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2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塞万提斯 第三节 莎士比亚

3 第一节 概述

4 一、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指导思想 (一)文艺复兴运动 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以摧毁中世纪的神权统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新兴文化。 马克思:“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新场面。”

5 (二)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内涵: (一)用人性反对神权; (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四)提倡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五)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核心内涵:对“人”的肯定。与“神本主义”针锋相对,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肯定个人欲望、情感出发,人文主义者把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当成了最重要的两大任务。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重新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审美标准。

6 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社会历史背景:当时欧洲的经济发展、政治形势等方面的要求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起到了根本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文化原因:1)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出现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新文化氛围的形成;2)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3)对神学的深入研究中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飞速进展;4)基督教教会内部出现了变革力量。 重要事件 :欧洲大瘟疫 ;古代文化典籍的重新发现 ;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海的成功 。

7 三、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颂扬人的理性和力量。(P69)
莎士比亚: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二)倡导艺术模仿自然,遵循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达芬奇:画家应当像一面镜子,真实映照出镜子前的世间万物。如果要画人物,就要像活生生的人。要画白云,就要像真正天空中飘浮的白云。不但如此,还要用心灵之眼去吸收眼前的一切,找寻其中的意义。

8 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 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三)表现资产阶级新人对个性自由、对人生幸福的大胆追求。 西蒙松:文艺复兴的真正意义是自由的重新降生。人心恢复了自觉和自决之力,承认外界的美,藉艺术而承认肉体之美,在科学上解放道理,在宗教上解放良心,使教化复返于理智之域,确立了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维纳斯回来了,玛利亚也走向人间,肉的放纵和享乐取代了灵的束缚和苦行,知识和艺术的崇拜取代了宗教和道德的崇拜。

9 (四)艺术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十四行诗、框架式短篇小说、线性结构长篇小说(流浪汉小说)等新的文学样式。(P70—71)

10 四、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P71) (一)早期人文主义文学(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 中心:意大利和英国。
主题: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否定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

11 意大利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人文主义文学最早出现的国家。
代表作家:彼特拉克、薄伽丘(与前期出现的但丁并称为弗罗伦莎文坛“三杰”)。

12 彼特拉克(1304-1374) 人文主义先驱,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开创性:最早喊出了“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革命性话语。
代表作:抒情诗集《歌集》。共有300多首十四行诗。其中也包含一些富有激情的政治诗,但主要部分都是与劳拉有关的爱情诗篇。 意义: 内容上:从个人的感受出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客观上显示出了对冰冷死寂的神权世界的对抗。 形式上:创造了14行诗的新诗体。

13 莎士比亚第66首 十四行诗 厌了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 诸如,眼见天才注定做叫花子, 无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
纯洁的信义不幸而被人背弃, 金冠可耻地戴在行尸的头上, 处女的贞操遭受暴徒的玷污, 严肃的正义被人非法地诟让, 壮士被当权的跛子弄成残缺, 愚蠢摆起博士架子驾驭才能, 艺术被官府统治得结舌缄口, 淳朴的真诚被人瞎称为愚笨, 囚徒“善”不得不把统帅“恶”伺候: 厌了这一切,我要离开人寰, 只是我走了,我的爱人却孤单。

14 薄伽丘(1313-1375) 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个伟大的作家
创作:一生写作了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以及小说、论文等众多作品。 代表作:《十日谈》

15 《十 日 谈》 别称:《笳略托公子》 创作动机:最初就是为了“纵谈风月”。但薄伽丘更多的是从肯定个人情感和情欲的角度来反抗神学体系的不合理,这才是他创作的真正动机。 意义:小说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的巨大思想意义,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

16 英 国 文 学 出身:伦敦市民家庭 创作:叙事长诗《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显示了乔叟看重情感作用和觉得情感难以捉摸的写作心理。
乔叟(1340?-1400) 出身:伦敦市民家庭 创作:叙事长诗《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显示了乔叟看重情感作用和觉得情感难以捉摸的写作心理。 意义:是文艺复兴运动初期从人的感情层面上考察人的思维模式的反映。

17 《坎特伯雷故事集》 地位:乔叟的代表作品 内容:尽管这部作品中包含着很多讽刺宗教僧侣的文字,但对于市民阶层纵欲抱着欣赏的态度津津有味的加以描写,肯定主人公用种种手段达到肉欲的满足和爱情的实现,仍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18 (二)中期人文主义文学(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上半叶)
中心:法国。 背景:早期人文主义作品从肯定人的情欲的角度对神学教条和神学体系的冲击极有力量,但也很快暴露出了肤浅:人的情感欲望和人的理想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新起的作家发现,如果只有情感欲望要求而没有远大高尚的理想与之匹配,情欲就会流于放纵。 主题:描绘巨人形象,展示巨人的思想和行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用巨人式形象的塑造逐渐取代早期单纯对“人性快乐”的感性层面的讴歌,从而使对人的认识再一次走向深化。

