0(1-Ch),其中ρ0为h=0处的空气密度,C为一常量,C=1
(2)假定空气密度ρ随高度h的变化关系为ρ=ρ0(1-Ch),其中ρ0为h=0处的空气密度,C为一常量,C=1.18×10-4m-1,试估算当v=9.0m·s-1时扬沙的最大高度。(不考虑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变化)

38 (1)在地面附近,沙尘扬起要能悬浮在空中,则空气阻力至少应与重力平衡,即αρ0Av12=mg
代入数据解得v1=4.0m/s (2)用ρh、h分别表示v=9.0m·s-1时扬沙到达的最高处的空气密度和高度,由平衡条件得 αρhAv2=mg 代入数据得h=6.8×103m

39 表达要严谨,书写要规范 (1)设定表示各个物理量的字母。在解题过程中,凡是题目中已给出的物理量字母,解题时要用给出的物理量字母表示;凡是题目中未给出的物理量字母,在使用时必须先设定该物理量字母。对于常用物理量,最好设定为那些约定俗成的英文字母或希腊字母,以免造成误解。

40 在同一习题中,一个字母只应表示一个物理量,必须用同一字母表示多个物理量时,要利用角标加以区分,以免造成混淆。字母书写要规范,避免出现“V”与“U”,“g”与“q”混淆不清的现象出现。

41 (2)写出解题的理论依据。每列一个方程式,都要写出所根据的物理概念、规律或定理。列出基本方程后,方程的变换和求解过程不一定写得很详细,但应写出主要过程。

42 列方程时不宜用连等的写法,以免因等式中某一步发生错误而导致整个等式错误,即要先列分步方程,然后联立求解。要先列方程再代入数据,防止出现没有方程,只是关于一列数值的式子,使他人难以识别。

43 (3)描述出解题的关键环节。要用简明的文字或图示描述题目的研究对象、关键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宗旨是让他人看清楚你的思路。

44 对于较复杂的物理情景,可利用示意图大致表示出物理过程,有关物理量可在图中标出;列矢量方程时一般应先规定正方向;涉及势能时,如有必要应说明零势能面等等。

45 例:(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天津卷第23题)用伏安法测量电阻阻值R,并求出电阻率ρ。
给定电压表(内阻约为50kΩ)、电流表(内阻约为40Ω)、滑线变阻器、电源、电键、待测电阻(约为250Ω)及导线若干。 (1)画出测量R的电路图。

46 (2)图6中的6个点表示实验中测得的6组电流I、电压U的值,试写出根据此图求R值的步骤:

47 (3)待测电阻是一均匀材料制成的圆柱体,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测量其长度与直径,结果分别如图7、图8所示。由图可知其长度为 ,直径为 。
(4)由以上数据可求出ρ= 。(保留3位有效数字)

48

49

50

51 [思路点拨] 根据电压表内阻约为50kΩ,电流表内阻约为40Ω,待测电阻约为250Ω可判定出用电流表外接法测量误差较小。因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滑线变阻器的阻值范围均未给出,故滑线变阻器采用分压式和限流式皆可。根据U-I图象求R的值,应过实验中描绘的6个点作直线,让尽量多的点过该直线,舍弃个别点,其它点尽量靠近直线且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求该直线的斜率即可求得R的值。用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测量长度可以准确到0.02mm(游标的每一分度与主尺的最小分度相差0.02mm),由游标卡尺原理可读出圆柱体的长度和直径。由R=ρL/S,其中S=πd2/4(d为圆柱体的直径)可得出ρ=πR d2/4L,代入数据可求得ρ。

52 [规范解答] (1)如图9或10所示

53 (2)①作U-I直线,舍去左起第2点,其余5个点尽量靠近直线且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②求该直线的斜率K,则R=K。

54 (3)0.800cm, 0.194cm。 (4)8.46×10-2Ω•m (8.16×10-2~ 8.76×10-2Ω·m均为正确)。

55 [反思] 虽然该题不太难,但考生的得分率还是较低的。该题的第二问让学生作出图象,不少考生面对U—I图象中给出的6个点不知如何取舍,这暴露出学生对物理的基本实验方法掌握不到位(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写出根据图象求R的步骤时,部分考生语言表达不准确,叙述条理性差,这反映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还有很多考生不能准确读出游标卡尺读数,这表明他们没有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另外,该题的计算错误也比较严重。这些解题的基本问题要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

56 提高运算的一次成功率 计算不准确已成为考生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主观上排斥较复杂的运算,认为题目有思路就可以了,或由于平时用惯了计算器,造成考试时手算的准确率下降,计算失误增多(如果会解某题但计算不正确,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从成绩上来看“做不对”与“不会做”没有本质区别。高考是定时考试,对相当一部分考生来说时间比较紧张,用于全卷检查的时间很有限,更何况有部分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连题都做不完,那么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就更应该引起这部分考生的关注。

