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 国 戏 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 国 戏 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 国 戏 曲

2 初 识 戏 曲

3 随 堂 调 查 你是否曾经看过整出的戏,什么剧种的哪出戏? 你是否曾经听过戏曲的经典唱段,什么剧种的哪个唱段? 你对戏曲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年轻人为什么要上戏曲课? 你希望中国戏曲这门课怎么上?

4 《程婴救孤》赏析

5 课堂互动交流 谈谈你心目当中的英雄? 以程婴为代表的“保孤”英雄形象分析。 豫剧《程婴救孤》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从《程婴救孤》看中国戏曲舞台。

6 故事情节再现

7 悲剧精神与人格魅力

8 程婴救孤的舞台呈现

9 世界三大戏剧 古希腊戏剧 印度梵剧 中国戏曲

10 戏曲的基本特征 综 合 性— 戏曲是综合性艺术,它从原始歌舞发展至今,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从而使观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智斗.avi 虚 拟 性— 虚拟性是戏曲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演员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通过夸张变形的表演来表现生活,这一特征一方面体现在戏曲舞台时空处理的流动灵活,另一方面体现在演员表演动对现实生活的模拟。 三岔口.avi 程 式 性— 对生活高度提炼并在长期舞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主要体现在演员的规范化表演上,还体现在剧本体制、角色行当、音乐唱腔等各个方面,也被称作“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11 戏 曲 的 来 源 民 间 歌 舞 傩:盛行于商周时期,并一直在民间延续着的傩祭活动,直接影响了后世某些戏曲现象的发生。傩是一种逐鬼除役的仪式,特别在每年除夕时最为盛大,舞蹈者都带着面具,驱打想象中的疫鬼。 角抵戏:在百戏集演之中,有一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这就是角抵戏。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有着很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向戏剧的转化,成为角抵戏。“东海黄公”

12 代面:唐代歌舞戏,又作大面。演戏时,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头戴面具,“衣紫,腰金,执鞭” ,载歌载舞,作种种指挥、击刺的姿态。这个戏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钵头:唐代歌舞戏,又作拨头,传自西域。据《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有胡人因其父被猛虎咬死,故身着白色丧服,披头散发,满面哀容,上山寻找父尸。他边走边唱,山有八道弯,歌曲也就有八叠。后来找到那只猛虎,便与虎格斗,终于把虎杀死。 踏谣娘: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据崔令钦《教坊记》记载,这是根据北齐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小戏。

13 滑 稽 戏 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里记载了著名的“优孟衣冠”的故事。 参军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优”调笑讽刺的对象发生了变化,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由一个演员发展成两个演员,故事情节更复杂,有对话,有打斗,“优”的表演形成一种模式,其中扮演官吏的是被戏弄的对象,叫参军”,另一人执行戏弄的任务,叫做“苍鹘”。 说 唱 艺 术 变文 鼓子词 诸宫调

14 戏 曲 的 形 成 庙 会 到 瓦 舍 瓦舍,又名瓦市、瓦肆或瓦子,是一个集合多种伎艺长年卖艺的地方,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瓦舍的艺人以卖艺为职业,观众主要是市民,即手工业工人、商人,也有知识分子和官僚、贵族。瓦舍虽集合各种伎艺在一处,但分别在各自的勾栏棚里表演。 宋 杂 剧 与 金 院 本 宋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 金院本是金朝在燕山(今北京)建都时逐渐形成的北方派杂剧。金院本与宋杂剧名称虽异但实质相同,它是宋杂剧到元杂剧重要的过渡形式。

15 宋 元 南 戏 《 张 协 状 元 》张协状元.avi

16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荆钗记》荆钗记.avi 《刘知远白兔记》白兔记.avi 《拜月亭记》 《杀狗记》

