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清代的統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清代的統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清代的統治

2 第2節 社會文化的變遷 學習重點     1.明白臺灣社會的發展     2.了解臺灣的社會衝突與社會合作      3.認識臺灣人民的文化生活

3 一、清代臺灣社會的發展 (一)臺灣的社會階層 1.階層差異、貧富差距大 (1)上層 A.駐臺官僚 B.科舉制度→士紳階層 (2)下層 A.佃戶:一田兩主制,賦稅重 B.雇工:生活艱難,出現「做木的無床」 C.羅漢腳:無家室、無恆產、無固定工作

4 根據《台灣風俗志書》分類: 上九流-師爺、醫生、畫工、地理師、卜卦、相命、和尚、道士、琴師
下九流-娼女、優、巫者、樂人、牽豬哥、剃頭、僕婢、拿龍、土工

5 2.移民社會的動亂因素 (1)換帖結盟風氣盛 A.公權力不彰 B.自保、壯大聲勢 (2)結成會黨:以大量流民居多

6 (二)社會流動 1.階層流動迅速→「富不過三代」 2.大家族成為士紳的途徑 (1)科舉:新竹鄭家(鄭用錫) (2)捐官:板橋林家(林維源) (3)軍功:霧峰林家(林文察) (4)士紳階層多出身開墾時期的豪 強或經商獲利的商人 3.社會轉型:十九世紀中葉已很明顯,科舉制使士紳階層持續綿延,取代移墾社會豪強的社會領導地位

7 吸食鴉片的人 十九世紀不少有錢人家吸食鴉片上癮,也成為家道中落的因素之一。
吸食鴉片的人 十九世紀不少有錢人家吸食鴉片上癮,也成為家道中落的因素之一。

8 鄭用錫及其進士匾 之前雖有臺籍進士,但是否真為臺籍人士仍有爭議,道光三年及第的鄭用錫則是以臺籍取中進士的第一人。
鄭用錫及其進士匾 之前雖有臺籍進士,但是否真為臺籍人士仍有爭議,道光三年及第的鄭用錫則是以臺籍取中進士的第一人。

9 景薰樓 林家的「頂厝」,共有三落,兩旁均建有護龍與外護。先入「景薰樓」,又稱太子樓,該樓內構造 非常精緻美觀,古色古香,廳堂內懸掛有林奠國畫像及段祺瑞所題字聯。 在正廳的門上,懸有金碧輝煌 的木匾一方,上書「文魁」二字, 是林文欽於光緒十九年中式舉人。

10 霧峰林文察 霧峰林文察:曾協助平定太平天國與戴潮春事件

11 (三)從移墾社會到傳統漢人社會 1.背景:漢人移墾台灣要在新的土地上求發展,常尋求傳統宗族的力量 2.祭祀組織的發展 (1)唐山祖:原鄉同姓 A.移民初期 B.有同族共同投資開墾的性質 (2)開臺祖:以開臺始祖為中心 A.部分祖產移作「祭祀公業」 B.代表臺灣漸次轉型為傳統漢人社會

12 清代台灣社會的內地化與在地化 定義:以中國大陸各省的社會型態為目標,轉變成與中國本部各省完全相同的社會
內地化—李國祁 定義:以中國大陸各省的社會型態為目標,轉變成與中國本部各省完全相同的社會 在地化—陳其南 定義:來台的漢人移民成為土著,建立在本土地緣與血緣關係上的新宗教和宗族團體,取代了過去的祖籍地緣和血緣團體,建立了對台灣社會的認同

13 清代台灣社會的內地化與在地化 內地化—李國祁 移民基於生活習慣,其家園、生活方式、群居型態會以類似原居地為發展方向;以血緣為主的宗族制度也緩慢地建立,移墾社會的特徵逐漸消失 在地化—陳其南 隨著來台之日漸久,與原鄉祖籍相較,現在的本地地緣和血緣關係更重要,加上科舉必須填寫籍貫,填上台灣考中的機會較大,因此出現對台灣的認同

14 清代台灣社會的內地化與在地化 在地化—陳其南 祖籍械鬥減少,本地寺廟神的信仰則形成跨祖籍人群的祭祀圈; 宗族活動漸變為開臺祖為主;
大家族出現,如:板橋林家、霧峰林家以發展地為名,而非其原鄉 內地化—李國祁 社會型態逐漸由移墾社會轉變為中國傳統社會,逐漸走向文治,科舉漸盛,出現熟讀儒家經典的士紳,以士紳為領導階層文教興盛

15 諸羅、鳳山兩知縣,至朱一貴事件後才到縣治上任
二、社會衝突與社會合作 (一)行政力量薄弱與吏治不良 1.消極治臺政策使行政區劃與官員配置不足 2.吏治敗壞 (1)許多地方官駐府城,未赴縣治 (2)處於帝國邊陲,予胥吏差役需索的空間 3.士紳階層尚未形成 (1)不利社會控制 (2)難制衡貪官污吏 諸羅、鳳山兩知縣,至朱一貴事件後才到縣治上任 Ex.最高文官僅為四品的分巡台廈道, 最高武官是二品的台灣鎮總兵,兼管民事 造成文武不和、遇事互相推諉

16 4.官吏的貪污需索→農民負擔重→ 分類械鬥、民變層出不窮 (二)分類械鬥 1.原因 (1)經濟性:爭奪田地、水源 (2)社會性:遊民嘯聚成群,好勇鬥狠 (3)政治性 A.行政區劃不足→行政司法權力鞭長莫及 B.吏治敗壞→衝突未循體制解決

