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苗逢春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教学与教研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评价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建议 苗逢春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价值的思考 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国家有什么价值? 对学生有什么用?
3
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一) ——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4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所需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例如,自1993年以来,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的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作为信息领域高科技的代表,美国微软公司在发展的最快时期每周增加资产4亿美元。)而这种变革是以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前提的。” (资料出处:黄光平《经济转型与职教发展》,引自《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4日第4版) 信息社会及其判断指标
5
背景资料:信息社会及其判断指标 什么是信息社会?
从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带动的工业革命开始,经过了近代科学炼钢、电的应用、内燃机的普及以及核能、航空等的开发等。到了1956年,工业社会出现划时代意义的转变。这一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从事技术和管理的“白领”工人数目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标志着工业时代的终结,一个新的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来临了。此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扩张,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时代转型,信息时代或信息化社会正式出现在人类发展的阶段划分中。它表现了以下5大特征: (1)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大于了资本的能力; (2)价值的增长通过智能的实现大于了通过技能的实现; (3)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成为推动社会财富积累的中心和主流; (4)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货币流实现了跨国的全球高速流动; (5)社会形态中的二元化时代差异和数字鸿沟向一元化的转换。
6
背景资料:信息社会及其判断指标 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整体进入信息社会?
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信息化社会,最基本的内涵不在于有多少部电话、多少人上网、多少部计算机,而在于信息技术如何全面地嫁按于传统的工农业部门之中。美国已经把传统的工业部门分为17个部类,测算信息技术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和升值作用。休斯敦的一家生产地球仪的工作。原先生产的传统地球仪市场价22美元,其中的成本15美元。到了1998年,工厂在每一个地球仪中装入了并不太先进的芯片,完成了传统地球仪向具有多媒体功能地球仪的转变,成本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0美元,而且订单大增。可见信息化的真正动力来源于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嫁按作用、带动作用和整体升级作用。
7
背景资料:信息社会及其判断指标 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整体进入信息社会?
国际上正在研讨的一项信息化指标是这样表述的:信息技术对于社会财富的贡献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产业本身如芯片,计算机、软件等所创造的价值;二是信息技术促进其他产业升级换代和带动作用所取得的价值实现。上述二者之和如为100%,则当信息产业本身在二者之和的总贡献中下降到30%以后,也就是说70%以上的贡献为信息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提升所创造的财富,一个社会才可以被称之为信息化社会。因为在信息枝术等高新技术兴起时,信息技术对于社会财富的贡献几乎100%都来自于信息产业本身,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对于传统产业的嫁按,带动和系统集成,它对社会财富的贡献中,来自于本身的比倒逐渐变小,来自于其他传统产业升级所取得的社会财富逐渐变大,当开始阶段的100%比0,逐渐演化到30%比70%时,一个真正的信息化时代就成熟了。
8
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信息时代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所需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综合国力由六个子系统指标组成。 1.经济实力。其主要指标有:①国民生产总值;②高新技术产业;②工业劳动生产率;①进出口贸易;⑥国际金融,⑥对外投资。 2.科技实力。其主要指标有:①高技术成果;⑧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⑨对传统技术工业的改造能力。 3.资源实力。其主要指标有:①地理环境;②人口资源,⑨矿业资源。 4.教育实力。其主要指标有:①全国公民的文化教育素质水平;②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⑦大学生在人口中所占比例。 5.政治实力。其主要指标有:①政治制度的活力,②在世界政治中所起的作用;⑧外交活动能力。 6.军事实力。其主要指标有:①高技术装备水平; ②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⑨军队的整体素质和 军力的总体水平。
9
2.(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做好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
“技术在以非凡的速度发展着,新技术层出不穷,现有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扩展。所有这些使得人们理解并自如地把握现代技术的概念和作用显得格外重要。” ——“技术素养”之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资料出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
10
2.(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做好应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
“新世纪里,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对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单靠读、写、算等传统的能力基础已经不能胜任。教师、学生、雇员和公民必须形成新的素养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批判思维能力。”——“信息素养”之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资料出处:“21世纪素养峰会” -2002年3月7-8日,德国柏林)
11
四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设计与技术 “国家课程”规定的必修的基础课程 信息与通讯技术 家政基础 2学分 信息A 2学分 家政综合 2学分
英国 加拿大(以魁北克省为例) 设计与技术 “国家课程”规定的必修的基础课程 信息与通讯技术 基本技术 4学分 必修课程分数在各学年开设,此外有若干选修课程 生活技能 5学分 家庭经济 4学分 日本 菲律宾 家政基础 2学分 信息A 2学分 家政综合 2学分 信息B 2学分 生活技术 4学分 信息C 2学分 (选一门) 技术与家庭经济——必修的八大学科门类之一(农业、工业、商业、家庭经济) 科学与技术——必修的八大学科门类之一
12
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二)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发展
1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
14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创新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不容乐观。在国际公认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 中, 2000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的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后,2000年排名又下滑3位,列第28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比1999年的29位,下降2位,被列为第31位。从整体水平看,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美国、英国等世界先进水平15~20年左右。
15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科技创新的投入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投资,其中,研究开发(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R&D/GNP100%)是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在该指标上,我国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排倒数第11位。依据一股规律,R&D/GNP不到1%的国家缺乏创新能力;1%~2%的国家才有可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大于2%的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日本、韩国1997年分别达2.83%、2.79%,瑞典高达3.59%。美国1999年达到2.7%,总投入2470亿元,1998年我国R&D/GNP为0.69%,1999年R&D总经费约合70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2.83% 。
