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麻醉药理学总论 牡丹江医学院麻醉学系基础教研室
2
論語:學而第一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3
本章重点内容 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麻醉药物的不良 反应、效能和效价强度、作用机制。
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麻醉药物的不良 反应、效能和效价强度、作用机制。 熟悉:药物作用的构效、时效和量效关 系、房室模型、计算机辅助输注。
4
目录 绪言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计算机辅助输注 课后思考题
5
辞源注解 麻:麻木、感觉神经受压迫,暂失知觉 醉:“酉”为酒,“卒”为终结。即酒喝至不能再喝,即为醉。
麻醉:用药物或针刺使肌体暂时丧失知觉。
6
《米勒麻醉学》中关于 “麻醉”的概念 麻醉是指麻醉医师给予麻醉药物产生镇痛、遗忘、睡眠及肌肉松弛等治疗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及毒性反应。通过给药对各器官系统施以药理学调控来保持内环境平衡和防止损害。
7
《米勒麻醉学》中关于“ 麻醉”的概念 治疗的目标是在特定的作用位点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以产生期望的临床效果。麻醉医师必须选用和给予适当的药物,使组织和受体的药物浓度既要低于毒性水平,又要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8
绪言 麻醉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drug)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叫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叫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
9
绪言 麻醉药理学(anesthetic pharmacology)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麻醉常用药物(全麻、局麻、肌松药等)的药理学,主要研究这些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10
绪言 麻醉药理学的发展史 扁鹊—毒酒:麻醉剂; 神药:催醒(analeptic)药 华佗—麻沸散
西欧古代也曾用罂栗、曼陀罗、曼德拉草(mandaragora)和酒精进行麻醉。
13
上臂手术 分离注意力 (公元1205年) 酒精麻醉 (中世纪) 华佗 (公元200年)
14
绪言 1846年乙醚麻醉成功。 1884年开始使用可卡因。 1905年普鲁卡因的合成奠定了局部麻醉药的基础。
1872年水合氯醛的使用开启了静脉麻醉药的先河。 1923年环己巴比妥应用于临床。 1933年硫喷妥钠应用于临床。
15
1846年10月16日 美国MGH第一次乙醚麻醉公开演示
16
绪言 1935年分离出右旋筒箭毒碱,1942年用于临床。 1970年徐州医学院开始进行中药麻醉。
1956年氟烷用于临床后,甲氧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等相继问世。近年开始试用氙气麻醉。
17
A、罂粟 (鸦片) B、古柯 (可卡因) C、毒马钱 (箭毒)
18
绪言 自丙泮尼地1956年用于临床后,羟丁酸钠(1956)、氯胺酮(1962)、依托咪酯(1972)、丙泊酚(1977)先后用于临床麻醉。
19
丙泊酚 依托咪酯 维库溴铵
20
绪言 丁卡因(1930)、利多卡因 (1944)、布比卡因(1960)、罗哌卡因(1988)等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局麻药。
1951年琥珀胆碱用于临床后,泮库溴铵、阿曲库铵、维库溴铵、罗库溴铵、米库氯铵等非去极化肌松逐渐成为肌松药的主角。
21
现代麻醉手段 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麻醉 神经阻滞麻醉 椎管内阻滞麻醉 吸入麻醉 全身麻醉 静脉麻醉 复合麻醉
22
绪言 麻醉药理学展望 随着麻醉学科工作范围的不断拓宽,麻醉科医生已走出手术室,除临床麻醉工作外,还承担了急救复苏、危重病、疼痛和药物依赖的诊疗任务。这一切,无疑都大大促进了麻醉药理学的发展。
23
临床麻醉
24
ICU
25
疼痛治疗
26
臨床麻醉都乾些什麼?
