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地震灾害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对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所 张成云
2
第一部分 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 事故 WHO对灾害(灾难)定义:
第一部分 灾害概述 自然灾害 事故 WHO对灾害(灾难)定义: 任何能够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伤、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的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灾害(灾难)发生了。
3
国际减灾委员会对灾害的定义: 灾害是一种超出了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
4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又称——“天灾” (1)地震: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二十四万二千多人,重伤十六万四千多人 。1976-7-28
(2)海啸:2004年12月26日的大海啸中,印尼受袭最为严重,遇难者总人数30万 (3)洪涝 (4)风灾:台风 缅甸热带风暴“纳尔吉斯” (5)雪灾、冰雹 (6)干旱、沙尘暴…
5
特征: 突发性 毁灭性 自身难以承受 自然 灾害 无法抗拒 破坏生 态环境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
自然灾害特点 (1)长期性 (2)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 “南涝北旱,北震南台” “世界十大自然灾害”
7
十大自然灾害 俄克拉马龙卷风 意大利泥石流 神秘大鼠串 加拿大洪灾 美国大火 土耳其大地震 移动杀手“米切尔飓风” 阿尔卑斯山雪崩
蒙特塞拉特火山爆发
8
(3)灾害交替、集中与周期性并存 交替——就是一种或几种灾害在一定时间内顺序出现的现象,如先是地震,后是泥石流、火灾等。 集中——自然灾害相对集中发生在我国四川、云南、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省。 周期性并存——就是每隔10年左右在我国要发生一次大的灾害,现在好像频率更高了。
9
我国自然灾害分级 根据自然灾害的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和危害程度,将其分为Ⅰ——Ⅳ级。 如Ⅰ级:
1、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200人以上 紧急安置转移100万人以上 倒塌房屋20万间以上
10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200人以上 紧急安置转移100万人以上 倒塌房屋20万间以上 5.12汶川地震属于一级灾害
11
(二)事故 事故又称——“人祸” 火灾 交通事故 触电 投毒…
12
人祸的特点 不确定性——事故发生的时间、形态和后果往往无规律,事先难以准确预测。
紧急性——事故发生突如其来或者只有短暂的预兆,如不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威胁性——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3
(三)地震灾害的特点 突发与难以预见性 准确预测预报地震是世界难题,最快预测是发生前5分钟? 惨重的灾难性
突发与难以预见性 准确预测预报地震是世界难题,最快预测是发生前5分钟? 惨重的灾难性 次生灾难的频发性:地震的发生往往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滑坡、水灾、海啸、冻灾、瘟疫等,形成地震灾害链。 对经济及社会功能的巨大影响性 救灾与重建的艰巨性…
14
地震两种波 P波—— S波—— 传播方式 纵波 横波 传播速度 快 9Km/s传播 比P波稍慢 5 9Km/s传播 表 现
表 现 使人感觉上、下颠簸,造成损失不大,给人以发生地震的信号。 继P波后到达地表,破坏性极大,使人感觉前后左右摇晃,是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原因。
16
一九七六年唐山7.8级地震部分图片
18
瞬间抉择,珍惜数秒自救生存机会 发生地声、地光时立即避震:地声地光一般先于振动到达,发现在地震前10分钟内,到临震10余秒响声最大。一般临震时先听到“呼呼”声,接着是“轰轰”声,再接着就是“咚咚”声,然后随即开始振动。震中地光是地壳内溢出的气体,强化了低空静电场所所致。形状有带状、片状、球状,颜色以蓝、白、红、黄居多。人们一听到地声、发现地光,立即避震,效果最好。
19
地震逃生 1、室内避震 室内房屋倒塌以后,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安全地点,被称为避震空间或“安全岛”。 注意:不利于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地板;地震时不要乘电梯,一般也不要选择跳楼这一避震方式。
