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課程理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課程理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課程理論

2 構成教學活動的要素 課程 教/學 評量

3 課程與教學的關係(1) 二元模式:二者各自發展,互不影響 連結模式:二者結合在一起,地位平等,但若分離,則對各自均有傷害 課程 教學 課程

4 課程與教學的關係(2) 同心模式:二者相互依存,但有階層係,一者為另一者之次級系統。 循環模式:二者雖分開,但有回饋循環關係。 課程 教學

5 課程與教學的關係(3) 結論 二者雖有關,但不相同 二者存有相依存的連結關係 二者雖可以分關進行分析與研究,但無法各在孤立的運作。

6 課程的概念 Curriculum約於1820年開始使用
第一本專著則出現於1919由美國人,F. Bobbitt所著之《Curriculum》 Curriculum源自拉丁字currere意指奔跑、跑馬場之意,引申為「學習的進程」,意引透過一連串的安排,以達到學習目標。

7 教材 教材(subject matter) 從教學的基本形式來看 從知識的承載體來看 -教育概念分析導論
某人教某事(物)給某人(某人教某人某事) 某事(物)即教材 從知識的承載體來看 教材即媒介

8 教材 -教育概念分析導論 教師所進行與教材有關的工作 依班級情形選擇教材 組織教材使之連貫 評量學生是否學得教材的內容

9 教材的幾種既念 教材為實在之物: 教材為傳統學科的內容: 教材為知識與技能: 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提及的事物:課本 忽略了抽象性
國語:說話、讀書、作文、寫字 數學:加、減、乘、除 無法為新學科留下餘地 教材為知識與技能: 事實(knowing that)、技能(knowing how)

10 課程的概念意義 課程即科目、教材: 課程即經驗: 課程即有計畫的學習機會: 課程即目標、目的成果: 課程即研究假設:

11 課程的豐富內涵(1) Goodlad課程的層次4 1.理念課程(ideal curriculum)
2.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 3.知覺課程(perceived curriculum) 4.運作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 5.經驗課程(experienced curriculum)

12 課程的豐富內涵(2) 課程的轉化 理念課程 正式課程 知覺課程 運作課程 經驗課程

13 課程的豐富內涵(4) 課程的結構1 1.顯著課程 a.正式課程:排有授課時間表的學習活動,例如國文、數學,另有空白課程(彈性課程)
b.非正式課程:未列於課表多屬自願參加的活動,又稱課外活動。 2.潛在課程:未經有意識規劃,但仍發生教育意義者 3.懸缺課程(空無課程) 正式課程 非正式課程 潛在課程 空白課程 懸缺課程

14 課程的結構2 校內課程 校外課程 校外課程 校內課程

15 課程設計

16 課程設計的模式 目標模式 歷程(過程)模式 情境模式

17 課程設計的模式 –目標模式 壹、目標模式:課程即目標、科技主義、由上向上的發展 課程設計的重要問題 1.應達成那些目標?
2.要提供那些學習經驗? 3.如何組織? 4.如何評鑑?

18 泰勒模式

19 課程設計的模式-目標模式 原理:直線式模式、科學模式 目標模式的本質 具體目標:學生將來所要表現的具體行為,是一種可欲的目標。

20 目標的來源:三種來源、二個過濾網、二個目標敘寫層面
教材 暫時目標 來源 社會 學習者 哲學 濾網 心理學 精確目標 選擇教育經驗 評鑑

21 目標模式的課程設計 目標的來源 學習者的研究 當代社會生活的研究 學科專家的建議 目標的選擇:教育哲學、學習理論

22 歷程(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 強調教育的方式與教學過程,而不是教育內容,且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
並未預先確定具體的教育目標,且未硬性規定學生學習的行為結果,而是從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開始。 歷程模式的起源:盧梭、進步主義、布魯納(J.S.Bruner) 「教育是一種成功的知識引導與智慧的啟發,因此,學生的學習行為是無法加以事前精密的預測。」95

23 歷程模式課程設計原則 設計程序的五個邏輯前提 課堂中,師生應處理具爭議性的問題 教師採中立立場,不應鼓吹自己的立場。
應是討論的探究,而非注入的教導。 尊重意見分歧,而非強求共識。 教師是引導者,承擔維護學習品質的責任。

24 歷程模式之爭議 歷程模式仍允許有限度運用目標模式 如何針對不同的學習需要作出取捨?如何在不同學生的興趣間作選擇?
教師素質要求較高。---防不良教師設計 過於強調價值多元,易流於價值虛無主義或相對主義。

25 情境模式的課程設計 以個別學校及其教師做為課程發展的焦點,即「學校本位課程」 從文化選擇的角度來詮釋課程,並進而從事課程設計 。

26 情境模式的課程設計 史克北(M.Skilbeck)情境分析模式
將課程設計與發展置於社會文化架構中,學校教師藉由提供學生瞭解社會文化價值、詮釋架構和符號系統的機會,改良及轉變其經驗。 五項構成要素 1.分析情境:外在因素、內在因素 2.擬定目標:自情境分析中衍生,而非孤立於情境 3.設計教與學的課程方案: 4.詮釋及實施課程方案: 5.評估及評鑑:

27 情境模式的課程設計 羅通(D.Lawton)文化分析模式: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應該透過教育將文化的重要部分傳遞給下一代,因此,要適當的選擇文化中的重要價值部分做為學校課程。 課程設計階段與過程:決定文化常項、決定文化變項、知識和經驗分類、理論參照、形成目標 課程不利於中下階層的學生,太重視社會需求,忽略學生個人興趣。

28 解放模式的課程設計 代表人物:巴西成人教育學者Freire 1.課程目標:激發及維持人民的批判意識。 2.教育是一種對話,不是積存。
3.教師的工作在提出問題,將社會問題陳顯出來。 4.課程內容自人民的生活中取材。

29 解放模式的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步驟 1.課程小組共同發展創生主題(generative themes)
2.社區民眾參與討論,顯示人民受壓迫的情形。 3.形成主題研究圈(thematic investigation circle),以不同觀點相互挑戰。 4.之後組成科際小組發展教材。 5.以問問題的方式進行教材,讓人民自行察覺問題所在,稱為「喚醒意識」。


Download ppt "課程理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