19 法国作家拉伯雷(1483?—1553) 生平:通晓多种学科(医学、天文、地理、神学、数学、哲学、文学、教育、法律、音乐)和希腊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的人文主义巨人。 开创性:第一个成功描写人的巨人形象、展示巨人风采,使人的形象顶天立地地站在了神的面前。

20 《巨 人 传》 取材:受民间故事启发创作而成。
人物形象:用象征的手法,第一次为人们塑造出了两个无论在躯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 意义:这是欧洲近代文学中,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地屹立在神面前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

21 (三)后期人文主义文学(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
中心:西班牙和英国。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文学达到鼎盛阶段,其标志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出现。 主题:除继续表现前两个时期的讴歌人性和展示巨人风范两种主题外,对由于人性的弱点所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探讨成为此时文学的基本任务。

22 英国戏剧领域的“大学才子派” 主题:继承和发展了描写巨人形象,展示巨人风采主题。 代表作家:斯托弗 ·马洛(1564—1593)
代表作品:马洛在他的10幕悲剧《帖木尔》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帖木尔描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追求无止境的世界霸权的巨人式人物 。 “大学才子派”作家:除马洛外,还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等。

23 西班牙的骑士小说 骑士小说:16世纪出现,对宗教的虔诚往往被对贵夫人的爱恋所取代,建立武功的动力均来源于爱情。
主人公:主人公的魔力更多是来自自身的武艺高强而非来自上帝的赐予。 价值:对爱情生活的追求与自身具有强大的巨人式力量的结合,就使得西班牙此时出现的骑士小说不自觉地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一些特点。

24 “流浪汉小说”及《小癞子》 流浪汉小说:P74 作代表:无名氏的《小癞子》。
主人公:小拉撒路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中的特殊“巨人”。 他虽然地位低下,遭遇悲惨,但是却凭藉自己的聪明和智慧,靠狡黠和欺诈最终摆脱了厄运,过上了较为优裕的生活。

25 意大利16世纪的文学 特点:显示出了描写巨人情感和巨人风采的特点,反映出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深化。
阿里奥斯托( ):他的传奇体长诗《疯狂的罗兰》,就通过主人公罗兰表现了狂热的爱的激情和他坚忍不拔的寻找行动及对爱的执着。 塔索( ):在叙事诗《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中,也以歌颂的态度塑造了所谓的基督教英雄高弗莱多等人。 返回

26 第二节 塞万提斯

27 塞万提斯(1547—1616) 出身:生于西班牙马德里附近的一个破落的乡村医生家庭。由于家贫,只读完了中学。
经历:曾参加西班牙驻意大利军队,并在激战中受伤导致左臂残废。也曾被土耳其海盗俘获,到阿尔及尔做苦役。还做过军队征粮员、收税员,数度入狱。 体验:个人的坎坷经历使他有机会走遍城乡,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进一步认清了西班牙王权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宗教势力的残暴,体验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和痛苦。 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巴尔扎克)

28 塞 万 提 斯 的 创 作 田园小说《伽拉苔亚》(1584) 剧本《努曼西亚》(1584) 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1613)
长诗《巴尔纳索神山瞻礼记》(1614) 剧作《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1615) 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荣达历险记》(1616)

29 《堂吉诃德》(1605) 地位: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构思:据说小说是在狱中最初构思的。
创作过程:1605年第一部完成出版,当年就再版5次。正当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第二部时,有人化名阿隆索·费尔南德斯·德·阿维利亚纳达,出版了一部伪造的续篇,歪曲作家原意,内容低劣荒诞。塞万提斯为了还击,于1615年出版了《堂吉诃德》第二部。

30 《堂吉诃德》故事梗概 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吉哈达因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企图仿效古代游侠骑士外出漫游。
他改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还物色了邻居桑丘·潘沙做侍从。 小说围绕主仆二人三次游侠冒险的经历,广泛地反映了17世纪初期西班牙社会的现实。