57 另外,计算结果往往是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的,要注意结果的完整性,避免出现漏答单位的现象。有些计算题的已知量用字母表示,所得结果为代数式,一般不写单位;如果题目中已知量的字母有单位,则所得结果也应带上相应的单位。在物理学习中,应重视基本的数学运算的训练,包括文字符号、数字、单位和近似计算等,平时应有控制地使用计算器,适当用心算和笔算。

58 典型的物理情景 物体的平衡;追击与相遇问题;惯性参考系与简单的相对运动;重力约等于引力,引力提供向心力;合外力提供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物体的运动由初速度和合外力共同决定;碰后粘为一体,动量守恒,出现机械能损失;共速出现极值;单摆与弹簧振子;波的产生与传播;分子运动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滑动变阻器的分压与限流接法;伏安法测电阻的内外接,表的选取;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电场与匀强磁场;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圆周的一部分与抛物线的一部分;变压器原理(漏磁、铜损、铁损);三相四线制与三相三线制;电磁振荡的电流变化;成像与光路控制;波动与粒子;光子能量与质能方程。

59 2000年(物理单科考试) 3.在高速公路的拐弯处,路面造得外高内低(汽车拐弯) 16.图1为示波器面板,图2为一信号源(示波器的使用) 17.有一医用氧气钢瓶(用克拉珀龙方程求解较快)

60 ※6.x射线管的构造和发光原理(全国教材中的内容)
19.图中是用电动砂轮打磨工件的装置(有轴平衡) ※6.x射线管的构造和发光原理(全国教材中的内容)

61 2001年考生答题中常见的问题(Ⅱ卷) 第28题(抽样难度值0.53)是用物理方法检测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是一个理化综合题,由于启普发生器是初中化学所学的内容,不少学生忘记了这部分内容,因而对该装置的工作原理不熟悉,特别是对于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不会用压强计的原理去分析该问题,而造成失误。

62 第29题(抽样难度值0.38 )是一道电学实验题。有些学生没有掌握电表选择的基本原理,不知道电流表A1的内阻远小于另外两个电流表,而量程又远大于另外两个电流表,是不适宜用该表与其它表配合使用的,而有的学生只考虑电流表A1量程大,使用安全,没有考虑到测量的精确度,使得电流表的选用出现错误。在电路连接中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有的电流表和电源的正负极接错;有的是串、并联接错;有的是滑动变阻器接错,其中不少考生不知道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的接线柱在什么地方,有的考生在导线中间连接,这反映出有的考生平时没有用过这些仪器,也反映出实验教学仍是某些学校的薄弱环节。

63 第30题(抽样难度值0.65)是一道理化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其中第一问是用质谱仪测量离子质量的问题,不少考生因为没掌握好动能定理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半径规律而出现错误。

64 第31题(抽样难度值0.26)考查了万有引力定律、质能方程和能量辐射等问题。考生出现的错误是:在第一问中有的把万有引力恒量G当作已知量进行运算;有的在数值运算中出了错误,反映出这些考生的运算能力较差。在第二问中,有的把质能方程写错了,也有的出现计算错误。在第三问中主要是在计算太阳辐射能量和地球接收能量的复杂计算中,考生搞不清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错误。

65 对试题的几点看法 1.个别试题要求过高 如选择题第20题是力矩平衡的问题,要求考生选轴分析问题(有轴平衡与力矩平衡)。第21题是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的转换问题。

66 2.个别试题表述不够严谨 如第30题中没有给出电量q ,而试题答案中却要求写出电量q,给考生答题造成误导。有的考生在运算结果中将电量q随意删去,也有的考生将电量q设定为1,影响了考生的得分。

67 再如第31题中由于很多考生已经记住了万有引力恒量G的数值,直接进行计算,因不符合评分标准的要求而丢分。

68 3.个别物理试题对数值计算要求过高 比如第31题的数值计算结果占8分,占本题总分的29%。第30题第(1)问公式计算结果占5分,占本问的36%,这对考查高中学生显得比重过大。

69 2002年考生答题中常见的问题(Ⅱ卷) 26题(蹦床)抽样难度值0.62。 主要错误:①漏掉重力,②搞错速度方向,③解题途径选择不正确等。 27题(电视机显像管)抽样难度值0.47。 主要错误:①磁场区域半径r与电子束圆周运动半径R混为一谈, ②几何关系不正确,③与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混淆等。

70 29题(求大气压强)抽样难度0.27。 (1)试验步骤抽样难度0.35。 主要错误:①漏测活塞及钩码框架质量M,(认为是计算活塞底面积S), ②文字叙述不清楚等。 (2)求大气压强抽样难度0.22。 主要错误:①由于漏测活塞及钩码框架质量M而连续丢分,②质量和重力相混淆,③符号和数字表示不清楚等。

71 30题(剪断绳比较机械能与电势能总和的变化)抽样难度0.077。
主要错误:①错将OB绳看作AB绳,②未注意题目补充说明的“不计带电小球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③OA绳竖直未加证明,④势能增加或减少混乱不清。(不排除物理题位置偏后,由于时间紧,从而读题仓促,造成语言表达不准确,思路不清晰等)。

