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2课 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启蒙思想的火花 ■不朽的文学作品 ■绘画与音乐的辉煌 ■课堂小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2课 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启蒙思想的火花 ■不朽的文学作品 ■绘画与音乐的辉煌 ■课堂小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2课 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启蒙思想的火花 ■不朽的文学作品 ■绘画与音乐的辉煌 ■课堂小结

2 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早年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列夫·托尔斯泰

3 启蒙思想的火花

4 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自然科学和政治等方面写了大量著作,近百卷之多。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人物如狄德罗、卢梭、孔狄亚克、布封等人,无不是他的后辈,对他推崇备至,公认他是他们的导师。 他一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腐朽黑暗,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精神上的准备。 伏尔泰

5 伏尔泰 伏尔泰雕像

6 伏尔泰 伏尔泰《哲学通信》 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伏尔泰《老实人》 伏尔泰写过大量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他又写过不少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等。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是《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

7 伏尔泰   所有的公民不能同样地有势力,却能同样地自由,这便是英国人由于有恒而获得的结果。 享有自由,那就是只受法律支配。所以英国人爱护法律,有如父亲爱护小孩,因为法律是他们制定的,或者他们相信是他们制定的。 ……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这是很大、很幸福、超乎许多国家的权利;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也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一梦初醒,你有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这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被人控告了,或者做了坏事,或者讲了鬼话,或者写了闯祸的文章,你将被依法裁判:这是权利。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8 伏尔泰 雨果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雨果

9 伏尔泰 先贤祠 先贤祠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和大仲马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

10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1689—1755),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716年继承伯父的波尔多议会议长职位。后来,他卖掉官职,游历欧洲。认真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辛勤研究,终于写出了《论法的精神》这部资产阶级的早期法学经典著作。 孟德斯鸠

11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书影 《法意》书影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一书,发表于1748年。在这部著作中,他不仅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专制制度,而且主张一种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他的三权分立的学说,成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孟德斯鸠的学说对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发生过影响。1904~1909年,严复将《论法的精神》一书,以《法意》为名译成中文出版。

12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摘录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13 狄德罗 狄德罗(1713—1784)

14 狄德罗 狄德罗《百科全书》书影

15 狄德罗 《狄德罗哲学选集》 《狄德罗传》

16 狄德罗 《狄德罗小说选》

17 卢梭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批判封建制度、宣传理性至上的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 《忏悔录》等。卢梭还为《百科全书》撰写了全部音乐条目。 卢梭像

18 卢梭 《社会契约论》书影 《社会契约论》是18世纪以来,对于民主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人类社会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书中,卢梭对于自由和平等的推崇和追求,他为建立民主政治而作的理论探索,以及他所提出的人民主权思想,有关代议制的论述等等,为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纲领。

19 卢梭 卢梭《社会契约论》(节录)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而同时又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至于平等,这个名词绝不是指权力与财富的程度应当绝对相等;而是说,就权力而言,则它应该不能成为任何暴力并且只有凭职位与法律才能加以行使;就财富而言,则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购买另一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就要求大人物这一方必须节制财富与权势,而小人物这一方必须节制贪得与婪求。

20 卢梭 卢梭  《忏悔录》 书影   《忏悔录》是卢梭死后出版的两部著作之一。其文笔优美,借用了圣·奥古斯丁的书名。卢梭在书中对生活中一些违背道德、良心的小事披露无疑。在文学上有很高的现实意义。他通过文学作品和读者交流思想,和读者一起重温欢愉的往昔。

21 卢梭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主权在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论的集大成者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作为近代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认为主权是公意的具体表现,主权是不能分割和转让的。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来源,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便是国家权力的主人,而政府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因此,国家的主人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当掌权者违背公意侵害主权者的权利,或者民主的政体蜕变为专制的政体时,主权者有权采取包括革命在内的各种方式推翻政府。                 ——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

22 卢梭 先贤祠 先贤祠卢梭的棺椁 1794年4月14日,巴黎国民公会在巴黎颁布一项法令,将卢梭的遗骸迁入先贤祠,仪式于10月9日、10日和11日举行,大队的送葬行列护送卢梭的遗骨,在《乡村卜师》的乐典声中送进了先贤祠。

23 返 回 返 回 卢梭 卢梭在乐园里受到哲学家的欢迎(明信片)
作者莫罗。图上的卢梭在乐园里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蒙田、普鲁搭克等哲学家们的欢迎。该图由莫尔塞于1782年镌版。 返 回 返 回

24 不朽的文学作品

25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大文豪,他塑造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莎士比亚

26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故居 莎士比亚的故居位于伦敦近郊的斯特拉特福小镇, 1564年,莎士比亚在这里汉利街的一座房子中出生。这是一座两层高的都铎式建筑,里面保存了当年莎士比亚的遗物,以及和他有关的人所用过的物件。