28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药物效应(drug effect)指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功能和/或形态改变,是继发的。
29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 药物使原有功能提高的称为兴奋(excitation)、亢进(augmenta-tion),功能降低的称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过度兴奋转入衰竭(failure),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
30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概念:同一剂量的某一药物对不同的组织器官引起不同(兴奋或抑制,强度亦可不同)的反应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31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机制:产生选择性的机制多种多样,如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匀;与不同的组织、受体、受体亚型亲和力不同;各组织器官结构不同、生化过程有差异等。
32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特点: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同一药物剂量小时往往选择性较高,剂量增大后则选择性降低。
33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意义:通常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但少数情况下,选择性低的药物如广谱抗菌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在应用上也有方便之处。
34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局部作用(local action)指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全身各部位引起的作用,也称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systematic action) 。
35
二、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中凡符合用药目的、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称为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或引起不利于患者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untoward reaction)。
36
二、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 副反应 毒性反应 不 良 反 应 后遗效应 停药反应 特异质反应 变态反应 “三致”作用
37
剑可护人亦可伤人,药物亦然。
38
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反应又称副作用,是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39
副反应(side reaction) 特点: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多数能自行恢复;系药物选择性不高、作用广泛所致;随用药目的改变而改变;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可以预知并可设法纠正。
40
三、药物作用的构效、 时效和量效关系 1、构效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效应的关系称为构效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化学反应的专一性,后者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
41
时效关系 2、时效关系 药物效应与时间的关系称为时效关系(time-effect relationship)。药物效应常随着时间变化。从给药到开始出现效应的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latent period) 。从开始起效到效应消失称为持续期(persistent period) 。
42
药物的时效关系
43
时效关系 机体“生物钟”对药物效应有明显影响,由此产生时间药理学(chrono-pharmacology)。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与药理学的交叉学科。
44
量效关系 3、量效关系 药物的剂量与其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效应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强(但并非成正比)。若剂量继续增大到一定限度,效应可不再增强甚至减弱,而不良反应往往加重。
45
药物的各种剂量 阈 剂 量 半 数 有 效 量 常 用 量 最 小 中 毒 量 极 量 最 小 致 死 量 半 数 致 死 量
46
量效关系 药物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等于LD50与ED50两者的比值,即TI= LD50 /ED50,表示对半数动物有效的剂量增大多少倍可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TI越大,药物越安全。
47
四、麻醉用药的效能 和效价强度 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叫效能(efficacy)。全麻药的效能通常指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麻醉深度。达到某一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叫做药物的效价强度(potency)。达到此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48
效能和效价强度 吸入全麻药的效价强度常用“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表示。 临床使用的同类药的制剂中,每片或每支的含量虽然不同,但其产生效应的强度可能相似。称为“等效剂量”。同类药物的比较,一般应在等效剂量下进行。
49
MAC示意图 吸入麻醉药 肺 血 空气 其他组织 脑
50
效能和效价强度 麻醉深度取决于脑内麻醉药的分压,后者则直接取决于该药在动脉血中的分压,间接取决于该药的肺泡内的分压或浓度。由于临床上很难直接测定脑组织内麻醉药浓度,便用MAC作为吸入全麻药的镇痛效价强度指标。
51
效能和效价强度 MAC有以下特点:肺泡内药物浓度容量反复、频繁、精确地测定;对各种伤害性刺激MAC几乎不变;个体差异、种属差异都较小;性别、身长、体重以及麻醉持续时间等均不明显影响MAC。此外,麻醉药的MAC可以“相加” 。
52
效能和效价强度 MAC亦可人为地定出“清醒MAC”(亚MAC范围)或“气管插管MAC”(超麻醉范围)。通过测定循环、呼吸抑制时的MAC,可确定治疗指数(安全系数)。通过配伍药物引起的全麻药MAC的改变,可知二者合用是协同还是拮抗。
53
效能和效价强度 全麻药的作用包括镇痛、镇静、催眠、遗忘、肌松、意识消失等诸多方面。MAC仅反映吸入麻醉药的镇痛作用,用它来代替吸入麻醉药的全部作用是不全面的。
54
五、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指药物在何处起作用、如何起作用和为什么起作用的问题。
55
五、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作用机制一般是药物通过其理化性质,而与药物的化学结构无明显关系:
56
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1、改变细胞外环境的pH 如使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镁等抗酸药用于消化性溃疡病人; 2、螯合作用 如重金属中毒病人使用二巯丙醇;
3、渗透压作用 如口服硫酸镁利泻、静注甘露醇利尿;
57
非特异性作用机制 4、通过脂溶性影响神经细胞膜的功能 如全麻药的作用、膜稳定药、膜易变药的作用;
5、消毒防腐 如酸类、醛类、卤素类、重金属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等。
58
五、药物的作用机制 (二)特异性作用机制 1、对酶的影响 如胆碱酯酶抑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2、对离子通道的影响 如钙通道拮抗药、局麻药的作用;
59
特异性作用机制 3、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储存 如色甘酸钠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而防止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4、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如补充生命代谢物质的铁、胰岛素等,抗代谢药如5-Fu等;
60
特异性作用机制 5、影响核酸代谢 许多抗癌药及抗生素均属此类;
6、影响免疫机制 如免疫血清、疫苗、免疫增强药(左旋咪唑)、免疫抑制药(环孢霉素)等;
61
特异性作用机制 7、通过受体 相当多的药物作用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受体而产生的。 必须指出:一个药物可以有多种机制,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机制。
62
甦醒延遲?
