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节 社会风情与旅游 一、社会风情的含义及类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节 社会风情与旅游 一、社会风情的含义及类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社会风情与旅游 一、社会风情的含义及类型
第一节 社会风情与旅游 一、社会风情的含义及类型 含义:泛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 社会环境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 所表现的风俗习惯。 类型:饮食习俗、服饰装束、婚姻生活、 礼仪民俗、岁时节令、工艺特产品、居住 民俗等。

2 二、社会风情的特点 民族性 地域性 丰富性 历史性 传承性和变异性

3

4 地域性 白族 服饰:“白蓝红”三色 白色头饰和上衣——苍山积雪 红色马甲——红色的茶花 蓝色长裤——洱海碧波

5 历史性 丝绸——中国最古老的发明之一,已有 年 的历史; 陶瓷——在我国有 年的历史 。仰韶文化的 彩陶,大汶口文化的红陶,龙山文化的黑陶,秦汉的 陶人陶马等,均代表我国古代文明。 茶——发现和利用,有4000多年历史,到西汉,茶已 成为群众性的饮料。 酒——在我国约有5000年的历史。我国是酒的故乡。

6 第十一章: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第一节:社会风情与旅游 第二节:饮食习俗与特色民居 第三节: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 第四节:婚丧习俗和节庆活动

7 一 饮食习俗 饮食与旅游: 领略奇风异俗 满足口腹之欲 增加民族知识 饮食习俗的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一 饮食习俗 饮食与旅游: 领略奇风异俗 满足口腹之欲 增加民族知识 饮食习俗的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人文环境:农业发展布局、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特点、宗教信仰等。

8 (一)日常饮食习俗:分布规律和特点 西北:面食、肉食 青藏高原:藏族为主 东北:面食为主,喜吃粗粮 食用油:豆油
挖窖储存蔬菜和腌制酸菜咸菜习惯 西北:面食、肉食 青藏高原:藏族为主 西南:糯米为主食 东南:经济发达,著名的侨乡

9 东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朝鲜族 喜食米饭 主食:大米面做成的片糕、发糕、打糕、冷面等 咸菜: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泡菜享有盛誉。

10 满族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 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 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 干饭。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 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 国著名糕点 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 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 蔬菜。

11 西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侗族 白族 侗不离酸 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酸汤、酸菜、酸肉等。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主食:以蒸制为主。每餐喜食鲜菜和腌菜  嗜好:饮茶

12 西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苗族 傣族 佤族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主食:大米和糯米
“无辣不成菜” 酿酒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 主食:大米和糯米 嗜酒:酒度数不高,自家酿制,味香甜。 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 喜吃香竹饭。 佤族 主食:大米 喜饮酒,喝苦茶 嗜好嚼槟榔

13 西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维吾尔族 羊肉串与手抓饭 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 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
 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 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50多种。主要有肉馕、油喀、窝窝馕、片馕和芝麻馕等。

14 哈萨克族 西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蒙古族 以奶制品居多 奶油 奶茶 奶皮子 奶豆腐 奶酒
面食为主。如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 肉类:羊、马肉 奶制品:奶油、酥油、奶 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

15 东南地区各民族饮食习俗 瑶族 土家族 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 喜吃虫蛹,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 喜欢喝酒
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 粑粑和团馓是季节性主食 菜肴以酸辣为主要特点 常见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 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 喜吃虫蛹,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 喜欢喝酒

16 青藏高原地区 藏族饮食习俗 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 饭菜用酥油,制作酥油茶。 奶制品: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
喜欢饮用青稞酒

17 (二)节庆饮食习俗 1.汉族节庆饮食习俗 春节: 北方饺子(更岁交子) 南方元宵年糕(年年高) 端午节:粽子(纪念)
中秋节:月饼(月圆人团圆) 重阳节:重阳糕