16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我国亟需提高在高新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高新科技领域中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无疑承担着培养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并进而为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 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期要早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键期 信息技术方面创造力的培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创造性的发挥在青少年时期便开始展露 ——我国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
17
2. 我国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亟需反思和重新定位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堪忧: 不息血本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国外软件公司的奴隶? ——至少一部分人要具有信息技术的原创能力 最大的软件输入国!——莫尔定律:每18月一次、近乎麻木地集体买(埋)单!——封建社会的卖国行为是割地赔款,信息社会的卖国行为呢?封建社会我们曾被鸦片迷醉,信息社会呢? 中国应成为技术输出国:什么时候?怎样才能? 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18
信息技术教育 如何引领中国学生破茧而出? 如何奠定中国突破数字霸权的人才基础?
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技术——可对计算机进行操纵和控制 信息素养、技术素养、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升——个人潜能 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本能兴趣——可始于此 各类应用软件——有目的地提高效果和效率 本能 效能 使能 势能 无目的、无意识的应用——不能止于此 “打包的”、无法改动的、被动应用——应用层面,可解决问题,难以开展技术创新 思想方法的学习与应用——主动操控计算机解决问题 创新人才;自主产品研发——国家蓄能
19
3. 我国各界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需求和呼声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对9省市12个行业2378位从业人员的调查,赞成在高中开设技术课程的比例: 厂矿企业、农业、运输、文教等行业人员87.42%赞成; 企业界赞成的占93.65%; 有子女就读高中的家长有69.8%赞成 (担心影响高考)
20
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三)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定位
21
“白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 学对个体有用的信息技术: 学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信息技术 不同的人学相对不同的信息技术
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自信地生活有用 对个体在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开展学习(学科学习、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终生学习) 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谋职和个人发展有用 对提高个体信息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有用 学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信息技术 对蕴蓄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人才有用 对提高全民的科技素养有用 不同的人学相对不同的信息技术 适应不同个体的能力水平、兴趣和发展需求 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 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差异与区域发展需求
2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
23
1. 我国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国家规定 2000年11月14日的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必修课
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必修课 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必修课
24
2.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 到2001年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65.32%),小学有4.4190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1.2519万 92.15% 1.2511万 65.32% 4.4190万 10.32%
25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1)小学阶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蓬勃发展——开课时间提前,教育方式多样:
开课时间:有条件的地区开始从小学1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 教育内容:2000年《纲要》内容;兼容多种语言(LOGO , BASIC,VB,VC,Pro)的机器人;其他 教育方式:课内与课外结合
26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2)小学-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衔接: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课程设置 ——校本尝试
针对“功能衰竭的纲要”和“空中楼阁式的高中课标”——正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纲要”(3-6年级;7-9年级) 义务教育阶段以活动为主线,以信息技术软件为辅线的教育内容的螺旋上升
27
法律、道德、伦理;相关社会问题 法律、道德、伦理;相关社会问题
主题 活动二 文字处理 电子表格 网络 法律、道德、伦理;相关社会问题 常见设备;基础知识基本操作 画图 常见设备;基础知识基本操作 主题 活动一 法律、道德、伦理;相关社会问题 文字处理 画图 电子表格 网络
28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数 学 科 技 术 艺 (1)高中阶段课程结构 语 文 外 物 理 化 生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政 治 历 史 地
语言与 文学 人文与 社会 科 技 术 艺 体育与 健康 综合实践 活动 语 文 外 物 理 化 生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政 治 历 史 地 美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音 乐 (略)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29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框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 信息技术基础 人工智能初步 必修2学分 选修 2+(x)学分 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3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价值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
31
? ? 6. 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动态并存互生 信息技术必修课
信息素养 技术素养 的培养 ?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 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教育
32
6. 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动态并存互生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师有能力承担起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吗?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普遍吗?整合方式成熟地让我们放心了吗? 现阶段,我国社区和家庭有足够地设备供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吗?广大家长有能力承担这种责任吗? “中国千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只相当于全球水平的12.6%,万人拥有因特网主机水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53%。”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2002/1/6/1.6_2.htm)
33
6. 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动态并存互生
