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注 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注 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注 意

2 本章要点: 意识与无意识 注意的涵义及特点 注意的种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理论

3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①意识是对心理活动的觉知 ②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 ③意识对心理活动的参与有不同的状态

4 睡眠: 大脑脑电活动的几种状态 δ(1-3Hz) θ(4-7Hz) α(8-13Hz) β(14-30Hz)

5 睡眠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又称为轻度睡眠阶段,脑电波主要是小而不规则的波形,并伴有一些α波。
第二阶段:脑电波呈现纺锤波,这是一种独特的脑电波,是觉醒和睡眠的真正分界。 第三阶段:δ波出现,该波又大又慢,它的出现标志着深度睡眠和意识的进一步丧失。 第四阶段:大约1小时后,睡眠者进入第四阶段或深度睡眠阶段,脑电波几乎完全是δ波,人在沉睡。

6 快速眼动睡眠(REM)与梦 快速眼动睡眠的功能:   有助于正常心理功能   促进大脑发育   整合记忆,促进信息加工

7 关于梦的解释 心理动力学理论 激活—合成假说 认知理论

8 注意 1、涵义: 注意指的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 集中性 特点 外部表现

9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负起动效应:当启动刺激中的分心物作为随后的探测刺激中的目标时,被试对其的反应时间延长。这种现象称为负启动效应,也称为分心物抑制效应。 调节和监督功能

10 2、注意的种类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11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含义: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产生条件: 客观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客观

12 知识经验 需要、兴趣、态度 身心状态 个性 主观

13 有意注意 定义: 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产生条件 理解工作任务的目的 意义 锻炼坚强意志,克服干扰 排除和减少干扰。
活动丰富,避免单调。 活动任务适合主体的知识经验

14 3、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 注意稳定性 注意转移 注意分配 注意集中

15 指在一瞬间能够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广度 定义: 指在一瞬间能够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对象的特点 知识经验 心理状态 感觉器官的灵敏度 任务要求 影响因素

16 将心理活动高度保持在反映对象上,而对其他事物不予理会。
注意集中性 定义: 将心理活动高度保持在反映对象上,而对其他事物不予理会。 注意涣散

17 影响因素 认识活动的意义性、重要性 兴趣。 意志力。 身心状态。 外界干扰。 需求程度

18 注意的分配 定义: 在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上

19 影响因素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 经过训练,在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反应系统。 动作技能要比智力技能容易实现

20 注意稳定性 定义 指注意在某一认识对象或活动上的保持时间长短。 A.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一对象上保持的时间。

21 注意起伏: 又叫注意的动摇,是注意的一种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起伏的周期与个体的意志力、刺激性质有关

22 B.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一活动上的保持时间。
与注意稳定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 注意分散:注意离开了当前活动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内、外表现)

23 产生注意分散的原因 单调刺激 无关刺激干扰 主观因素 **注意分散与注意起伏

24 保持注意稳定性、避免注意分散的条件 (1)对活动的认识 (2)不断组织活动,避免单调 (3)排除无关干扰 (4)主观状态

25 注意的转移 定义 指有意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或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 **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注意转移的条件

26 4、注意的理论 过滤器理论 衰减器理论 后期选择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双加工理论

27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 单通道理论、瓶颈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提出 主要观点: 1、N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28 衰减器理论 Treisman在1964年提出 主要观点: 1、N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
2、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遵循“全”或“无”的原则 3、不同刺激激活阈限不同,所以也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注意

29 后期选择理论 1963年Deutsch et al提出, 后由Normen在1968年加以完善。

30 主要观点: 1、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以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先分析后选择) 2、个体利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检验外界输入的信息,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 3、存储的信息不同,选择的信息也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不同。 记忆选择理论;反应选择理论

31 多阶段选择理论 1978年,Johnston与Heinz提出。 主要观点: 1、对信息的选择可以发生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上 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以及刺激的复杂性。 3、选择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资源越多。

32 认知资源理论 认知资源分配说、中枢能量说 1973年,Kahneman提出。 主要观点: 1、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认知资源占用多少依赖于刺激的复杂性和任务要求的复杂性。 2、人的认知加工资源有限 3、认知资源的占用不是自动的,有专门的机制负责认知资源分配。

33 双加工理论 1977年,Shifrin et al等人提出 主要观点: 1、对信息的认知加工有两种形式: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2、自动化加工不需要占用认知资源。 3、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训练可以转入自动化加工。

34 注意的脑机制 朝向反射:是由刺激的新异性引起的反射,是无意注意产生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常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变化。研究表明,海马在朝向反射中有重要作用。 脑干网状结构:维持大脑觉醒水平。 大脑皮层:

35 祝大家:


Download ppt "第六章 注 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