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家好!.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家好!."—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家好!

2 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 陈建南 二O一二 年 二 月

3 提纲 “九五”以来中医药科技发展回顾 近期“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动向 若干思路与热点的讨论
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本科专业,横跨医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4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专业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

4 “九五”以来中医药科技发展回顾 科技政策沿革 主要推进措施

5 “九五”-“十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科技政策
1996年,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 199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积极发展中药产业,推进中药生产现代化”、“积极创造条件,使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2002年,科技部、国家经贸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医药科学技术政策( 年)》,将“大力发展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技术,加速中药现代化”列为第二个政策要点 2002年11月,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订(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转)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 年)》 ,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医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03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行政法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实施中药 GAP、 GLP、GCP规范及行业 GMP、GSP认证 ,并不断完善中药新药审批政策。

6 “九五” -“十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支持计划
科技部重中之重项目“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十大行动 1999年国家973计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科技部重大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国家攻关计划拨款5001万元(总投资 万元)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 12个专项之一,科技部2002年启动 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基础理论专项 “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证侯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 “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

7 “九五” -“十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支持计划
科技部西部科技开发专项计划 国家计委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国家发改委 现代中药品种产业化示范工程、现代制药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产业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 ) “十五”期间平均每年投入1亿 启动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 国家经贸委组织中药现代化专项→经济运行局归国家发改委 国家外经贸部→商务部 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央30%+地方70%) 发布《药用植物及其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

8 国家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目录)》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国家计委、科技部 首批确定的138个领域中列入:中药现代化品种;中药制剂先进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和外经贸部共同制订(2000) 中西部14个省份列入中药(民族药、天然药)产业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1年度)》 141个领域中:现代中药;中药制剂先进生产工艺及成套设备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起施行)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 鼓励外商投资:中药材种植、养殖(限于合资、合作);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加工及生产(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技术除外);中药有效物质分析的新技术、提取的新工艺、新设备开发与制造 《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目录》(2003.8起施行) 国家科技部、商务部 大类917项产品: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类

9 重要进展 成立40个中药临床研究基地(设立专业科室171个)。成立4个规范化临床研究中心。
建立了3个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北京、南京、吉林) ,设立6个国家级实验动物检测机构,26个省级实验动物检测机构,保证中药药理实验质量。 FSDA已批准21个符合GLP实验室管理规范的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中心。 目前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已组织了140种常用中药材的现代质量标准研究、179个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现代质量标准、30种配方颗粒质量标准、20种中药材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系统研究、74种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以及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有害物质限量标准研究。

10 14个省级基地→19个(﹢内蒙、山西、宁夏、江西、重庆)﹢海南

11

12 科技部批准的4个国家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中心名称 依托单位 所在地 负责人 国家天然药物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奥制药公司 四川省 成都市 李伯刚 国家中药现代化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省 珠海市 曹 晖 国家中药制药 上海市药材公司 上海市 沈平嬢 国家中成药 辽宁省本溪市第三制药厂 辽宁省 本溪市 李为理

13 国家发改委批准组建的4个中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心名称 组建单位 成立时间 所在地 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同研发)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华昱安然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哈药慈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12月 北京 南京海陵中药制剂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扬子江药业 南京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2002年 江苏省南京市 江中制药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江中制药集团 江西中医学院 中国军事医学院科学院二所 上海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002年12月 江西省南昌市 广药集团“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广药集团 华东中药工程集团 浙江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2003年 广东省广州市

14 小 结 发展路径 初步成效 “现代化”导向:与国际“接轨”,现代“话”? 产业取向:中药先行,医、药协调 地位升了 底子厚了 场子旺了
小 结 发展路径 “现代化”导向:与国际“接轨”,现代“话”? 产业取向:中药先行,医、药协调 初步成效 地位升了 底子厚了 场子旺了 瓶颈显了

15 近期“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动向 形势需求 重要举措 主要问题

16 中医药科技面临的形势分析 瞄准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 —— 加快中医药继承创新是保障人民健康的战略需求
要把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离不开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推动力 中医药是最有望以我国为主导取得原始创新突破、对世界科技和医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

