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山东省妇产医院儿童保健中心 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
家教大课堂科普讲座
2
婴幼儿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 王静
3
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睡眠 儿童睡眠发育特点 早期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不良睡眠的应对策略
4
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睡眠
5
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睡眠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 从出生到2岁小儿睡眠时间为9500h,而清醒时间仅8000h
2~5岁期间睡眠和清醒时间相等 整个儿童期和青春期睡眠时间占40%
6
促进脑能量储存、脑功能的发育及记忆的巩固
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睡眠-睡眠的功能 是生命的重要生理过程 促进脑能量储存、脑功能的发育及记忆的巩固 NREM期睡眠是大脑相对原始的静息状态,REM睡眠是大脑高度进化的主动功能状态,脑蛋白合成增加,有助于幼年动物神经系统成熟,建立新的突触联系 胎儿及幼儿时期REM睡眠占很大比例,随着脑发育速度的减慢,此比例会逐步下降
7
睡眠的功能 睡眠促进生长发育,慢波睡眠中生长激素大量分泌 生理状态生长激素分泌模式 间隔3~5小时一次 ,约8个脉冲/日,夜间最高
8
婴幼儿睡眠昼夜节律的形成过程是神经系统发育的敏感标指
睡眠的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力 睡眠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上升,这意味着机体能抵抗多种疾病侵袭 婴幼儿睡眠昼夜节律的形成过程是神经系统发育的敏感标指
9
睡眠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 睡眠的功能 骨骼肌舒张,肌肉紧张度降低。神经反射减弱。 心率减慢10~30次,血压降低10~20mmHg。
呼吸次数减少,吸气延长。浅睡眠呼吸运动有节律,而睡眠深沉时,常显示无规律及周期性变化。。 深睡时,基础代谢率可降低10%一20%。体温略有降低,通常于清晨2~4时最低。 脑组织葡萄糖需要量减少,体内糖元含量增加。
10
睡眠不足与生长发育 食欲差 生长激素分泌下降 抵抗力下降 代谢紊乱(如肥胖) 意外伤害发生率高
11
睡眠不足与心理行为发育 智力/学习:注意力、记忆力、组织能力、创造力、运动能力等诸多能力受损 行为:好斗、多动、自我控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易怒、情绪低落
12
儿童睡眠发育特点
13
睡眠的定义 睡眠:是周期性出现的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中逐渐扩散,达到大脑皮质下各中枢的正常节奏性生理活动现象,使身心处于自然休息状态,表现为闭眼、活动减少、对周围事物的知觉降低的特征。
14
机体睡眠时保持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但对环境刺激敏感性降低,肌张力下降,反射阈增高,暂时中断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逻辑思维等。
正常的睡眠时间和节律是反映儿童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15
睡眠结构 人的正常睡眠有2种时相 ★ NREM-非快速动眼睡眠(静态睡眠) ★ REM-快速动眼睡眠(动态睡眠)
两个时相循环交替进行,构成整个睡眠 平均每 分钟循环一次(3-5次循环/晚) 在两次循环期间伴有短暂的清醒,而后又转入睡眠
16
快速动眼睡眠 REM睡眠-为生理和心理活动仍处于较活跃状态的睡眠。