18 (二)节庆饮食习俗 2.少数民族饮食习俗 朝鲜族:冷面(长寿) 维吾尔族:抓饭 壮族:五色饭(五谷丰登) 傣族:竹筒饭

19 (三) 信仰食俗 (四)礼仪食俗 影响因素: 宗教影响、原始崇拜、图腾崇拜、禁忌规定 蒙古族:白食(奶、糖、果汁) 佤族:无酒不成礼
彝族:转转酒 傈僳族:同心酒 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回、维、哈、柯尔克孜、塔吉克等 侗族:节庆饮食不离鱼

20 二、 特色民居

21 1. 影响民居结构的因素 气候因素 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天然建筑材料因素 生产活动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状况,民族习俗

22 (一) 蒙古包 蒙古包是独具特色的活动毡房。
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形的墙壁和伞形屋顶,覆盖毛毡,用绳索勒住,帐顶中央有采光,通风的天窗,外壁多用白色羊毛毡覆盖。

23 (二)帐篷 帐篷, 青藏高原的藏族牧民主要居舍之一。通常有生活帐篷和娱乐、休闲帐篷两种。
生活帐篷是多用牛毛制成的黑色帐篷。帐篷里中间是炉灶,四周多堆放粮食袋子和日用杂物。 娱乐、休闲帐篷,多适用于夏季居家外出野游。

24 西藏农区民居 西藏农区(含半农半牧区)的民居,大都是二三层的楼房或一层的平房。“屋皆平顶”是其主要特征。
西藏农区的楼房多为二层,一般为石木结构。墙体多为石砌,一层方石叠压一层碎薄石,以泥合缝。有的地方,墙体下部为石块垒砌,上部墙体为板夯土墙。

25 (三)哈萨包 “哈萨包”与“蒙古包”略有不同,其顶部呈弧形,四壁支杆为穹窿状。支杆与外面所蒙的毡之间,嵌有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哈萨包”内的陈设与布置,分成住宿和放物品两部分。

26 (四)吊脚楼(侗族) 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
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27 (五)鼓楼(侗族) 鼓楼以杉木构造,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

28 (六)竹楼 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材。传统竹楼,全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
竹楼为干栏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公尺左右。

29 (七)黄土窑洞 陕北窑洞有3种:石窑、砖窑、土窑。
土窑: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里掘入,成为若干互不相通的单窑;另一种自平地掘入,先成一大平底四方阱,然后从四壁各自向里挖成若干单窑;更有自阱外地面掘斜洞以通于阱中,成为过道。 平地起窑洞

30 (八)四合院 基本特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
建筑布局: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按其规模大小,有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31 (九)维吾尔族民居 以土坯建筑为主,多为带有地下室的单层或双层拱式平顶,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
还有一种“阿以旺”式住宅,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平面布局灵活,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开天窗,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做卧室,一般不开窗。

32 第十一章: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第一节:社会风情与旅游 第二节:饮食习俗与特色民居 第三节: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 第四节:婚丧习俗和节庆活动

33 一、传统服饰 广义的服饰:指包括衣、裙、裤、鞋、袜 等服装和头、手、颈、胸等 人体部位所佩带的各种饰物。 狭义的服饰:仅指服装。

34 (一)传统汉族服装 1、汉族妇女爱旗袍 2、奇异装束的“惠安女” 3、舟山渔民穿笼裤

35 旗 袍 旗袍作为袍服的一种,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

36 奇异装束的“惠安女” 头戴黄色竹斗笠和花头巾,斗笠涂上 黄漆,具有防日、防雨淋作用。
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避风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常手提黄漆小竹篮。 惠安女身穿“节约衫”,减去过去繁杂的拼接工艺,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的曲线; 衣袖长仅至小臂一半,衣长仅至脐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

37 舟山渔民穿“笼裤” 浙江舟山渔民喜欢穿大襟布衫加背褡,下穿宽大的裤子,民间把这种裤叫“笼裤”
现在,随着流行趋势的发展,这种裤以成为为大众所喜爱的时尚潮流。