17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代国际难题 1995-2000年间中国人均医疗卫生费用33美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4.8% (中国以占世界卫生总支出1%左右的比例,为占世界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998年我国居民因疾病引起的医疗资源消耗(包括诊断、治疗和康复所消耗的直接、间接费用),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4% (1993年为5%) 疾病和损伤已是导致贫困的第二位原因 1993年到1998年间,我国居民患病率增加了7.3%,如今却有50%的城市居民有病不看,其中药价高昂是主要原因

18 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只能走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国特色卫生发展道路 人口大国 初级阶段 “未富先老” 中医“治未病” ,融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多元化中医药服务模式,符合未来医学发展趋势 中国 国情

19 美国医疗现状: 大约 15.6% 的美国人—4千5 百万– 在2003年没有医疗保险
许家杰(Ka-Kit Hui) 教授,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院东西医学中心主任 Total Expenditure on Health Per Capita ($ PPP) Source: OECD Health Data 200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30 countries 2003年 美国人的医疗保健的全部支出约 1.6 万亿美元 , 相当于GDP的15% Source: 美国在人均医疗费用位列第一,但总的医疗表现仅仅在37名 Source: WHO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 June 2000 大约 15.6% 的美国人—4千5 百万– 在2003年没有医疗保险 来源: Income, poverty and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in the Unite States: US Census Bureau, August 2004

20 中药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性竞争态势 美国 NIH “国家补替医药研究中心”(1999年拨款5000万 )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曾对114045种植物提取物作抗肿瘤活性筛选 ) , NAPALERT自然产物数据库 斯坦福大学1991年成立“中药科学研究中心” 德国成为欧洲植物药研究与开发的中心 英国皇家植物园1998年5月建立中药鉴定中心 日本1991年开始,选择八个汉方药制剂有组织地进行临床效果重新评价 ※ 2009年中药进出口简况:逆势上升 出口 14.6 亿美元(提取物6.6、中药材及饮片5.5、中成药1.6、保健品0.891) 进口 5.4 亿美元(提取物1.6、中药材及饮片0.9、中成药1.76、保健品1.1)

21 美国替代医学研究中心(NCCAM)的经费预算
(Source:

22 歐洲的植物藥研究開發示例 天保寧Tebonin R (銀杏制劑) * 引自周华 處方:銀杏提取物(EGb761)(來源於中國)
原料:矮化密植、規範化種植 工藝:采用有機溶劑萃取和大孔樹脂技術精制 質量控制:采用指紋圖譜,建立完善質量標準體系,黃酮含量24%,萜內酯6%,白果酸<0.0005%,原花青素類7.0%,羧酸類成分13.0%,兒茶素類2.0%,非黃酮苷類20%,高分子化合物4.0%,無機物5.0%,水分溶劑3.0%,其他3.0% 研究:前後進行280項研究,主要成分、藥理、藥效、劑量與毒性等,又編撰了完善的藥典 用於心血管病、呼吸器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 * 引自周华

23 美国草药制剂 韩国汉方药 日本汉方药

24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措施
中医药是我国科技突破的一大战略选择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更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中医药学作为原创于我国的独特学术体系,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对于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对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措施 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8.人口与健康:“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5 “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政策支持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列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 2006年7月,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 年)》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2006年10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35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制订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医院建设,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新方法,推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委局共同制定、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作为指导今后15年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国务院又连续批转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等多份与中医药有关的发展规划 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已经成立 ,19个部委领导参加

26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国际科技合作研究 中医药在预防和养生保健方面作用的研究
研发一批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中医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企业 中药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方法的开发与应用 中医药的传承和保护 制定和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 构筑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推进中医药国际传播

27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基本原则: 战略目标:→ 六大优先领域 基本任务:
科技部、卫生部、中医药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教育部、民委、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人口计生委、质检总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16 部门联合制定 基本原则: 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 战略目标:→ 六大优先领域 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 健全中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 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 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 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基本任务: 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

28 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这一《规划》提出,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疫苗与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 国家重点组织实施 9 大专项:疫苗与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 现代中药专项 以保护濒危稀缺中药资源为重点,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加强中药制药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完善技术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现代中药工程技术体系 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促进中药专业化生产,培育20个左右产值超过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形成3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中药龙头企业 推动中药国际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29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
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 中医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研究 中医部分 中药部分 (0.1亿) 针灸诊疗方案和评价研究 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中医干预研究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共性技术研究 (0.46亿) 中药产业区域发展及特色产品研究开发 (1亿) 中医药诊疗与评价技术研究 (0.3亿)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 中药复方作用机理和中药复方配伍评价方法研究 中医药国际化示范研究(0.4亿)

