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暨政治學研究所 副教授 黃建銘
憲法與人權 民主憲政與國家發展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暨政治學研究所 副教授 黃建銘
2
綱要 基本法律制度的認識 中華民國憲法
3
基本法律制度的認識
4
法律體系與位階 1.法律規範的特質 (1)統治權力與公權力的強制力量 (2)國會的制式程序 2.法律體系 (1)海洋法系 (2)大陸法系
3.法律位階(法規範的金字塔) (1)憲法 (2)法律:法、律、條例、通則(中央法規標準法第2條) (3)命令: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準、準則(中央法規標準法第3條)
5
憲法與法律的制定與修改 1.憲法 (1)憲法的制定: 1946年12月25日國民大會通過 1947年元旦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
(2)憲法的修正:立法院提出→公民複決→總統(憲法增修條文第12條) 2.法律 (1)法律的制定: (2)法律的修正:修正程序與制定程序相同
6
公法與私法 1.公法:以國家、地方自治團體及其他公權力主體為規範對象 2.私法:以 為規範對象
7
公法與私法判別標準之學說 1.(舊)主體說: 2.利益說: 3.權力說(從屬說): 4.法律主體說: 5.修正之法律主體說:
8
實體法與程序法 1.實體法:以規範「 」為內容之法律。 2.程序法:以規範實現權利義務關係之程序為內容的法律。
9
中華民國憲法
10
臺灣憲政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一) 中國(清帝國→ROC→PROC): →1908憲法大綱23條
→1911憲法信條19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21條 →191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56條 →1913天壇憲草113條 →1914中華民國約法(袁氏) →1917民國六年憲草 →1919民國八年憲草101條 →1923中華民國憲法141條(曹錕憲法、雙十憲法、賄選憲法) →1931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89條 →1936中華民國憲法草案147條(五五憲草) →1947中華民國憲法175條公布施行 →1948制訂臨時條款4條 →1954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1975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部憲法 →1978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部憲法 →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
11
臺灣憲政發展之回顧與前瞻(二) 日本(大日本帝國): →1889大日本帝國憲法公布 →1890大日本帝國憲法施行 臺灣(大日本帝國→ROC)
→1896六三法 →1906三一法 →1921法三號 →1960修改臨時條款7條 →1966修改臨時條款7→8→10條 →1972修改臨時條款11條 →1991廢止臨時條款、第一次修憲10條 →1992第二次修憲8條 →1994第三次修憲10條 →1997第四次修憲11條 →1999第五次修憲11條 →2000第六次修憲11條 →2005第七次修憲12條
12
明治憲法 一、明治憲法: 1.專制原理: 2.民主自由原理: 二、六三法: 臺灣總督得於其轄區內,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
13
中華民國憲法體系架構 一、本文 二、增修條文
14
人權、人性尊嚴與自由民主憲政秩序 一、人的主體性與自由意志,人本身是一個主體,非他人之工具,非國家統治權之客體
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五條第五項:「政黨之目的或其行為,危害中華民國之存在或自由民主之憲政秩序者為違憲。」 三、德國基本法第七十九條第三項:「基本法之修正案凡影響聯邦之體制、各邦共同參與立法,或第一條與第二十條之基本原則者,不得成立。」 四、釋字第四九九號解釋
15
共和國原則 一、意義:重點在於國家元首是誰? 二、特徵:國家元首由選舉(直接或間接)產生,有一定任期,增修條文第二條第一項。
16
民主國原則 一、意義:重點在於國家權力的擁有者是誰? 二、方式:直接民主vs間接民主(自由委任vs命令委任)
三、多元民主:不能逾越憲法基本精神。 四、特徵: (一) (二) (三) (四)
17
法治國原則 一、意義:形式上國家所有權力必須依照法律,即「 」;實質上防止國家權力濫用,實現「 」。 二、要素:
18
社會國原則 一、意義:國家有義務調和社會對立,消弭階級,造就公平正義之社會。 二、內涵: (一) (二) 三、功能: (三)
19
基本權的歷史發展 一、1215英國大憲章(Magna Charta): 二、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 三、1919年德國威瑪憲法第四十八條。
四、1945年聯合國憲章重申基本權利、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平等,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
20
基本權利之作用 一、消極作用 二、積極作用 三、主動作用
21
基本權利之保障 C23:憲法對基本權原則採直接保障。比例原則。 C24:國家賠償責任
國家無責任→國家國庫責任論→國家代位責任→國家自己責任論
22
平等權 一、意義:非機械絕對平等,而是合理差別。 二、特性:主觀公權利,實體法上權利,受侵害可救濟。 三、規範:憲法第七條。 四、案例
23
人身自由 一、意義:人民身體不受國家權力之非法侵犯。人身自由為一切自由之基礎。
二、規範:憲法第八條,1791年美國憲法增修第五條之due process of law 三、解釋:釋字166、251
24
