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女性作家專題研究- 鍾梅音 指導教授:鄭定國 執行TA:簡珮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女性作家專題研究- 鍾梅音 指導教授:鄭定國 執行TA:簡珮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女性作家專題研究- 鍾梅音 指導教授:鄭定國 執行TA:簡珮如

2 前言 戰後遷台女作家群,一方面背負著中國大陸的生活經驗,一方面又 必須面對台灣的陌生環境。她們的女性特質,使她們較男性作家實 際的在「身邊瑣事、柴米油鹽」中與陌生環境奮戰。她們的「母性」 角色未曾修改,因此她們創造出來的散文,生命感與在地感就特別 濃厚,雖然這種在地情感的傳達較男性文人相比,是「隱性的」、 「隱微的」。 女性作者的努力營造,可能並未意識到她們追求的方向已漸漸與文 藝政策脫離,因此五0年代女性作家及作品,在台灣當代文學史上 通常僅僅淪為反共文學的附庸,因此受到「閨秀」、「柔弱」、 「蒼白」、「瑣碎」、「格局太小」、「脫離現實」等種種的誤解, 使得五0年代女性散文從未得到正確的定位。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無意識的書寫,才使得女性散文能夠在男性思維 之外另闢新的美感。 參考:李瑞騰主編《霜後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 頁 ,385,415

3 註3 註1 註2

4 鍾梅音(後)與畫家孫多慈 ,註4 註5

5 註6 註8 註7

6 註9 註10

7 註11 註12

8 註13 註14

9 作家生平 求學之路 鍾梅音,1922年12月28生於北平,父親是福建上杭人。鍾父為西南 長官公署軍法處長,頗富文采,著有《虛園詩存》。鍾梅音的外祖, 邱澥山,別號潛蘆主人,是南社詩友。在兩位長輩的薰陶之下,沒 有接受完整大學教育的鍾梅音依然奠定了良好的寫作及藝術根柢。 三歲時,一場小感冒卻因誤診而轉為支氣管炎,最後成了終生所苦 的喘病,身體不好的鍾梅音就學時輟時續,因此雖然考上貴族化的 南京私立中華女子學校,父母卻不願意讓她念,堅持讓她就讀市立 漢西門小學。 小學畢業後,鍾梅音以南京市會考第二名的資格保送中央大學實驗 中學,但因身體狀況不佳,只好休學。隨後發生七七事變,全家離 開南京避難,鍾梅音隨堂兄遷居漢口,並考上湖北藝專,卻因武漢 大撤退而未能進入湖北藝專就讀,再避難廣西。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

10 作家生平 求學之路 1939年鍾梅音考上廣西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系,雖然不是她的興趣所 在,但仍是按父親的期望選擇法律系,在這段期間,她認識了任職 於第五軍的工程師余伯祺,兩人旋即訂婚,於1942年結婚,定居於 雲南,在求學之路上,鍾梅音始終沒有拿到學位。 文學之路 1948年鍾梅音舉家遷往台灣,定居蘇澳,來到蘇澳以後,鍾梅音開 始寫作,1949年於《中央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散文〈雞的故事〉, 並於隔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冷泉心影》,收錄約三十篇散文,內 容以懷鄉憶舊、鄉居閒情、家庭生活為主,是雋雅怡人的小品文。 當時的文藝界,因為鍾梅音、林海音的大名時常並見於副刊,因此 人稱「二音」。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 陳紀瀅〈憶梅音〉傳記文學 44卷 第3期

11 作家生平 文學之路 1956年她主編《婦友》月刊,做事認真的鍾梅音一向認文不認人, 堅持刊登好文章,而不是只刊登有名氣的作家的文章。
來台後的鍾梅音開始學畫,晚年還曾在加州洛杉磯藝術學院舉行過 個人畫展。 1958年她受青年寫作協會的邀請到金門勞軍,恰巧遇上823砲戰再 度開火,回台後便將此行的經驗寫成「金門頌」混聲大合唱曲的歌 詞,隔年訪馬祖,與俞南屏合寫「不朽的八二三」合唱曲歌詞。 1963年她主持台視藝文夜談,是第一位主持電視節目的女作家,至 此她已有《母親的憶念》、《海濱隨筆》、《小樓聽雨集》、《塞 上行》…等七部散文作品問世,及一部短篇小說集《遲開的茉莉》。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04