特征:闭眼,急速眼球运动,脑电波近似清醒状态,提示大脑的高级区域包括感觉和运动皮层仍活动。
17
快速动眼睡眠 REM睡眠中全身肌肉松弛,不规则的呼吸,心跳和呼吸相对较快,身体活动增多,脑的氧耗增加,无体温调节机制
18
非快速动眼睡眠 NREM身体和脑都处于休息状态。 特征:闭眼,无快速眼球运动,呼吸浅而规律,肌肉放松,无体动。
19
NREM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Ⅰ阶段:即浅睡眠,是清醒和睡眠的过渡阶段,约持续5~10分钟。呼吸变得慢、规律,心率下降,眼球转动慢。
Ⅱ阶段:有效睡眠(即进入睡眠)眼球转动消失,肌肉放松,肢体少动,可有不完整的思维和想象。
20
Ⅲ、Ⅳ阶段:都为深睡眠,又称慢波睡眠,身体和脑都处于休息状态。慢波睡眠时生长激素大量分泌,随年龄增长,慢波睡眠减少或消失。
Ⅲ阶段深睡眠肌肉完全放松、呼吸浅慢、心率慢。 Ⅳ阶段为最深睡眠,难以唤醒,被唤醒后不能回忆梦境。
21
睡眠周期 整夜睡眠以REM-NREM周期进行,大脑的高级神经得到休息。
成人:起始于NREM睡眠Ⅰ阶段,数分钟后进入Ⅱ阶段,30~45分钟后进入Ⅲ、Ⅳ深睡眠阶段,然后睡眠变浅,回到REM睡眠。 成人睡眠周期约90分钟。整夜有4~6个REM-NREM睡眠周期,约6小时深睡眠和2小时的活动睡眠。
22
睡眠周期 婴儿多从REM进入睡眠,20分钟后进入深睡眠阶段 1岁后逐渐转为从NREM入睡。 婴儿的睡眠周期约60分钟。
23
睡眠结构与年龄的关系 睡眠结构 婴儿 儿童 青年 老人 Ⅰ阶段 <5% 8%~15% Ⅱ阶段 25%~30% 40%~45% 45%~55%
70%~80% Ⅲ、Ⅳ阶段 20% 13%~23% 0%~5% REM 50% 20%~25%
25
婴幼儿睡眠发育特点 婴儿期动态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高(约50%) 动态/静态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少
入睡后首先进入活跃-动态睡眠(每50~60min出现一次) 新生儿初睡时为动态睡眠,24 h内时醒时睡, 非常随意 3个月后, 婴儿昼夜界限分明, 夜间睡觉苏醒渐少 至5~ 6个月期间, 整夜睡眠
26
婴幼儿睡眠发育——新生儿 新生儿睡眠结构为活动睡眠(AS)、安静睡眠(QS)和不定型睡眠(IS)。 新生儿总睡眠时间为16~20小时/天。
约50%的睡眠时间为REM睡眠。 昼夜睡眠时间相等,睡眠周期为50分钟,3~4小时连续睡眠后可有1~2小时清醒。
27
婴儿睡眠——1~6月龄 1~2月龄婴儿可随光线变化调整睡眠。 2~3月龄是建立昼夜睡眠规律的关键年龄
6月龄REM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总睡眠时间13~14小时。 约70%~80%的9月龄婴儿可连续睡眠6~8小时,夜间可不再醒。
28
幼儿睡眠 多数幼儿日间1次小睡。 总睡眠时间12~14小时。 由于分离焦虑的发育,幼儿可出现夜间恐惧。
建议固定上床时间,对建立幼儿的睡眠规律非常重要。
29
学龄前儿童睡眠 已建立约90分钟的REM-NREM睡眠周期。 总睡眠时间11~12小时。 多数4~5岁儿童不愿日间小睡。
60%儿童常发生夜醒。
30
睡眠发育的关键月龄 睡眠—觉醒周期基本形成:5~6个月 夜晚睡眠稳定在1次的年龄:9~10个月 白天睡眠稳定在1次的年龄:18个月
31
睡眠时间 新生儿:16~20小时 1个月:16小时 5个月:13~14小时 10个月:12.5小时 1~2岁:12小时(12~14小时)
5岁:11.3小时(11~12小时)
32
儿童睡眠的影响因素 内在因素: 年龄 气质 睡眠习惯 疾病
33
外在因素: 睡眠环境 温度 光线 噪声 卧室及睡床习惯 文化因素 过渡期物品的使用 吸吮拇指 喂养行为及喂养方式 家庭因素 是否用药
34
外在因素——睡眠环境 温度 环境温度的变化过大会干扰睡眠,REM期体温调节能力丧失。
动物及人体实验证实:最佳睡眠温度是20-25℃,这时REM和NREM的睡眠时间均最长。
35
外在因素——睡眠环境 光线 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对人类睡眠—觉醒周期的过程及模式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工光源对人体产生压力,刺激大脑细胞兴奋、躁动、情绪不稳 眼睛长期受光刺激,眼睛和睫状肌不能充分休息,导致视网膜损害和近视
