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五章 血液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2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3
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占全血40%-50% 血细胞 白细胞 血液 血小板。 血浆 占全血50%-60% 血量:占体重的7~8%或 70~80ml/Kg体重 上层:血浆(淡黄色),约占全血中 的50%-60%, 下层:红细胞(暗红色)。 中层:血小板和白细胞(一薄层的 白色物质)。
4
(一)血浆 水 血浆组成 血浆蛋白 少量溶质 无机盐 非蛋白有机物 1 水和电解质 ① 水 占血浆的90~92% 溶剂(可实现物质交换)
血浆组成 血浆蛋白 少量溶质 无机盐 非蛋白有机物 1 水和电解质 ① 水 占血浆的90~92% 溶剂(可实现物质交换) 作用 维持体温 运输等 ② 电解质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 维持晶体渗透压 作用 维持酸碱度 维持组织的兴奋性 阳离子是 Na+ 阴离子是 Cl-
5
由于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部分球蛋白是由肝脏 合成,如果肝脏有病变可见A/G下降。 纤维胶体渗透压 缓冲内环境PH 作用 载体功能 免疫功能
2 血浆蛋白 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 白蛋白 (A) 血浆蛋白组成 球蛋白 (G) 正常A/G = 1.5~2.5 纤维蛋白原 由于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部分球蛋白是由肝脏 合成,如果肝脏有病变可见A/G下降。 纤维胶体渗透压 缓冲内环境PH 作用 载体功能 免疫功能 凝血和纤溶作用 3 非蛋白有机物和其他有机物 尿素 ① 非蛋白氮 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 尿酸 肌酐等
6
血脂 血浆中的脂类物质,通常与血浆蛋白结合形 成脂蛋白。
② 其他有机物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 乳酸及脂类等 血脂 血浆中的脂类物质,通常与血浆蛋白结合形 成脂蛋白。 HDL能促进胆固醇分解,抑制细胞对LDL摄取; LDL能侵犯蚀血管内膜而沉积形成脂斑---动脉硬化。 4 运动后血浆的变化 ① 血浆水分减少 由于出汗等使血细胞等相对浓 度↗粘度↗ ② HDL↗而LDL,预防冠心病等作用 乳糜微粒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7
(二) 血 细 胞
8
1、红细胞 ①红细胞的形态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边缘 较厚(约2微米),中央薄(约1微米),直径约6-9微米。
9
②数量:成年男子 万个/立方毫米 平均为500万个 成年女子 万个/立方毫米 平均为420万个。 ③寿命:平均为120天。 ④作用: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 分比,健康成年男子40%~50%,女子37%~48%。
10
⑤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 要成分,其缩写为Hb,是一种 结合蛋白质。 每一血红蛋白分子由一分 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
素组成,珠蛋白约占96%,血 红素占4%, 血红蛋白功能 ●运输O2和CO2的作用 ●缓冲血液酸碱度的作用
11
液中为12-16克,平均14克;成年女子血红蛋白含量 为11-l5克,平均约13克。
我国健康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含量,每100毫升血 液中为12-16克,平均14克;成年女子血红蛋白含量 为11-l5克,平均约13克。 对 象 例数 血红蛋白数值(克%) 研究者及时间 男 女 中国人 2889 14.35 12.75 易见龙等综合(1959) 日本人 935 14.1 12 Sell(1956) 加拿大 奥运会队 员 187 14.7 12.9 Glement等 荷兰奥运会 队 员 179 15.5 14.4 Dewijn等 我国运动员 (11项) 580 13.83 14.44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1974) 我国成年运动员(42项) 1130 14.45 12.91 秦孝梅等(1984) 我国青少年运动员(42项) 383 14.01 13.11 北京体院学生 111 14.76 13.01 宋成忠等(1978)
12
⑥ 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 2、白细胞
13
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根据形态 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① 白细胞的形态 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根据形态 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的细胞浆含有颗粒,根据颗粒染色的不 同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② 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 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30% 分类: 单核细胞占2~8% 嗜酸性粒细胞占0~7%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14
③ 变异: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
之内,下午较早晨多; 新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10×109/L; 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 分娩WBC数↑。 ④ 功能 参与机体的保护及防御反应。 3、血小板 ① 血小板形态 无核、不规则、最小 ②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 ③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15
促进止血 ④功能 加速凝血 维持血管完整 ☆ 功能由其生理特性完成 ☆粘着: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 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 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 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吸附
16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少,呈暗 红色;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液近似鲜红色。血浆和血清 因含胆红质,故呈淡黄色。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 之间,主要取 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二)粘滞性 约为蒸馏水的4-5倍,血浆约为蒸馏水的 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17
(三)血浆渗透压 1 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2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3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 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 能 容量
18
(四)血浆pH 正常人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平均值为7.4。 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最大pH值变化范围为 6.9~7.8。 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 NaHCO3/H2CO3;(保持20:1)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 红细胞中的主要缓冲对有: KHCO3/H2CO3;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K2HPO4/KH2PO4。
19