38 (二)少数民族服饰 1、赫哲族的鱼皮衣 2、藏族的藏袍 3、傣族花筒裙

39 赫哲族的鱼皮衣 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鱼皮完整剥下,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多为长衣服,为妇女们穿。
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 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 现今,鱼皮仅作为民间工艺被收藏于博物馆中。

40 藏族的藏袍 藏袍:色彩艳丽,服饰优雅、精美。
色彩运用上:大胆采用红、白、黑、赤、蓝、黄、紫等强烈对比的颜色,点缀复色、金银线,整体效果明快、和谐。 服装装配的金银、珠宝,玉器等饰品,花纹雕镂细腻、精致,给人以华贵、高雅之美。 近年来,随着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藏装开始趋向质地高雅和饰品的华贵。每逢喜庆佳节,藏族青年会身着价值非凡的藏装载歌载舞欢庆节日。藏东妇女服饰每身都在百万元以上。

41 傣族花筒裙 傣家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
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穿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 ,也有对襟; 下身穿筒裙,一直长齐脚,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锦纶等料子缝制。 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 妇女的衣服、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

42 俄罗斯族服饰 妇女夏季穿绣花或印花的连衣 裙,冬季穿裙子,外套为半长皮大衣, 脚穿高筒皮靴,头戴毛织大头巾。
  男子夏季穿肥大直领汗衫、长裤, 腰扎带子,春秋季节,外套西装,冬 季穿翻领皮大衣,戴羊皮剪绒皮帽, 穿高筒皮靴或毡靴。   俄罗斯族妇女,至幼至老都穿裙 子,而不单穿长裤。

43 土家族服饰 男子穿对襟短衣,扣子多。衣料 多为自纺自织的青蓝土布或麻布。
  女子穿右衽上衣,滚花边二三道, 衣袖短而大;下穿八幅长裙或肥长裤, 长裤在裤腿边沿有宽带式花纹饰。发挽 髻,戴帽或家织土布缠头。戴耳环、项 圈、手镯、足圈等银饰。 男子穿对襟短衣,扣子多。衣料 多为自纺自织的青蓝土布或麻布。

44 布依族服饰   男青年穿对裣短褂、长裤,包头 巾。老人穿大襟衣或长衫。   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 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 布包帕。花溪一带少女衣裤上饰有 “栏干”,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 压头帕上。   姑娘头盘发辫,戴头帕;婚后则 改戴“架壳”。

45 塔吉克族服饰   男穿套头白衬衫。领口、胸前、衽边等 处绣花边。扎腰带着长裤,裤脚两侧开衩。 冷天外加无领、对襟、无扣长外衣或对襟皮、 棉大氅。戴黑绒面羔皮圆帽,帽上绣数道花 边,平时将帽沿卷起,风雪天放下。   女青年外着对襟、无领、长过膝部的长 衫,衽边、下摆、袖口等处均绣花边,背后 绣一圆形图案;如今穿连衣裙。

46 (三)其他装饰 1、头饰,如帽子、簪、钗、耳环等。 2、衣饰,如腰带、荷包、围裙、腰刀等。 3、足饰和手饰,有鞋、靴、手镯等。 4、文身

47 ←哈尼族妇女自小喜戴帽,成人之前戴缀满彩带彩头的小圆帽,举行成人礼后戴一种缀满银饰的“竹圈帽”。
←基诺族好头戴白色尖顶三角帽,帽沿朝外翻卷,以类顶上的黑条纹为主,帽两侧下垂,直披肩上。 ←拉祜族妇女蓄发、头裹一丈多长的黑布头巾,头巾两端缀有彩色长穗,年轻女子在黑布裹头外,多喜加一块彩色手巾之类作点缀。