20
2、室外避震 拟选择开阔、安全的地方,到至高点。 3、学校、工作岗位避震 拟躲在桌下或大设备下;特殊部门应按地震应急预案运作。注意:关闭机器和易燃易爆有毒物阀们,切断电源。 4、公共场所避震 拟选在排椅下、舞台脚下、课桌下、讲台旁、柜台下。 注意:停止一切正常活动;撤离有序、切忌拥挤。
21
地震逃生
22
室内避震
23
利用床边,炕沿避震 利用墙角避震
24
震后自救 (1)、万一被埋压,要增强生存意识,保存体力,不可大声呼救,利用周围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2)、保持胸部的空间,以便呼吸通畅。尽力将头部及双手暴露。 (3)、在可活动的空间,尽力寻找食物和水,创造生存条件,争取获救。 (4)、发放呼救信号。有条件者可拨打“110”、“120”等求救信号;反复用石块敲击水管、器皿等,示意求救,尽量引导救援人员。
25
震后互救 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外界救援人员不可能即刻到达现场。因此,灾区幸免于难的人们开展互救活动又近又快,还熟悉情况,在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快速救人 24小时内从废墟中挖出伤员,并及时给予治疗,就可有效地减少死亡人数。 “黄金24小时”
26
救人原则 (1)先近后远 先救近处的人 。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救。如果舍近求远,会错过救人良机。 (2)壮大力量 先救青壮年、容易救的人、医护人员、解放军等,旨在壮大互救力量。 (3)准确定位,安全第一,掌握正确扒挖技术,防止被埋压者造成新的伤害。
27
现场救护技术 (1) 先将被埋压者头部暴露,清除其口、鼻异物,再使其他部位露出。对于头部暴露后不能自行脱险者,要在暴露全身以后再抬救出来,不可强行拖拉。 (2)护理技术: 对于在黑暗、窒息、饥饿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应蒙上眼睛,以避免强光刺激;缓慢呼吸新鲜空气;缓慢进水;避免被救人员情绪上过于激动。 (3)搬运技术 :对于重伤员,应送往医疗点救治;对于骨折、危重伤员,要有相应的护理措施。 返回
28
家庭及个人防灾减灾 (1)家里常备: 收音机 手电筒 瓶装水 干粮 (2)参加社区防灾救灾演练
29
临时住所的卫生要求 ①首先要选择安全和地势较高的地点,采取应急措施,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
②应尽量选用轻质建筑材料,棚子顶上不要压砖头、石块或其他重物,以防棚子倒塌伤人。 ③棚屋等临时住所要能遮风防雨,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南方要设法降低室温,防止中暑,北方应注意夜间保暖防寒。
30
④灶具要放在安全地点,并有人看管,以防火灾。
⑤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 ⑥最好按原来居住状况进行安置。保持原来建制,按户编号,干群之间、各户之间相互了解,有组织有领导地解决卫生问题。
31
(四)地震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 水源污染 食品污染 媒介生物孳生 传染病流行
32
破坏性地震对人的伤害 (1)人员大量死亡 (2)人的生理伤害:机械性损伤、挤压伤和挤压综合征、休克与地震伤感染、烧伤、完全性饥饿
地震灾害主要造成骨折伤、挤压伤、和烧伤。据近150家医院对12000多名地震伤员统计,脊柱骨折约占骨折伤1/4,造成截瘫者占37%;颅骨伤死亡率达30%居第一位;胸部伤死亡率占25%。 (3)人的心理、精神伤害:悲哀、焦虑、恐惧…
33
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直接造成伤亡、诱发心身疾病和精神上的伤害。
地震伤害类型: 1、机械性外伤 指建筑物倒塌及各种设备的直接砸击、挤压下的损伤,一般占地震伤的95%~98%。地震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创伤性休克 。 2、埋压窒息伤 指人们在地震中不幸被埋压在土中,从而发生窒息。 3、完全性饥饿 指人们在地震中被困在废墟空隙中,长期断水断食;环境潮湿、寒冷,或闷热、污浊,使人体代谢紊乱、抵抗力下降,濒于死亡,被救出以后口舌燥裂、神志不清,全身衰竭,往往在搬动时死亡。
34
4、精神障碍 指地震时强烈的精神应激反应。常见的症状是疲劳、淡漠、失眠、迟钝、易怒、焦虑、不安等。
4、精神障碍 指地震时强烈的精神应激反应。常见的症状是疲劳、淡漠、失眠、迟钝、易怒、焦虑、不安等。 5、淹溺 指地震诱发水灾引起。要创造条件实施空中或水上救护,但由于地震淹溺者往往有外伤,因此,增加了治疗难度。 6、烧伤 指地震诱发的火灾、或者有毒有害物质泄露乃至爆炸引起。由于地震火灾往往难以躲避,因此,导致砸伤、烧伤的复合疾病,也增加了治疗难度。 7、冻伤 指地震发生在严冬,在没有取暖设施的条件下引起。
35
卫生问题表象 灾区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水电设施遭到破坏,城市严重缺水,粪便污物得不到及时清理,造成环境污物;
大量人畜死亡,尸体清理困难,腐烂发臭,蚊蝇孳生; 再加上卫生机构瘫痪,这就为疾病流行,尤其是痢疾、肠炎等肠道传染病和其他虫媒传染病暴发流行创造了条件。
38