30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6━2020年)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重大专项 “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部署16个重大专项 ,“十一五”计划(2008~2010年)启动第一批课题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重大专项 (五)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领域: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综合研究及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能力建设 “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 08年部分启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和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项目。 中药大品种技术改造方面,选择8~10个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市场需求较大、疗效肯定、具有明显药效特点、且具有一定国际市场前景的中药大品种,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预期培育出3~5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 (支持课题数不超过10个,平均约为250万元)

31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6━2020年)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重大专项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部署16个重大专项 ,“十一五”计划(2008~2010年)启动一、二批课题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重大专项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能力建设和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 5 个领域 (五)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领域: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 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 中医药防治肺结核综合研究 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的能力建设

32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6━2020年) “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 三类 11项平台建设专题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4个项目“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今年已全面启动( 年)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 3项专题“新药临床研究”、“新药临床前研究”(含中药有效成分、组分配伍)、“候选药物研究”(含中药新配方 ) 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  三类 11项平台建设专题 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 专业性新药研发技术平台 (含中药标准研究平台、中药新药发现和评价技术平台) 以企业为主的药物开发技术平台 (含5个中药中试放大研究技术平台 、 5个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中药产业的技术平台 )

33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06━2020年) “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 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 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支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 新药研究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4项专题“化学药物研究关键技术”、“中药研究关键技术”、“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关键技术”和“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关键技术” 中药研究关键技术:支持 9 类中药研究关键技术 中药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关键技术 中药新型制剂关键技术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物质资源库研究关键技术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及药效学评价关键技术 中医病、“证”动物模型研究与制备关键技术 中药质量评价关键技术 中药有害残留物的检测与分析关键技术 中药临床药效评价关键技术 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关键技术:中药方面,培育3-5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大品种

34 十二五中药创新发展重点领域 经典中成药传承与创新研究 中药注射剂安全质量控制及再临床研究 中药药典有毒中药的现代毒理研究
组分成分中药创制研究 中药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5 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 全面提高中医服务能力 做大做强中药产业经济 强化建设自主创新平台 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培育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36 从“中药现代化”到“中医药现代化” —— 继承、发展、创新和国际化 重心从“药”转移到“医”:根本 注重临床疗效:求实
继承、传承工作更受重视: “并重” 注重知识产权、标准化:自主 产业链拓展延伸: 医疗、保健、养生、康复、文化;物流、网络、服务;食品、化妆品、非人用产品… 大力鼓励多学科合作 国际化要有大动作 路易十五宫廷 乾隆青瓷瓶

37 中医药现代化 在继承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从而影响(引导)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医药市场的潮流,以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过程。

38 当前中医药科技发展主要问题 中医药学术继承不够、创新不足 ? 最大根源在于对中医药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制约中医药整体发展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矛盾和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实际上的替代医学地位) “中西医并重”未到位,行业管理自主性薄弱,支持分散 中医与中药分家、与中医教育分家、与中医科研分家,中医医疗补偿机制缺失导致方向偏差等 行业内部对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认识不深 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管理与评价制度、标准 对集预防、治疗、养生、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独特优势认识不足 对中医药特有的人才成长规律不够重视 由于西方文化客观上渐成我国全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公众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医药接受度下降

39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22号
一、 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 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 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四、 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五、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六、 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七、 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八、 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九、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十、 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40 中医药科技理应“姓中”-兼以复方研究为例 树立知识产权价值导向-以产业视角审视 中医药要有文化发展战略-科技、文化双管齐下
若干思路与热点的讨论 中医药科技理应“姓中”-兼以复方研究为例 树立知识产权价值导向-以产业视角审视 中医药要有文化发展战略-科技、文化双管齐下

41 中医药科技理应“姓中” 回首历史 放眼当下 生物医学范式已成“缺省配置”(默认)
中医药学的成长,得益于不断顺应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需要,汲取多学科营养而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应对重大健康问题和重大疾病流行的挑战中创新提高 放眼当下 生物医学范式已成“缺省配置”(默认) 何为中医药的学科特质:结构本征/信息本征? 何致对现代西医理论亦步亦趋? 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中医证候流行谱? 应对重大疾病与健康问题沦为配角、替补,缘于客观还是主观? 与“药性”无关的“方药配伍规律”? 与“辨证”无关的“安全性评价/毒理学”?