31 创作目的—以毒攻毒 创作目的:否定骑士小说和它所宣扬的骑士制度。
在《前言》说:他写《堂》的宗旨“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在小说结尾处又郑重宣布:“我的愿望无非是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真人真事,已经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定要一扫而光了”。 创作手段:故意模仿骑士小说的形式,叙述一个被骑士小说迷惑的人怎样模仿骑士历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荒唐可笑的事情,使人们在笑声中认识骑士文学及其所宣扬的骑士制度的腐败荒诞和对人的毒害,告诫人们不要再沉迷骑士小说之中。 创作结果:事实上,它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自《堂》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英国的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 ,他的荒唐行为笑掉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

32 人 物 形 象 人物画廊:这部小说中共出现了包括社会各阶层将近700个人物,有贵族、教士、商人、地主、市民、士兵、农民、囚徒、强盗、妓女等等。 主要人物:在这众多人物画廊中,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形象栩栩生辉,最为引人注目。

33 堂吉诃德形象 二重性特征:将幻想当现实的喜剧人物,同时又是受到历史嘲弄的悲剧英雄。性格矛盾而复杂,可笑又可敬。
时而疯癫,时而清醒;行为荒唐,思想深邃;结果恶劣,动机善良;模仿游侠骑士冒险带有中世纪陈迹,追求正义、真理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 意义:其矛盾性既无情地讽刺了骑士文学,又巧妙地赞美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时代精神。

34 桑丘·潘沙形象 性格特点:是一个以侍从身份出现的西班牙贫苦农民的典型。
在他身上,既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也表现出了小私有者的心理特点。 意义:体现了西班牙农民渴望改变自身生存处境的愿望;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一阶层的关注和希望。

35 《堂吉诃德》的思想内涵 作家最初的写作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然而,小说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对骑士文学的嘲讽和攻击。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西班牙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和社会黑暗,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作品曲折巧妙地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如建立没有剥削压迫“太古盛世”;宣扬人与人之间平等,反对等级观念;主张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等。

36 《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1)在欧洲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总结了中世纪以来长篇叙事作品的成就,奠定了近代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
2)是一部戏拟骑士小说而写成的现实主义巨著,既“微笑地结束了西班牙的骑士文学”,又体现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人文主义思想,显示了强烈的批判倾向。 3)发扬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以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游侠冒险为主要线索,又使一些次要人物的活动和社会场景大交织,使小说成为当时西班牙社会的一面镜子。 4)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成功。作家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堂吉诃德和桑丘。 5)小说的语言鲜明、生动、幽默,富于情趣;人物的语言合乎本人的身份和教养;还大量地运用了民间俗语和谚语,对后代的欧洲作家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返回

37 第三节 莎士比亚

38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地位:英国著名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家和诗人,被认为欧洲古往今来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本·琼森: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 歌德:永远的莎士比亚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39 莎士比亚生平 出身:出生于英国爱汶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商家庭,后家道中落。
经历:1586—1587年间莎士比亚离开家乡到了伦敦,最初曾做过为戏院看守马匹和一些剧院的杂务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并同时为剧院修改和改编戏剧脚本。 创作与发展:1593年第一部作品长诗《维纳斯与阿东尼》出版并获得盛誉,1594年发表了另一部长诗《鲁克丽丝受辱记》。同年,他所在的剧团受到内务大臣的庇护,成为“内务大臣供奉”。不久成了剧团的股东。1599年,伦敦修建了当时最豪华的公共剧场“环球剧院”,莎士比亚为股东之一。 逝世:1612年,他离开伦教,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葬于镇上的“三一”教堂。

40 斯特拉特福镇 莎士比亚故居

41 莎士比亚创作分期 创作概况: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37部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中戏剧方面的成就最高。
创作时间:其创作活动从1590年开始,至1612年结束,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 创作分期:即历史剧和喜剧时期、悲剧时期、传奇剧时期。

42 (一)历史剧、喜剧时期 (1590—1600) 历史剧:《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上篇》(1597)、《亨利四世·下篇》(1598)和《亨利五世》(1599)、《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分别写于1592、1591、1591)和《理查三世》(1592)。 喜剧:《仲夏夜之梦》(1596)、《威尼斯商人》(1597)、《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皆大欢喜》(1600)、《第十二夜》(1600)等。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

43 诗 歌 十四行诗:154首 长诗两部:《维纳斯与阿都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

44 历史剧 来源:古罗马历史和英国近代历史(赫林希德《编年史》)。 创作目的:以古喻今,告诫君主。 戏剧冲突的中心是王位;手段是阴谋与战争。
主题: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歌颂开明君主,反对专制暴君,同情人民疾苦——莎士比亚的政治理想 。 代表作:《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 :哈利太子/国王。