36
外在因素——睡眠环境 卧室及睡床习惯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睡床习惯不同 美国及欧洲国家推荐儿童单独睡眠 日本和中国较多与父母同床睡眠
37
外在因素——睡眠环境 单独睡眠、同睡一房、同睡一床何种最好? 2004年~2005年全国12省市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14883名儿童)
62.48%的儿童与父母同床睡眠 25.20%的儿童与父母同睡一房但不同床睡眠 12.32%的儿童单独睡眠
38
不同睡床方式的结果 睡眠时间上: 同床睡眠的总睡眠时间较短,主要体现为白天睡眠时间短 夜间睡眠时间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同床睡眠促使儿童养成离不开父母的习惯,白天父母难于时刻陪伴,一旦发觉父母不在就焦虑,苦恼,导致入睡困难,睡眠不安,使白天睡眠时间减少。
39
不同睡床方式的结果 睡眠质量上: 同床睡眠夜间睡眠质量明显较差,入睡时间长,夜醒、磨牙等睡眠问题出现比率高。
同床睡眠家长给予过多的睡眠安慰,如吃奶、拍抱,容易形成依赖,不利于儿童自然入睡及夜间睡眠的维持。 夜间醒来后,不予安慰往往难以再次入睡。 家长不良的睡眠习惯使儿童入睡延迟
40
与父母同床睡眠 优点 方便夜间照料孩子,当孩子饿了,尿床时能够及时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反应 与父母身体上的亲近能暂时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对于工作繁忙的父母来说,同床睡眠能促进亲子交流 缺点 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入睡困难,夜醒频繁 容易出现夜间哭闹 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而且适应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很难让孩子单独一屋睡觉 意外伤害
41
结 论 与父母同房但不同床睡眠是婴儿期比较理想的睡床方式。 随年龄增长,父母应逐步培养儿童独立睡眠的习惯,促进社会独立性的发展。
42
外在因素——文化因素 过渡期物品的使用 存在文化与民族差异
相关研究:吸吮拇指96%在婴儿期独自睡眠,否则,100%与父母同睡,并需躯体接触、摇晃。 美国研究:陪伴睡眠比独自睡眠较少使用过渡期物品。
43
外在因素——喂养行为及方式 夜间频繁喂食 摄入液体过多使夜尿次数增多
牛奶或配方奶过敏是最常见和最早期的因素,婴儿会因频繁腹痛导致严重睡眠不安和昼夜节律紊乱,多发生于生后几周至几个月
44
外在因素——家庭因素 频繁更换带养人 母亲上班后,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45
外在因素——疾病与药物 某些疾病如感冒、鼻炎,引起上呼吸道阻力增加,有鼻塞、咳嗽等症状,使儿童入睡困难,夜醒、尿床、磨牙等发生率增加。
某些药物:如茶碱剂、神经代谢药、利他林等神经兴奋药会造成睡眠不安
46
早期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47
早期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舒适的睡眠环境 规律的睡眠作息 适宜的喂养方式 愉快的睡前活动 良好的入睡习惯 正确的睡眠应答
48
舒适的睡眠环境 避免突然的大声干扰 卧室温度推荐20~25℃ 卧室光线较暗或关灯 帮助孩子区分睡觉时间和白天时间 卧室颜色、家具摆置应有助于睡眠
49
规律的睡眠作息 固定就寝时间,晚7:30~8:30 晚上入睡前应保持4~5小时以上清醒时间 坚持在孩子醒着的时候将他放到小床上 白天小睡和晚上睡眠一样,保持规律性 准时上床,准时起床 避免节假日等特殊情况的影响
50
适宜的喂养方式 保证白天能量摄入 睡前要吃饱,不要吃撑 不要太多饮水 尽量不打断睡眠进行喂养 正确判断夜醒时饥饿的信号
51
愉快的睡前活动 每天活动内容基本保持一致 活动安排要有条理 建立合理、固定的入睡前常规 与孩子共同度过“愉快时光” 活动结束时确保孩子处于安静状态 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自己入睡