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整合不成熟的今天,在社会(尤其是家长)难以承担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任务的今天…… 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
34
6. 关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分析: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动态的并存互生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及其他渠道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 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为学生提供系统、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
35
“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动态的并存互生
承担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应用层面的信息技术内容;一般信息素养 常用软件及计算机操作技能; 可在学科和生活中培 养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必修课 “信息技术与 其他学科教学整合” 难以承载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技术层面的内容;必要的信息技术思想方法原理
36
“8自”——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路向
自新 (self-development) 自在:面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挑战的个体存在与国家存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我,国际竞争中的国家自强数字化生存;数字化国家(being digital) 自省 (self-reflection) 自信:自信地应用信息技术生活、学习、工作;自信应对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e-confidence) 自如:流畅地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fluently) 自律 (self-disciplined) 自主:熟悉并自主选择工具、信息和问题解决方式,自主判断;自主知识产权 (self-directed) 自然:基于需求地;内生地;无缝地 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自觉、自然的习惯 ( naturally)
37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教学与教研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评价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建议
3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为例)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五个环节:· · · · · ·
39
20多年来,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有效的课程研究方法? 我们应采取什么线索来界定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体系?
40
以STS的视角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STS的观点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al)”的简称,是一种从“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 该方法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分析方法。
41
以STS的视角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社会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适当地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是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对各个学科,尤其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
42
STS视角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启示
信息科学的知识发现是促发技术创新的原创力;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科学发明的物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科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各领域和社会规范产生了深刻影响,社会反过来要求人们以合乎社会规范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 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特有的社会、法律、道德、伦理等问题。
43
“科学-技术- 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内容体系的界定
(相关)社会(问题) 信息科学发现对 社会的促进; 信息安全领 域的科学 发明 信息技术应用对社会的影 响;信息 安全技术 信息技术 应用的法律 法规、伦理道 德;相关社会问题 合乎规范 地应用有 关原理思 想和方法 中小学 信息技术 课程内容) 研发/解释技术和工具的原理/思想/方法 技术(操作/实践) 科学(知识) 对信息科学各类知识发现/科学原理的物化
44
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思想、方法,积淀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和原理 举例
45
挖掘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 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
近代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奠基作用(冯·诺依曼结构,图灵机的设计思想) 算法思想,例如并行加工、分布式加工等 多媒体领域的科学发现技术,例如压缩技术、流媒体技术、超媒体信息表征、虚拟现实技术等 · · · · · ·
46
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47
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
1.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
48
大量对比试验发现: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可以建立新旧知识技能间的联系,可以获得“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和“灵活的技能”,当面临新的任务时,学生更容易提取自己学会的知识技能,迁移效果更好;而脱离情景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学到难以迁移到新任务中的“惰性知识”,容易造成新知识与先前知识“相互割裂”现象。
49
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
2. 技术教育领域核心概念的复归:“基于规划的操作和作品制作”;“技术操作和作品制作中的优化” 信息技术是技术领域中的一个学科门类,信息技术教育属于技术教育的范畴。而技术教育领域已经积累了系统丰富的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可供借鉴。我国原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由于缺乏对技术教学核心原则和核心教学方法的关照,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许多违背技术教学核心原则的不良教学倾向。
50
制作多媒体展示文稿、网站、动画作品获数据库系统、编制程序等过程都是典型的、非常普遍的技术操作和技术实践过程,都应遵循核心的技术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开展活动,以体现技术领域的本质,从细微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技术实践习惯。 在不同类型的技术实践过程中,都试图体现“需求分析-创意策划/规划主题和内容-选择制作媒体-技术制作/技术实践过程-设计呈现方式或发布媒体-发布交流-评价优化”的过程。其中,“需求分析”“媒体选择”“规划设计”“发布方式/媒体的选择”“评价优化”等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时,这些核心的原则、概念和规范都应该得到足够和重视和体现。
51
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
3. 教学实施中技术体系的建构: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对技术体系的二次构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在教材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中的技术体系和知识结构,并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课时限制,界定合适的技术深度。
52
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二次设计 以课为单元的内容体系、教-学、评价的实施与创新
课标 修订 课程 标准 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顶层设计 教材 建设 教材 变通 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二次设计 教学与学习 以课为单元的内容体系、教-学、评价的实施与创新
53