72 对试题的几点看法 1.实验题未体现试验教材的特点 2002年的试题(验证玻意耳定律),试验教材中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良。试验修订本中无此分组实验,而此题所考查的方法为全国教材的学生分组试验。另外,考试说明中把该实验和另外两个不相关的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列为一个知识点,引起大家的一些误解。作为一个新情境固然可以,但是应该做些必要的说明,不然,会造成不公平。

73 2.在一些物理量的设计上使学生无所适从 如:29题属于字母运算,由于给出了Vm=10ml(试题未作出明确要求),学生用10ml替代Vm出现单位混乱。又如:27题中电子的质量、电量均未给出,考生误认为是未知量,造成解题障碍。

74 3. 考试说明、试验教材与考题有些冲突 如19题中三相交变电流中性线上的电流计算,试验教材中未涉及;20题是含有反电动势的电路电流分析; 30题中的电势能的变化量与电场力做功的定量关系教材中未涉及。对这些知识的考查必然使今后的复习加宽加高,增加学生的负担。

75 2003年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深入 如第19题要求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求出两个小球的质量之比。物体的平衡条件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正交分解法又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而此题的得分率只有0.55。

76 第21题要求利用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求出阴极材料的逸出功,解题过程需根据动能定理解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从反馈情况看,造成此题得分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和不能很好地理解电场力对光电子做负功,即不能由“当反向电压大于等于6.0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求出最大初动能,甚至有的学生没有掌握eV这个能量单位。

77 2. 学生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 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强 第22题是一道选择题,但得分率仅有0.33,主要因为有些学生不能通过阅读题目获得K—介子和π-介子都是带负电的基元电荷、π0介子不带电的信息。更有许多学生不能从图中获得K—介子和π-介子速度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反的信息。该题答题情况也反映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78 (2)实验能力不强 03年的实验题得分率也仅有0.35,该题的第(2)问要求学生作出图象,不少考生面对U—I图象中给出的6个点不知如何取舍,这暴露出学生对物理基本实验方法了解不多(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不强),还有很多考生不能准确读出游标卡尺读数,这表明他们没有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在第(2)问写出根据图象求R的步骤时,语言不准确,叙述条理性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79 (3)分析综合能力较差 03年物理卷,21、22、24、25、34这5道题,着重考察了分析综合能力,从反馈情况看,学生基本能较好的完成21、24题,而22、25、34题得分率均很低。

80 第25题是电磁感应问题,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揭示整个过程的物理情境,即不能正确分析金属杆的运动过程和运动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乙杆不动,有的学生即使分析出两杆皆运动,也没有正确求出整个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造成该题得分率只有0.23。

81 第34题考察的物理知识有:物体的受力分析、摩擦力方向的确定、直线运动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功能转化、动能定理及平均功率的定义等。能否准确地分析各个过程的情境是解题的关键环节。由于此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且是最后一题,有些考生感到时间紧,未能解到此题,得分率仅为0.07。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分析出题目所反映的物理情境,忽略了皮带与货物相对滑动过程中摩擦所产生的热量,不能找出N、L、T与v0之间的关系,运算出错及符号混乱。

8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热量不能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B.外界对物体做功, 物体的内能必定增加 C.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是因为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D.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 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83 激光散斑测速是一种崭新的测速技术, 它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 用二次曝光照相所获得的“散斑对”相当于双缝干涉实验中的双缝, 待测物体的速度v与二次曝光时间间隔的乘积等于双缝间距, 实验中可测得二次曝光时间间隔、双缝到屏之距离l以及相邻两条亮纹间距. 所用激光波长为λ, 则该实验确定物体速度的表达式是 (B) A B. C D.

84 将G改装成两量程电流表。 现有两种备选电路, 示于图上和图下。 图————为合理电路, 另一电路不合理的理由是——

85 上图为合理电路。下图电路在通电状态下, 更换量程会造成两分流电阻都未并联在表头两端, 以致流过表头的电流超过其满偏电流而损坏。

86 第一阶段:知识面要宁宽勿窄,复习要结合学生实际(高三课与高一、高二课不同),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同时注意控制复习难度。 (没学没问不称为学问,说破了就简单了)。
知识 能力 外显-内化----发现-解决问题

87 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雨后路面的油膜出现彩色条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B.太阳光斜射在铁栅栏上,地面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是光的干涉现象 C.在炎热夏天的柏油马路上,从远处看去,路面显得格外明亮光滑,就像用水淋过一样,这是光的偏振现象 D.对着发光的日光灯管,从与灯管平行的两铅笔的狭缝中看到的彩色条纹,这是光的衍射现象

