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小学生压力及应对方式 曾海波 2007.4.21.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小学生压力及应对方式 曾海波 2007.4.21."—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小学生压力及应对方式 曾海波

2 中 国 传 媒 大 学 曾海波 教育背景:企业管理硕士 应用心理学博士
          中 国 传 媒 大 学    曾海波 教育背景:企业管理硕士 应用心理学博士 擅长领域: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胜任特征模型建构和测评 工作经历:企业总经理助理,大学讲师 简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职业咨询师 人事部:人才测评师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人才素质测评网       高级顾问 大连市组织部中层干部考核培训(评价中心技术) 西门子公司(中国)SBS人员素质测评项目 中央电视台二套《绝对挑战》栏目  策划  PPC worldwide公司(强生公司 EAP 项目总监 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培训讲师         

3 中国压力最大的十类人

4   精神压力最大的中国人--学生 社会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教师 生活压力最大的中国人--下岗工人   感情压力最大的中国人--婚外恋者   健康压力最大的中国人--网民  家庭压力最大的中国人--中年人  学习压力最大的中国人--专业技术人员 经济压力最大的中国人--大酒店老板 心理压力最大的中国人--贪官   综合压力最大的中国人--烟民  

5 研究数据 鲁西南(荷泽、济宁、枣庄)所在地全日制中小学生1075人,其中男生545人,女生530人;学校的分管校长27人、体育组长和体育教师108人;体育教育专家、教授和学者8人。

6 根据鲁西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将调查对象的学校分为地级市区中小学、县级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抽出高中、初中、小学校各3所,每3所学校的不同
年级分别随机抽取一个样本班,样本班容量为50人。共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1216份,回收率为90.1%。有效问卷1075份,有效率88.4%。发放学校分管领导问卷27份,回收27份,有效问卷24份,有效率为88.9%;发放健康教育问卷133份,回收112份,回收率为84.3%。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96.4%

7 对鲁西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
(1)鲁西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学习压力”、“期望压力”、“自卑情绪”的学生占调查学生总数的60%以上。 (2)地方城镇中小学生与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期望压力过高,地级市区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和期望压力分别为64.3%、 59.9%,地级市区优越的育人环境和招生政策使学生们减少了后顾之忧,这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3)高中学生各项压力指标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逃学行为较为严重,有12.5%的学生甚至想到了离家出走。

8 谈谈自己对于中小学生的认识 大脑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情绪与理智 认知处于具体思维阶段:此时此地

9 关于压力的研究 Stress 用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有多种中文译法,在新加坡、港台地区的华语圈中,一般翻译为“压力”,“压力”一词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学术界,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我国大陆的研究者,多年来一直将 stress 翻译为“应激”,只是在近几年,使用“压力”译法的学者才逐渐增多起来。在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 stress 研究中,译为“压力”比较合适,更容易为社会各界所理解和接受。

10 压力

11 关于压力的研究取向 压力现象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取向——生物学取向、社会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Lazarus & Folkman 的“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取向压力研究的典型代表。

12 生理学取向的研究 Cannon 在研究中继续关注压力与有机体内部稳定性的关系,认为有机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战或逃的反应( fight-of-flight response)”,即要么攻击、斗争,保护自己,要么逃跑、躲避,保全自己 。

13 加拿大著名内分泌专家 Selye,继续着 cannon 的生理学研究路线,他尝试从生理变化与健康关系的角度揭示压力的奥秘,认为压力是“有机体内部的生物学变化”,将压力定义为“有机体适应来自环境的改变和要求时产生的,以下垂体——副肾上腺皮质系统为中心的非特异性反应(nonspecific response to demand,1936)”

14 1936 年 Selye 提出世界上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压力理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15 压力的生理反应 Connon:是战斗或是逃避 (fight or flight response)。

16 评价 Selye 的“一般适应综合征”是早期压力研究最典型的代表,理论界一致认为 Selye 是压力研究的鼻祖和先锋。Selye 的理论着重探讨了情绪状态下机体生理系统变化的过程,引起人们对压力与健康关系问题的极大关注,为压力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及心理神经免疫学、健康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 社会学取向的压力研究 压力研究的另一条路线,关注的是“生活事件(life events)”与身心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统称为社会学取向的压力研究。20 世纪 30 年代,Meyee 首先倡导将填写生活图表纳入医学检查,在 Hawkins 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到 1957 年,Meyee 的检查图表已经非常系统和完善,称为近期经验图表(Schedule of Recent Experiences,SRE),SRE 在后来的各种相关研究中广泛使用。