17 《拜月亭记》拜月亭.avi 《杀 狗 记》杀狗记.avi 艺术特点: 1、巧合这一戏剧手法的运用,使全剧充满了喜剧气氛。
2、语言艺术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场次清丽自然,念白本色质朴,不饰雕琢却颇具文采。 如:第十三出《相泣路歧》: [驯银灯](老旦)迢迢路不如是哪里?前逢去,安身何处?(旦)一点点雨阍着一行行凄惶泪,一阵阵风对着一声声愁和气。 [捧破地锦花](旦)绣鞋儿,分不得帮和底。一步步提,百忙里褪了跟儿。(老旦)冒雨荡风,带水拖泥。 《杀 狗 记》杀狗记.avi

18 《 琵 琶 记 》 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蔡伯喈形象的悲剧性 一方面是因为他无法摆脱封建纲常强加给他的两难选择,在忠与孝中痛苦地挣扎; 一方面也自有其性格根源,即知识分子的懦弱与贪欲,两者互为表里使得他虽矛盾痛苦却仍然安于“三不从”的现状。

19 【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遭砻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悄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前 腔】糠和米,本是两相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得公婆甘旨? 琵琶记.avi

20 元 杂 剧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组成,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

21 关汉卿及《窦娥冤》 关汉卿,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 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戏曲家。明初戏曲家贾仲名为《录鬼簿》中杂剧作家补写挽词时, 说他是“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他在一首散曲中尽情展示了自己桀骜不训的风采: “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1、善与恶的冲突——中国古典悲剧的主线 2、百善孝为先——中国古典悲剧弘扬的重点 3、圆满大结局——中国古典悲剧的理想追求

22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冤.avi

23 王实甫《西厢记》 明人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有一首追悼王实甫的《凌波仙词》,下阕是这么四句:“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杂剧本事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故事《莺莺传》。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分析 鲜明的反封建倾向,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使这一流传数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

24 王实甫《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受到历代文人的交口称赞。重于抒情,重于环境气氛和人物心理的描摹。因而语言清丽、华美,富于文采,既宜于舞台表演,又宜于案头欣赏。 王实甫剧作的语言风格与关汉卿那种如同生活一样自然、质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风格不同。王实甫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这两派对元代杂剧的繁荣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人所说的“非关则王”,是说元代杂剧作家有的学王实甫,有的学关汉卿,正是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把元代杂剧分为两大派的。

25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西厢记.avi

26 “关 马 郑 白”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

27 明 清 传 奇 14世纪中叶~20世纪初,从宋元南戏和金元杂剧发展与丰富起来的中国戏曲艺术。剧本体制有许多新的创造,表演艺术在明代中叶以后达到了高峰,从而构成了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28 汤显祖与“情”的哲学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
反对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文学思想上,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 四部传奇杂剧:《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 《牡丹亭·题词》:“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9 《牡丹亭》之故事梗概与思想内容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叫做杜丽娘,一个是千里之外的岭南书生叫做柳梦梅,两个原本毫无瓜葛的陌生人却因为一个梦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30 怎知春色如许? 不到园林,

31 近者分明似俨然, 远观自在若飞仙。 他年得傍蟾宫客, 不在梅边在柳边 。

32 不在梅边在柳边

33 《牡丹亭》之艺术特色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一、艺术上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二、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34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青春版牡丹亭.rm

35 洪 升《长生殿》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 年)所作的剧本,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长生殿》的结构 分别以“情”与“义”为线索的两套结构互动而成: 1、定情(盟誓)——死别(违誓)——对真情的追忆,真爱不再的悲哀——情悔(渴望真情)——月宫重圆 2、治世(明君贤相)——乱世(君臣无道)——对盛世的追忆,盛世不再的悲哀——悔过(呼唤纲常)…… ——重建太平盛世