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 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一 血液的运输作用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一 血液的运输作用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可运输气体、激素、代 谢产物、热量等。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 ① 量小,起桥梁作用 ② 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 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20
Hb能与CO(一氧化碳)结合成HbCO,剥夺摄氧能 力。当空气中CO达0.1%时,就会与O2竞争Hb,造成低
(一)O2的运输 1、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物理溶解:(1.5%) 化学结合: (98.5%) 氧合与氧离 Hb能与CO(一氧化碳)结合成HbCO,剥夺摄氧能 力。当空气中CO达0.1%时,就会与O2竞争Hb,造成低 O2血症。 2、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 1)Hb的氧容量:血氧饱和度达100%时,每升血液中Hb 与O2结合的最大量(约19~20m1)
21
2)Hb的氧含量:每升血液中Hb实际与O2结合的量
3)Hb的氧饱和度:Hb的氧含量所占Hb的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 1)概念:反映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氧离曲线反映了Hb 与O2的结合量是随PO2 的高低而变化,这条 曲线呈“S”。
22
2)氧离曲线的特点 上段:PO2在60-lOOmmHg时,曲线形式平坦,即使PO2从1OOmmHg降至8OmmHg时,血氧饱和度仅从98%降至96%。 ①高原(2.0KM的低气 压),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②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 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 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 有利人体的肺换气。
23
中段:PO2在6O~40mmHg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PO2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释放O2给组织利用。
氧利用率:每升血液经组织时,释放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比 安静时:氧利用率为 [(20-15)/20]×100%=25% 剧烈活动时:肌肉的氧利用率可达(13/20)×100%=65% 下段:PO240~l5mmHg时,曲线更陡直,此时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O2保证组织换气。 对人体的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24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CO2↑、pH↓、体温↑、 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O2。 2)CO2↓、pH值↑、体温↓和2,3-DPG的↓,使Hb对O2的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从而使血液结合更多的O2。
25
(二) CO2 的运输 物理溶解 (5%) 化学溶解 (95%) 碳酸氢盐形式 (占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 (占7%)
26
二、血液的调节作用 (一)体液 体液: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部,是构成细胞质的基本部分,约占体重30%-40%。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部的液体,约占体重15%~20%。
27
(二)内环境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体内细胞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28
2、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与弱酸发生作 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三)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1、当酸进入血液: 2、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与弱酸发生作 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 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意义:碱贮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它能 反映身体在运动时的缓冲能力,从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 况。有人测定运动员的碱贮备量比未受过训练的人高10%。经常锻炼的人可使血液的缓冲能力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强。
29
三、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用 1 吞噬作用 血液有防御和净化作用,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 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 胞防御。 2 免疫功能 血浆中含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 总称为抗体。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总称 为抗原),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血液中含有 多种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K细胞等 3 止血、凝血功能 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机体损伤出血 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 体具有保护作用。
30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一、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 (一)运动对血浆的影响 储备血量动员为循环血量; 水分和无机盐减少,NPN、乳酸等增加。 (二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RBC数量因运动而发生变化,与运动种类、运动强 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运动时RBC增多可能是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和血液的 浓缩有关; 长期系统训练,安静时RBC并不比一般人高,甚至 低于正常,可能运动员血浆增加量多RBC增加量。
31
(三)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运动时外周血中WBC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 淋巴细胞,而B淋巴细胞为主。 WBC增多与运动强度有关,运动后的恢复与运动强度 和持续时间的关. 二、Hb与运动 (一)Hb与运动员机能状态 理想的Hb值为:男性为160~170g/L, 女性为150~160g/L, 其增高会增加血的粘滞性,加大心脏负担。 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时,开始出现Hb下降,随后又 回升。如果不能回升,则说明机体功能下降。 (二)运动性贫血 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或RBC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 于正常的一种暂时现象。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