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1.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科技、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 信息技术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技术进步,个体生活、学习乃至个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具有双面性,需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辨证地分析。 关于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
54
信息技术如同科学技术的其他类型一样,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催开善之花,又可能酿成恶之果。任何科学技术,其自身并不必然包涵善或恶的价值属性。科学技术的善恶价值,是在运用科学技术的人们的行为及结果中产生。
55
实施建议:通过“阅读与思考”的方式,教师通过某个案例或文章引发某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有关的话题包括:
《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冗余、信息垃圾;信息获取技术的滥用(偷拍) 《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结构化的算法与人的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多媒体信息呈现直观性的适当应用”“信息的直观性与人的想象力” 《数据管理技术》中, “由信息管理权限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问题”“专业数据库的有偿使用与价值最大化” “数据库对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影响” 《网络技术应用》中,“因特网的广泛应用造成的技术异化”“虚拟交往与真实交往”
56
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国际性的因特网组织包括“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 简称ISOC,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简称ICANN,网址 ST S :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适当渗透: 2.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涵的特定科技文化,并在教学中渗透合适的科技文化教育 信息技术蕴涵科技文化大多包含三个层次:物质与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制度与组织层次的科技文化有关的行为规范和科技意识(如:协作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创造意识;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保养维护意识;适时更新意识;竞争意识等)
57
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时效观等基本观念,改变了生产、生活、学习方式,创造出了“虚拟空间”等崭新的电脑空间文化模式。信息技术应用引发的独特价值观: 新的价值观:重过程(程序)胜于重因果,重模拟胜于重解释,重智能胜于重实物,重系统(网络)胜于重分析,重多元胜于重统一等观念。
58
以STS的视角逐一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要素(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4.理解、接受、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速度迅猛,远远超过了社会及其成员的调适速度:现有社会系统及其成员尚未做出及时、充分、有效的制度调适和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形成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相适应的、共同约定的外在行为规范,更未养成自律性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
59
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离我们有多远?危害有多大?
互联网是不健康信息生长和传播的沃土:互联网的全球性、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使色情、暴力、迷信、伪科学等不良信息更容易传播扩散,而且传播手法隐蔽快速,成本也很低。据Internet Filter Review的调查显示: 与色情相关的网页从1998年的1400万增至2003年的近2亿6000万,增长1800%; 全球大概有420万个色情网站,占所有网站总数的12%; 儿童首次看到色情网页的平均年龄是11岁,在8-16岁的青少年中,有90%曾在线浏览过色情信息的经历,而其中大部分是在做家庭作业时上线的。 For content, the key to the future is to look at the needs of the user - the teacher and the learner rather than the provider. What services do the users really want? What will help them improve standards? We must move away from the position of looking to see what content providers want to provide - what do users want to get? Learning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We are just scratching the surface of how ICT can facilitate that process - facilitate, not replace.
60
网民在结构上呈现明显的低龄化 特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报告”,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24岁以下的网民占所有网民的54.1% 。上两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已经成为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主要受害人群。 For content, the key to the future is to look at the needs of the user - the teacher and the learner rather than the provider. What services do the users really want? What will help them improve standards? We must move away from the position of looking to see what content providers want to provide - what do users want to get? Learning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We are just scratching the surface of how ICT can facilitate that process - facilitate, not replace. 中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分布
61
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离我们有多远?危害有多大?
未成年人信息技术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 据民盟北京市委员会的调查显示: 14.8%的未成年人患上“网络成瘾症”。中学生上网成瘾者的比例达14.8%(初中生11.8%,高中生15.97%;对北京市6个城区、53所不同类型中学的3000名中学生调查显示:2%的浏览过色情网站,19.6%的中学生在别人的诱惑下,上网聊过男女两性话题。 海淀法院少年庭的调查显示,在随机调查的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浏览过含有害色情内容并受到影响的占56%,经常观看的占44%。另一调查显示,在73名有上网经历的在押未成年犯中,绝大多数上网是玩游戏、上网聊天、看色情信息,73人中有39人承认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与网络不良信息有关;58人承认自己上网“有瘾”。 For content, the key to the future is to look at the needs of the user - the teacher and the learner rather than the provider. What services do the users really want? What will help them improve standards? We must move away from the position of looking to see what content providers want to provide - what do users want to get? Learning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We are just scratching the surface of how ICT can facilitate that process - facilitate, not replace.
62
针对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中的思想道德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社会:制度调适、伦理重构 国家及各级管理部门:法律建设、制度约束 各类上网场所(学校、家庭、网吧):技术调控 教育部门:渗透引导;专题教育;研究引导 学生:观念内化、慎独自律、习惯养成 For content, the key to the future is to look at the needs of the user - the teacher and the learner rather than the provider. What services do the users really want? What will help them improve standards? We must move away from the position of looking to see what content providers want to provide - what do users want to get? Learning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We are just scratching the surface of how ICT can facilitate that process - facilitate, not replace.