17 彰化的漳泉械鬥1782 1782年(乾隆47年)8月,漳籍人黃添與泉籍人賭錢發生爭執,黃添之子誤殺泉人廖老,泉人報官無效,便到黃添家中搶奪毆打,漳人也搶奪泉人財物,遊民趁機煽動,於是漳泉各自組織對抗械鬥,波及到諸羅縣→「禍連兩縣, 流毒三月」 ,參與者數萬人,捉拿要犯有200多人

18 西螺李、鍾、廖三姓械鬥 1860年代西螺的李、鍾姓分布於崙背與二崙一帶,財勢較大,素以大姓自豪。西螺的廖姓村落較貧,每逢迎神賽會常遭李姓鍾姓村民恥笑。 一日,李龍溪之子放馬偷吃附近廖雀的稻子,廖雀之子拿刀殺傷李的馬,李遂將廖之子綁走挖掉眼睛…廖也將李之子綁來挖掉眼睛,鍾姓與李家是姻親,據報後要為李報仇,糾集族人合攻廖雀,戰火漫延至西螺全街的廖姓聯合對抗李、鍾,雙方設砲台對壘,縣府裹足不前,歷經三年,最後李、鍾戰敗,縣府逮捕李龍溪就地正法,廖雀也被處死

19 動畫:閩客械鬥 2.閩客鬥、漳泉鬥、泉州內部分縣的械鬥頻率高 3.凝聚認同的媒介 (1)原鄉祖籍 A.彰化的彰泉械鬥 B.噶瑪蘭的漳泉客
(2)姓氏:西螺的李、 鍾、廖三姓械鬥 (3)職業:挑夫械鬥 4.造成械鬥群體間的隔閡,及人民被迫遷徙 動畫:閩客械鬥

20 (三)三大民變 1.原因:行政區劃不足、公權力不彰、吏治不 佳、苛政擾民、官逼民反 2.朱一貴事件:康熙六十年 (1)苛政引發民怨 (2)朱一貴素有民望,被稱為「鴨母王」 (3)清治臺後第一次大規模民變 (4)三大民變中唯一閩客合作,但朱卻與客籍 首領杜君英內鬨

21 朱一貴事件 朱一貴相傳是鄭成功的部將,明鄭淪亡後,便隱居於羅漢門,以養鴨為生。因常疏財仗義,鄉人稱他為「鴨母王」。
康熙六十年四月,百姓因稅斂繁苛而群起謀變,一貴以姓朱,託為明裔,號召群眾,各地響應而光復全臺,群眾奉為中興王。六月,清水師提督施世驃率軍萬餘攻臺,朱一貴不敵被縛至北京磔殺。直至雍正元年其餘黨乃被肅清。 圖片來源:

22 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原籍福建平和,後遷居臺灣彰化。曾加入天地會。
乾隆51年率眾起義,攻克彰化。12月建立政權,被推為盟主大元帥,以「除貪官,保民生」為號召,群眾紛紛響應。後與莊大田兩軍合圍府城臺南,遂控制臺西大部分地區。 他軍紀嚴明,懲治貪官,能團結各方力量,共同退敵,迫使清廷數易統帥,不斷增兵。乾隆五十三年,被福康安、海蘭察擊敗,被俘,死於北京。 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變的御賜記功碑,今置於臺南赤崁樓。 圖片來源:文建會文化資產網

23

24 御龜碑為清乾隆年間,紀念平定林爽文事件,下旨立碑,碑文為乾隆親書之五篇詩文。 石碑材質為金門花崗岩,碑座之石龜稱為贔屭,相傳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喜背重物,故常用來馱碑。

25 (5)使清廷重新檢討統治機制 3.林爽文事件:乾隆五十一年 (1)肇因於查緝天地會黨人 (2)因其為漳州籍,受泉州籍人士牽制 (3)諸羅改名為嘉義 (4)清領時期,臺灣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抗 清事件(圖1、2) 4.戴潮春事件:同治元年 (1)肇因於查緝會黨

26 動畫:漢、原生存競爭 (2)形成漳、泉對立 (3)歷時最久(三年)的民變 (4)清首次以臺勇平定臺灣 的民變 (四)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
1.武裝對抗 (1)漢人移墾面積擴大,擠壓原住民空間, 或侵奪其土地 (2)有些漢人移民以武力為後盾,有些原住 民襲擊移墾的漢人 動畫:漢、原生存競爭

27 動畫:漢、原關係 2.平埔族土地遭侵奪情況最嚴重 (1)已向政府繳稅的熟番地 (2)乾隆初期以來護番 禁墾的政策無效 A.漢人透過借貸、武
力方式巧取豪奪 B.平埔族因經濟問題被迫典賣土地 a.漢人移墾日增,捕鹿活動受影響 b.繳交重稅 (3)平埔族人有的逐漸與漢人同化,有的遷徙他處 動畫:漢、原關係

28 (五)通婚與合作 1.通婚:移民與平埔族女性 (1)渡臺禁令使性別比例不均衡→ 「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番兒至老無妻」 (2)清廷有明令禁止通婚,但無效 2.合作開墾與合夥 (1)合股開墾 A.開墾須有執照,面積大,所需資金多 B.金廣福墾號是最大的隘墾

29 C.早期投資性質濃,股數少,股金大 B.中期以後基於安身立命考量,股數多、股 金少 (2)不同族群間的合作開墾 A.吳沙率漳、泉、客籍入墾蛤仔難 B.以貓霧捒圳水源換取開墾岸裡社土地權 a.原住民:「割地換水」 b.漢人:「供水換地」


Download ppt "第二章 清代的統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