88 (普朗克常量 h = 6.63×10-34J·s ,阿伏加德 罗常量 NA= 6.02×1023 mol-1) (D)
例:以下数量级或数值不正确的是 (普朗克常量 h = 6.63×10-34J·s ,阿伏加德 罗常量 NA= 6.02×1023 mol-1) (D) A.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为10-15m B.一个可见光光子的能量的数量级为10-19J C.氦原子的质量约为6.6×10-27kg D.在标准状态下,1cm3气体中的分子数约 为 2.7×1018

89 例:已知某个平面镜反射的光能量为入射光能量的80%.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反射光子数为入射光子数的80% B.每个反射光子的能量是入射光子能 量的80% C.反射光光速为入射光光速的80% D.平面镜折射的光能量为入射光能 量的20% (A)

90 A.ρ大于ρ0 B.ρ等于ρ0 C.ρ小于ρ0 D.不确定
例:一根匀质圆柱体,在地面上静止时测得其密度为ρ0。当圆柱体沿轴线方向以速度v =0.9c(c为光速)相对于地面作匀速运动时,相对地面上的观测者再计算其密度为ρ, 则ρ与ρ0的大小关系为(A) A.ρ大于ρ B.ρ等于ρ0 C.ρ小于ρ D.不确定

91 第二阶段:(1)回归课本,关注考试大纲,对照考试大纲回忆知识点。
(2)对新增加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发生变化的内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对一些模糊认识要及时澄清。 (4)结合自身实际,扩大自主学习的时空,从而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 (5)对重点内容要深入理解,采用不同方式如文字、公式、图表、比较、应用等,抓住其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92 有效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 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结构具有较知识点强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不仅要掌握与结构相关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发现、形成结构的方法及掌握和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物理有自己的结构群,把书本知识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使自己的认知主线是结构的逐步网络化。通过结构群的学习、内化,有助于在头脑中形成结构思维的方法。

93 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学习物理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物理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知识,显得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94 1.遗忘规律支配着每个人的知识保持,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同时知识组织程度也影响着从头脑中提取知识。所以,只有及时地复习、归纳,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物理知识、规律,提高学习能力。

95 2.构建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抽取骨架性的知识框图,以此作为学习或复习的导向系统。它也可以作为一个检索系统起作用,帮助学生组织好物理学知识,建立各部分知识点问的内在的相互联系,并让学生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归纳总结能力。

96 构建知识体系的另一个层面的操作方法,是列出物理学知识体系的要点、重点、主要概念、规律、实验等重要的知识线索,会使得物理学知识、规律的掌握变得更为容易,顺利构建知识体系。

97 3.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学习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及时地帮助他们排除影响学习的心理、思想上的障碍,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不让学习的困难和问题积累过多。困难和问题积累过多,不仅对后续教学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情绪,最终导致学习者失去主动性、积极性,知识信息难以输入、储存和提取。

98 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借鉴别人的成功学习方法,并能做到朱棣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 “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学好书本知识,那他永远也不会独立地思考。我们应该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懂?又是怎样弄懂的?如果一个问题不清楚,也要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不明白?同时进一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妨换一个角度来考虑。总之,问题的关键是你要学会问自己。”

99 抓规范(良好习惯,自觉意识);抓主干;抓综合;抓缺漏;抓落实(考后满分,一次成功率);抓提高(梳理,纠错,交流)。

100 2004年的《考试大纲》按内容分为十七个单元,共131个知识点,相对2003年的《考试说明》多出5个知识点。
《考试说明》与《考试大纲》有区别,大纲是考试的依据。 2004年的《考试大纲》按内容分为十七个单元,共131个知识点,相对2003年的《考试说明》多出5个知识点。 2003年《考试说明》与2002年相比,知识内容中将二十个单元合并为十七个单元, 知识点仍为126个。虽然知识点总数未变, 但考查的内容有所调整。

101 2004年与2003年比较 增加: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Ⅰ)光导纤维 (Ⅰ)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Ⅰ)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Ⅱ)衰变(Ⅰ) 在实验考察的说明中增加了“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删除:简谐振动中机械能守恒(Ⅰ) 波的反射和折射(Ⅰ)

102 变化 Ⅰ级→Ⅱ:级变压器原理。变压器的电压比和电流比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Ⅱ级→Ⅰ级: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宇宙速度。气体的状态和状态参量,热力学温度。常用的电容器。 其他:03年的“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04年改为“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注: “磁通量”不是新增加的, 03年位于其它知识点中)。03年的“电磁场;电磁波; 电磁波的波速”。04年改为“电磁场;电磁波;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和波速”。03年的“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常见的应用”。04年改为“光的干涉现象;双缝干涉;薄膜干涉”。03年的“核反应堆;核电站;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04年改为“重核的裂变;链式反应;核反应堆。”