27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墓地的教堂 莎士比亚墓墙上的半身塑像 1616年,莎士比亚由于生病离开了人世。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碑文:“看在上帝的面上,请不要动我的坟墓,妄动者将遭到诅咒,保护者将受到祝福。”他的墓现在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象朝圣一般去瞻仰。

28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

29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1611年珍本)

30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电影片断 悲剧《哈姆雷特》写于1610年,描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英国社会的政治现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先进分子的人文主义主张。

31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剧作《奥赛罗》插图 英国“与你同行剧团”——《奥赛罗》剧照 《奥赛罗》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首演于1604年。有评论家将此剧称为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结构最完美的一部。

32 来吧,我们进监狱去 (《李尔王》台词) 莎士比亚
来吧,我们进监狱去。 我们俩要像笼中鸟一样的唱歌; 你要我祝福的时候,我会跪下去 求你宽恕。我们就这样过日子, 祈祷,唱歌,讲讲古老的故事, 笑蝴蝶披金,听那些可怜虫们闲话 宫廷的新闻;我们也要同他们 漫谈谁得胜,谁失败,谁当权,谁垮台; 由我们随意解释事态的秘密, 俨然是神明的密探。四壁高筑, 我们就冷看这一帮那一派大人物 随月圆月缺而一升一沉。 莎士比亚《李尔王》剧照

33 莎士比亚妙语录 莎士比亚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 ——《麦克白》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的。     ——《麦克白》 有的人终生向幻影追逐,只好在幻影里追求满足。 ——《威尼斯商人》 雄鹰之子筑巢于松柏之巅,与天风盘桓,太阳也受它奚落。 ——《查理三世》 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裘力斯·凯撒》 傻子自以为聪明,但聪明人知道他自己是个傻子。 ——《皆大欢喜》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戏剧集》 宽恕人家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高贵的行为。   ——《鲁克丽斯受辱记》 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莎士比亚戏剧集》

34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1852年问世,早年相继写了中篇小说《幼年》、《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俄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列夫·托尔斯泰

35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书影 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托尔斯泰于1863年至1869年用了七年时间写成的巨著《战争与和平》,长达一百三十余万字,列宁夸它是“了不起的巨著”!英国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曾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推选《战争与和平》。”阿拉贡也称赞它是“人们曾写过的小说中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作品包括了两个互相交错的内容。即俄国的卫国战争和俄国社会贵族家庭生活。这两部分说明了两个中心:“战争”与“和平”。

36 列夫·托尔斯泰 电影《战争与和平》片断

37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插图 《安娜·卡列尼娜》书影 列夫·托尔斯泰于1877年写成的70余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对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官场、军界、城市、乡村的现实状况作了详略精当的形象描绘。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38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庄园主楼 托尔斯泰庄园的书柜 托尔斯泰墓地 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位于俄罗斯联邦图拉州的亚斯纳亚·波良纳镇。它占地380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托尔斯泰在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复活》里多次描述这里的景色。人们把这里称为托尔斯泰的“摇篮和坟墓”。1882年之前,托尔斯泰居住在这里。

39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生活照 托尔斯泰全家福 托尔斯泰和夫人 托尔斯泰与高尔基 托尔斯泰在乡间

40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语录 艺术家越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感情越恳切真挚,它就越独特。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  托尔斯泰的照片,摄于1908年他80岁寿辰之日。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   返 回 返 回

41 绘画与音乐的辉煌

42 达·芬奇和他的绘画 达·芬奇《蒙娜丽莎》 达·芬奇

43 达·芬奇和他的绘画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人体比例图习作》

44 达·芬奇和他的绘画 由达·芬奇 设计的围弩素描 达·芬奇绘制的“鸟翼飞行服”草图。

45 凡高和他的绘画作品 凡·高 (1853—1890),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凡·高

46 带深色毛毡帽的自画像 巴黎 1886年春 戴草帽的自画像 巴黎:1887年夏 叼烟斗带草帽的自画像 阿尔:1888年8月 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 耳朵上扎绑带的自画像 阿尔:1889年1月 大图

47 凡·高《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 葵》布面油画 92.0 x 72.5 cm
凡·高《十四朵向日葵》 布面油画 93.0 x 73.0 cm 阿尔:1888年8月 凡·高《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 葵》布面油画 92.0 x 72.5 cm 阿尔:1889年1月 《向日葵》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作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的,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48 凡·高作品 《夜间的咖啡座》 《阿尔的朗卢桥》 《加歇医生》 《星月夜》

49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篇章。他在1820年时双耳失聪,然而命运征服不了这个坚强的人,这个在艺术上反封建反专制、为自由和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战士,还继续创作了大量充满激情的乐曲,为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其享誉世界的作品有:《月光奏鸣曲》、《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等。 贝多芬

50 贝多芬故居(位于奥地利维也纳)

51 贝多芬故居

52 贝多芬用过的助听器

53 贝多芬用过的小提琴

54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手稿 贝多芬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於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55 贝多芬在俄罗斯乡间散步(明信片)