42 “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 科学观 方法论 方法学
中医药是以整体论为认识论基础的知识体系,在现代主流科学开始转向研究复杂事物本身时,还原论方法的局限性已经暴露出来,应以新的科学观来认识中医药,看待中医药 朱清时院士:“对于中医科学原理的研究,不是要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那种方法恰好破坏了中医是整体描述、讲究配伍、讲究关系、讲究辨证的精髓,而是要研究复杂性体系的组装,组装过程中的敏感点,组装的方式对事物的影响…… ”

43 现代中药之主流思路 质量标准控制 现代剂型设计 提取分离纯化 现代医学诊断与使用 药物作用机理、分子药理学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活性筛选
指纹图谱模式 GCP、疗效评价体系 体内直接作用物质、药动学 控制 药材种植标准化 定量 限量 药材GAP、生物技术 安全性评价(GLP)

44 以近年中药复方(中医方剂)研究为例 分析易,整合难
关于中药复方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整合调节假说:问题不在于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而恰恰在于“整合”! 迄今为止,中药现代研究均致力于把方剂的功效还原到每味药、每味药的组成成分上去,而反过来,最值得探究而最具难度的是:这些不同成分、药味所作的贡献究竟是如何整合成为具备独特整体疗效特征的这一方剂,而不是一盘散沙?! 分析易,整合难

45 美国发明专利 中药复方组合类型﹡ 传统方剂型 营养组合型 土产加合型 现代药理型
中医、汉方医影响→或存在“抢注”嫌疑 营养组合型 中药提取物,加入其他天然物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生物酶等 →非治疗型产品“国际主流” 土产加合型 含“中药”的本国草药经验方;世界范围内广取所需 现代药理型 发达国家(欧洲)常用天然药物开发方式, 也有讲究协同互补 →与西药复方制剂类似 ﹡ 系统检索和初步整理与《中国药典》所载中药材基原相关的美国 年间公开的发明专利文献,见《初探美国发明专利中的中药复方》一文: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4):5

46 以“洋”为鉴看方剂 中药(尤其是以中医方剂为基础的中成药)与西方植物药的根本区别,恐怕还在于两者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以及其治疗原理不同。 换言之,所谓“理、法、方、药”,如果要真正阐释中医方剂组合原理的科学实质,关键不在“方、药”而在“理、法”。 理、法 / 方、药

47 反思 摆脱还原、线性、静态的思维定势── 把中药和中药方剂当作天然药物资源来开发,是舍本逐末,路子必将越走越窄,只会永远落在发达国家后面。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对于方剂实质而言仍是表征性的。从长远的观点看,尚须通过复杂性科学去揭示。

48 参阅资料 “只有在复杂性科学出现后,能够理解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条件才开始成熟。 ” —— 朱清时院士 朱清时.
“只有在复杂性科学出现后,能够理解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条件才开始成熟。 ” —— 朱清时院士 参阅资料 朱清时. 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 . 中国中医药报, (3,6) 陈建南,赖小平,周华. 试从非线性视角看中医方剂实质.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3):35-39

49 “创新不离宗”的月饼

50 两条道路? 多年来中医药界关于“继承”与“创新”孰轻孰重之争,实为 2 种发展模式、2 条发展路线之争 —— 中医药现代化:
融入-与生物医学主流通约 中医药主体性发展: 自主-保持自身属性,满足时代诉求

51 规模效应/精品风格 国际导向/本土战略 技术取向/文化工程 科技创新/市场创新 营销至上/以人为本 政府管理/行业自律
多角度审视中药产业发展思路 规模效应/精品风格 国际导向/本土战略 技术取向/文化工程 科技创新/市场创新 营销至上/以人为本 政府管理/行业自律

52 核心竞争力源自中医药特质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 • 九变篇》

53 敬请各位指正: gzhtcm.edu.cn 谢 谢!


Download ppt "大家好!."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