103 2003年与2002年比较 增加: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超声波及其应用;多普勒效应;热力学第二定律;绝对零度不可达到;地磁场;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收;电视、雷达;光的衍射;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光的偏振现象;氢原子的电子云;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实验: 探究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104 删除:力矩;力矩平衡;惯性系;驻波;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理想气体的等温、等容和等压过程;P—V图、P—T图、V—T图;气体定律的微观解释;电场中的导体;静电感应现象;静电平衡;导体内部的电场等于零;导体是个等势体;自感系数;三相交流电;三相四线制;振荡电路;电磁振荡;LC电路产生;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光电管及其应用;玻尔模型;能级的概念;质子的发现;中子的发现。 实验: 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验证玻—马定律实验;研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实验;测定凸透镜焦距。

105 变化:02年的“欧姆表”, 03年的说法为“多用电表”02年的“实验: 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03年改为“实验: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06 (1)学会自己审题。要注意题型的变化,学习过程中不要怕犯错误,关键是通过错误找出应注意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

107 例:画图并简要说明,带电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作下述运动的物理情景
(1)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曲线(类似平抛)运动 (3)匀速圆周运动

108 (1)带电粒子沿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 (2)带电粒子垂直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 (3)在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带负电粒子以正点电荷为圆心运动

109 例:A、B两小球之间用长是6m的轻细线连接,将A、B两球相隔0. 8s先后从同一点以4
例:A、B两小球之间用长是6m的轻细线连接,将A、B两球相隔0.8s先后从同一点以4.5m/s的相同初速度水平抛出,则在A球抛出几秒后,A、B两球的连线被拉直(g=10m/s2)。

110 该题由于两球间有细线相连,初步感觉是无从下手,但经分析后就会发现此题关键是A球抛出多长时间,A、B两球间距6m。结合平抛知识可知B球抛出后,两球水平间距3.6m,竖直间距逐渐增大,当增加到4.8m时,两球间距6m,即可认为线被拉直,解得t=1s。

111 (2)通过一个例题解决一连串的问题。特别要注意题目的功能和可扩展性。(已知---知识、方法、思维、路径---未知)

112 例:如图所示,A、B是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完全相同的两块长木板,A的左端和B的右端相接触,两板的质量皆为M =2. 0 kg,长度皆为l =1
例:如图所示,A、B是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完全相同的两块长木板,A的左端和B的右端相接触,两板的质量皆为M =2.0 kg,长度皆为l =1.0 m。C是一质量为m =1.0 kg的小物块(可看成质点),现给C一初速度v0=1.5 m/s,使它从B板的最左端开始向右滑动。已知地面是光滑的,而C与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μ=0.10。求最后A、B、C各以多大的速度作匀速运动。g取10 m/s2。通过该题的求解,在教学中你想对学生再说明些什么?

113

114 先假设小物块C在木板B上移动x距离后,停在B上。这时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由动量守恒得
在此过程中,木板B的位移为s,小木块C的位移为s+x,由功能关系得

115 联立解得 代入数值得 x=0.9m x比B板的长度l短.这说明小物块C会停在B板上,即最后A、B、C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运动。由动量守恒解得V=0.3 m/s

116 (3)平时练习要造成“正规考场”的气氛。要定时定量,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4)对同一类型的错误和问题要归纳整理,使自己明白错误的根源。对于错误多的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讨论。过一段时间再动手做一遍。

117 例:如图所示,质量可以不计的弹簧与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木块相连,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o,沿着两个木块连线方向、射入质量为m1的木块并停留在其中,在弹簧被压缩时,可能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多大? m1 v0 m m2

118 从子弹射入木块m1到相对木块m1静止,这段过程时间极短,木块m1移动的距离很小,因此弹簧的弹力比子弹打击木块的力小得多,可以认为子弹和木块m1组成的系统动量近似守恒(木块m1移动的距离可忽略)。设刚打击完时子弹与木块m1的共同速度为v1

119 子弹射入木块m1中,构成一个整体m+m1。随着弹簧被压缩, m+m1的速度逐渐减小(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减速运动),m2的速度逐渐增大(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当m+m1与m2的速度相等(设为v)时,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为Ep)。

120 在弹簧被压缩的过程中, m+m1、m2及弹簧组成一个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的系统。
(m+m1)v1=(m+m1+m2)v

12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验)

122 要注意积累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以这些实践经验为依托,对学好物理会有很大的帮助。对每个物理规律要尽量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实际情景,并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123 例: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410N,两端分别固定在阳台上等高的两点,两点间的距离为4m,两点间的绳长为4
例: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410N,两端分别固定在阳台上等高的两点,两点间的距离为4m,两点间的绳长为4.1m。用它来晾晒衣物(衣物的挂钩与绳间的摩擦忽略不计),问所挂衣物的最大重量不能超过多少?从承受衣物的重量角度来看,晾衣绳是长些好还是短些好?实用中,一般情况是把晾衣绳水平绷直,这是为什么?