6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五个环节:· · · · · ·
6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学生兼顾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协调发展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定位于“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生学习的基本条件。 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如果简单化地用一个概念去取代另外一个概念,会对深入理解和有效落实信息技术教育会造成不利影响。
65
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 ——几种定义给我们的启示
“技术素养:有效使用因特网等新媒体、计算机新技术,加工、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我国未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素养 ( 2002年3月7-8日德国柏林“21世纪素养峰会” ) “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如后详述)这两个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构成了“信息技术素养”这一概括能力更强的概念
66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引自《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素养框架》中提出的关于信息技术素养的定义。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2002年出版。(ETS:Digital Transformation-A Framework for ICT Literacy,pp.2-3,2002.)资料网址:
67
1.获取信息:有收集和重新获取信息的意识并知道如何收集和检索信息;
2.管理信息:能够应用现有组织或分类明细表对信息进行管理; 3.整合信息:能够解释和描述信息。这包括概括、比较和对比各种信息; 4.评价信息:能够判断信息的质量、适用性、有效性和效率; 5.创造信息:通过组合、应用、设计、创造或加工信息来生成新的信息。
68
对信息素养的界定纷繁复杂,如何理解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意义何在?
对“信息素养”的界定追本溯源并置于不同背景下进行解析
69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研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不同国家(空间)的不同学者和研究团体(人) ,在不同时期(时间),服务于不同需要(目的)提出了不同的界定。
70
1972年,阿瑟•列尔曼(Arthur Luehrmann)第一次提出“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的概念,阿瑟•列尔曼被称为“计算机素养之父”。当时的计算机素养主要被用来界定编程技能及诸如文字处理等其他计算机操作技能,其中,计算机编程占有重要地位。 1977年,第一台微机进入中小学,当时教育界开始意识到计算机对于现代社会的重大作用,提出:在信息社会,读、写、算等技能是衡量一个公民是否“有文化”(literate)的第一标准,即“第一文化”,而能否操纵并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应该成为衡量一个公民是否有文化的第二标准,即“第二文化”。
71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 Zurkowski, Paul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p.6
72
国内有些学者将其简单翻译为: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其原意为: “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在如何将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中这一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有信息素养的人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以形成信息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73
简化翻译的不良影响: 忽视了信息素养是后天习得的,是可教育和培养的 对信息素养中对多种信息工具和信息来源重视不够
74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报告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75
“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的定义: “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
76
1992年Doyle在写给“全美信息素养论坛”的总结性报告中给出的,该定义在其后来的著作《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概念》中得到较为系统的阐述
——Doyle, Christina. (1994)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 A Concep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ISBN: 有关资料也可访问下列网页:
77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 is one who:
recognizes that accurate and complete information is the basis for intelligent decision making; recognizes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formulates quest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needs; identifies potenti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develops successful search strategies; accesse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computer-based and other technologies; evaluates information; organizes informatio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tegrates new information into an existing body of knowledge; uses information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78
能认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
能识别信息需求。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阐明问题。 能确定潜在的信息来源。 能形成成功的(信息)查询策略。 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或其他技术访问信息源 能评估信息。 能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组织信息。 能将新信息整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能在批判性细微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79
“查找、评估和使用信息并进而成为一名独立的终生学习者的能力”
美国南部学校协会(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Commission)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言简意赅: ( “The ability to locate, evaluate, and use information to become independent lifelong learners” “查找、评估和使用信息并进而成为一名独立的终生学习者的能力”
80
美国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协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ALA )和教育通讯与教育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在1998年的《信息的力量:建设学习伙伴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中提出了未来20年美国中小学学生所需的信息素养。
81
1.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 1: The student who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ccesses information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Standard 2: The student who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evaluates information critically and competently. Standard 3: The student who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uses information accurately and creatively.
82
Information Literacy 1.信息素养 标准1: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2: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并按要求评价信息。 标准3: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准确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信息。
83
Independent Learning Standard 4: The student who is an independent learner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pursue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personal interests. Standard 5: The student who is an independent learner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appreciates literature and other creative expressions of information. Standard 6: The student who is an independent learner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strives for excellence in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knowledge generation.
84
2.Independent Learning 2.独立学习 标准4:作为独立学习者的学生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并能捕捉与个人兴趣相关的信息。
标准5:作为独立学习者的学生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并能欣赏文学作品和对信息进行的其他有创意的表达。 标准6:作为独立学习者的学生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并力争在信息搜索和知识生成方面具有杰出能力。
85
3.Social Responsibility
Standard 7: The student who contributes positively to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o society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o a democratic society. Standard 8: The student who contributes positively to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o society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practices ethical behavior in regard to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9: The student who contributes positively to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o society is information literate and participates effectively in groups to pursue and generate information.
