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2
学习目标: 导读: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1.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 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学习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 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导读: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本章着重介绍了学前儿童感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的的发生以及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 LOGO
3
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三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这次辅导我们涵盖第三和第四章内容,也就是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LOGO
4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一、认知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5
www, com 一、认知的概述P39 1 2 3 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过程。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说法,认知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加工过程。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LOGO
6
Diagram LOGO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www, com Diagram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时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P37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 人们一般都认为新生儿和婴儿软弱无能,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婴儿在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方面具有很多非凡的能力,一些能力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发挥功能了。 LOGO
7
要认识到儿童是带着高度发展的感知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www, com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本节介绍婴幼儿的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的发展。 总的说来,这些感觉能力在儿童出生时已经高度分化,具有很强的感觉能力,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分化,感受性不断提高。 更重要的是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不断加强,大大地提高了儿童组织信息的能力。 要认识到儿童是带着高度发展的感知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树立一种新的观念 LOGO
8
A B (一)触觉、味觉和嗅觉 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了。
www, com (一)触觉、味觉和嗅觉 1、新生儿的触觉:新生儿特别对手心和脚心的接触非常敏感、婴儿对温度的变化敏感------(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 2、嗅觉和味觉:新生儿具有天生的辨别气味和味道的能力。 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了。 A B LOGO
9
www, com (二)视觉 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越来越长;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婴儿的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婴儿的颜色视觉也发展很快。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色盲。 1、视觉集中:2个月能自己改变焦点,4个月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逐渐的成长。 2、视敏度(视力):3个月,对物体聚焦;6个月,相当于成人20%;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例如:“儿童眼尖”的说法是不对的。 3、颜色视觉:天生的颜色分辨能力(暖色),个别差异、性别差异,色盲(伴性遗传)。 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LOGO
10
(三)听觉 LOGO 1、听觉敏度: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随着年龄增长,敏感增长的,成年以后听力逐渐下降。
www, com (三)听觉 胎儿在20周时已经具备听力。婴儿的听觉敏度在不断提高,听觉定位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表现出了一定的听觉偏好,听觉辨别能力也在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对于语音的辨别得到经常的使用,因而这种能力得到保持,而音乐听觉如果不常使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成人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听觉,其中复发性中耳炎也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1、听觉敏度: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随着年龄增长,敏感增长的,成年以后听力逐渐下降。 2、听觉定位:婴儿声音定位能力水平较高,然后下降,最后再上升。 3、听觉偏好:婴儿特别注意人的嗓音(女性和母亲),有助于发展情感、智力和社会性。 4、听觉辨别:婴儿识别和区分差异极小的声音的能力较强。 LOGO
11
(四)多通道知觉 LOGO 多通道知觉:主要是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婴儿通过多感觉通道组合信息的能力是很强的。 (六)知觉恒常性: 在一定的范围内,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LOGO
12
(五)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 LOGO
1、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 2、深度知觉是人判定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装置,通过实验表明,6个月的婴儿便具有了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3、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LOGO
13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T I T L E (一)记忆的概述: LOGO 记忆是在头脑中保存个体经验和加工、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www, com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在头脑中保存个体经验和加工、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观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传统的记忆理论注重研究记忆的内容(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和态度(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一系列的过程或过程体系。记忆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最经典的研究课题,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如:遗忘的研究、遗忘曲线(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P58)、“先快后慢”的原则、内隐记忆P58、元记忆P58的研究。 遗忘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 T I T L E LOGO
14
T I T L E (二)婴儿的记忆 (三)幼儿的记忆 LOGO
www, com (二)婴儿的记忆 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再认都优于回忆。5个月左右,婴儿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P58)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三)幼儿的记忆 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 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T I T L E LOGO
15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T I T L E LOGO 引起无意识记的条件: (1)鲜明生动新奇的特征; (2)强烈的情绪体验;
www, com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T I T L E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但有意识记也在不断发展(小学四年级开始以有意识记为主)。 引起无意识记的条件: (1)鲜明生动新奇的特征; (2)强烈的情绪体验; (3)活动方式(以游戏的方式,无意识记好;学习,无意识记差); (4)儿童个性理解的能力。 促进有意识记发展的因素: (1)学习动机; (2)学习任务; (3)学习方法(复述、顺口溜) LOGO
16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T I T L E LOGO 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幼儿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效果好。
www, com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幼儿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效果好。 相对于成人,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但也并非没有有意识记。至于表现在部分学龄儿童身上经常看到的机械识记,使长期学习和教育上的失败造成的结果。学习中运用机械识记为主的学生,思维比较消极,智慧不够发展,不习惯于钻研,自信心较差。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机械识记难以为继,学生会越学越被动。 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 总之,在全面性、速度和牢固性等方面,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 T I T L E LOGO