12 作家生平 旅遊文學的先鋒 1964年6月,鍾梅音隨丈夫業務訪查出國,歷時八十天,足跡遍及歐、 亞、日、美等13個國家,25個城市,堪稱當時少見的環球旅行壯舉。 回台後她將旅遊的見聞寫成遊記,先在《中央日報》副刊連載,後集 結成書出版《海天遊蹤》二冊,受到熱烈的迴響,共再版了16次,被 譽為「最完美的遊記」。並獲得1966年嘉新文藝著作獎。 鍾梅音創作力旺盛,絲毫不因喘病而放棄她創作的理念,集結專欄文 章與藝術欣賞等四十篇文章出版《摘星文選》,後又出版《我只追求 一個圓》。 1968年出版由女兒日記改編而成的兒童文學《我從白象王國來》, 因丈夫工作關係,1969年移居泰國曼谷,仍然持續的寫作,並將中 央副刊專欄「蘭苑隨筆」集結出版。後又移民新加坡,並重遊歐、美, 將兩個月的旅遊感想出版《旅人的故事》,1977年移民美國洛杉磯。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

13 作家生平 鍾梅音一生與喘病奮鬥,1979年不幸罹患巴金森症,行動逐漸遲緩。 1980年出版第19本散文集《天堂歲月》,此書序言〈裹傷而戰〉足 見鍾梅音對文學的執著以及與病魔抗爭的勇氣。1982年因病情惡化 回台大醫院接受治療,年底因想念家人又返回美國,隔年又返台治療, 並住進在醫院相識的特別護士樓美美家中,此時的鍾梅音已無法提筆 寫字,說話也漸趨無力,但仍以口述完成〈何處是歸程〉一文,發表 於美國《世界日報》,這是她最後的一篇散文。 一生與病魔抗爭的她發揮「病吾病以及人之病」的精神,由先生代為 籌建慈光療養中心。 1984年鍾梅音病逝林口長庚醫院,享壽63歲。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

14 大事年表 1922年12月28日出生於北平,父親鍾之琪為福建上杭人。
1924年 3歲,因為感冒被中醫所誤,轉為支氣管炎,最後成為終 生所苦的喘病。 1928年 7歲,移居南京。 1933年 12歲,唸完南京北區漢西門初小,在小舅舅鼓勵之下, 以同等學歷考取南京秦淮區基督教中華女中第三名。 1935年 14歲,完成漢西門小學高小,通過期考、會考,並榮獲 南京市八名獎學金之一,保送國立中央大學實驗中學,但只唸了 不到一學期。 1937年 16歲,考入五年制湖北藝專。 1938年 17歲,隨堂兄遷居漢口。因武漢大撤退未能進入湖北藝 專就讀再避難廣西。 1939年 18歲,入廣西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系。冬天,與余伯祺先 生(江蘇宜興人)認識、訂婚。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09

15 大事年表 1942年 21歲,元旦,與余伯祺先生結婚,定居雲南省祥雲。 1943年 22歲,6月,於廣西桂林生長子占正。
1942年 21歲,元旦,與余伯祺先生結婚,定居雲南省祥雲。 1943年 22歲,6月,於廣西桂林生長子占正。 1945年 24歲,12月25首次回上海婆家。 1946年 25歲,12月,任職善後救濟復員會中文秘書。 1947年 26歲,秋天,生長女令怡。 1948年 27歲,3月1日,隨夫婿攜長子抵達臺灣基隆,定居基隆。 1949年 28歲,3月,因丈夫出任台肥公司蘇澳廠長,遷居宜蘭 縣蘇澳鎮,並開始寫作。6月,發表第一篇散文〈雞的故事〉於 台北《中央日報》婦女週刊。 1951年 30歲,7月,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冷泉心影》。 1952年 31歲,10月31日起,使用筆名小芙、音,在《中央日報》 撰寫「每週漫談」。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09