124 所挂衣物的最大重量不能超过180N。从承受衣物的重量角度来看,晾衣绳应该长些好。实用中,阳台的高度是确定的,绳越长衣物越容易着地。加之采光的需要和人操作的方便等因素(如衣物尽量分散开,减小摆动等),一般都是把晾衣绳水平绷直。这样做,虽然使绳能承受衣物的最大重量减小了,但绳子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能承受较大拉力的绳子。

125 已知沿平直公路设置的电线杆任意相邻两根间的距离为L,设你乘坐的汽车正在做匀加速运动(车速未知),只要你有停(秒)表就能测出汽车的加速度。怎样测?写出测得的加速度的表达式。如让你选择测量器材,该怎样测?能想出几种办法?

126 只要用停表测出汽车经过任意3根相邻的电线杆所需的两段时间t1和t2,即可求出加速度(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量角器:偏角;直尺:放手运动(水平匀加,竖直自由落体)可以让学生试试,潜力很大。

127 例:假如操场上一个足球和一个铅球以相同的速率向人迎面飞来,如果只能躲开其中一个球,人的“本能”是躲开铅球,请你分析其中的物理道理。

128 铅球质量大,砸在人身上动量变化大,由动量定理可知对人的冲量大;作用时间短,对人的作用力大;作用面积小,对人的压强大;压强大,对人造成伤害。

129 例:房间内有一张长方形桌子,桌子上放有一块秒表,一卷细线,一架天平和钩码,白纸和笔。你有什么方法只利用上述物品能较准确地测出桌面的面积?说明你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130 原理:在振幅较小时,由单摆周期公式,分别求出长和宽,即可计算桌面的面积。
测量方法:(用细线)以桌子长度(宽度)为摆长,利用钩码做成一单摆,用秒表测出单摆的周期,计算摆长。

131 例:在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中,为测量已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两极间的电势差,要用静电计;能用磁电式电压表吗?为什么?

132 不能,磁电式电压表会把电容器放电。

133 例:在离一条通有100A的输电线正下方5m处,该直线电流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4. 0×10-6T
例:在离一条通有100A的输电线正下方5m处,该直线电流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1=4.0×10-6T ,若在该处使用罗盘(指南针),试分析对罗盘的读数(指向)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已知在该处地磁场磁感应强度的水平分量为B2=2.0×10-5T

134 解析:设B1与B2间的夹角为α, 则罗盘读数偏离正确指向
对罗盘读数的最大影响是偏离正确指向

135 例:在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学生分组实验中,估测的是油酸分子的大小,其中一个环节的做法正确的是 (C)
A.把一滴用酒精稀释过的油酸直接滴在(浅盘里)水面上 B.把一滴纯油酸滴在(浅盘里)均匀地撒有痱子粉的水面上 C.把一滴用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在(浅盘里)均匀地撒有痱子粉的水面上 D.把多滴用酒精稀释过的油酸滴在(浅盘里)均匀地撒有痱子粉的水面上

136 例:以下哪个物理定律或物理理论是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的 (B)
A.牛顿第一定律 B.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C.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D.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137 取一根较长的软绳,用手握住绳的一端,拉平后(另一端固定且不考虑该端的反射)
  ①向上抖动一次,可以看到在绳上形成一个凸起状态,并向另一端传去   ②向上抖动一次,可以看到在绳上形成一个凹下状态,并向另一端传去

138 ③向下抖动一次,可以看到在绳上形成一个凸起状态,并向另一端传去
  ④持续地上下抖动,可以看到有一列凸凹相间的状态向另一端传去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②③④ B.①④ C.只有④ D.只有①

139 例: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在完成预定任务后,飞船于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安全着陆,飞船共绕地球飞行14圈。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良好,航天员出舱以后,又乘飞机在9时51分到达北京西郊机场,我国载人航天圆满成功。

140 (1)飞船的名称是什么?航天员是谁(姓名)?
(2)飞船返回舱利用降落伞系统和缓冲发动机进一步降低着陆阶段的下降速度。为防止地面气流通过降落伞拖动已着陆的返回舱,在着陆前几秒种,必须自动割断伞绳,使返回舱在缓冲发动机工作下平稳着陆,割断伞绳后,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 (填“遵守”或“不遵守”)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计空气阻力),其原因是 。

141 (3)飞船在运行期间,成功地实施了数百个动作,包括从椭圆轨道变换成圆轨道等。假如把飞船从发射到着陆的整个过程的运动都当作圆周运动来处理,试写出飞船离地面的平均高度的表达式(用飞船飞行时间t,绕地球飞行圈数N,地球半径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来表示)。若已知地球半径R=6.4×106m,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试粗略计算出飞船离地面的平均高度(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42 解析:(1)神舟五号, 杨利伟。 (2)不遵守,缓冲发动机做功。

143 (3)设飞船飞行时间为t,绕地球飞行的圈数为N,周期为T,飞船的质量为m,离地面的平均高度为h,地球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则有