18 生活事件压力 继 Meyee 和 Hawkins 之后,有大量研究探讨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严重生理疾病之间的关系,这类研究统称为“生活事件压力(life events stress)研究”,其中,Holmes & Rahe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Holmes & Rahe 认为,个体经历的生活事件,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导致有机体丧失内部平衡,促使机体作出新的自我调整,如果个体在短时间内经历过多,或过于严重的生活事件,则机体患病的危险性就会大大提高。

19 社会再适应量表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假设,Holmes & Rahe 在对大量医疗记录做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由 43 个项目组成的“社会再适应量表(Socia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1967)”,这一量表的编制为生活事件的客观标准化测量,及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心理压力来源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后的大量研究均证明,重大生活事件与疾病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高的相关(Dohrenwend 1974)。

20 社会再适应评分量表 (Holmes,T.H.& Rahe,R.H.1967)

21 社会再适应评分量表 (Holmes,T.H.& Rahe,R.H.1967)
单位: 50% 在6个月内会生病或发生意外 300单位以上: 80%会有严重症状或发生意外

22 压力导致的反应 心理压力的身体征兆有时可以用工程学的方式进行描述。这一方式可以借用虎克的弹性定律,这一定律描述负荷如何令金属发生变化。施加在金属上的负荷就叫“压力”,所造成的变形就叫“应变”。这两个工程学术语被普遍用来描述人们在被要求过高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虎克定律表明,如果施加的压力所造成的应变处于金属的弹性限度内,那么当压力消除时,金属仍然能恢复到原先的状态。但如果压力造成的应变超过了金属的弹性限度,就会产生永久性损伤。当虎克定律运用于人体时,压力就是内部或外在要求。人体只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才不会受伤。人们的“弹性”限度也各不相同。

23 心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 在心理学取向的压力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Lazarus,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心理学角度系统建构和发展压力理论的学者,是心理压力研究的创始人。Lazarus最早尝试为心理压力作科学而完整的界定,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用以解释压力基本过程的心理学模型——“压力认知交互作用模型”。

24 Lazarus 认为(1966 年),所谓心理压力(psychological stress)是指“被个体评价为可能威胁身心健康,需要动员自身资源承载或逾越的,个体与环境间的特殊关系”。

25 1966 年以后,在 Lazarus 及其合作者 Folkman 的共同努力下,“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不断完善,成为迄今为止心理压力领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其基本观点如下:

26 初级评价和二级评价 Lazarus 等认为(1984,1985,1991),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决定着压力反应的唤起和应对行为的选择。认知评价包括二个层次或水平:一是对环境改变与个体之间关系的评价,即对潜在压力源的类型作出判断,它对个体是不是不利?是不是构成威胁,称为初级评价(primary appraisal);二是在环境改变被评价为具有威胁性的基础上,个体作出能否缓解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反应,能否采取有效的应对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二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

27 校园压力 校园压力是指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亲身经历,并被个体主观评价为负性生活事件,由此产生能被个体清楚意识的消极身心反应的心理变化过程。

28 压力来源的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开始尝试修订和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事件量表。杨德森等于 1990 年编制了中国第一个“生活事件量表(LES)” ,这一量表由 48 个常见的重要生活事件组成,其中,家庭生活方面 28 个,工作学习方面 13 个,社交和其它方面 7 个,另外设有空白项目,当事人可以自由写出表中未列出的生活事件。

29 刘贤臣等编制“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1997)” ,这一量表由 27 个青少年生活中常见的重大负性事件组成,其中,人际关系 5 个,学习压力 5 个,受惩罚 7 个,丧失3 个,健康适应 4 个,其它 4 个。2

30

31 关于初中生压力研究 施测被试。大连市区初中生(第六十五中学、第四十四中学、博雅中学、七十九中学、汇文中学),发放问卷 910 份,收回问卷 910 份,有效问卷 902 份,占 99.12%。有效问卷中,初一 225 人,男 107 人,女 118 人,初二 387 人,男 192 人,女 195 人,初三 290 人,男 146 人,女 144 人。 

32 关于压力源的研究 初中生的校园压力主要来源于 4 个方面:师生关系、学业成绩、同伴关系及学校要求;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对校园压力的体验增强,压力感明显高于初一年级;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3 年级差异 也就是说,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压力感明显增强。压力感的增强一方面说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进入一个比较特殊的发展时期,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让这一年龄的儿童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