16 大事年表 1953年 32歲,春天,定期赴台北隨孫多慈教授習畫。9月,應 羅家倫先生之邀,畫秋瑾巨像。
1953年 32歲,春天,定期赴台北隨孫多慈教授習畫。9月,應 羅家倫先生之邀,畫秋瑾巨像。 1954年 33歲,11月,出版第二本散文集《母親的憶念》,第三 本散文集《海濱隨筆》。 1955年 34歲,4月,遷居台北。6月,生次女令恬(暱稱小白羊)。 1956年 35歲,4月主編《婦友月刊》(至1957年11月)。 1957年 36歲,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遲開的茉莉》。 1958年 37歲,6月,出版第四本散文集《小樓聽雨集》。10月 19日,應青年寫作協會邀請訪問金門。時值823砲戰後再度開火, 此行經驗寫成「金門頌」混聲大合唱曲的歌詞。 1959年 38歲,6月12日,隨中國文藝協會馬祖訪問團,訪問馬 祖。遷居高雄。與俞南屏先生合寫「不朽的八二三」合唱曲歌詞。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

17 大事年表 1961年 40歲,遷回台北。 1963年 42歲,8月17、18日,金門二度行,隨國軍示範樂隊, 以「金門頌」作詞人身份前往。9月,主持臺灣電視公司的「藝 文夜談」,是第一位主持電視節目的女作家,時間長達半年。 1964年 43歲,2月,出版第五本散文集《塞上行》。3月,交卸 「藝文夜談」主持棒。4月,出版第六本散文集《十月小陽春》。 6月24日,隨夫婿業務旅行出國,至9月2日歸來,湊巧環遊世界 八十天。 1966年 45歲,4月,自費出版第七本散文集,即她的環球遊記 《海天遊蹤》。6月,《海天遊蹤》獲55年度「嘉新文藝著作 獎」。10月,出版第八本散文集《摘星文選》。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10

18 大事年表 1968年 47歲,2月,攜女兒赴曼谷,與夫共度春節。出版第九 本散文集《我只追求一個「圓」》。5月,出版與女兒合著的 《我從白象王國來》。 1969年 48歲,2月出版第十一本散文集《夢與希望》。3月,出 版《黃友棣藝術歌曲選》。5月,移居泰國曼谷。8月,出版第十 二本散文集《風樓隨筆》。9月,出版兒童文學《到巴黎去玩 兒》。 1970年 49歲,2月,出版兒童文學《燈》。 1971年 50歲,2月,出版兒童文學《不知名的鳥兒》。6月出版 第十三本散文集《蘭苑隨筆》。8月,移民新加坡。 1972年 51歲,4月至6月,旅遊美國、歐洲兩個月。11月,出版 第十四本散文集《啼笑人間》。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

19 大事年表 1973年 52歲,3月,出版第十五本散文集《春天是你們的》。8 月,出版第十六本散文集《旅人的故事》,記述上一年旅行歐美 的遊記。 1974年 53歲,12月,隨新加坡畫家陳文希習畫。 1975年 54歲,8月,出版第十七本散文集《昨日在湄江》。 1976年 55歲,3月,出版翻譯文學《亞洲民間故事》。 1977年 56歲,7月,移居美國加州洛杉磯。 1978年 57歲,4月,出版第十八本散文集《這就是春天》。 1979年 58歲,在美國加州洛杉磯藝術學院舉行個人畫展,參加 洛杉磯的唱詩班。秋天,罹患巴金森症。 1980年 59歲,6月,出版第十九本散文集《天堂歲月》。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11

20 大事年表 1982年 61歲,4月,回到闊別13年的台北,住進台大醫院治病。 12月,離台返回美國家中。
1982年 61歲,4月,回到闊別13年的台北,住進台大醫院治病。 12月,離台返回美國家中。 1983年 62歲,2月,再度返台,於新店耕莘醫院住院,認識特 別護士樓美美。4月,移往中壢樓美美家中。5月16日,發表〈何 處是歸程〉於美國《世界日報》,這是她最後一篇散文。 1983年 62歲,8月27日,余伯祺先生發起籌建慈光療養中心, 實現鍾梅音「病吾病以及人之病」的理想。12月25日,慈光療養 院在桃園平鎮鄉揭幕。 1984年 63歲,元月12日,因併發症病逝台北縣林口長庚醫院。 元月22日,在台北衛斯理堂舉行追思會,隨後由余伯祺先生帶其 骨灰去美國,安葬於美國加州。 參考: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11

