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沙鹿地名的原由典故 製作人:黃靖珊 資料來源:沙鹿鎮志 日期:
2
前言 ﹝沙轆﹞係本鎮舊稱。沙轆指今日之居仁、洛泉、沙鹿、美仁等里。沙轆莊則包含今日之興仁、興安等里。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大正九年﹝民國九年,一九二○﹞,改稱沙鹿,沿用至今。洛泉里尚遺留「番婆井」、「番公井」廢址,以及玉皇殿旁之「遷善社番勒字示禁碑」均證明平埔族之活動記錄。
3
地名介紹(一) ﹝社口﹞因地當遷善社出入口而得名。在今日居仁里新生街以北一帶。 ﹝番社埔﹞係指遷善社狩獵活動之草埔,約當今日沙鹿高工校址。
﹝埔尾﹞約當今日興安里一帶。
4
地名介紹(二) ﹝公館﹞係接今日公明、清泉二里。距市區東北東約五公里處,大肚台地上,海拔二○○至二二○公尺間。乾隆年間,有墾首吳瓊華等入墾,或曾設租館於此而得名。清泉里原名公館里,民國五十四年易名。
5
地名介紹(三) ﹝西勢寮﹞即今西勢里。距市區東北東約四.五公里處,在大肚台地,海拔一九○至二○○公尺間。地名由來係境內蔡姓先祖,從清水鎮西勢﹝今文昌、南寧、西寧、中興等里﹞,至此搭寮拓墾而得。今居民以蔡姓為主,全數屬閩籍。
6
地名介紹(四) ﹝鹿寮﹞指今日鹿寮、鹿峰二里。距市區北北東約一公里起至二.五公里間,清水隆起海岸平原之東緣,沿大肚台地西麓之聚落群,海拔一○至二○公尺間。分上、下鹿寮,今鹿峰里即「頂鹿寮」;鹿寮里為「下鹿寮」。地名源於昔日捕鹿者築寮於此而得。
7
地名介紹(五) ﹝竹林﹞原地名包括今竹林、犁分二里。距市區東方約一公里餘,大肚台地西側緩斜而上,海拔四○至六○公尺。昔日或竹林茂生之地而得名。今已無復舊日風貌。 ﹝紅毛井﹞今竹林里紅竹巷一帶。或與荷蘭人曾居此地有關,今已無可考。
8
地名介紹(六) ﹝犁份﹞今犁分里。先民拓墾,以牛犁為主要工具。「分」「份」指持分之意。即合力出資開墾者,在墾成之後,再依其出資比例平分土地。居民多蘇姓、陳姓。
9
地名介紹(七) ﹝晉江﹞今晉江里。移民來自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遷移至此而墾成之聚落。距北勢頭東方約八○○公尺處,大肚台地西側斜面,海拔八四公尺。今多陳姓、顏姓居民。 ﹝公山口﹞今弘光護專附近一帶山坡。
10
地名介紹(八) ﹝北勢坑﹞原地名包括今北勢、福興、晉江、六路等里。距市區東南方約一公里處,大肚台地西側北勢坑溪北側,北勢坑面上,海拔自五○至六○公尺間。因大肚山台地有一斷層經此地,形成特殊地貌。聚落初成,即以此地貌命名,並與南勢坑,南北對稱。
11
地名介紹(九) ﹝北勢頭﹞今北勢里,海拔五○至五五公尺,原為平埔族占居地,後來漢人入墾,因此一帶地勢平坦,被稱為北勢坑面,在此面之頸部,故得稱。 ﹝車埔﹞今福興里東側一帶。或謂停放牛車的荒埔地而得名。
12
地名介紹(十) ﹝坑仔底﹞今福興里附近地區。因位北勢坑最底部而得名。 ﹝埤仔尾﹞今福興里西側一帶。「埤」是農田灌溉設施,因其方位而得名。
﹝崎頭﹞北勢里西側與興仁里交界一帶﹝鎮南路上坡﹞。此地帶位於大肚山斜坡處頂點而得名。
13
地名介紹(十一) ﹝六路厝﹞﹝路厝﹞今六路里。海拔一八○至二○○公尺間,在大肚山﹝三一○公尺﹞之正西方二公里處。有關得名之原因,說法不一。一說此地位於交通要衝,鄰近北勢頭、過洋仔、車埔、三角仔、北勢坑、坑仔底、埔子等處居民,前往東大墩﹝今台中市﹞必經之地,故名之。另一說,指清代曾有六大戶﹝六路移民﹞至此開墾落戶,六戶與六路語音相近,故取名「六路」。
14
地名介紹(十二) ﹝過洋仔﹞係現在六路里九、十鄰一帶。此地區原為一小盆地,泉水源源不絕,附近水田得以灌溉,名之「過洋仔湖」,又稱「田仔湖」。從車埔﹝今福興里﹞到此,必須涉水過田仔湖,如過江洋,因故得名。
15
地名介紹(十三) ﹝南勢坑﹞原係南勢、捕子二里總稱。係市區南方約一公里處,大肚台地西側斜坡,南勢坑溪坑口附近之北側,在北勢坑面上,海拔四○至五○公尺間。地名由來於所面臨坑谷有關。今專指南勢里西側,南陽路後段一帶。
16
地名介紹(十四) ﹝三角仔﹞今南勢里之東北隅,南陽路三角巷一帶聚落。因在今鎮南路、三角巷與埔仔至南勢坑三路,在此交叉成三角形,初期聚落創建於其內,因以得名。或謂位於地形岬角之處而命名之。
17
地名介紹(十五) ﹝埔仔﹞今埔子里,在南勢坑溪上源地帶的北勢坑面上,海拔約七○至九○公尺間。地勢平坦,未開墾之前,原為雜草叢生之荒地,故稱之為「埔」。
18
地名介紹(十六) ﹝桃仔園﹞係埔子里部分地帶。 ﹝後厝仔﹞係埔子里部分地帶,其聚落在「埔仔」後方斜坡處而得名。
19
地名介紹(十七) ﹝三塊厝仔﹞今埔子里保順路一帶。位大肚台地西側,北勢坑面上,海拔約五○至六○公尺間。地名由來或因聚落初建時,僅三戶住民而得名。
20
地名介紹(十八) ﹝斗抵﹞今斗抵里。位市區西南海岸平原上。其得名說法不一。或謂與平埔族語有關。或謂舊日米糧以「斗」計量,以斗「盛」﹝閩南語讀底﹞糧而得名。
21
地名介紹(十九) ﹝鹿仔港﹞今埔子里屏西路一帶。位大肚台地西側北勢坑面上,海拔約七○至八○公尺。或謂居民係自鹿港遷入而得名。
﹝潭仔墘﹞今斗抵里部分地區。位南勢坑溪曲流的突岸,因對岸水深且緩,故以稱。墘即指水際。亦即位於河流邊緣而成的聚落。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