各種自由權(一) 壹、居住遷徙自由 一、意義:居住自由指任何人在其居所內享有安寧居住空間,國家公權力不得非法侵入。
二、特性:消極防衛性主觀公權利,受侵害可救濟 三、規範:憲法第十條,釋字443。
25
各種自由權(二) 貳、表意自由 一、意義:人民內心意見想法形諸於外,以言詞為之為言論自由;以學術論述為之為講學自由;以書面文圖流傳為著作出版自由。。 二、特性:包括「 」與「 」自由。言論自由衍生獲取資訊自由,如此才能有有效負責的言論。 三、規範:憲法第十一條,釋字407(猥褻品)、577(包括主觀意見表達與客觀陳述)、380(大學自治)、450(不可強制設軍訓室)
26
各種自由權(三) 參、秘密通訊自由 一、意義: 二、規範:憲法第十二條;憲法第二十三條肆、信仰宗教自由
一、意義:包括對內「 」自由;對外「 」之自由。 二、特性:國家對宗教事務應維持「 」,即不介入與公平對待。 三、規範:憲法第十三條、釋字409(服兵役無違反宗教自由)
27
各種自由權(四) 伍、集會結社自由 意義: (一)集會自由: (二)結社自由:
二、特性:集會遊行權屬「 」,採集會前制度,集會前必須報備或經許可。 三、規範:憲法第十四條、釋字455、479 四、可否強制入會
28
各種自由權(五) 陸、生存權、工作權與財產權 一、意義 (一)生存權: (二)工作權: (三)財產權: 二、特性:工作權與財產權為「 」。
二、特性:工作權與財產權為「 」。 三、規範:C15、釋字510、釋字400
29
受益權 壹、行政上受益權 一、意義:國家本於直接保護個人權利與利益之目的,人民權利利益受損害時應賦予被害人提起行政爭訟之權。
二、種類:請願與訴願 三、請願 (一)意義:人民需求→請求國家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 (二)對象:「 」對提起訴願或訴訟事項不得請願。 四、訴願 (一)意義:行政機關「 」,認為其權利或利益受侵害,得向行政機關及其上級機關請求審查該處分之當否,並為一定決定之權利。 (二)功能: 貳、司法上受益權 一、意義 二、內涵
30
人民的義務 壹、義務之性質 貳、納稅義務 一、租稅係國家基於統治權 二、租稅必須得到人民同意→ 三、特別公課 參、服兵役
一、服兵役限制人民人身自由權,徵兵須有「 」為之。 二、釋490號解釋: 人民為「 」之主體,學生之學習權及受教育權,國家應予保障,人民有請求受國民教育之權。
31
國民大會與公民投票 壹、國民大會的性質與地位 一、孫文權能區分之實踐,以「 」控制「 」。
一、孫文權能區分之實踐,以「 」控制「 」。 二、國民大會為政權機關,可視為代表我國主權之機關,理論上應在治權機關之上。 三、仍為「 」機關 貳、國民大會的職權演變 一、憲法本文之職權 二、憲法增修條文之職權演變 參、公民投票 一、意義與要件 二、公民投票法的內涵
32
總 統 壹、定位→國家元首 一、虛位→內閣制 二、實權→總統制、雙首長制 貳、產生與去職 一、國民大會選舉→ 年 二、人民直接選舉→ 年
總 統 壹、定位→國家元首 一、虛位→內閣制 二、實權→總統制、雙首長制 貳、產生與去職 一、國民大會選舉→ 年 二、人民直接選舉→ 年 三、去職的原因 參、職權
33
行政院 壹、行政的意義與性質 一、行政的意義 主權對內表現之一種國家公權→ 二、行政的性質:治權 vs. 剩餘權 貳、行政院的地位
一、「 」說 二、「 」說 參、行政院的組織 肆、行政院與總統及立法院的關係 一、行政院與總統的關係: 二、行政院與立法院的關係
34
立法院(一) 壹、國會數量的演變 三院(釋字76號)→兩院( )→一院( ) 貳、立法院的性質 一、「 」機關: 二、「 」機關:
三院(釋字76號)→兩院( )→一院( ) 貳、立法院的性質 一、「 」機關: 二、「 」機關: 參、立法院的地位→最高立法機關 ,地方民意機關非立法院之隸屬機關
35
立法院(二) 肆、立法院的問題探討 一、國會的類型 二、立法院的改造 (一)釋字31號→ (二)釋字261號→ 三、人數 四、選制
(一)2008年以前: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SNTV, ),亦即多席次單一選票。 (二)2008年以後: 1.分立與聯立的比較 2.區域代表與政黨代表之比例,能否充分反映民意 五、職權
36
司法院(一) 壹、司法院的沿革 一、行憲當時 司法院轄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行政院設「 」轄高等法院以及地方法院。 二、現制
司法院轄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行政院設「 」轄高等法院以及地方法院。 二、現制 透過釋字86號解釋,而延遲到1980年,才調整為由司法院轄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行政法院、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依照釋字262軍人懲戒移由公懲會審議),嗣後設立最高行政法院與高等行政法院。 釋字396對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提出改革建議,又依照釋字530司法院「 」的意旨,未來司法院將進行改革。 三、未來 司法院朝向審判機關化,分三步驟進行: (一) (二) (三)
37
司法院(二) 貳、司法院的地位 一、司法權的中央集權 二、C77-79 參、組織 一、院長與副院長 二、大法官 (一)就機關分類
1.分散型:美國為例 2.集中型:德國為例 (二)就審查標的分類 1.抽象違憲審查: 2.具體違憲審查: 三、法官 肆、司法獨立
38
考試院 壹、地位:中央專屬性 貳、組織 參、職權
39
監察院 壹、地位:中央專屬性 貳、組織 參、職權
40
地方自治(一) 地方自治之功能 壹、傳統上→ 貳、現代上→
41
地方自治(二) 地方自治制度之本質 第一項 「 」說 第二項 「 」說 第三項 「 」說 第四項 我國憲法之基本決定
42
地方自治(三) 第一項 通常事務管轄權 第二項 地域權 第三項 立法權 第四項 自主組織權及人事權 第五項 財政權 第六項 計畫權
地方自治(三) 地方自治權之內涵 第一項 通常事務管轄權 第二項 地域權 第三項 立法權 第四項 自主組織權及人事權 第五項 財政權 第六項 計畫權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