21 文學特色 陳紀瀅先生評其散文:「寫作簡潔、不支蔓、有文法、有內容, 與一般未受過國學訓練者迥不相同。她對父、母及弟弟,甚至 下女都有甚多懷念,感情真摯,詞句動人。」 學者張瑞芬在其論文中提到,鍾梅音散文多家常瑣語,親切有 情味,與琦君、艾雯、小民之懷鄉憶舊抒情美文同類。鍾梅音 散文風格溫情委婉,文言根柢深厚,得自家學傳統為多,是以 舊式文學的根基,寫抒情派散文的典型,為當代女性散文之正 風。 鍾梅音強調,寫散文重在對美的感受力量,散文的價值在於意 境、韻律、風格和文采,而非內容: 「散文最要緊的條件便是能夠構成動人的完整境界,假如辦不 到,一切敘述和描寫都是浪費。」-鍾梅音〈禮帽下的兔子〉 參考:李瑞騰主編《霜後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 頁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 陳紀瀅〈憶梅音〉傳記文學 44卷 第3期

22 文學特色 張瑞芬以《海天遊蹤》為鍾梅音散文寫作的轉折期。 在《海天遊蹤》之前,她在報紙副刊寫的小品文,是典型家常 瑣細風格,體製短小,主題多樣,以懷親思鄉為創作起點,充 滿藝術、文學、人生多方面的情趣,偶爾也論女子教育、生活 時事、愛情、詩畫等。這個時期的散文,最有特色的當屬蘇澳 冷泉鄉居情趣,以及談詩論畫話人生的文人品味。 《海天遊蹤》之後的鍾梅音,移居海外,接受異國文化的衝擊, 筆觸愈發成熟細膩,觀察更加敏銳,寫出的文章也具有文化省 思,1973年的《旅人的故事》,堪稱《海天遊蹤》的姊妹作, 卻明顯寫人事而略景物了。 參考:李瑞騰主編《霜後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 頁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

23 《冷泉心影》 《冷泉心影》民國45年5月出版,是鍾梅音的第一本散文集,共收錄 三十篇散文,是鍾梅音民國38年到台灣,直到40年初,兩年間的作 品,時因夫婿任職台肥蘇澳廠廠長,鍾梅音攜子遷居宜蘭蘇澳,因 「鄉居無俚,夜坐寂寞」,故開始創作,寫父親、寫朋友、寫下女、 寫親戚,完全是感情及憶舊之作,每篇文章都有作者最充沛的感情及 深刻的懷念。 《冷泉心影》自序:「我把我的思想、感慨、遭際、願望,乃至平日 所見到的種種人間相,通過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這裡面有眼淚,也 有歡欣,有辛酸,也有甜蜜…」 參考:陳紀瀅〈憶梅音〉傳記文學 44卷 第3期 1984年3月 鍾麗慧〈鍾梅音卷(二)〉文訊 33期 1987年12月 註15

24 《冷泉心影》 其中〈雞的故事〉是她最早發表的作品。以雞為第一人稱,自市場被 女主人買回家寫起,遇上另一隻大公雞和他的家庭,是一篇寓言式的 家庭親情散文。 〈鄉居閒情〉應屬流傳最廣的一篇,曾被選入初中國文課本,幾乎戰 後第一代都讀過這篇描寫她寄居蘇澳的心情文章。 〈父親的悲哀〉和〈遙寄我父〉兩篇寫她的父親;〈未寄的信札〉和 〈遙寄〉兩篇寫她的妹妹;其他還有寫她的嫂嫂、弟弟、兒子、下女, 及生活等。 陳紀瀅先生的序文評《冷泉心影》:「內容雖多屬於身邊瑣事,很少 直接反共抗俄的描寫,乍看來,似乎都與時代無關,其實則篇篇是現 實的反映」 參考:陳紀瀅〈憶梅音〉傳記文學 44卷 第3期 鍾麗慧〈鍾梅音卷(二)〉文訊 33期 1987年12月