86
3.Social Responsibility 3.社会责任
标准7:对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并能认识到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8:对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并能践行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合乎伦理的行为。 标准9:对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学生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并能有效参与到捕捉和生产信息的群体中。
87
双价值: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对象,也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力工具,学生的学科学习任务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双重价值的良好载体。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
8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五个环节:· · · · · ·
89
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知识技能方面 以高中新课标为例 ——理解思想方法基础上的熟练操作;获得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和认知灵活性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90
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 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信息问题解决能力(Information Problem Solving ) :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 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对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 总结一般规律;进行技术创新
91
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设计多个平行的问题/任务供学生选择,同时允许学生在达到规定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可自选问题/任务 重视信息需求分析:《将需求分析的观念深植学生心中 》——青岛李志杰
92
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应注意辩证分析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优缺点,强调通过多信息来源获取信息:强调通过图书、报刊、杂志、光盘、因特网等多信息来源获取资料;除了通过因特网获取第二手信息之外,还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切忌过分夸大因特网的作用。
93
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多种工具和软件,而高中阶段的任务的综合性开始接近现实任务,应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根据具体需要,评价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适恰性,选择合适的工具或组合各种可用的工具和软件构成最佳的技术解决方案。
94
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6、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强调指向实际问题情景(context-indexed)的信息技术应用,尽量避免去情景化(de-context)的技术学习 技术开发和作品制作过程的规范性、计划性,体现“软件工程”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多媒体作品、网站都可以看作是一种面向不同应用的信息系统,因此,多媒体作品和网站制作,都要依据系统的思想和软件工程方法进行工作,即从规划开始,亲历设计、制作过程,以测试、评价结束 “技术应用和作品制作的规划”
95
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7、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根据计划呈现的信息和内容的具体特点,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恰当的信息发布方式。 注意其中的信息伦理和有关规范:现实世界中的规范同样适用于虚拟世界
96
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
8、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评价技术优缺点技术创新 学生参与评价:参与制定评价标准;采用高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合作讨论评价方式,共同分析测验结果。 引导学生归纳有关原理、思想、方法 分析缺陷,鼓励创新。
97
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9、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法律他律自律——强调渗透在各模块和日常应用中的教育,避免教条式 典型案例讨论——正面案例引导;案例讨论、深层触动;反面案例的“恐惧唤醒” 技术哲学思考与讨论
98
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三维结构,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各方面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
过 程 与 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 识 与 技 能
99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五个环节:· · · · · ·
100
如何拨开纷乱的教学方式的表象,从实用的视角透视教学与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 学习 合作学习 如何拨开纷乱的教学方式的表象,从实用的视角透视教学与学习的本质 抛锚式 学习 情景教学 任务驱动式学习 师徒认知式教学 ……
101
学习群体 教学 方式 从四个要素出发审视信息技术学习 讲授式 基于技能 技术支持 的学习 的学习 个人学习 与小组合作 学习交替 探究式学习
口头教授 书面讲授 叙述性录像 资料来源:Donovan, Bransford, & Pellegrino, 1999 基于技能 的学习 独立的技能 训练和练习 情景化 的实践 建模 技术支持 的学习 交流环境 评价机会 电子学习工具 计算机模拟 学习者 中心 知识 评价 学习群体 教学 方式 探究式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 项目式学习 通过设计的学习 个人学习 与小组合作 学习交替 个人与合作 互补 合作学习 自学
102
关于教学与学习的简化思考 ——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启示
103
关于教学与学习的简化思考 ——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启示 “鱼鸟”
104
关于教学与学习的简化思考 ——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启示 “鱼牛”
105
关于教学与学习的简化思考 ——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启示 “鱼人”
106
知识中心的启示 学习者中心 评价中心的启示 群体(小组)合作学习
以评价改进教学以评价促进学习 社会建构;分布式认知;合作学习;异质分组;分层次教学 学习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调查了解 资源提供 辅助、引导 将教学内容纳入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体系中分析 明确知识准确;隐性知识合作讨论