45 喜 剧 主题:对友谊和爱情的颂扬,“爱战胜一切”。 基调:轻松愉快、开朗乐观、语言风趣、结局皆大欢喜。
喜 剧 主题:对友谊和爱情的颂扬,“爱战胜一切”。 基调:轻松愉快、开朗乐观、语言风趣、结局皆大欢喜。 爱情三部曲的形式 :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 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如鲍西亚、贝特丽丝、薇奥拉等。 代表作:《第十二夜》(《各随所愿》)、《威尼斯商人》。爱情主题、多条情节线索、成功的人物塑造。

46 悲 剧 受喜剧的影响,悲剧具有喜剧的基调和色彩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但是有一个喜剧结局

47 (二)悲剧时期(1601—1608) 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1601) 《奥赛罗》(1604)
《李尔王》(1606) 《麦克白》(1606) 《雅典的泰门》(1605)也较为有名。

48 悲剧主题:表现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人性与非人性之间的冲突。既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又表现悲剧英雄对理想的追求,既剖析人性的堕落,又表现英雄顽强抗争,呼唤人性的复归。
悲剧基调:从原来的明朗乐观转为悲愤沉郁,风格崇高,意蕴深邃。 悲剧的共同特色: 写出了一系列的反面人物,每一部悲剧都有野心家和阴谋家的形象。 代表人文主义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反对新的社会罪恶时显得天真幼稚或软弱无力——有自身的弱点。 冲突往往是人与自己建立的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的冲突,主人公毁灭的原因既有外在的邪恶力量使然,也有自身弱点导致。

49 《奥赛罗》 人文主义的理想(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在现实(以伊阿古为代表的极端利己主义的阻挠)面前的幻灭。
手帕的悲剧、嫉妒的悲剧、轻信的悲剧。

50 《李尔王》 恶到善的过程:人虽清醒但丧失人性—— 人成了疯子但人性复归。 李尔王的发疯是常人的理智的复归,人性的复归。

51 《麦克白》 从英雄到弑君凶手和暴君——人性的沦丧,善到恶的过程。
“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麦克白》

52 (三)传奇剧时期 (1609—1612) 包括3部:《辛白林》(1609)、 《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1)。
共同的特征:带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偶然与巧合,悲剧情节突然转向喜剧的结局、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信念,宽恕与和解的主题表达。 代表作:《暴风雨》。

53 莎士比亚作品对“人”的认识 关注世俗生活:用自己的早期创作描绘了生机勃勃的世俗生活和以“爱”为核心的情欲世界。
巨人形象:他的全部戏剧创作继承和发展了描写巨人形象、展示巨人风采的时代主题。 人性的开掘:他在描写人生快乐和巨人风采的主题时,是将其与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深度开掘联系在一起的。

54 《哈 姆 莱 特》(1601) 地位: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别林斯基:“莎士比亚皇冠上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题材:来源于古老的丹麦历史传说。在传统的有关哈姆莱特的传说中,一般都以复仇为主题,是一个典型的中世纪宫廷复仇故事,缺乏重大的意义。 创造性改编:莎士比亚把时代的精神注入到古老的故事中,赋予旧人物以新的生命,从而使一个古老的题材获得了不朽的艺术价值。

55 主要人物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哈姆莱特叔父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 哈姆莱特母亲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哈姆莱特叔父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 哈姆莱特母亲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 哈姆莱特恋人 霍 拉 旭:哈姆莱特之友 福丁布拉斯:挪威王子

56 剧情分析 开端——第一幕 1.霍拉旭等发现老哈姆莱特的鬼魂; 2.波洛涅斯和奥菲莉娅送雷欧提斯到法国留学;
3.哈姆莱特与父亲的鬼魂单独相见。 ——为剧情和人物命运的发展做铺垫。 发展——第二幕到第四幕 展示冲突双方的1.阵容;2.对策;3.发展变化;4.表现形式;5.斗争实质等方面的内容。 高潮和结局——第五幕 1.奥菲莉娅的葬礼; 2.哈、雷比剑,哈、雷、克、王后同归于尽。

57 哈姆莱特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对世界、对人类有着崭新的看法。
对世界: “负载万物的大地”是 “一座美好的框架” ,“覆盖众生的苍穹”,是 “一顶壮丽的帐幕”,是 “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P96; 对人类:“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P97。 向往和谐、平等、真诚的社会关系。 对霍拉旭:尽忠不如互爱; 对戏子:重才能,轻出身。 希望英明君主的出现,维护国家安定繁荣。 父王:英明君主的象征及仿效的对象; 克劳狄斯:暴君的象征。