63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64
藥物的體內過程 藥物 血液 組織 腎、膽 肝、肺
65
一、房室模型 线性乳突模型(linear mamm-illary model)把机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根据药物的体内过程和分布速度差异,将机体划为若干“房室”或称“隔室”(compartment)。
66
(single compartment model)
药物的单室模型 (single compartment model) 全身各組織 藥物
67
(two compartment model)
药物的双室模型 (two compartment model) 深外室 藥物 外 周 室 中 央 室 淺外室
69
二、细胞膜结构与药物转运 镶嵌蛋白质有很多功能,如转运膜外物质的载体,药物或激素作用的受体,催化作用的酶,具有特异性的抗原等。附着蛋白质的功能则与吞噬、胞饮等作用有关。
70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药 物 转 运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滤过(filtration)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71
二、细胞膜结构与药物转运 易化扩散需要载体,故有饱和性(saturation)和竞争性(compe-tition),载体转运也可有主动转运。
72
二、细胞膜结构与药物转运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主要受药物的脂溶性、极性和解离度等因素的影响。溶液pH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转运。
73
溶液pH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 10pH-pKa= 10pH-pKa=
溶液的pH与药物的pKa之差呈算术级数改变时,药物的解离型与非解离型浓度之比呈几何级数改变。不同药物的pKa不同。在同一体液条件下解离度不同,进入靶细胞的量不同,产生的效应强度也不同。 弱酸性药 〔A-〕 10pH-pKa= 〔HA〕 弱碱性药 〔BH+〕 10pH-pKa= 〔B〕
74
二、细胞膜结构与药物转运 滤过(filtration)又称膜孔扩散,主要与药物分子大小有关。只要药物分子小于膜孔,又是水溶性的,都可以借助细胞膜两侧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侧。
75
n=1时为一级动力学方程; n=0时为零级动力学方程
三、药代动力学的速率过程 X:药物量 k:跨膜转运(或消除)的速率常数 dX =-kXn dt n=1时为一级动力学方程; n=0时为零级动力学方程 药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 t:时间
76
三、药代动力学的速率过程 一级动力学过程 Xt=X0e-kt
X0:初始药量;Xt:t时刻的药量。即药量的变化与初始药量成正比。随时间延长,药物量呈指数衰减。 零级动力学过程
77
四、药物的吸收 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直接影响血药浓度和药物作用强度。
78
四、药物的吸收 影响吸收如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给药部位的血流量以及病理状态等。口服给药,尚与片剂的崩解速度、胃的排空、肠的蠕动、药物的配伍和肝内药物的代谢等有关。
79
四、药物的吸收 口服 肌注 靜注 靜滴 給藥途徑 直腸 頸叢 臂叢 給藥部位 硬膜外 蛛網膜下 靜脈
80
四、药物的吸收 某些药物口服后,经肠壁或(和)肝内药物代谢酶的作用,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一现象称为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81
药物的首关消除 药物口服 胃 肠道 体循环 肝 门静脉系统
82
门 静 脉 系 统
83
四、药物的吸收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的含义应包括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但实际工作中生物用度常常只用来说明药物吸收的程度或药物进入全身循环的量。
84
四、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后,进入体循环量常小于所给剂量,因为:一些水溶性差的药物剂型,达到结肠前仅释放了一小部分药物;极性大的药物吸收受到了限制,有些药物存在着明显的首关消除等等。
85
五、药物的分布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一的,但处于动态平衡,随药物的吸收与消除不断变化着。药理作用强度往往取决于药物在靶细胞的浓度。一般地说,药物血浓度或剂量与药物效应正相关。
86
五、药物的分布 1、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即体内总药量(Xo)与零时间血药浓度(Co)的比值。Vd= Xo / Co 。 某药的Vd大小取决于该药的理化性质、药物在各组织中的分配系数、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率等。
87
五、药物的分布 2、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蛋白结合率系指治疗剂量下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的百分率。两种药物与相同的血浆蛋白位点结合,可出现明显的竞争性抑制,从而增强药物的效应,甚至导致毒性反应。
88
五、药物的分布 血漿蛋白? 乾什麼的?正常值是多少?蛋白结合率与胎儿畸形有什么关系?
