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資訊社會中人文與科技的互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資訊社會中人文與科技的互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資訊社會中人文與科技的互動

2 大綱 資訊社會的基本概念 何謂資訊社會 網際網路的發展 資訊科技對資訊社會的影響 數位落差

3 資訊社會的基本概念 人類社會中主要經濟生產的模式發展 我們的社會從採集畜牧社會、農業社會,進展到工業 社會,乃至於今日的資訊社會。

4 資訊社會的形成 資訊科技(特別是網際網路應用),已成為現代社會 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資訊科技的研發為國家最重要的基礎建設
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之一 社會 個人 網路加速資訊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豐富的資訊,可在任何時間、空間中瀏覽 經濟體制逐步成為知識經濟 生活、工作、學習更為便利、豐富 文化交流與商務活動不再侷限單一國家或地區 人際網絡更為擴大 教育/學習可跨越時間空間與年齡身份限制 新的公共領域,對國家權力帶來新的挑戰

5 何謂資訊社會 資訊社會,即資訊成為主要生產、消費與交易的目的 管理大師彼德杜拉克1965年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
社會與經濟活動也集中在資訊的創造、處理與傳播。 管理大師彼德杜拉克1965年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 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機器設備等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 素。 1997年杜拉克更直接提出知識工作者將成為社會主流的說 法。

6 何謂資訊社會 現今資訊大量儲存在網際網路中,且透過網路快速的 流傳、處理與產生。
世界各地人們經由網際網路頻繁的溝通;大量的經濟 活動與文化傳遞都在網路世界中發生,,而資訊社會 其實就是網路社會。

7 網際網路 指在ARPANet基礎上發展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互 聯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 網路。
單獨提起網際網路,一般都是網際網路或接入其中的 某網路,有時將其簡稱為網或網路(the Net)。 對網際網路的使用通常稱之為「上網」、「衝浪」 (web surfing)、「瀏覽」或「漫遊」,而使用網際 網路的人則稱之為「網友」「網民」。

8 網際網路的發展 網際網路的發展,最早被應用在軍事用途上 網際網路傳播資訊,需建立一套共通的語言 美國國防部出於冷戰時資訊流通的考慮
1960年建立了以軍事用途的ARPANET 網際網路傳播資訊,需建立一套共通的語言 1974年ARPANET的科學家提出TCP/IP協議 定義網路上傳送訊息的方法

9 網際網路的發展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建立大學間的互聯骨 幹網路NSFNET。
1989…瑞士CERN工作的科學家Tim Berners-Lee設計了 HTML、HTTP、URL、主機(server)與瀏覽器架構,並 稱此計畫為World Wide Web,是一個全球化的超文本 (hypertext)系統。 1994…NSFNET轉為商業運營,開放於做商業用途, 讓一般民眾也可使用。 1996年,「Internet」(網際網路)一詞被廣泛的流傳, 不過是指幾乎整個的全球資訊網。

10 網際網路的發展 最初網際網路代表那些使用IP協定架設而成的網路, 而今天它則用來泛指各種類型的網路,不再侷限於IP 網路。
一個網際網路(internet,開頭的「i」是小寫字母)可 以是任何分離的實體網路之集合,這些網路以一組通 用的協定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網路。 而網際網路(Internet,開頭的「I」是大寫字母)專指 美國的前身為ARPA網、使用IP協定將各種實體網路連 結成此單一邏輯網路。

11 台灣網路的發展 1986年教育部電算中心執行「加強大專校院教授研究服務計畫」,於八所國立大學設立教學研究終端工作站,我國最早學術網路之雛形。
1987年BITNet國際學術網路連接日本,再轉接至美國,是第一條提供 、FTP、Newsgroups等功能之國際學術網路。 1990年電算中心開始規劃建立以 TCP/IP 為平台之台灣學術網路TANet,1991年連上全球的Internet。 TANet國際連線後,驅動校園網路建設之快速發展 例如中文化軟體、BBS、Gopher、News、FTP等。 初期網路應用快速成長擴散,使校園網路應用蔚為風潮。

12 台灣網路的發展 1994年行政院 NII (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小組成立,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國內資訊網路的建 設與資訊科技的創新應用,產生了HiNet。 1996年立法院通過電信三法,促成了電信自由化改革。 隨後電子化政府啟動及教育部開始推動中小學網路。 1998年tw域名開始收費,網路相關產業蓬勃發展,網 路使用人口快速增加。 2010年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已突破1695萬,12歲以上之 上網率為75.69%。寛頻使用普及率為 70.58%。