17
T I T L E LOGO 3、再认和回忆(再现)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www, com 3、再认和回忆(再现) 再认是当再次感知已经被记忆的对象时,信息得到提取。 回忆是在没有提示线索的情况下对记忆信息的提取。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例如:两岁半的幼儿向妈妈追忆他一天的见闻。因此,对话和交流对儿童自传体记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善于对孩子语言作精细化加工的母亲有利于儿童自传体记忆的精细化。 5、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以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过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心理学家通常认为,儿童记忆恢复现象发生在识记以后的1-2天内。(幼儿的这种记忆恢复现象使记忆过程出现了另一种可能的遗忘曲线P66图3-1-17记忆恢复现象) T I T L E LOGO
18
(四)儿童的记忆策略P66 LOGO 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www, com (四)儿童的记忆策略P66 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视觉复述策略(多看) 特征定位策略 复述策略 组织性策略 提取策略 例如笔记、摘要,该策略较复杂,对幼儿较难 LOGO
19
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述: LOGO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产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www, com 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心理学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儿童心理学所指的思维,与普通心理学的思维概念略有差异。 (一)思维的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产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 LOGO
20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LOGO 总的说来,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前,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
www, com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总的说来,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前,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 1、直觉行动思维: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特点: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狭隘性。 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早期(幼儿园的小班),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现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具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 在学前儿童晚期,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LOGO
21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对变化的效应,也就是变化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的放大。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对变化的效应,也就是变化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的放大。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 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22
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 关于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心理学界有两种情绪起源的学说:
一种认为儿童出生时有原始情绪,以后在原始情绪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 另一种认为新生儿只有一般性激动,以后逐步分化为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 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新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她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进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这些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儿童各种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别差异。 LOGO
23
www, com 二、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主要介绍了微笑、痛苦与悲伤、焦虑与恐惧、愤怒等。引起这些情绪的原因最初以生理性因素为主,逐步发展为以社会性因素为主。 LOGO
24
1、微笑 LOGO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首先是自发性微笑,或称内源性微笑。从第三周或第四周开始,婴儿表现出了很正的微笑,有外源性的刺激引起的,五六个月以后开始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这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这种微笑的出现,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这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说来,婴儿的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 孟昭兰教授认为,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人们从自己的事业成就和社会交往成就中得到快乐,这一点要从儿童时期做起。让儿童参加游戏,同他人玩耍,能引起儿童适时的欢乐,甚至可以引起哈哈大笑。这样的快乐对儿童是有益的,成人应该与他们分享快乐。 -----有意义的快乐,让微笑充满儿童的童年。这点对家长、幼教工作至关重要的。 LOGO
25
2、痛苦与悲伤 LOGO 痛苦是由于持续的、超水平的不良刺激引起的。
痛苦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啼哭(表达婴幼儿的需要)。儿童啼哭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女孩多点)。 对于儿童来说,引起痛苦的主要原因: 身体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地别离) 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社会交往问题) 儿童学习的失败 例如:过多的啼哭会引起儿童体重减轻、男童的小肠疝气。 ----解决的办法:用温热水给他洗脚或洗澡。 家长或老师应该鼓励婴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 LOGO
26
3、焦虑和恐惧 焦虑就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和恐惧情绪同时发生。儿童惧怕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变化,要求尽量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 “入托或入园分离性焦虑”是儿童容易发生的焦虑; 大的声音和身体的失衡是婴幼儿产生恐惧的主要原因。 LOGO
27
4、愤怒 愤怒是指幼儿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表现出哭闹、滥发脾气、粗暴的对待他人、骂人、顿足打滚等表情动作。随着儿童对周围人物辨别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情感选择性也随之增强。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易变化、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都是比较明显的特点。 幼儿:奠定了其他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基础。 总的说来,婴幼儿的情绪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对他们的情绪表现要求过高。 LOGO
28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 LOGO (一)婴儿的表情和表情的识别能力
一般来说,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的,婴儿表情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对成人,尤其是照看者表情的呼应上。 研究表明,不同人种和文化的人类的表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孟昭兰教授研究了中美儿童的表情,得出结论:表情的产生是天生的。 (二)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 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在同伴交往中,对情绪的理解(移情)起着重要作用。移情既是对他人情绪的意识,又是对他人情绪的共鸣。这反映了儿童对情绪的理解和准确的反映。 例如:婴幼儿打针。 LOGO
29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调控 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儿童情绪的调控是一个不断观察与学习、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不断接受强化的过程,并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案例:母亲的表情影响着儿童的面部表情,儿童会从儿童表情中寻求表情支持和信息,这对我们控制儿童的情绪是重要的依据。 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要求不能对儿童的情绪调控要求过高(例如:儿童在哭泣过程中,家长要求其立即停止哭泣),否则会造成儿童焦虑;对儿童学习和语言表达等过度限制,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不利。 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有限的。当他们情绪发作时,成人应及时干涉或照应,如把受惊的孩子抱到肩头,轻拍、有节奏地摇晃并与之说话,或用温水给婴儿泡脚。 LOGO
30
Thank You ! 转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