36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分析 从两个角度、四个方面,立体地分析《长生殿》的主题。这两个角度、四个方面是:从作品具体描写的角度分为描写李、杨爱情的内容和非爱情描写的内容;从作品情感倾向的角度分为批判和歌颂。 一、爱情与非爱情 从客观描写上看,爱情内容与非爱情内容在作品中既有较为明显的分野,又在整体上交错在一起。 二、批判与歌颂 1、批判“虚情假意”,歌颂坚贞不移的“情”与“义”。 2、批判奸臣逆子、文武官员的不忠不义,歌颂忠臣良将。 3、批判统治阶层的穷奢极欲和暗昧无道,呼唤维护和建立封建王朝的纲常。

37 《闻铃》一出:“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问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
《弹词》一出中:“恰便似一串骊珠声和韵闲,恰便似莺与燕弄关关,恰便似鸣泉花底流溪涧,恰便似明月下冷冷清梵。” 长生殿.avi

38 孔尚任《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
《桃花扇》旨在 “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他以南明兴亡的史实为依据谱写了那个时代的一曲悲歌。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妓女艺人,都在历史的漩涡中徘徊沉浮,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因历史变迁而不得实现,都以价值的消陨而告终。 章培恒、骆玉明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在对《桃花扇》的总结中写到:“在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依附性的历史状态,某种群体价值的丧失便直接导致个人价值的丧失,这造成了人生的不自由和巨大痛苦。”

39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一、艺术结构 1、《桃花扇》的角色安排颇见功底。 2、《桃花扇》艺术结构完善,无懈可击。 3、传奇体制的出新。 4、打破生旦当场团圆的俗趣。 二、艺术真实 1、基本情节是历史真实之上,剧中人物的言行建立在历史真实之上,因此具有了历史感、真实感。 2、根据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将历史上他人他事移植到某个固定的人物身上,进行艺术加工。 桃花扇.avi

40 《徽州女人》&《红灯记》讨论 严英俊 黄梅戏《徽州女人》赏析.doc 张 帆 两个道具细微的阐释—《徽州女人》观后感.doc

41 中国现当代戏曲

42 中国现当代戏曲 指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戏曲艺术。
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曲在连续不断的战争环境和中国社会分割为国民党统治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条件中发展。 后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陈出新”的方针经过戏曲界实践经验的丰富,通过政令的形式得以普遍推广,戏曲改革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的群众运动。

4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戏曲 1、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戏曲的批判
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近代史后期的戏曲改良活动走向低潮。当时泛起一股倒退、复古的逆流,许多剧目不仅极力回避现实问题,有的甚至还以低级趣味招徕观众。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在这时兴起,戏曲遂被当作封建落后文化的代表,受到了激烈的抨击。这场批判只是在知识分子的小范围内进行,与戏曲界和戏曲舞台实践脱节,因此并未能对戏曲舞台产生有效的积极作用。

44 2、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戏曲的曲折发展
五四运动时期戏曲被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排斥在新文化运动之外,并不意味着戏曲界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要求。在进步思潮的推动下,一些有志之士也进行了改革的尝试,用戏曲的形式反映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新思想。 五四运动前夕,梅兰芳就在辛亥革命和戏曲改良的启发下,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演出了《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 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根据1918年滦县发生的事件,编写出轰动一时的《杨三姐告状》。 从20年代起,程砚秋陆续演出的《青霜剑》、《荒山泪》、《春闺梦》等,都是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进行尖锐批判和充满激愤之情的作品。 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更涌现了许多宣扬爱国主义的剧作,如梅兰芳的《生死恨》。

45 3、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戏曲开了新生面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为人民群众创作喜闻乐见的艺术,并曾致力于探求戏曲革新的正确途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使中国各族人民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亡的险恶形势,召唤着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投入战斗,也迫切要求各种文艺形式发挥作用。 1943年初,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掀起了一个新秧歌运动,运用陕北民间歌舞形式,编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挂彩》等优秀秧歌剧,受到陕北农民的广泛欢迎。不久,新编历史京剧《逼上梁山》和《三打祝家庄》相继上演。