25 《遲開的茉莉》 《遲開的茉莉》是鍾梅音唯一的短篇小說集,全書收有十篇短篇小說。 其中〈路〉是鍾梅音的小說處女作,當時以其女兒的名字「令怡」為 筆名發表於《文藝春秋》。寫婦女家庭與事業難以得兼的困境。 作者在後記中透露,較滿意的一篇是〈遲開的茉莉〉,寫守寡少婦懿 芬帶著兒子小培,在自己的慾念和兒子之間的掙扎。兒子有個好同學 正巧和父親相依為命,懿芬這對母子倆和那對父子倆,原本是通家之 好。最後懿芬放棄條件優越的再婚對象,與那位兒子的父親有了進一 步的感情發展。 參考:鍾麗慧〈鍾梅音卷(二)〉文訊 33期 1987年12月 註16

26 《遲開的茉莉》 似乎在鍾梅音小說中的女主角都活得很自苦,總有股無奈之感,她曾 說過一段話堪為答案: 「對於目前這個時代的形形色色,常感困惑,願從人們並不以為是問 題的問題中,找出人性的弱點與光輝。……我不否認我比較偏愛女子, 於是我筆下的女主角就苦了,豈不聞哲人有云:『嘗盡苦痛的靈魂才 是最美的靈魂』?」 從這本小說集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女作家透過小說,道盡那一代女子在 婚姻、愛情和事業的「不得志」 ,已隱然發出女性主義者的不平之鳴。 參考:鍾麗慧〈鍾梅音卷(二)〉文訊 33期 1987年12月 註17

27 《小樓聽雨集》 《小樓聽雨集》收錄鍾梅音寫於民國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的散文作品, 共四十四篇,分為三輯。 第一輯收錄十二篇,屬純散文創作。這十二篇散文中有幾篇都提及她 的第三個孩子小白羊,從未出世開始寫起。 第二輯收錄十一篇,前三篇〈詩人的畫〉、〈金勤伯先生的畫〉、 〈白色的畫〉,屬畫評之作。另外八篇則是讀書隨筆。 第三輯收錄的二十一篇,屬說理的散文,有一些是寫作理論的筆記。 其中〈寫作甘苦談〉一文,有其寫作前十年的心路歷程,她寫: 『情文並茂』已不一定是好文章了。 其實要講技巧,仍靠多讀、多想、多寫、多領會。 所謂技巧,端賴一心之靈活運用。 參考:鍾麗慧〈鍾梅音卷(二)〉文訊 33期 1987年12月

28 《小樓聽雨集》 第三輯最後一篇〈放手寫去!〉是她在民國四十六年八月暑期青年戰鬥 訓練團文藝隊的演講稿,文中她提出四點寫作心得: 「一、儘量以自己熟悉的事物做題材,不要盲人摸象,寫自己不清楚 的事物。二、儘量擴展生活圈,觀察你周圍的事物。三、不但要擴展 生活的廣度,還要發掘生活的深度。四、從散文入手。」 鍾梅音在這本書出版前,曾寫下她的文學誓言: 「我實在更愛自己的散文,而且散文中自有它可以任意馳騁的遼闊天 地,無須再求之於小說的領域,從這一刻起,我決定把未來的歲月, 完全獻給散文!」 參考:鍾麗慧〈鍾梅音卷(二)〉文訊 33期 1987年12月 註18

29 《海天遊蹤》 《海天遊蹤》是鍾梅音最知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並且是作者自 己刊印的。鍾梅音於民國五十三年七月隨夫婿環遊世界八十天,旅行 了十三個國家,二十五個城市。 她憶述這段遊記,寫成五十一篇散文,並附珍貴照片四十幀,再加上 印刷精美,編排得當,出版以後,受到普遍歡迎。以後凡寫遊記的作 者,無不參照她的著作。 註19 註20 參考:鍾麗慧〈鍾梅音卷(三)〉文訊 34期 1988年2月

30 《海天遊蹤》 鍾梅音環遊世界回來,對自己的國家感慨其「恨鐵不成鋼」,在序文 中一一可見: 「看了這些不同的民族,建立在不同的文化上;不同的生活,表現出 不同的樂趣,真是多采多姿,引人入勝。……而對我們來說,如何表 現我們的特色?我們的可愛?也絕非徒然粉飾表面可以辦到,這些問題 之重要,應不下於原子爐。」 趙滋蕃先生以四句話讚譽《海天遊蹤》這本遊記: 「放眼世界 心存故國 活的地球 活的縮影」 參考:鍾麗慧〈鍾梅音卷(三)〉文訊 34期 1988年2月