34 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还表明,初中生的校园压力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5 认知评价 初中生校园压力的认知评价主要有两种:影响性评价和可控性评价;初中生校园压力影响性评价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三个年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中生校园压力可控性评价则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中生校园压力认知评价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6 初中生校园压力认知评价的一般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校园压力的影响性评价有随年级增长而提高的趋势,同时,三个年级之间差异显著,这说明初中生对校园压力事件负面影响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刻。

37 初中生校园压力的应对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应对校园压力主要采用 4 种策略。
注意转移,即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让情绪松弛下来; 问题解决,即直接面对问题,鼓励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寻求帮助,即向教师、父母和其他亲属求助; 回避否认,即努力淡化或否认,回避棘手问题的解决。

38 应对策略的性别差异 初中生 4 种应对策略的使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使用应对策略,尤其是注意转移和寻求帮助二种策略

39 初中生的校园压力反应 初中生的校园压力反应主要有 4 种:烦闷抑郁、行为改变、易怒暴躁和躯体倦怠;
初中生的校园压力反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压力反应的强度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初一到初二的变化尤其显著; 在烦闷抑郁和行为改变二种压力反应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烦闷抑郁反应显著高于男生,男生行为改变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40 小学生压力状况 小字生压力按大小排序为:父母压力、价值尊重压力、人际压力、学习压力、教师压力、环境压力和意外事件压力
(2)小学生的总压力(平均分为2. 14分)处于轻度和中度之间,更靠近轻度。

41 初中生校园压力疏导团体辅导 关于团体辅导的研究 一个人要改变自己,最好在团体中 一个人要认识自己,最好在团体中
一个人要成就自己,最好在团体中 吴武典

42 参看链接:辅导方案

43 案例 1 案例一:小伟是一名高一新生,开学不久,班主任发现该生见人总是躲躲闪闪,不敢与视,以为是其性格内向,可不久发现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小伟频频找老师道歉,话题都是“我惹某某老师生气了,让大家也受到了影响,都怪我。我上课脑子总是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不是故意的”等等。班主任以为小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苛刻才出现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帮助小伟分析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并教育他要正确评价自己。没想到,情况不仅没有好转,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都来找班主任诉说小伟的反常:小伟总是抓住大家像祥林嫂一样重复着相同的话,而且情绪非常激动,边说边哭。针对小伟的症状,班主任作了以下调查分析:

44 1.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 (1)来自学校的原因:通过和小伟多次细致耐心地交谈,他道出了缘由:初二时小伟的一位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被老师叫起来批评。从此,小伟上课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班主任不分缘由多次批评了他,使他产生了心理障碍,采取各种方法惩罚自己:用铅笔扎自己的手、用铅笔盒砸自己的头等。 (2)来自家庭的原因:通过家访,班主任了解到小伟的家庭环境不良也是导致他自卑、孤僻的原因。一方面,小伟的父母长期关系不和,父亲脾气暴躁,夫妻常常打架。这是造成小伟性格孤僻、自卑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小伟的母亲曾经得过精神分裂症,虽然现在已有好转,可间歇性的发病,情绪的不稳定也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45 案例 2 小丽已是一名高中学生,初中时她品学兼优,性格开朗活泼,可一件偶然的事改变了这一切。小丽的班主任任命了一名比较厉害的女生当班长,这本无可非议。大概是小丽的优秀使班长心生嫉妒,班长和其他同学联合起来孤立小丽,并在某日将小丽打了一顿。小丽忍着伤痛去找班主任。不料,班主任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小丽批评了一顿,说她不配合班长工作,还制造麻烦。从此,小丽说什么都不愿在这个班呆下去,家长只好要求学校给她转班。班是转了,可从此,她再也没有了柱日的欢乐,整日忧心忡仲。由于对原班主任的恨使她对所有的老师都怀有敌意,甚至不愿听老师的课,学习更是一落千丈。加上班长的欺负使她产生了秒交恐惧症,不愿和同学打交道,而且变得敏感、多疑,老感觉别人在评论自己。她和家长的关系也紧张起来,彼此都非常痛苦。