58 品格高尚,多才多艺,体现出巨人的风采。 克劳狄斯: “他为人厚道,不算计别人,也没想到别人会算计他”; 奥菲莉娅:“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复仇观念中包含着宽阔的胸怀和社会责任心。 雷欧提斯:单纯为家族和个人荣誉,封建意识浓重,终被坏人利用而毁灭; 福丁布拉斯:也是出于封建荣誉的考虑,以复仇为借口求取虚名,有轻易放弃; 哈姆莱特:把个人复仇和恢复正义、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复仇过程便是寻求按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社会的途径的过程。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第一幕第五场)

59 性格忧郁和行动延宕 表现: 1.性格上的忧郁:郁郁寡欢、痛苦绝望、甚至想到死(第一幕第二场、第三幕第一场);
2.行动上的延宕:装疯、演戏、贻误良机等。 原因: 1. 社会学: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人产生精神危机; 2. 哲 学:人生如梦的空寂感,徘徊、挣扎在生死之间; 3. 行为学:行动的力量被充分发达的智力所麻痹;(歌德) 4. 心理学:杀父娶母的潜意识使哈视叔父为同道。(弗洛伊德)

60 进步性: 虽然哈姆莱特的性格中充满了忧郁和矛盾,在行动中表现出了延宕和迟疑。但是,他的忧郁、延宕和迟疑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他同黑暗势力的斗争贯穿了他行动的始终。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美好的理想,同封建势力和其他丑恶势力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61 E·琼斯:《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 “在孩子的时候,对他必须和甚至是他自己的父亲分享母亲的爱感到极大的不愉快,把他看作一个敌手,并且暗中希望能把他除掉,以便自己能享受到无可争辩的不受干扰的爱的垄断,而现在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却被他的叔父抢去……这就激起了在他对母亲的爱中取代他父亲的长期压下去的欲望,这一欲望在他潜意识中非常活跃。……他自己的罪恶心理阻止他完全谴责他的叔父……事实上,他叔父和他自己个性中埋藏得最深的东西是连为一体的,因此,他杀死他的叔父,也就不能不是杀死他自己。 ……只有当他已到最后牺牲时刻,并把自己带到死亡的门前时,他才一无顾虑地实践了他的义务,报了父仇,杀死了他的另一个自己——叔父。”

62 悲剧根源 客观上:在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由于旧势力过于强大,新生的力量遭到扼杀。马克思: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造成了哈的悲剧。 主观上:主人公有自身的弱点。 脱离群众,孤军奋战; 思虑多于行动,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宿命观的影响,消极等待,贻误战机等。 哈:“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 哈姆莱特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63 典型性 通过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和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之间的斗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人文主义者为探索改造社会、消除罪恶的崇高行为和他们脱离群众、找不到出路的处境。 哈姆莱特的性格和悲剧充分体现了欧洲特定发展阶段(16世纪末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基本特征。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64 奥菲莉娅形象 性格:是一个天真纯洁、具有美好理想的贵族少女,但性格软弱,不能挣脱封建思想束缚,成为尖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意义:在她身上,寄托着作家对女性问题的新思考。

65 克劳狄斯形象 特点:他最突出的特点是笑里藏刀,诡诈凶残。是一个“血腥的国王”的典型。
代表性:在他身上,不仅具有封建君主专制暴虐的特点,而且也具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冒险家那种狡诈的特征,极富于时代特色。

66 《哈姆莱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现实性:剧情虽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作品中所揭示的环境气氛及人物的精神面貌,却典型地反映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对人认识的新内容。 倾向性:对克劳狄斯等人的否定,表明了旧的人的标准的被否定;而对哈姆莱特悲剧的描写,也说明新的人的标准还没有在莎士比亚的头脑中定型。因此,也才有哈姆莱特、奥菲莉娅和克劳狄斯等等这样极为复杂的性格的出现。

67 《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既体现了对中世纪以来传统的继承,也体现了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继承,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艺术上也具备了高超的创新性。 一、 悲剧情节具有鲜明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多条戏剧情节有机地交织、描写生活面的广阔、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二、 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三、 反映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风格。打破了传统的悲剧与喜剧的严格界限,对欧洲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 语言上也有极高的造诣(丰富性、形象性、个性化)。 返回

68 讨论与思考题 1. 文艺复兴和中世纪文学之间最根本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2. 文艺复兴产生和发展的文化上的原因有哪些?这些文化上的原因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3.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体现了什么样的一种发展历程?在每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你认为哪些文学成就更重要?


Download ppt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