31 《旅人的故事》 《旅人的故事》是鍾梅音於民國六十 一年探親旅遊歐、美兩地的遊記。共 收有文章五十六篇、圖片二十三幀。 是作者繼《海天遊蹤》後的圖文精印 的遊記。該書文章篇名全部都是七個 字,可見鍾梅音匠心獨具,如:民族 音樂拓荒者、林肯身旁的瑣事、心驚 猶談刨黃瓜等。 註21 參考:鍾麗慧〈鍾梅音卷(四)〉文訊 35期 1988年4月

32 《旅人的故事》 由於這本書出版期間,正值台灣外交受挫之際,因而作者在跋中抒寫 海外遊子的心聲: 「願我的祖國能先為下一代謀福利,從政績上贏得朋友們的尊敬。」 或許其恨鐵不成鋼的文字過於激烈,引來一些批評,於是在民國六十 四年,為此書的三版寫了短序〈痛苦的昇華〉。 「《海天遊蹤》與《旅人的故事》其實都是從痛苦裡產生的作品,但 它們以歡悅的面目和世人見面,不是隱藏,不是偽裝,而是痛苦的昇 華。」 參考:鍾麗慧〈鍾梅音卷(四)〉文訊 35期 1988年4月

33 著作年表 出版年份 書名 1951 《冷泉心影》 1954 《母親的憶念》、《海濱隨筆》 1957 《遲開的茉莉》(小說) 1958
《小樓聽雨集》 1964 《塞上行》、《十月小陽春》 1966 《海天遊蹤》、《摘星文選》 註23 註22 註24 參考:李瑞騰主編《霜後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 頁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

34 著作年表 出版年份 書名 1968 《我只追求一個圓》、《我從白象王國來》 1969 《夢與希望》、《風樓隨筆》 1971 《蘭苑隨筆》
1972 《啼笑人間》 1973 《春天是你們的》、《旅人的故事》 1975 《昨日在湄江》 註25 註26 註27 參考:李瑞騰主編《霜後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 頁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

35 著作年表 出版年份 書名 1978 《這就是春天》 1980 《天堂歲月》 註29 註28
參考:李瑞騰主編《霜後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 頁 -張瑞芬〈文學兩「鍾」書〉

36 延伸思考 鍾梅音的寫作方向與特色為何?

37 圖片出處 註1:數位臺北文學館 / html?view=item&layout=timeline&id=159 註2:陳紀瀅〈憶梅音〉《傳記文學》第44卷 第三期 頁72 註3: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02 註4:陳紀瀅〈憶梅音〉《傳記文學》第44卷 第三期 頁74 註5: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04 註6: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04 註7:應鳳凰《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秀威 2007頁103 註8:五0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 註9:五0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 註10:五0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 註11:五0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

38 圖片出處 註12:五0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 註13:五0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 註14:五0年代文藝雜誌及作家影像資料庫 註15:鍾梅音《冷泉心影》重光文藝 1951 封面 註16:鍾梅音《遲開的茉莉》三民 1957 封面 註17:鍾梅音《遲開的茉莉》三民 2008 封面 註18:鍾梅音《小樓聽雨集》大中國 1958 封面 註19:鍾梅音《海天遊蹤》中華大典編印會 1966 一、二封面 註20:鍾梅音《海天遊蹤》中華大典編印會 1966 頁133 註21:鍾梅音《旅人的故事》大地 1973 封面 註22:鍾梅音《塞上行》光啓 1964 封面

39 圖片出處 註23:鍾梅音《母親的憶念》復興書局 1959 封面 註24:鍾梅音《海濱隨筆》大華晚報社 1954 封面 註25:鍾梅音《昨日在湄江》香港小草 1975 封面 註26:鍾梅音《我只追求一個圓》三民 1968 封面 註27:鍾梅音《蘭苑隨筆》三民 1971 封面 註28:鍾梅音《天堂歲月》皇冠 1980 封面 註29:鍾梅音《這就是春天》皇冠 1978 封面


Download ppt "女性作家專題研究- 鍾梅音 指導教授:鄭定國 執行TA:簡珮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