46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戏曲 1、戏曲改革的全面开展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戏曲改革就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展起来。戏曲改革从过去少数人的自发、分散的试验,变成一个在新的人民政权统一领导下,广大艺人共同参加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群众运动。 1951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戏曲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同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具体化,其中心内容是“改戏、改人、改制”。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根据“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经过认真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

47 2、戏曲改革的曲折与十年浩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和实践者自身的思想局限,以及他们的文化、政治、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对戏曲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时有摇摆,理论认识的偏差不断发生,造成了若干缺点和错误,终致被康生、江青等一些野心家所利用,酿成一场戏曲艺术的灾难。 八大样板戏,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戏创作理论: 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陪衬:反面人物陪衬正面人物,正面人物陪衬英雄人物,次要英雄人物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多侧面: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各个侧面,塑造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人物。

48 3、戏曲艺术的复兴与新的转折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戏曲艺术又重新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得到复兴和新的发展。
(1)重建了戏曲艺术队伍。 (2)恢复和发展了戏曲舞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3)更加坚定了戏曲改革的信念。

49 当代戏曲六十年之进程 一、接续传统文化气韵的重要载体 戏曲、中医、国画和书法是传统国粹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整体保存的四大代表样式。
就综合性的文艺品类而言,唯有戏曲才真正接续着传统文化的气韵。 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都对戏曲文化情有独钟。这也是从一个方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国粹艺术的敬意,更为重要的是寓意并象征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复兴大业过程中,戏曲复兴与文化复兴具备极大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50 二、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各剧种及其表演艺术家的整体崛起
至早从18世纪开始至今,中国戏曲的对外交流活动就比较频繁,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为各国人民的艺术交流和友谊缔结,也为推动世界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各剧种及其表演艺术家的整体崛起 新中国以来,我国已经拥有各地剧种约400种。 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最主要的就在于各剧种是否拥有一批在观众和戏迷中拥有口碑、在表演艺术上造诣颇深的著名演员。例如最近几年京剧界的于魁智、李胜素和张火丁等人,越剧的茅威涛等人,黄梅戏的韩再芬等,都是不同剧种的重要代表人物。

51 四、戏曲作家及其名作的历史位置 尽管新中国的戏曲文学也曾经受到过特定时期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干扰和破坏,但是戏曲文学还是和其他文学门类一样,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将六十年来中国著名戏曲作家的代表作放到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序列中去查勘,这些既继承了传统戏曲文化的精髓、又反映出新中国时代历史风云的剧本,完全可以作为其中的优秀作品而毫无愧色。如顾锡东的越剧《五女拜寿》,陈西汀的《红楼梦》、《妙玉》等系列创作,都令人耳目一新。至于郭启宏、魏明伦、陈亚先、王仁杰和福建剧作家群、罗怀臻、杨兰春和河南剧作家群体的精品力作,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精品。

52 五、戏曲理论研究的诸侯并立 六、戏曲艺术高校的整体升级
戏曲理论研究是支撑戏曲艺术发展、完善学术研究学科的重要部类。戏曲理论研究,在新中国已经形成了“诸侯”并立、各有千秋的鲜明特色,具备了高等学校系统、艺术研究院系统和各地艺术研究所系统三大阵营。 六、戏曲艺术高校的整体升级 从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始,戏曲教育已经开始了从科班制教学到正规学校制度的缓慢转型。建国以来,我国以培养表演艺术家为主的戏曲教育有了质量上的巨大飞跃,前三十年基本上属于中专教育体系,后三十年开始整体步入以中国戏曲学院为龙头的大学本专科教育体制。 于1966年在该院正式开班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历时十三年,先后招收了五届179名研究生,涵盖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评剧、川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晋剧、秦腔、北路梆子、赣剧、粤剧等十五个剧种。这些研究生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戏曲演员的领军人物,其中约六十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二度梅”,担当起传承、振兴戏曲事业的重大历史责任。

53 谢谢!


Download ppt "中 国 戏 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