107
两维的教学法分类 探究 团体/共同体 个体 接受
108
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一般流程 探究式 介绍新知识 引发学生注意 操练与 练习 测验与 补救 个体 群体 接受式
109
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需要 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例举)
P.1.1 如何引发学生注意? 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P.1.2 什么是先行组织者?你在创设和利用先行组织者方面有哪些经验? P.1.3 j讲授式教学就一定意味着学生的被动接受吗?如何利用讲授引导学生的意义建构 (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 P.1.4 什么是概念图?请分享你在利用概念图方面的经验。 组织教师讨论这些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利用电子档案袋、博客、WebQuest记录和研究有关问题
110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般流程 调查研究 问题 创作报告 制作作品 反思 讨论
111
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例举)
P.2.1 什么是探究? 课堂中哪些活动是、哪些不是真正的探究? P.2.2 为了引发学生真正的探究或引发学生高水平思维,应如何提问题? P.2.3 如何分组? 如何分配任务以便学生产生真正的合作? (与合作学习关联) P.2.4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调查研究能力? 如何帮助形成作品制作方面的技能? P.2.5 如何帮助学生的自我反思? 组织教师讨论这些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利用电子档案袋、博客、WebQuest记录和研究有关问题
112
网络条件下的网络探究性学习方式 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
电子指南(CyberGuides): e.g., “丝智活动”(Filamentality): 过滤式搜索(“拾荒者搜索”)(Scavenger hunts): 你还知道哪些新的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方式:
113
合作学习的一般流程 分组-游戏-竞赛 (TGT) 分组调查 建设性的辩论 调查/讨论/ 结论及 问题/ 合作创作 分组 反思 任务 活动
积木式活动流程 合作集成阅读 及创作(CIRC) ……
114
合作学习需要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例举)
P.3.1 如何确保学生形成真正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学习需具有哪些核心特征? 积极的互依关系 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个体的明确责任 具有必要的团队技能 小组加工 组织教师讨论这些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利用电子档案袋、博客、WebQuest记录和研究有关问题
11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五个环节:· · · · · · 五个环节:· · · · · ·
116
研究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分析信息技术学习的独特规律,基于学生认知和技术操作的教学流程
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表现为认知活动与技术活动的相互支持和内在统一 信息技术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成性:各类问题或任务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激活、调用、组合已有知识技能 临场生成方案创造出新技术 信息技术学习应该是一种富有认知灵活性的学习过程:多元表征;与多种应用情景结合
117
(基于学习流程分析;多种学习活动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基于学习流程分析;多种学习活动相结合)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18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知识结构 情景体验 讨论、操作 方法总结 案例剖析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1. “情景体验” (1)情景的分类及其功能:教学中采用的情景又可分为“体验型情景”“任务型情景”和“道德两难情景”。 “体验型情景”是指信息技术在社会、科技、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应用实例以及这些应用产生的效果。通过组织学生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任务型情景”是指蕴含着探究性问题或实践要求的、高度真实的任务背景。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考问题\产生探究欲望 “道德两难情景”则是指蕴含着价值观冲突、道德两难选择、观点矛盾等的社会实践情景,这种道德两难情景是有效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19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1. “情景体验” (2)情景的选材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1. “情景体验” (2)情景的选材 要注意从身边的事例中、国际国内大事中、各类科技博览节目中,挖掘可以展示给学生并能引人入胜的信息技术应用情景,也可以选择高年级学生的作品情景,避免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让成年人都望而生畏的大段文字。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20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1. “情景体验”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注意事项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1. “情景体验”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注意事项 情景的高度真实性:录像、多媒体(包括虚拟现实技术) 情景应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技术奥秘的“间接兴趣”:尽量在情景中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与本课的教学内容高度关联,尽量渗透一定的社会价值,避免单纯为了感官刺激的情景体验。 情景的长短要适度,保证学生“进得去,出得来” 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维持学生兴趣:中小学生的兴趣具有“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21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2.关于案例剖析的建议 信息技术课中的“案例”包括“作品类的案例”和“相关社会问题类案例”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2.关于案例剖析的建议 信息技术课中的“案例”包括“作品类的案例”和“相关社会问题类案例” (1)作品类案例的类型及其教学价值 作品类案例包括多媒体演示文稿、动画作品、程序片断、网站或数据库实例等。这些案例的类别和价值如下 范例是学生探究和创作的良好激发物 典型作品是启迪学生思路和思维的源泉 有缺憾的作品是探究、改进和创新的起点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22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知识结构 情景体验 讨论、操作 方法总结 案例剖析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2.