144 联立解得 由题给数据可知t=7.7×104s, N=14圈, R=6.4×106m,g=9.8m/s2 代入解得: h=3×105m

145 设计型实验的设计原则 科学性:实验方案所依据的原理应当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安全性:实验方案的实施安全可靠,不会对仪器及人身造成危害。
方便性:实验应当便于操作、读数及进行数据处理 准确性:要求能尽量减小实验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146 设计思路 实验要求 (设计) 可能方案 (选择)可行方案
实验要求 (设计) 可能方案 (选择)可行方案 根据实验目的的要求,广泛联系和运用已学的知识与方法,初步设计并提出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再按照可靠、简便、精确等原则,同时结合实际提供的条件,从中选择并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

147 掌握方法 培养能力

148 要在头脑中建立起分析物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如求功)和一些常用的方法,如守恒法、模型法、等效法、类比法、虚拟法(假设法)、图象法、近似法、具体与抽象转换的方法等等。

149 要重视物理思维含量高、方法通用性强、模型典型化的基本问题的练习。要形成解题的基本思维程序:

150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想象情景,建立模型(3)分析过程,画出草图(4)寻找规律,列出方程(5)推导结果,讨论意义

151 例:一带电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先后经过电场中不重合的a、b、c、d四点。已知φa=10V, φb=20V, φc=15V, φd=10V。由此可以判定( )

152 作两点类比(1)物体斜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2)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正如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受着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力作用的。这样的运动,按照力学,一般应该是椭圆轨道的运动(圆形轨道运动只是椭圆运动的特殊情况)。由类比可知:此题应选BC。

153 例:一质点在平衡位置O附近做简谐运动,从它经过平衡位置起开始计时,经0. 13s质点第一次通过M点,再经0
例:一质点在平衡位置O附近做简谐运动,从它经过平衡位置起开始计时,经0.13s质点第一次通过M点,再经0.1s第二次通过M点,则质点振动周期的可能值为多大?

154 [分析]将物理过程模型化,画出具体的图景如图1所示。设质点从平衡位置O向右运动到M点,那么质点从O到M运动时间为0
[分析]将物理过程模型化,画出具体的图景如图1所示。设质点从平衡位置O向右运动到M点,那么质点从O到M运动时间为0.13s,再由M经最右端A返回M经历时间为0.1s;如图2所示。 另有一种可能就是M点在O点左方,如图3所示,质点由O点经最右方A点后向左经过O点到达M点历时0.13s,再由M向左经最左端A′点返回M历时0.1s。 根据以上分析,质点振动周期共存在两种可能性。

155 解析: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O→M→A历时0.18s,根据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得到T1=4×0.18=0.72s。
另一种可能如图3所示,由O→A→M历时t1=0.13s,由M→A′历时t2=0.05s。设M→O历时t,则4(t+t2)=t1+2t2+t。 解得t=0.01s,则T2=4(t+t2)=0.24s。 所以周期的可能值为0.72s和0.24s。

156 培养能力,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两点最重要:一个是能否提出独特的问题,并知道从哪儿去寻找答案;另一个是能否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去进行新的创造。

157 例:(双光子吸收问题)用功率P0=1. 0×102W的点光源,垂直照射离光源r=3. 0m处的某块金属薄片。已知光源发出的是波长λ=0
例:(双光子吸收问题)用功率P0=1.0×102W的点光源,垂直照射离光源r=3.0m处的某块金属薄片。已知光源发出的是波长λ=0.60μm的单色光,试计算: (1)每秒钟打在金属板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光子数; (2)若取该金属原子半径r1=1.0×10-10m,则金属表面上每个原子平均需隔多长时间才能接收到一个光子。

158 [分析](1)先求出每个光子的能量,再求出每秒打在金属板每平方厘米的光能,则所求每秒钟打在金属板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光子数为2.7×1014个

159 (2)先求每个原子的截面积,把金属板看成由原子密集排列而成,设每个原子平均Δt时间接收到一个光子,求得Δt ≈12s。即金属表面上每个原子平均需隔12s才能接受到一个光子。

160 例: 在野外施工中,需要使质量m=4. 20kg的铝合金构件升温。除了保温瓶中尚存有温度t=90. 0℃的1
例: 在野外施工中,需要使质量m=4.20kg的铝合金构件升温。除了保温瓶中尚存有温度t=90.0℃的1.20kg的热水外,无其他热源。试提出一个操作方案,能利用这些热水使构件从温度t0=10.0 ℃ 升温到66.0 ℃以上(含66.0 ℃ ),并通过计算验证你的方案。已知铝合金的比热容c=0.880×103 J ·(kg·℃)-1 ,水的比热容c0= 4.20×103 J ·(kg·℃)-1 ,不计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

161 设计操作方案:(1)将保温瓶中的水分若干次倒到构件上;(2)倒在构件上的水与构件达到热平衡后,把与构件接触的水倒掉。计算验证方案:(1)通过计算求出构件的最终温度不低于66.0 ℃ ;(2)使用的热水总量不超过1.20kg。假设将1.20kg热水分5次平均倒出来,计算结果为: 倒水次数/次 1 2 3 4 5 平衡温度/℃ 27.1 40.6 51.2 59.5 66.0

