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细胞生理 生理性止血 血型和输血原则

2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 防御、保护功能: 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 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生理性止血、参与免疫反应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 hematocrit ): 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男性:40%~50%, 正常成年女性:37%~48% 二、血量 正常值:相当于体重的7%~8% 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两部分

4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 血液的粘度 血浆pH值 全血:1.050~1.060 与红细胞数量成正相关
全血:1.050~ 与红细胞数量成正相关 血浆:1.025~ 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相关 血液的粘度 全血:4~5 与血细胞比容成正相关,与血流切率成反变 血浆:1.6~2.4 与血浆蛋白含量成正相关 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 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 、 Na2PO4/NaH2PO4、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RBC缓冲对:KHb/Hb、KHbO2/HbO2、KHCO3/KH2CO3、 K2HPO4/KH2PO4 缓冲对+ 肺+ 肾→血浆酸碱度相对稳定。

5 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分子通过 半透膜吸收水分的能力,其 大小仅与溶质颗粒数目成 正比,而与溶质分子种类、 颗粒大小无关。 晶体渗透压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80%来自于Na+和Cl- 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的体积 胶体渗透压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75%来自于白蛋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正常血浆容量

6

7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造血过程: 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 造血过程及造血干细胞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造血过程: 血细胞生成部位的迁移 造血过程及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 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 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s ) 前体细胞(precursors) 成熟血细胞(blood cells) 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8

9

10

11 红细胞生理 RBC Hb 成年男性 4.0 ~5.5×1012/L 120 ~160 g/L 成年女性 3.5 ~5.0×1012/L
数量 形态 双凹圆碟形(面积/体积相对较大) 耗能维持(糖酵解) 功能 运输O2、CO2 O2 -氧合血红蛋白 CO2-碳酸氢盐(88%)、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 缓冲功能 RBC中的缓冲对:KHb/Hb、KHbO2/HbO2、KHCO3/KH2CO3、 K2HPO4/KH2PO4

12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 渗透脆性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血沉) : 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男:0-15mm/h, 女:0-20mm/h。 影响因素:血浆,不是RBC. 增高:球蛋白、纤维蛋白、胆固醇; 降低:白蛋白、卵磷脂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渗透脆性

13 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 蛋白质: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铁: 合成血红素的必需原料
来源: 外源性铁 - 从食物中吸收 内源性铁 - RBC破坏后释放 (95%) 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叶酸和VB12: 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是保证幼红细胞正常分裂和发育成熟的物质。 巨幼红细胞贫血

14 (三)红细胞生成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 合成血红蛋白需要:铁(Fe2+)。 小细胞 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成熟(红细胞DNA)需要:叶酸和维生素B12 。 内因子-Vit.B12复合物 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贫血(anemia):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15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糖蛋白 肾脏产生:肾皮质肾小管周围的间质细胞 组织缺氧是促进EPO分泌的生理性刺激因素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并向原红细胞分化

16 白细胞生理 形态:无色、有核、球形细胞 数量:正常成年人 4.0~10.0×109/L 分类: 生理特性: 中性粒细胞 50%~70%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 单核细胞淋 3%~8% 淋巴细胞 20%~40% 生理特性: 变形、游走、趋化、吞噬 e.g. 中性粒细胞

17 (三)各类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neutropil):属吞噬细胞。 吞噬、杀菌; 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衰老或受损红细胞。
2、单核细胞(monocyte):属吞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前体(骨髓) 单核细胞 (外周血)  巨噬细胞(macrophage)(组织)  合成、释放细胞因子。 吞噬、清除致病细菌和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激活淋巴细胞。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参与粒细胞生长调节。

18 3、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il):基本无杀菌作用。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4、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无吞噬能力。  释放肝素、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 细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 5、淋巴细胞(lymphocyte):特异性免疫细胞。 胸腺  T淋巴细胞  致敏淋巴细胞  细胞免疫 骨髓 干细胞 B淋巴细胞  浆细胞  特异抗体  体液免疫。

19 血小板生理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营养和支持作用 参与生理性止血
生成: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 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形态:静息状态-无核圆盘状, 受刺激时-伸出伪足呈不规则形状 破坏:7~14天 数量: (100~300) ×109/L 功能: 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营养和支持作用 参与生理性止血

20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壁胶原纤维暴露→ 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 (血浆vW因子) 聚集:血小板相互黏着。
致聚剂: ADP和血栓烷A2 (TXA2)介导。 释放: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止血过程。 生物活性物质:5-羟色胺、组胺、ADP、PF3、PF6等。 收缩:血小板收缩→ 凝块(血栓)→加强止血过程。

21 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此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

22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 BT):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 (bleeding time, BT): 刺破皮肤毛细血管,血液自然流出到自行停止所需时间。 正常:≤9min 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受损血管收缩:封闭血管破口、血流减慢。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释放→松软的止血栓(不牢固)。 血液凝固:血浆中凝血系统被激活→纤维蛋白活化→牢固的止血栓

23 流动状态 不流动状态

24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凝血因子 (clotting factor)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实质: 凝血因子 (clotting factor)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命名:凝血因子Ⅰ~XIII(活化形式在右下角加a) 特点:除FⅣ是Ca2+,其余均为蛋白质 除FⅢ外,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 纤维蛋白原 (可溶性) 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不溶性)

25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XII III(组织因子) X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stageⅠ) Xa II
Va, Ca 2+ , PL(磷脂) II 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 stage Ⅱ) IIa I Ia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stage Ⅲ)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

26 血液凝固过程是正反馈的过程 Ca2+在多个环节上促进凝血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形成

27 血液凝固的过程 三个基本过程: 两条途径: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Xa, Ca2+ , Va, PL )
凝血酶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 (II → IIa) 纤维蛋白的形成 (I →Ia) 两条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XII 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源于血浆。 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因子---TF (组织因子或因子III ) 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源于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 内源性凝血途径起维持、巩固的作用

28 血液凝固的控制 血管内皮:屏障,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参与对凝血因子的灭活。 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生理性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FⅨ、FⅩ、FⅪ、FⅫ)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剂 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肝素:酸性粘多糖、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而抑制凝血过程 体内、体外均可抗凝 促凝:温热的盐水纱布 抗凝:枸橼酸钠、草酸铵、草酸钾 – Ca2+、体外抗凝剂 华法林 – VK拮抗剂、体内抗凝剂

29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最具有临床意义的:ABO、Rh血型系统 血型 (blood group)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由遗传决定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 (blood group)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由遗传决定 红细胞凝集 (agglutination) 将血型不相容的的两个人的血液相混合,RBC可以凝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 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最具有临床意义的:ABO、Rh血型系统

30 ABO血型系统 分型:根据RBC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将血液分为四型

31 抗体:有天然抗体 ABO血型的遗传: 天然抗体-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 免疫性抗体- IgG、分子量大、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表现型 基因型 传给子代的 O OO A AA或AO A或O B BB或BO B或O AB A或B

32 Rh血型系统 发现 恒河猴 (Rhesus monkey) 我国:Rh(+)99%, Rh(-)1% 抗原与分型
Rh(+)含有D抗原, Rh(-)不含有D抗原 特点及临床意义 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

33 输血的原则 首先,鉴定血型 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交叉配血实验 (cross-match test)
意义:① 检验血型鉴定是否有误 ② 发现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BC或血清中是否还 存在其他不相容的血型抗原或血型抗体 主侧 次侧 可以输血 绝对不可以输血 紧急情况、少量、慢速、密切观察

34

35


Download ppt "第三章 血 液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 脏和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 功能?内环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