89
五、药物的分布 (2)组织器官的贮积作用 体内脂肪总量相对较多,脂溶性高的药物分布到脂肪组织后往往有相当部分被贮存,从而影响药理作用。
91
五、药物的分布 (3)各种屏障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①血-脑脊液屏障: ②胎盘屏障:
92
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及下丘脑处血-脑屏障薄弱,易受一些药物的影响。
93
胎盘对药物的转运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差异,妊娠后期比前期更有利于药物的转运,因此应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防止胎儿中毒或畸形。
94
五、药物的分布 (4)体液pH对药物分布的影响 弱酸性药物一般趋于集结在pH较高的一侧;弱碱性药物多集结于pH低的一侧。细胞内液pH(7.0)低于细胞外液(7.4),所以弱酸型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较高,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高。
95
六、药物的消除 药物的消除包括药物的代谢(生物转化)及排泄。机体中以肝转化外源性化合物最为重要。机体代谢药物的方式有氧化、还原、分解和结合等方式。
96
六、药物的消除 如何檢查肝功能? 如何根據既往史判斷肝功能?
97
六、药物的消除 催化药物代谢的酶系大致可分成三种:①微粒体酶系;②非微粒体酶系;③肠道菌丛的酶系统。
催化药物代谢的酶系大致可分成三种:①微粒体酶系;②非微粒体酶系;③肠道菌丛的酶系统。 微粒体酶系以肝中的最重要,又称肝药酶,其中以细胞色素P-450最重要。
98
六、药物的消除 一些药物可诱导肝药酶的数量或活性增加,称为酶诱导作用(enzyme induction) 。另一些药物可抑制酶的活性,称为酶抑制作用(enzyme inhibition) 。
99
六、药物的消除 与酶诱导药伍用可加快药物的代谢,使药理作用减弱,作用时间缩短,停用诱导药可产生对药物敏感性增加的现象。与酶抑制药伍用可使药物代谢延缓,药理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甚至可引起毒性反应。
100
六、药物的消除 肾是主要排泄器官,某些药物也可由胆道、肺、乳腺、汗腺等排泄。 膽紅素對腎功能有什麼影響?
101
六、药物的消除 肾小管的重吸收有利于一些药物治疗泌尿系统的感染,但有些药物会加重肾小管的损害。脂溶性高的药物排泄减慢。如伍用经同一通道分泌的药物,可产生竞争性抑制。
102
六、药物的消除 药物经胆汁排泄时,一些药物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103
胆 道 系 统
104
六、药物的消除 清除率(clearance, Cl)是用以衡量机体对药物消除的能力。器官清除率(organic clearance)、消除速率(rate of elimination)及摄取率(extractionrate,E)三者有不同的含义,又有密切的关系。
105
六、药物的消除 器官消除速率系指当器官血流灌注恒定时,药物进入和离开该器官的速率之差,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mg/min)。
器官摄取率(E):表示血流灌注恒定时,该器官对某药消除的效率。
106
六、药物的消除 器官清除率系指某器官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体积血浆中的药物全部消除,单位为ml·min-1,即对药物消除的能力。其值等于该器官摄取率(E)和血流速度(Q)之积。清除率等于消除速率与动脉血药浓度的比值。
107
六、药物的消除 全身清除率(systemic clearance, C1s)等于全身各器官清除率之和;等于全身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肝清除率(hepatic clearance, ClH)表示肝消除的能力,应等于肝摄取率(EH)与肝血流速度(QH)之积:ClH =QH·EH
108
六、药物的消除 肝内在清除率(intrinsic clearance)表示酶系统参与下药物的肝代谢率。
109
六、药物的消除 低摄取率的药物(<0.3),如肝血流增加,肝清除率增加不明显;高摄取率的药物(>0.7),肝清除率随肝血流增加而明显增加。
110
六、药物的消除 摄取率大于0.7的药物,清除依赖于血流的灌注(血流限速型)。摄取率小于0.3的药物,清除依赖于肝药酶活性(酶限速型)。
111
六、药物的消除 消除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 指机体消除一半药物所需的时间,又称终末半衰期(terminal half-life)。 血浆半衰期系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12
六、药物的消除 静输即时半衰期(context sensitive half-time) 指静脉输注中,任一时间停止输注,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
113
七、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次给药后在不同时间测定血药浓度,可以描记出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
114
七、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药物在体内的几个期
115
七、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 反复用药,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称为蓄积中毒。临床药物治疗中,不仅要求给药后血药浓度尽快达到预期水平,而且要求该浓度能够维持适当的时间。
116
八、静推药代动力学分析 一室模型 某药作静脉推注,体内药量随时间而变化,静脉推注一个剂量后,血药浓度随时间延长呈指数衰减。静脉推注后,药物在机体内经5t1/2 (血浆半衰期half-life time, t1/2)达到基本消除。
117