52
良好的入睡方式 自我平静是婴幼儿情感发育的必要过程,也是孩子学会从觉醒状态转入睡眠状态的基本前提 安慰物和安慰行为 安慰物:奶瓶、奶嘴、毛巾等 安慰行为:拍抱、摇晃等 不要过多过度的安慰行为
53
正确的睡眠应答 早期不过度应答 适宜的睡眠安慰 帮助孩子顺利完成整个夜间连续睡眠
54
不良睡眠的应对策略
55
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国外10-45% 国内27.11%( %) 不同年龄睡眠障碍不尽相同
56
夜 醒 指儿童睡眠维持困难,不能 连续地整夜睡眠。 夜醒大多不是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 发育的异常。
随年龄的增长,正常的睡眠一般能很快建立,2~3岁后,晚上觉醒次数明显减少。 反复出现夜醒会导致睡眠呈“碎片化”,对儿童生长发育不利。
57
婴儿睡眠——夜醒 夜醒对婴儿生存有益。婴儿早期睡眠中的活动睡眠可保护婴儿自己,有较重要的生理意义。
婴儿睡眠时出现温度不适、饥饿、呼吸道不通畅等危害健康的情况时,婴儿的不成熟的睡眠方式有利于避免危险发生。 部分较大婴儿睡眠过程仍出现夜醒是发育中的正常现象 婴儿的睡眠习惯也是婴儿气质的反映。
58
夜醒的原因 环境因素 躯体疾患 喂养因素(过分喂养及母乳喂养) 护理不当 (不合适的干扰 )
59
夜醒的应对方法 不要立即安慰,给儿童一个自己安静下来的机会。 部分小儿夜醒后会有再入睡困难,适当给予‘安抚’。
寻找原因,消除不良因素(便溺 , 噪声或灯光等)。 对极个别睡眠少而父母又有焦虑症状,或脑损伤患儿,可短期使用弱安定剂。
60
对于夜间需要喂奶、喝水、小便的婴幼儿,可采取提前唤醒法。
睡眠日记-何时上床、入睡、惊醒次数及晨醒时间 在其自然觉醒之前15~20分钟将其唤醒,再使其入睡,因是带着困意醒来的,不久就又会酣然入睡。
61
入睡困难 有入睡困难(入睡时间>30分钟)和频繁夜醒(每晚1次以上) 睡眠不安症状与某些条件的缺失有关,如被抱在怀里摇晃,拍背,吃奶入睡等
如果上述条件存在那么睡眠过程完全正常,当条件不存在时睡眠潜伏期延长,夜醒增加(缺乏自我安抚能力) 没有相关的精神或躯体疾病可以解释睡眠不安的现象
62
入睡困难应对方法 固定就寝时间 设定规律的睡前活动 培养健康入睡方式 在孩子醒着的状态下,把孩子放在小床上 睡觉时简要检查一下孩子的状况
可以使用一些替代物品 渐进式延长应答时间
63
夜间哭闹 夜间哭闹 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 如内衣太紧、太硬, 如白天受委屈, 室内温度不适、 听惊险的故事 空气躁闷 躯体疾病 如肠道寄生虫,
呼吸道感染, 佝偻病 睡眠节律紊乱 如白天睡得多, 作息不规律 喂 养 如过饱或过饥, 口渴,尿床
64
夜间哭闹的应对方法 目前尚无解决婴幼儿夜哭的有效方法
父母不要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就不断喂奶,激烈地摇晃,推着童车到处跑,不断变换玩具等,这些只会给孩子更多的刺激 可以尝试用抚摸,温柔的摇动和轻声细语帮助孩子安静下来,或者让孩子处于一种舒适的体位,比如趴在妈妈肚子上等方法。
65
昼夜节律紊乱 睡眠时相提前 睡眠时间较相应期望时间提前。傍晚嗜睡,过早入睡和早晨醒来提前 睡眠时相延迟 睡眠时间较期望推迟,每晚入睡时间延迟、入睡性失眠、醒转困难
66
昼夜节律紊乱应对方法 注意光线、声音、喂养等因素对婴幼儿的影响 早期建立规律和稳定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 固定时间地点入睡,小睡次数、长度时间要适宜并基本固定
67
小结 睡眠问题影响儿童的健康 儿童的睡眠问题是可以预防的 许多儿童睡眠问题是可以治愈的 儿童睡眠问题的矫正有利于整个家庭
68
睡眠姿势、习惯及时间与遗传有关, 不能强迫睡眠
只要睡眠有规律,醒来时精神好,愉快轻松,不能以时间长短判定睡眠是否正常 婴儿期开始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例如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入睡,就寝时间,小睡次数、长度和时间及就寝、觉醒时刻均要基本固定
69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