162 例:在电场中将电量为4×10-6C的正电荷从A点移到M点,电场力做负功8×10-4J,若把电荷从A点移到N点,电场力做正功4×10-4J,求M、N两点间的电势差。

163 分析这个题目的方法很多,如采用抽象的方法, 利用公式Uab=Wab/q代入正负号直接求出。还可把问题具体化,通过一个具体的物理图景帮助求解,画出一条电场线如图所示。

164 因移动正电荷从A到M电场力做负功,所以M在A点的左方;从A到N电场力做正功,所以N在A点的右方。由公式分别求出M、A和A、N间的电势差,即可求出M、N两点间的电势差为300V。

165 (注意A、M、N未必在一条电场线上,但用上述方法不会影响结论的正确性)。建立这样的物理图景比抽象的套用公式求解更容易理解,但用抽象的方法更严密,若把二者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166 例:如图所示,在长为l=1. 0m、质量为mB=30. 0kg的车厢B内的右壁处,放一质量mA=20
例:如图所示,在长为l=1.0m、质量为mB=30.0kg的车厢B内的右壁处,放一质量mA=20.0kg的小物块A(可视为质点),向右的水平拉力F=120.0N作用于车厢,使之从静止开始运动。车厢B在最初2.0s内移动的距离s=5.0m,且在这段时间内小物块未与车厢壁发生过碰撞。

167 假设车厢与地面间的摩擦忽略不计,小物块与车厢壁之间的碰撞无机械能损失。求车厢开始运动后2.8s时,车厢与小物块的速度。
A B F

168 (1)讨论自B开始运动到t0=2.0s时间内B与A的运动。
根据题意,在2s内,A未与B发生过碰撞,因此不论A与B之间是否有相对运动,不论A与B之间是否有摩擦,B总是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B的加速度为aB ,解得aB =2.5 m/s2

169 如果A、B之间无摩擦,则在B向右移动1m距离的过程中,A应保持静止状态,接着B的车厢左壁必与A发生碰撞,这不合题意。如果A、B之间无相对运动(即两者之间的摩擦力足以使A与B有一样的加速度),则B的加速度为2.4m/s2

170 由此可见,A、B之间既有相对运动又存在摩擦力作用。
这与aB =2.5 m/s2矛盾。 由此可见,A、B之间既有相对运动又存在摩擦力作用。 以Ff表示A、B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作用于B的摩擦力向左,作用于A的摩擦力向右,解得 aA =2.25 m/s2

171 (2)讨论B的左壁与A在2.8s内是否发生碰撞 由于B向右的速度将大于A的速度,故A与B的左壁间的距离将减小。设自静止开始,经过时间t1,B的左壁刚要与A发生碰撞,这时,B向右运动的路程与A向右运动的路程之差正好等于车长l。解得t1 =2.83s 。由此可见,在2.8s时小物块与车厢壁未发生碰撞

172 vA = aAt=2.25×2.8m/s=6.3m/s vB = aBt=2.5×2.8m/s=7.0m/s 即所求车厢的速度为7.0m/s

173 例:要使一颗人造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能覆盖赤道上东经75. 0°到东经135
例:要使一颗人造地球通讯卫星(同步卫星)能覆盖赤道上东经75.0°到东经135.0°之间的区域,则卫星应定位在哪个经度范围内的上空?地球半径R0 = 6.37×106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 9. 80m/s2。

174 如图所示,圆为地球赤道,S为卫星所在处,用R表示卫星运动轨道的半径.由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和卫星周期T(亦即地球自转周期)可得
q R R0 O S 式中M为地球质量,G为引力常量,m为卫星质量.

175 另有 q R R0 O S 由图可知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

176 取T = 23小时56分4秒(或近似取T = 24小时),代入数值,可得
θ=81.3° 由此可知,卫星的定位范围在东经135.0°- 81.3°= 53.7°到75.0°+ 81.3°=156.3°之间的上空。

177 例: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宽L= 0
例: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宽L= 0.4 m,最左端用金属线连通,均匀变化的磁场垂直穿过导轨所确定的水平面,方向如图甲,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规律如图乙,金属棒ab的电阻为0.8 Ω,从t =0开始金属棒在水平力的作用下从导轨最左端以v =1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其它电阻不计。求: (1)1 s末回路的电动势; (2)1 s末外力的瞬时功率。

178

179 (1)由于金属棒ab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动势为E1,假设金属棒此时不动,由于磁感应强度的变化产生的电动势为E2,则1s末回路的电动势E=E1+E2=BLv+Lvt·△B/△t ,代入数值得E=1.6 V
(2)外力F与安培力始终相等,即F=BIL 1s末外力的瞬时功率为P=Fv=BILv,其中I=E/R,解得P=1.6 W

180 谢谢大家 2005年2月


Download ppt "2005年高考 物理教学建议."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