48 侗族 耳环银饰工艺品 妇女耳垂装饰。一般呈环形,同钥匙圈大小,不封口,尾部勾着圆形、扁形或帽形雕刻精美的装饰物,多用细银线弯结成果状、花状或绣球状。其周围、下方吊着小鱼、桃形、扁长体、菱形、塔状等各种小饰物,上刻细小花纹。有的耳环形似竹根,上涂珐琅。 还有的用一戴细银线缠绕在环形圈上,未缠线处涂珐琅花纹。因使用人和场合不同,亦有区别。小孩、老年妇女所戴较为简单。青年妇女戴者叫“色板”,纹饰丰富,节日盛装时还戴两三对,显示其美丽、富有。                                                                             

49 满族、汉族

50 保安族腰刀 (保安刀) 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在阿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比较著名的腰刀“什样锦”、“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 、 “扁鞘”、“蒙古刀”、“哈克刀”、“鱼刀”等。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 、梅花等各种图案,这是区别腰刀的不同风格、不同式的标志。 其中最漂亮的要数“什样锦”,最有名气的则推“波日季”。

51 旗鞋又称花盆底鞋、高底、马蹄底鞋。 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 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一般为7cm,最高的可达13cm,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别盛行,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

52 巴林蒙古族的绣花靴

53 以前傣族,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染齿。 把松明燃烧冒出的黑烟熏在瓦上或木片上,然后用手把黑烟刮下来涂抹在洁白的牙齿上。为了使染在齿上的颜色牢固,往往在染齿之前吃些酸味野果,然后再染黑烟。用这种方法染出的牙齿,不易褪色。 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这种槟榔的汁液呈鲜红色,能将黑烟染成的黑齿再染成紫黑色,并使颜色经久不褪。 傣族男人有刺腿纹身的习俗,刺纹是用特制的刺纹钢针蘸上墨汁一针接一针地在身上刺纹刺字,让针尖将黑墨刺进肌肤,受刺人要承受难于忍受的痛苦。 据说刺字纹身使人更加美丽,可以避邪护身,消灾免难。

54 (四)各种各样的发式 1、维吾尔族的发式 2、傣族的发式 3、满族贵妇的发式

55 满族 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 满族已婚妇女必须绾发盘髻,中间横插一根银制的扁方,称“高粱头”。其中最典型的是梳“两把头”,将头发束在头顶,编成“燕尾式”,长头发在后脖颈上,并戴上扇型发冠,这种发型称“旗头”、“京头”。

56 二、民间工艺品 (一)染织(蜡染、扎染、丝绸、地毯) (二)刺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抽纱 (三)陶、瓷 (四)雕塑工艺品 (五)漆器
(六)金属工艺品 (七)编织工艺 (八)文化用品 (九)其他工艺品

57 蜡染,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
主要方法: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 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58 扎染,我国传统的一种手工防染工艺。 它起源于民间,相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
扎染技艺在纺染手段、绞扎手法与染色艺术上,由单纯到复杂,由单色染到多色复染,技艺一代更比一代强。

59 艾德利丝绸 是维吾尔族妇女最喜欢做衣裙的绸料。有两大产区:
一是喀什、莎车的绸,以色彩绚丽、鲜艳著称。图案细腻严谨,常用翠绿、宝蓝、黄、青莲、桃花等颜色。 二是和田、洛浦的绸,则讲究黑白效果,虚实变化,纹样粗犷奔放,色彩简单富有变化。

60 新疆地毯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是理想的家庭、宾馆陈设的高级用品。

61 苏绣发源于苏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苏绣是我国著名的手工艺品,素以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弛名中外,多次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级礼品送给外宾。
                                

62 “粤绣”产于广东地区的刺绣品。其特色有五:
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 华丽效果。 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 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

63 湘绣具有构图章法严谨,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生机勃勃,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湘绣这种独特的民族风格使它很早就驰名中外。

64 蜀绣:中国名绣之一。也称"川绣"即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温江、郫县等地。 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