56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手稿

57 著名指挥家卡尔·舒历特在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录音现场 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CD封面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 作品号:67 创作: 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 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 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 在哪里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我在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为您曾经讲述过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没错,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 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 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 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 “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 主题渐露雏形。在介绍上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 年之间完成的。我想没有必要在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了,还是从音乐本身来体会吧。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 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 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 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 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 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 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 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 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 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 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 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 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记载,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时常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满头大汗!而我也看过一些著名指挥大师在指挥这部作品时候的影像资料,那种投入的情 绪和紧张的神情,无不让我动容。或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发和精神鼓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命运》可谓典范。而从音乐本身而言, 这部交响曲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的“乐圣”地位——他注定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型的继往开来之人。在结构上,《命运》也堪称交响曲群峰中教科书式的范本 ——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却又相互关联、映衬,组合之后铸造出这部传世作品! 年近40岁的贝多芬,在这时候用他那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 著名指挥家卡尔·舒历特在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录音现场 著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CD封面

58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c小调 第五号交响曲 《命运》 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片段 )。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片段 )。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片段 )。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 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片段 )。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片段 ),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片段 ),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片段 ),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 作品号:67 创作: 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 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 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 在哪里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我在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为您曾经讲述过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没错,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 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 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 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 “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 主题渐露雏形。在介绍上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 年之间完成的。我想没有必要在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了,还是从音乐本身来体会吧。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 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 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 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 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 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 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 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 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 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 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 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 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记载,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时常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满头大汗!而我也看过一些著名指挥大师在指挥这部作品时候的影像资料,那种投入的情 绪和紧张的神情,无不让我动容。或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发和精神鼓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命运》可谓典范。而从音乐本身而言, 这部交响曲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的“乐圣”地位——他注定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型的继往开来之人。在结构上,《命运》也堪称交响曲群峰中教科书式的范本 ——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却又相互关联、映衬,组合之后铸造出这部传世作品! 年近40岁的贝多芬,在这时候用他那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

59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 作品号:67 创作: 年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 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 神!让我们从头来认识这部作品! 《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那么这部作品的主旨是什么?贝多芬创作他的意图又 在哪里呢?这里我们不妨来回忆一下,我在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为您曾经讲述过的那篇《Heiligenstadt Testament(海利根施塔特遗嘱)》。没错,那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好在,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 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 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大家也许会误解,当时是不是因为贝多芬的耳疾有所改善,他才重新鼓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其实并非是这样,从作曲家自己写的许多日记、信件中可以看出,贝多 芬的耳聋是逐渐加重的,其间并非单纯的听力减退,而且还会伴随着严重的杂音干扰,让他苦不堪言。所以贝多芬对自己重拾信心完全是其精神上的胜利,来自于对 “命运的挑战”。所以在自己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之后,作曲家企图用一部大型的交响乐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歌颂这一自我斗争的主题。自此《命运交响曲》的 主题渐露雏形。在介绍上一部作品的时候,我就提到过,《命运》的第一乐章是在《第四交响曲》创作以前就已经写好的,后面三个乐章则是在 年之间完成的。我想没有必要在对这部作品的介绍中,过多强调其他因素了,还是从音乐本身来体会吧。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 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 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 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 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 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 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 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 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 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 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 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 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 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有资料记载,贝多芬在创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时常会面部线条扭曲、甚至满头大汗!而我也看过一些著名指挥大师在指挥这部作品时候的影像资料,那种投入的情 绪和紧张的神情,无不让我动容。或许这就是音乐带给人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激发和精神鼓舞,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命运》可谓典范。而从音乐本身而言, 这部交响曲进一步确立了贝多芬的“乐圣”地位——他注定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转型的继往开来之人。在结构上,《命运》也堪称交响曲群峰中教科书式的范本 ——每一个乐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却又相互关联、映衬,组合之后铸造出这部传世作品! 年近40岁的贝多芬,在这时候用他那炙热的感情以及独特的个性风范,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天赋,为后人留下了这部永远不会过时的经典!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全曲欣赏 返回 返回

60 17世纪~18世纪欧洲掀起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 伏尔泰的启蒙思想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为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 启蒙思想的火花
课堂小结 17世纪~18世纪欧洲掀起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 伏尔泰的启蒙思想 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为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 奠定了思想基础 启蒙思想的火花 莎士比亚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戏曲家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及影响 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托尔斯泰的不朽文学名著及影响 不朽的文学作品 近代西欧绘画作品的特点 达·芬奇和凡·高的代表作 《向日葵》形式美和意境美的自然结合 近代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进步思想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绘画与音乐 的辉煌

61 学习测评

62 史海拾贝 交响曲 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会

63 结 束


Download ppt "第2课 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启蒙思想的火花 ■不朽的文学作品 ■绘画与音乐的辉煌 ■课堂小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