八、静推药代动力学分析 二室模型 某药作静脉推注,体内药量随时间而变化,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推注后,血药浓度随时间呈二项指数衰减。
118
九、静脉输注药代动力学分析 一室模型 稳态浓度(CSS)或坪浓度与R0(恒速输注速率)成正比,即不同的输注速率产生不同的CSS,此时体内药物消除速率等于输注速率。恒速静脉输注欲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需5t1/2。
119
九、静脉输注药代动力学分析 二室模型 某药做恒速静脉输注,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
120
十、效应室药物浓度 临床麻醉中静脉诱导时,血药浓度可立即达到峰浓度,但效应部位脑的药物浓度上升并引起意识消失尚需要延迟一段时间。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与其效应是平行的。
121
计算机辅助输注 一、概述 计算机辅助输注(computer assisted continous infusion, CACI)能快速达到并维持设定的血浆或效应部位药物浓度,并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给药。CACI分为闭环式(closed loop)和开环式(open loop)两种。
122
单次和重复静脉注射 效应室浓度 血浆浓度 不易维持麻醉药的有效浓度 重复给药血药浓度波动大 2 4 6 8 10 12 14 20 40
2 4 6 8 10 12 14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时间 (min) 浓度 (ug/ml)
123
持续静脉注射 单次+ 持续静脉给药 效应室浓度 持续静脉给药
124
一、概述 目标控制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又称为靶控输注、计算机辅助持续输注(computer assisted continuous infusion, CACI)和计算机控制输注泵(computer controlled infusion pump, CCIP)等等。
125
一、概述 TCI系统的硬件包括输注泵、控制输注泵运转的微机以及当微机发生错误时关闭系统的安全机制。软件包括药动学模型以及与药物输注有关的特殊参数。
126
几种常见的TCI注射泵
127
一、概述 TCI的使用受到药代动力学模型固有的局限性的影响: ①假想药物在房室内迅速均匀,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①假想药物在房室内迅速均匀,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②预计血浆浓度和实测血药浓度的差异受生物变异性的影响;
128
一、概述 ③生理状态的变化可能改变药动学参数,降低模型的预测价值; ④各学者用同一药物研究得出的药代学参数可能有很大不同。
129
二、常用的指数衰减输注方法 首先快速推注一个剂量(bolus, B;又称负荷量,loading dose),然后为补偿因消除(elimination,E)和向外周室转运(transfer, T)引起的血药浓度下降,以持续输注方式向中央室补充药物。
130
(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t1/2CS)
持续静脉输注敏感半衰期 (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t1/2CS)
131
(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t1/2CS)
持续静脉输注敏感半衰期 (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t1/2CS)
132
三、TCI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 系统性能评测通常采用计算机模拟的预期浓度与实际血药浓度的一致性分析,评价指标包括系统的偏离性、精密度(不准确度)、分散度和摆动度等。执行误差(PE)指实测浓度与相应预期浓度的差值,以其百分数(PE %)作为上述系统性能评价指标的基础。
133
四、影响TCI系统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药代动力学参数、个体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变化的差异,以及麻醉手术中各种干扰因素等。
134
五、TCI面临的挑战 1、输注泵的精确度 2、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精确度 3、闭环控制输注
135
小结 进入机体 药物 分布 效应器 肝等 体外 肾、肺等
136
课后思考题 名词 药物、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局部作用、全身作用、不良反应、治疗作用、副反应、潜伏期、持续期、半数有效量、阈剂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简单扩散、药物转运、滤过
137
课后思考题 名词 吸收、首关消除、蛋白结合率、酶诱导作用、酶抑制作用、肝肠循环、器官消除速率、器官摄取率、器官清除率、消除半衰期、血浆半衰期、静输即时半衰期、残留期、蓄积中毒
138
课后思考题 填空题 1、药物的被动转运包括()、()和()。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有利于(),但不利于进一步()。
3、静脉推注后,药物在机体内经()达到基本消除。
139
课后思考题 填空题 4、恒速静脉输注欲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需()。 5、不良反应又可分为()、()、()、()、()、()、()等。
140
课后思考题 简答题 MAC具有哪些特点? 药物的非特异性作用机制有哪些? 药物的特异性作用机制有哪些?
口服给药进入体循环的量常小于所给剂量的原因有哪些? 影响TCI系统的因素有哪些?
141
麻醉医生是手术室的守护神,可使病人转危为安;但也存在高风险。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做。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