65 抽 纱也 称 “ 花 边 ” 。 相 传 清 末 由 欧 洲 传 入 我 国 沿 海 口 岸 及 附 近 乡 村 。 北 方 以 山 东 烟 台 地 区 为 中 心 , 习 惯 称 “ 花 边 ” 、 “ 镂 空 花 边 ” ; 南 方 以 广 东 潮 汕 地 区 为 中 心 , 习 惯 称 “ 抽 纱 ” 。

66 宜兴紫砂陶器 宜兴,向有“陶都”之称,所产陶瓷种类极多。有细陶,精陶,均瓷,青瓷等几十大类数千个品种。紫沙是最有名。
紫沙陶原料:含有三氧化二铁,呈紫红色,称之紫沙。 主要品种有壶,杯,瓶,鼎,碗,盘,碟等,造型丰富,尤以紫沙茶壶最为出色。 紫沙壶取其泥料本色,朴素,雅致,赋有民族风格。紫沙壶制作缜密精巧,在烧结得十分致密的沙土中间有肉眼看不见的小气孔,故透气性能良好。 用紫沙壶泡茶,没有丝毫化学变化,茶汁特别清醇。紫沙壶经久耐用,壁内存积的茶锈,名曰“茶山”,如在空壶中注入沸水,也有茶叶清香。  此外,用紫沙锅蒸炖鸡,鸭,肉类,味道鲜美。

67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瓷

68 玉 雕 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延续时间最悠久的一种,据史料的记载已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各个时代的玉器反映出各个朝代政治思想、艺术风格,也反映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地位,每件玉雕品的产生均有其特定的环境,玉的器型、纹饰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人们就将玉质坚硬,象征君子之气节坚硬;玉的温润,代表君子谦谦之风。 白玉雕鱼形挂件                                                                          和田玉雕                                                   笔筒 白玉雕枝叶

69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玉器工艺品产地,主要产地有:北京、上海、江苏、广州、辽宁、新疆等。玉制工艺品能保存千万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故特别为人珍爱。长期以来,人们把玉看作是高贵尊荣的标志,并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 羊型玉器 松鹤子玉摆件 西汉玉配

70 石 雕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寿山石雕,浙江青田石雕,昌化石雕,巴林石雕 桃源石雕雄狮 高邮驿站马石雕
石 雕 石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精彩纷呈的一页,不论是雕刻艺家巧夺天工的精心杰作,亦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慷慨赋予,都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寻了这种美的轨迹,于是我们也便学会了欣赏,赞叹,感动。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寿山石雕,浙江青田石雕,昌化石雕,巴林石雕 桃源石雕雄狮 高邮驿站马石雕

71 昌化鸡血石雕 鸡血石不透明,干涩少光,质地颜色比较单调,较常见的有灰色、白色,也有少量黑色和多色伴生,一般来说,属于硬地鸡血石。
据产地多年观察,质地愈硬,其伴生的“鸡血”亦往往愈鲜愈浓,也愈不容易褪色。 好的“鸡血"是制作工艺品和仿古摆件的极好材料,有的只要经表面抛光就是一件十分美观的艺术品。此外,还有灰、黄、黑、褐等为地色的硬地鸡血石。

72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三宝之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73 (1)铜器工艺品: 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由此可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出产最为精致。

74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75 铁器工艺品 英吉沙小刀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品,造型别致,制作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是颇具特色的丝绸之路旅游纪念品。英吉沙小刀多数为弯刀,刀把有木质的、角质的、铜质的、银质的,非常讲究。

76 藏银雕镂制成,镶有各色宝石,款式多样,色泽暗淡,呈古旧之风,极为精致,是藏族人必不可少的的配饰,也是一种有趣的收藏。

77 草编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等。 有的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 主要品种有河北、河南、山东的麦草编,上海嘉定,广东高要、东莞的黄草编,浙江的金丝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及台湾省的草蓆等。

78 浙江东阳——竹编之乡     据史书记载,浙江竹编起源于东阳。“东阳竹编”是从编制简单的生活用品开始,竹编艺人总结挑压、串丝、弹花、插筋等成套方法,巧妙地把欣赏和实用编织在一起,使竹编工艺得以迅速发展。