(五)地震应急反应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4月国务院
1、应急反应准备:根据专业部门的预警报告,在未来1-2年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地区,当地政府应作出战略性部署,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2、临震应急反应:当国务院、省、市政府发布临震(数天或者数周)预警时,应急工作启动,救援力量、反应行动进入临战状态,并动员支持系统作出反应。
39
3、震后应急反应:震后初期救人,即“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检伤分类,紧急处置,后送伤员”
接着就是疾病预防机构,根据灾区可能发生的疾病流行情况,进行监测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40
第二部分 自然灾害的公共卫生问题与应对
41
卫生厅应急指挥部 网络直报
42
一类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组织结构图 卫生部救灾防病领导小组 省政府救灾防病领导小组 市政府救灾防病领导小组 县政府救灾防病领导小组
常备组织: 卫生部救灾防病领导小组 医疗急救中心(医疗救援指挥中心或站) 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组织 综合医疗机构设立常备灾害事故紧急救援队 省政府救灾防病领导小组 红十字组建灾害事故紧急救援队 市政府救灾防病领导小组 人道主义志愿者 县政府救灾防病领导小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制定医疗救援预案
43
发生一类灾害事故 根据不同分级标准确定响应级别 调用急救网络的人员、车辆进行现场抢救和分流伤病员;当地警察、交通、消防等协助医疗救援
死亡20人以下 发生一类灾害事故 根据不同分级标准确定响应级别 死亡20-50人 调用急救网络的人员、车辆进行现场抢救和分流伤病员;当地警察、交通、消防等协助医疗救援;组织大医院接受伤病员 调用急救网络的人员、车辆进行现场抢救和分流伤病员;调用当地政府的灾害紧急救援队,医疗机构的应急队伍参与现场抢救;当地警察、交通、消防等协助医疗救援;组织当地的军队、武警等抢救力量参与现场抢救;组织多家大医院接收伤病员 死亡50人以上 更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和特大事故 除发动当地的军事和医疗援救力量以外,要通过上级政府调用国家灾害事故救援队;邻近地区的军队、武警和医疗援救力量
44
应急救援组织 现场指挥组 卫生部门医疗救援应急指挥中心 医疗机构 现场抢救组 车辆管理组 保障供应组
(120急救网络系统) 保障供应组 现场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由政府主要领导、公安、交通管理、消防、城管*、武警、军队等与灾害相关部门组成)
45
(一)、预案和储备 组织领导组成和各自职责 监测、预警和分析评估 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 疫情和突发事件处理技术和工作方案
预防控制设施、设备及其他相关经费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专业机构建设和专业人员培训 灾后各项总结和评估
46
疾控系统的重点: 救灾防病技术指导方案的起草、发布 专业队伍的培训 灾情的评估和监测 当地疾病谱和可能出现疾病的评估
疫苗与消毒药械等相关物资的储备
47
(二)、救灾防病信息报告 1.一般信息报告: (1)首次报告:灾害类型、地点、范围、严重程度、卫生服务能力受损等;
(2)过程报告:灾区新发生情况及进展,灾区卫生需求和资源需求,环境受破坏与污染情况,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及储存情况等; (3)总结报告:评估。 2.疫情报告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根据救灾防病预案进行
48
(三)、灾区疾病监测 1。灾害对灾区的影响 人口密度 人口流动 供水与卫生设施遭破坏与污染 有利于虫媒孵化的生态学变化 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迁徙
居住环境恶劣,年老体弱者增加发病和死亡危险。 灾民个体免疫力下降、精神心理压抑,增加了致病因素。
49
灾区临时监测点的建立 根据不同灾情及灾区原有传染病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受灾严重的乡村或受灾群众集中居住点为监测点。
由于灾民的迁入,灾区相邻的疾病监测体系可以发挥作用,转入灾区疾病监测工作。
50
灾区临时疾病监测点的任务 临时疾病监测点除收集当地自然、社会因素如人口学特征、病媒昆虫及啮齿类动物的分布与种类、原有传染病分布等基本资料外,要: 收集、整理、综合传染病疫情及多发病资料; 捕捉疫情暴发苗头,及时控制疫点; 收集、提供饮用水源及居住区域蚊、蝇、鼠密度监测数据; 开展健康教育; 资料积累,建立数据库与技术档案。
51
(四)、救灾防病卫生需求评估 主要内容: 影响卫生需求的因素: 1.灾民的卫生需求评估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卫生需求评估
