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2、经济: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得到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3、文化 :佛学兴起,儒学危机,汉字成为书法艺术。 4、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出现高潮,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2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581-907 年) 古代社会繁荣时期
第三单元 隋唐时期( 年) 古代社会繁荣时期 隋唐时期的政治 隋唐政治 教材内容:必修1、2、3 选修4 教学要求:梳理隋唐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唐太宗的功绩 高考考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唐太宗 【课程标准】 1.列举隋唐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 秦代三公九卿 汉武帝建立中朝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廷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仆 九卿
尚书令 中朝 外朝 皇 帝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4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皇帝往往指定年纪较轻和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要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 —《中国古代史》 (三省六部制)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 ……以期收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从而强化┅┅统治。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5 (唐太宗)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唐太宗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是什么? 应加强宰相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大事由百官商量讨论与皇帝决策相结合。

6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1、目的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职责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参加政事堂会议议事
皇帝 中书省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2、职责 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 门下省:封驳审议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参加政事堂会议议事 尚书省:负责执行 程序制衡

7 3、评价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减少决策失误

8 法治 《1787年宪法》 联邦政府 相同点: 1.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利 2.完善了本国的政治制度 3.权力的牵制与监督 吏 户 礼 兵 刑
皇帝 中书省 《1787年宪法》 联邦政府 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 5.对比示意图,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两种政治模式的不同点是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C.完善了本国的政治制度 D.表现出权力的牵制与监督 相同点: 1.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利 2.完善了本国的政治制度 3.权力的牵制与监督

9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择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C、加强了皇权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工作效率 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 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10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
唐太宗的话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唐太宗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11 2、兼听纳谏、从谏如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上(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12 3、知人善任,求贤若渴,广招人才 秦叔宝

13 4、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唐太宗):“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14 5、重视法制,颁行《唐律》 唐律残片-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

15 6、进一步发展隋代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因科举制度,政权的大门向民间开放,虽然只是窄窄的一条缝隙,但与根本关闭多少有点差异。聪明才智之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反革命了。——柏扬《中国人史纲》下册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庶族地主得到晋升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文化繁荣,唐诗)

16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17 7、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材料:(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材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怨仇既作,离叛亦兴。 ---《贞观政要.君道》

18 (2003年广东高考问答题)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 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 “贞观之治”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①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②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展开

19 (二) “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唐太宗的“贞观新政” 1、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政治 领域 2、重视法制,颁行《唐律》 3、发展隋朝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经济 延续均田制, 发展租庸调制 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以民为本。 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作用

20 五代时期,五个朝代统治53年,更换了出自8个姓氏的14个皇帝

21 12. 隋唐以来,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
建立军功 B. 科举考试 C. 弃农经商 D. 门第出身 13. 历史上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江南大规模的迁移是在 ①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 ②公元3—5世纪 ③公元8—10世纪 ④公元14—16世纪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 隋唐经济和文化 【高考考点】 隋唐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金属冶炼、制瓷业、纺织、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的繁荣 【课程标准】 1.归纳唐朝时期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2.列举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成就

23 隋唐经济 一、农业 生产工具;水利建设 二、手工业 1、主要部门 2、经营方式的变革 三、商业 1、商业贸易发展的条件
1、主要部门 、经营方式的变革 三、商业 1、商业贸易发展的条件 2、市坊布局(商业交易受政府的严格控制)

24 唐代 西汉中期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曲辕犁

25 曲辕犁、筒车——图片、特点、作用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成熟)

26 三国马钧翻车 春秋时期;桔槔 三国时期;翻车 人力

27 唐宋时期筒车 水利

28 大运河的作用 政治上: 经济文化上:

29 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

30 二、手工业 1、主要部门 缂丝 制瓷 2、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31 唐代出现缂丝 缂丝,是我国独特的 技艺,在宋代风行 丝织工艺品。以本色生丝 开来;唐后期,南 为经、彩线为纬,以“通 方丝织业逐渐超过
北方,成为我国丝 织业的重心。 缂丝,是我国独特的 丝织工艺品。以本色生丝 为经、彩线为纬,以“通 经断纬”手法,可自由变 换色彩,使纹饰更加绚丽。 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就发现的 缂丝腰带,是 中国目前发现 的最早的一件 缂丝实物。

32 唐三彩陶器 陶器 陪葬的冥器 为彩瓷开辟道路 凤首瓶 骆驼载乐俑

33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东汉:青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白瓷。 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体系;瓷器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唐代邢 窑白瓷 隋朝铅釉 凤纹月瓶 南朝 凤首龙尾壶 东晋盘口壶

34 二、手工业 1、主要部门 缂丝 制瓷 2、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家庭手工业商品化程度加快 官营手工业中出现雇募工匠 从征募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一大进步

35 三、商业繁荣 1、条件 政治 经济 交通 政策 商人 国家统一安定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大运河的开通;丝绸之路的畅通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鼓励海外贸易 商人的地位提高

36 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 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7 2、商业繁荣的表现 (1)八大都市: 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依然存在 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经济中心,有“扬一益二”之说
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38 14.图6中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
为唐代八大都市。由此可获取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①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②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③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依然存在 ④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C

39 (2)市: 唐朝后期,繁华的大都市有了夜市, 农村有草市 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时间空间限制
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为“行” 唐朝后期,繁华的大都市有了夜市, 农村有草市

40 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37(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4分)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4分) 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41 图12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诏曰:“南海藩舶,本以慕化(向慕归化)而来,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悦,……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而唐政府所征收的外贸税入,《旧唐书·王愕传》记载:“榷其利,所得与两税埒(等同)。”而“两税”则是唐朝的主要税收。 ⑴依据图12和材料,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状况。(8分) 有关于地图信息的描述且正确。(2分)唐朝视外商来华为对大唐的仰慕,应善待外商,实行开放的外贸政策。(4分)外贸税收是唐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分)

42 隋唐科技文化 1、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 2、唐末火药用于战争 3、僧一行的天文学成就 4、思想:三教合归儒到三教并行 5、诗歌的黄金时代 6、唐代传奇小说;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西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7、绘画和书法艺术

43 僧一行 唐朝天文学家、佛学家 1、黄道游仪,世界上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2、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3、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44 绘画和书法艺术 有关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作品的绘画者为吴道子 B.体现盛唐雍容华贵的画风 C.作品的主题描写市井生活
D.该绘画者擅长宗教人物画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45 隋唐时期——讲求法规时期,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楷书
隋唐时期——讲求法规时期,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楷书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46 张旭 《肚痛帖 》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单刻帖。无款。草书,6行30字。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趣,内撅外拓,千变万化,神彩飘逸,极至情趣。)

47 2、文化政策: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民族关系:民族交往密切,文化上交流融合 4、对外关系:中外往来频繁,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份
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 1、政经基础: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 2、文化政策: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3、民族关系:民族交往密切,文化上交流融合 4、对外关系:中外往来频繁,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份 5、文化继承: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

48 隋唐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古代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
( 年) (1)政治:古代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发展。国内交通发达,(大运河) (3)文化:全面繁荣;兼容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儒、释、道三教融合。 (4)民族: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繁盛。 (5)对外: 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华文化圈形成。


Download 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