79 文 房 四 宝

80 扇子:折扇、鹅毛扇、檀香扇 著名工艺扇: 杭扇、苏扇、龚扇(四川自贡)、羽扇(浙江湖州)
《墨兰图》 清 布鸽羽毛团扇

81 中国盆景五大流派: 扬州盆景、苏派盆景、川派盆景、徽派盆景、岭南盆景 苏派盆景 苏派盆景,我国最主要的流派,以其悠长的历史渊源,独特的传统技艺古朴典雅的特色, 自然流畅的风格以及隽秀多姿,斑斓多彩的制作效果见长,早早流传于日本,东南亚和欧美, 饮誉海内外。

82 岭南盆景 岭南盆景的创作强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自然界天然古朴的树木形态为师,去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岭南盆景更追求“形神兼备,传情达意”,它要求作品不仅有“形似”美,更要求作品独具神态和意境。

83 剪 纸 是 中 国 最 为 流 行 的 民 间 艺 术 之 一 , 根 据 考 古 其 历 史 可 追 朔 到 公 元 六 世 纪 , 但 人 们 认 为 它 的 实 际 开 始 时 间 比 这 还 要 早 几 百 年 。 剪 纸 常 用 于 宗 教 仪 式 , 装 饰 和 造 型 艺 术 等 方 面 。

84 第十一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第一节:社会风情与旅游 第二节:饮食习俗与特色民居 第三节: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 第四节:婚丧习俗和节庆活动

85 婚丧习俗 (一)恋爱习俗 (二)婚嫁习俗 (三)丧葬习俗

86 恋爱习俗 婚恋在民族风情中独具魅力,爱情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 傈僳族 壮族 藏族 苗族 傣族 基诺族

87 傈僳族的恋爱习俗 青年男女以前为了躲避别人的干扰,有时恋爱幽会非常秘密,他们会用琵琶、口弦以及吹树叶、撒树叶、系草疙瘩等方式来作为暗号联系,确定幽会的时间、地点,进行秘密接触。

88 壮族的恋爱习俗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 “三月三”中的“碰鸡蛋”的活动 抛绣球 对歌

89 藏族的恋爱习俗 青年在恋爱时,往往采取唱山歌、送珍品种抢帽子的方式,以表达对另一方的爱慕追求之情。

90 苗族的恋爱习俗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 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黔东南称为“游方”。 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91 傣族的恋爱习俗 青年常用歌声来表示自己的爱慕之情,一问一答,羞涩而不俗套,十分委婉、纯朴、巧妙。
男女青年相爱,定情之后,便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只要两相情愿,父母一般是不会阻挠的。

92 基诺族的恋爱习俗 草叶信

93 婚嫁习俗 现代婚姻礼仪主要是“订亲”和“娶亲”! 汉族 壮族 满族 土家族 傣族

94 汉族的婚嫁习俗 六礼 纳彩(说媒) 问名(合八字) 纳吉(正式提亲) 纳征(送彩礼、嫁妆) 请期(定娶亲吉日) 亲迎(娶亲)

95 壮族的婚嫁习俗 赶亲 杀鸡占卜 喝酒仪式 交杯酒

96 满族的婚嫁习俗 讲究媒妁之言! 顺序: 认亲 换盅 择吉 裁衣 过大礼 演轿 拜天地 吃长寿面

97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 哭婚 哭期长 陪哭 哭的内容项目多

98 傣族的婚嫁习俗 傣族婚礼,古老简朴,按照当地风俗,婚礼必须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 “拴线”仪式是傣族婚礼的主要内容。
婚宴中,还要请“赞哈”(歌手)来唱歌。