受灾基本情况:范围、严重程度、饮用水和食品受损等; 重要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52
灾民灾中的卫生需求: 安全卫生的食物; 安全卫生的饮水; 简易的卫生厕所; 常用的治疗药品; 预防用药品; 预防用生物制品;
饮水净化消毒用药品; 环境消毒的药品、器械; 灭蚊、灭鼠用品; 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 健康教育的宣传材料; 心理咨询。
53
灾民灾后的卫生需求: 安全卫生的饮水; 安全卫生的食品; 居民周围环境消毒的药品、器械; 供水设施的改造、重建; 杀虫、灭鼠用品;
预防接种; 治疗用药品; 灾后健康教育的宣传材料;
54
疾控机构灾前资源准备: (1)人力资源: (2)救灾防病物资、设备 能够动用的专业技术人员; 能够组建的应急小分队; 应急反应专家;
饮用水净化消毒的药品; 环境消毒的药品、器械; 预防性药品; 生物制品; 便携式检测设备; 快速的诊断检测试剂; 专业技术人员个人防护用的设备; 交通运输工具; 通讯工具;
55
(3)救灾防病的基金; (4)救灾防病的技术 救灾防病预案; 突发疫情的处理技术规范; (5)救灾防病的宣传材料
56
疾控机构灾时卫生需求: 卫生防疫小分队; 专家、技术人员;
救灾防病物资包括:消杀灭药品、器械。生物制品(疫苗、免疫球蛋白等)。灾时便携式检测设备。快速的检测试剂。预防用药品。如防蚊虫叮咬的驱蚊药水。北川县——黑热病 救灾防病用的资金; 救灾防病的技术指导; 健康教育的宣传材料。
57
疾控机构灾后卫生需求: 灾后防病的药品、器械; 消杀灭药品、器械。 儿童强化免疫和特殊人群预防接种所需的生物制品。
改水、改厕所需的设备、物品。 灾后卫生机构重建需要的基金、设备。 灾后健康教育的宣传材料
58
(五)、地震灾害与危机应对
59
危机的诱因 社会危机的产生常常来源于日常的常规性决策带来的对社会公民的潜在影响,危机发生的诱因很多 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
国际各类极端势力的发展 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稳和信仰危机的出现
6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危机诱因 自然灾害 传染病暴发 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生产事故造成公众健康危害事件 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改变
生物与生化恐怖主义 扰乱社会治安等违法犯罪行为 其它偶合事件
61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的实质,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 从管理者角度,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由于: 危机反应事件有限(或所表现的似乎很有限);
必须马上做出决策(在时间有限的约束下); 信息不可靠或不完备; 应对危机所需的人力、设备可能超过实际可得。
62
危机管理者处理危机思考的三个关键性问题:
如何争取更多的时间? 如何获得更多的信息? 如何降低资源损失或消耗?
63
企业危机管理与方法借鉴 罗伯特.希斯的4R模式 苏伟伦的危机管理的职能划分 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
64
罗伯特.希斯的4R模式 缩减(Reduction):减少危机情境的攻击力与影响力 预备(Readliness):使企业做好处理危机情况的准备
反应(Response):尽力应对已发生的危机,减少危机的影响。 恢复(Recovery):危机情境一旦被控制后,管理者和主管就要着手致力于组织的恢复工作
65
苏伟伦的危机管理的职能划分 危机管理的状态 非紧急状态 紧急状态 危机管理的职能 危机监测 危机预控 危机决策 危机处理 危机阶段 前兆阶段
危机管理的五个具体职能与危机阶段和危机管理状态的关系图 危机管理的状态 非紧急状态 紧急状态 危机管理的职能 危机监测 危机预控 危机处理计划 危机决策 危机处理 危机阶段 前兆阶段 暴发阶段 持续阶段
66
斯蒂文·芬克的阶段分析理论 第一个阶段:危机潜在期。危机处理的最容易的时期,但却最不易为人所知。决策者应树立一种危机意识
第二个阶段:危机突发期(脓包期)。事件的急速发展和严峻态势的出现。典型特征: (1)在强度上事态逐渐升级,由不为人所知达到引起公众广泛注意。 (2)事态引起越来越多媒体的注意。 (3)烦扰之事不断干扰正常的活动。 (4)事态影响了组织的正面形象和团队声誉。
67
第三个阶段:危机蔓延期。此阶段主要是采取措施,纠正危机突发期造成的损害
第四个阶段:危机解决阶段。此时,组织从危机影响中完全解脱出来,但是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危机仍会去而复来
68
危机处理的基本方针 面对现实,深入调查 掌握数据,稳定公众 承担责任,争取主动 积极发动社会各方,寻求帮助 科学分析,正确对待
积极稳妥,讲求策略 稳定情绪,控制局面 平息风波,换回影响
69
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 积极 主动 及时 冷静 真实 责任 善后 灵活
70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