13 常用的上網方式 有線 ADSL CABLE MODEM 光纖上網 無線 Wi-Fi 3G(HSPA+、EV-DO) WiMax

14 資訊科技對資訊社會的影響 經濟與生產結構 時空轉移 日常生活的影響 虛擬世界與潛在風險

15 網路顛覆社會經濟與生產結構 資訊網路化,急速且全面顛覆社會經濟與生產結構 電子商務的興起改變商業活動過程
過去需要大量人力金錢統合各地物資的過程,現在得 以快速即時的透過網路達成。

16 網路顛覆社會經濟與生產結構 B2C(Business-to-Consumer) B2B(Business-to-Bussiness)
商家到消費者 例如:博客來、PChome線上購物…等。 B2B(Business-to-Bussiness) 商家到商家 透過網路管理原料、物流、供應鏈等,達到最佳效率、最 大獲利。 C2C(Consumer-to-Consumer) 消費者對消費者 例如:露天拍賣、Yahoo!奇摩拍賣

17 人們可用網路進行時間與空間的轉移 運用電腦和網路科技,可進行時間及空間的轉移,以 虛擬的自我延伸達到收放自如的機動性。
可以將寫到一半的作業放在隨身碟中,不管到哪裡,只要 有腦,就可以工作; 將資料放在網路硬碟中,只要有網路連線,也可繼續做功 課。

18 人們可用網路進行時間與空間的轉移 虛擬團隊、虛擬辦公室的合作工作型態在各行各業中 越來越普遍。 許多跨國公司,都會將客服專線設在人力較便宜的國家。 例如:在美國,電信公司不會在美國本土租一個 辦公室讓客服人員到此上班,而是透過網路科技 直接將辦公室設在印度。

19 網路活動成為人們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許多事情都可透過網路完成,依賴網路的便捷 與其豐富資訊已經成為現代人普遍且重要的生活習慣之一。
以往很多活動,都可能有面對面(現場)、電話、網路多 軌並行。 現在越來越多活動,只能透過網路進行;也就是網路替代 了原有方式,成為唯一的方式。 大學學測推薦申請入學、以指考成績填寫志願、大學開學 前的選課等。 學期末的課程反應問卷、為環保不印出紙本,要學生直接 在網路上填答。 老師要求學生用 交報告等,都以網路進行,取代原有 繳交方式。

20 人們在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穿梭 網路科技帶給資訊社會的一個主要影響是同時擁有二個 世界: 物理條件形成的現實世界(real world)
網路條件形成的網路世界(cyber world) 我們就在這二個世界裡穿梭來回。

21 人們在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穿梭 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大部分是融合的
透過網路付錢買的電影票,真的可以拿去看電影,或 是我們在線上付費,可以下載真正的電影來觀賞。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公開侮辱他人,可能會吃上官司, 在網路聊天室裡謾罵他人,也可能會被告。

22 人們在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穿梭 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有時候卻是分離的 我們可以在遊戲中與別人PK,但是我們不能在真實世 界中殺人
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有時候卻是分離的    我們可以在遊戲中與別人PK,但是我們不能在真實世 界中殺人 我們可以在網路中與人結婚,同居在「愛情公寓」, 但是這並不代表你與此人在現實世界中有婚姻之權利與 義務。

23 人們在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穿梭 現實生活中有一個名字,登記在國家的管理機制(例 如戶政)中,通常一生沿用、各處適用,連接到我們 的其他生理象徵(例如性別、年紀)或學經歷 在網路世界中也有名字,但可能有很多個,運用在不 同的活動中,與真實生理象徵不見得連接,且通常可 以輕易改換。

24 人們在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穿梭 現實世界與網路世界可能還會互相干涉,影響我們的 身心健康
只發展網路世界的人際關係,可能會忽略了現實世界的人 際關係(家人等) 過度沈浸在網路世界中(例如玩線上遊戲),也有可能會 忽略了現實世界的要求(學業、工作等) 花過多時間在網路世界中,也可能會讓我們生活作息失調 (如運動、睡眠等),影響身體健康

25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定義
指的是在現今及未來網路時代中,擁有電腦、網路等數位 科技者,正快速拉大與未擁有者在知識取得、財富以及社 會地位的距離,形成新的社會不公平現象。 美國商務部在1999年發表的「從網路中跌落-界定數 位差距」(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專題研究報告中指出 在資訊社會中,個人電腦以及網際網路等資訊工具對於個 人的經濟成就以及生涯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有無電 腦以及運用電腦能力的高低,將成為主宰貧富差距的力量。