46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 提出的心理救助的三级预防系统:
一级预防是指心理健康知识大范围内的宣传,主要针对健康的正常人,指导正常人克服生活中常见的危机与困扰,包括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一切措施。我国把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取其谐音为“我爱我”;每年的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些都是构建心理救助模式的内容之一。 二级预防针对于轻度心理异常者,如问题行为、不良习惯、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感情问题、生活中的各种危机。二级预防系统常采用常规性的咨询,这方面的咨询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比较普及,省市级都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多数附属于医院。各大高校也有专门服务于学生的咨询室。在北京,与心理咨询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有20多家,另外还有不少专门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室。这些都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个人提供了便利。 三级预防的对象是严重的心理异常者。这部分工作大部分是由医院及专职心理工作者进行。

47 三级预防体系 三级预防体系

48

49 校园暴力

50 关于压力的两种研究取向

51 心理学取向的研究

52

53

54

55 压力源的研究 青少年研究中最多的还是日常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Elaine ShawSorensen (1993) }6'}对各类杂志中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揭示了青少年的16种日常压力源,分别来自情境(如学校、家庭、环境等)、自我(如躯体症状、失望、认知情感问题等)和他人(如朋友、父母、教师等)。 刘贤臣等(1997)x"]将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分为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健康适应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等6个方面。 郑全全等人(2001)中学生的应激源分为七个维度: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父母教养方式问题、同学朋友关系问题、社会文化问题和自身生理心理问题。 井世洁(2001) }'s}从同学关系、生活环境、学习压力和教师关系四个方面研究了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李东升和陶芳标(2000)按照学习与学校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环境、性生理与性心理四个维度调查了中学的主要生活事件,发现这些紧张性生活事件应激与焦虑、抑郁症状呈统计学关联。 李燕等(2000)调查发现,武汉市中学生的生活事件排在前十位的分别为:考试排名次、考试失败、交上新朋友、调座位、与同学关系融洽性、过生日、被人误会或错怪、受到家长称赞、开家长会和受到表扬或奖励。 楼韦群和齐全衣((2000) fz9]对高中生压力源进行调查,发现最高的五个压力源分别为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在学习上落后于其他同学、能否考上大学、考试要争取好名次及父母期望。

56 总之,中学生的压力源多方面,但主要来自学习

57 伍子胥 一夜白发

58 造成中学生压力或困扰的主要生活事件基本一致
考试失败或不理想、 学习负担重、 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 升学压力、 被人误会或错怪、 当众丢面子、 与异性发生感情纠葛、 预期的评选(如三好学生)落空、 家庭施加学习压力、 受批评或处分、 被盗或丢失东西、 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 不喜欢上学、 受人歧视冷遇。

59 各生活事件对中学各年级的影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学习压力方面:初一是整个中学阶段的最低谷,初二、初三学习压力显著上升,高一是一个缓冲阶段,从高二开始迅速回升,高三达到高峰。

60 人际关系方面 初一仍是中学阶段的最低谷,初二则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峰,可见青春初期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学生走入同龄群体时面临多大的压力和潜伏多大的危机。

61 受惩罚因子 受惩罚方面:初二是中学阶段的最高峰,以后一直下降,高中阶段维持显著低水平 例:打儿子的大学老师

62 厌学因素 厌学方面:尽管初二学生在厌学方面呈现上升趋势,但与初一相比未达到显著水平,而高二、高三与初一相比差异显著。表明高二、高三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厌学倾向,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相关人士的注意。

63 情感因素 感情方面:从图上看到初中三年级与高中三年级曲线走势相似,都分别在初三和高三达到高峰,高三达到整个中学阶段的峰。可见随着青春期发育提前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异性关系都是教育界不容忽视的题。

64 中学生的应对方式 中学生的应付方式表现出发展性特征,从初中到高中逐步趋向独立、成熟。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更倾向于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见表7)这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和成熟规律的。随着中学生阅历的丰富,认知能力的发展,生理心理皆趋于成熟,生存适应能力也在提高,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也会得以发展。

65

66 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在“求助”这一项应付方式上,女生更倾向于采用“求助”应付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中学生比男中学更倾向于采用求助方式。这一结果与以往的国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至于这种差异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尚不清楚。但是性别社会化的作用不能忽视,在应激期间,女性被鼓励向他人寻求支持,而男性的寻求帮助行为被认为是软弱的,不被鼓励。而且,社会环境的人们给女性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抑制男性寻求支持。

67 研究结论 1、造成中学生压力或困扰的主要生活事件呈现一致性,但是,各生活事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影响程度不同。
2、中学生的应付方式随年级的增长趋向独立和成熟,且应付能力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3、女中学生比男中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求助”的应付方式。

68

69

70

71

72

73

74


Download ppt "中小学生压力及应对方式 曾海波 2007.4.21."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