99 丧葬习俗 土葬 水葬 天葬 树葬 塔葬 悬棺葬 火葬 其它形式

100 土葬 汉族:坟丘、陵墓 蒙古族:不建坟丘 维吾尔族:墓坑不封土 水葬:藏族对夭折的小孩和患疾病而死的人进行水葬。傣族、羌族也有水葬的习俗。 天葬:主要流行与藏族,有专门的天葬师。 树葬:也叫风葬;瑶族 塔葬:为佛门高僧而施行的葬礼 悬棺葬:福建武夷山是悬棺葬的发源地,一般在东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 火葬:起源于原始社会,现在在我国推广

101 二、节庆活动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56个民族从古到今约有节日1700多个,其中少数民族民间节日就有1200多个,汉族节日约500个左右。中国节日数量之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与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众多的民族成分有密切关系。 (一)国家节庆活动 (二)少数民族节日

102 国家节庆活动 (一)传统节日 指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 (一)传统节日 指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103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104 (二)现代节日 是近代产生的节日. 1月1日 “元旦”新年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1月1日 “元旦”新年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7月1日 党的生日 8月1日 建军节 9月10日 教师节 10月1日 国庆节 (二)现代节日 是近代产生的节日.

105 “六一”儿童节 每当“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那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歌声,都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但是你是否知道这“六一”节的来历?是否知道当年确定儿童节的时候,是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少年儿童在战争中被夺去了幼小的生命。

106 源于国外的现代节日: 2月14日 情人节 4月1日 愚人节 5月的第一个礼拜日 母亲节 6月的第三个礼拜日 父亲节 12月25日 圣诞节

107 “情人节” 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圣瓦伦丁节,又称“情人节”,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罗马时代的牧神节,就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是日男女青年欢聚一堂,姑娘们把表达爱情的祝词放在签筒里,小伙子依次抽签,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词,那位姑娘就成为他的恋人。

108 愚人节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即目前的公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庆祝新年。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大加嘲弄。在4月1日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 从此人们每逢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习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愚人节,人们常常组织家庭聚会,用水仙花和雏菊把房间装饰一新。

109 母亲节 1914年5月14日在美国举行了全国规模的第一个母亲节。后来,“母亲节”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在这天,儿女们或干家务,让操劳一生的母亲好好休息一下;或陪母亲外出郊游;或送给母亲礼物……但无论是什么庆祝形式,都少不了美丽的康乃馨花。今年的母亲节,同学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母亲庆贺节日呢?

110 1909年就有人建议确定父亲节。据说第一个提出这种建议的是华盛顿的约翰·多德夫人。
多德夫人的母亲早亡,其父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们全部培养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亲养育之恩,准备为他举行活动,同时想到所有的父亲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于是给当地一家教士协会写信,建议把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该协会将建议提交会员讨论,获得了通过。

111 国际宣传教育日 6月26日 国际禁毒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9月16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6月26日 国际禁毒日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9月16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9月27日 世界旅游日 10月9日 世界邮政日 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 12月1日 世界爱滋病日 12月3日 世界残疾日 12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4月7日 世界卫生日 4月22日 地球日 5月8日 国际红十字日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5月17日 世界电信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6月5 日 世界环境日 6月17日 世界防止荒漠化与干旱日 6月25日 中国土地日

112 电影节 啤酒节 旅游节 美食节 服装节

113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114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傣语称"尚健" "尚罕",是送旧迎新的日子。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
每逢泼水节,傣族男女老少提着木桶 脸盆,互相追逐,你 我泼,水花飞溅。被人泼得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被泼的人也就越高兴。

115 "三月街"是云南大理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滇西北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的物资交流集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为会期。 在交流物资的同时,还要举行文艺演出和赛马等竞技表演。各个民族带来的土特产品 日用百货相互进行贸易,呈现出集贸市场的繁华景象。整个会期人山人海,被称为"洱海边上的广交会"。

116 火把节 纳西族的火把节定于旧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一次隆重节日。火把节的第一天,人们选择又好又长的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门前的火把就点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节。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装饰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人们高举火把,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Download ppt "第一节 社会风情与旅游 一、社会风情的含义及类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