26 數位落差定義 國內學者曾淑芬與吳齊殷認為資訊科技的發展與使用,可 能因性別、種族、階級或居住地理區域等而有所差異,使 得人們在接近、使用資訊的機會上產生差異,形成所謂的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 劉文文定義為:在高低知識階層,以及高低所得階級間接 近網路(Access to the Internet)的人數有著相當嚴重落差 的情況。 陳敬如則認為:「在數位化資訊社會中,個人因其社會屬 性因素,而在資訊科技的接近使用、資訊內容的接近使用、 資訊素養等方面,有程度上的表出差異。」。 黃瓊儀引述Digital Divide Network上的定義:Digital Divide 被用來指一群可以有效的運用新資訊和新傳播溝通工具, 如網際網路的人,與另一些無法有效的使用這些新資訊和 新傳播溝通工具的人們之間的差別和隔閡。

27 數位落差現況 網路近用(access):深受城鄉與年齡、教育程度差距影響 實際上全球只有6%的人口上網,而且主要集中在已開 發國家。
即使在同一個國家內,網路的使用與否也會受到年齡、 教育程度、居住地區……等因素的影響。 處在快速資訊化的社會裡,科技技術的進步固然帶來 許多便利與資源,但對於不習慣、不擅長使用網路與 數位科技的人來說,不但無法享受資訊化帶來的優勢, 反倒可能成為資訊社會裡沒有聲音的一群。

28 各國對數位落差的因應 (一)城鄉差距:面臨經濟轉型的阿帕拉契 教育方面的城鄉差距,或者說是缺乏教育,是該地區的經 濟發展受限的原因之一。
地理上的城鄉差距,「鄉村社區的偏遠性使得寬頻供應商 不看好該地區的商機。」42%的阿帕拉契人居住在農村, 遠離高速公路和主要交通中心,使他們被隔離在這一波技 術革新之外。 經濟方面的城鄉差距。雖然有跡象顯示,鄉村居民開始對 在家中配備高速網路系統的想法很有興趣,但他和朋友們 都相信,多數人還是付不起上網的費用。 由此看來,網際網路的普及化過程,仍然難以突破城鄉差 距的限制,畢竟網際網路的身上流著市場經濟制度的血液, 在較都會區昂貴許多的軟硬體成本之下,普及的夢想有賴 國家公共投資的介入。

29 各國對數位落差的因應 (二)國家公共投資 巴西的全民上網運動 跨越數位鴻溝的阿根廷
在非官方機構的幫助下,政府打算讓所有巴西人民都能 使用網際網路和電子郵件,特別是一些貧戶。政府可能 會設立一家網路服務供應商,免費提供網路服務,其範 圍將包括熱帶雨林和乾旱的農村等偏遠地區。 跨越數位鴻溝的阿根廷 百分之六十的阿根廷學校沒有電腦,百分之九十沒有網 路聯接,百分之四十缺少傳統圖書館。為了彌補這種局 面,政府也為1,700所學校內部安裝了電力系統。

30 各國對數位落差的因應 (三)學校資訊教育:解決校園裡的數位落差
美國Mission High School的科技多文化基金會 (Multi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echnology and Science) 誕生。 該基金會的目的主要是要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們提 供電腦程式設計及多媒體技能的教育,以幫助他們今 後獲得謀生的技能,設置一個強有力的網路來幫他們 安排工作,同時提高孩子們的自尊心。

31 各國對數位落差的因應 (四)對資訊不利者的支持 資訊科技為印第安保留區注入活力 適合印度國情的廉價電腦
南加州部落酋長聯盟SCTCA,一個位於南加州由個部落 聯合組成的組織,從HP公司獲得500萬美元的捐贈,他們 準備用來成立一個數位村落。 適合印度國情的廉價電腦 在印度很少有人買得起電腦,而Bangalore開發了200美元 的電腦,但大部分農村人口是文盲,他們創造了一種標 示語言:讓「使用者不需要任何訓練,只要能看到顯示 的圖像和聽到Simputer發出的聲音就可以了。」

32 我國縮減數位落差相關政策演變 一、2002 年至 2008 年縮減數位落差行動計畫,主要內 容包括: 縮減城鄉數位落差 縮減產業數位落差
協助國際縮減數位落差 希望達到 我國資訊化社會排名提升至前五名 原住民上網普及率達 65%、高偏遠地區電腦普及率達 70% 提升中小企業寬頻連網與電子商務普及率達 70%。並建立 數位機會發展中心,帶動亞太地區資訊服務業之發展 (NICI, 2005)。

33 我國縮減數位落差相關政策演變 二、行政院國家資通訊發展方案與智慧臺灣計畫
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NICI)小組推動「國家 資通訊發展方案( )」期望在 2011年達到下列 目標: 80%的高速(30Mbps 以上)匯流網路涵蓋率 50%民眾享用各類創新科技化生活應用服務,滿意度 達 80% 55%民眾使用電子化政府服務,滿意度達 60% 30 億新增物件無縫連上高速匯流網路 一兆元年產值的 UNS 新興產業


Download ppt "資訊社會中人文與科技的互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