关于案例剖析的建议 信息技术课中的“案例”包括“作品类的案例”和“相关社会问题类案例” (2)“相关社会问题类案例”的类型及作用 有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的正面案例,可发挥正面引导学生恰当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不恰当应用信息技术的反面案例,重在展示不恰当的应用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对肇事者的惩戒,已警示学生不用尝试类似的行为。要避免描述不恰当行为的详细过程或过分渲染这些行为的刺激效果,防止学生因好奇而产生模仿行为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23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1. 什么样的任务或问题是好任务,好问题?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1. 什么样的任务或问题是好任务,好问题? 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各地文化特色介绍;旅游方案;学科学习或研究课题) 与所学知识技能具有内在联系,别“跑题”或“离题太远” 能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元认知活动,避免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的任务(例如,有教师竟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人是谁”)高水平思维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24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 层次 范畴 关键词 较低 较高 知识
定义、描述、提炼、寻找、认出、标明、告诉、列出、找出, 记住、命名、列举、识别、选择、说明、写下 理解 改变、确定、讨论、表达、举例说明、配对、重述、关联、总结、比较、辩护、分辨、解释、延伸 、概括、泛化、推论、要点 应用 修改、调整、应用、选择、分类、收集、发现、编剧、绘画, 实施、建立模型、报告、制造、解决、略述、建构、完成、检查、 分析 公布、分析、区别、辨别、检验、调查、研究、推论、比较与对比、参与、分开、指出、细分 综合 添加创造、作品创作、合并、建构、文学创作、设计、规划、 开发、总结公式、假设、想象、发明、改革、原创、组织、计划、预测、建议、角色扮演、安排时间表、因果追问 评估 鉴定、评价、建议、批评、解决、权衡、批判、评判等级、判断、考虑、证明、关联、定量、测量、总结、优先考虑、挑选、决定、辩论、核实、议论、讨论、决定
125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2. 任务或问题该如何提? 任务要明确,可操作性强。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2. 任务或问题该如何提? 任务要明确,可操作性强。 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个任务或问题供选择(但技术要求要统一),允许学生自选任务或问题 过大的任务可分解为先后衔接的任务链或问题链;逐步提高难度,“门槛低、坡度缓” 实例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26
例: 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合作,经过文献查阅,选定某一名人或英雄人物进行研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制作一份关于该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要求: (1)传记和多媒体演示文稿要阐明该名人对社会的核心价值,列出能表明其核心价值的重大事件或作品; (2)分析使其成为名人或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包括时代背景、信仰、受教育情况、某些关键事件等。 (3)人物传记的字数应不少于2000字;传记和多媒体演示文稿的版式要规范,要配有合适的图片、图表等
127
又如: 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根据鸟的行为、体形、叫声、毛色、栖息地以及食物来源等研究当地不同鸟类的特征和生活方式,集中全班同学的研究结果,制作关于当地鸟类的网站。 要求: (1)网站应详细介绍当地不同鸟类的特征(包括身体特征、体形、叫声、毛色等)和生活方式(包括栖息地、食物来源等),对当地野生鸟类的生存状况和健康情况进行评价。 (2)网页的素材至少应包括:标题;鸟的照片(扫描图像或数字照片等)或者录像;鸟的叫声的录音;关于鸟的栖息地、生活范围等的图表、图像;描述所研究的鸟的存活量、生存状况的文字和图表;有关鸟类历史和当前面临问题的表述文字(至少6段以上);与其他至少5个鸟类网站的链接;与其他至少1个同年级班级(最好在外地,甚至国外)主页的链接。
128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知识结构 情景体验 讨论、操作 方法总结 案例剖析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3.需要讲解时,教师怎么讲? 教师进行必要讲解时,应注意做到“讲练结合、收放有度”,让学生在教师支持下自己去操作和实践,不能用讲取代学生的操作;教师对操作命令和步骤的讲解要适可而止,给学生留出合适的探究和尝试空间,防止学生亦步亦趋的模仿。 教师要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避免教师自说自话,或者教师心里其实已经有正确答案,只是通过一些“假问题”诱导学生说出(而不是思考出)正确答案 利用示意图、有趣的例子、多媒体演示等手段辅助学生的理解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29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4.教师如何巡视学生的操作或辅助学生完成任务? 值得提倡的巡视指导方式: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4.教师如何巡视学生的操作或辅助学生完成任务? 值得提倡的巡视指导方式: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总结常见问题; 发现有价值的操作方式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让学生演示思路和结果:注意“边演示、边讲解”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强调重点,纠正错误和偏差,补充不足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30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结合具体的作品制作过程,总结提示一般性的方法、操作技巧,提示知识间的联系并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或形成概念图,避免学生只学到零散的、相互孤立的知识,或者只是从一幅作品到另一幅作品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总结可迁移的方法,避免只学到局限于某种情景性的方法,或者只是麻木地由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31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1.新任务情景的教学价值 提高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认知灵活性 练习、巩固、熟练操作技能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1.新任务情景的教学价值 提高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认知灵活性 练习、巩固、熟练操作技能 培养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为教师开展表现性评价提供依据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32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2.新任务情景的设置方法
同质异形任务:相同技术要求,背景、情节、时间和空间等发生变化。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一知识或技能,也可供起点不高、能力不强的学生练习和巩固新知识、新技能。 同形异质任务:任务主题一致,任务的复杂性、知识和技术等方面提高。供所有学生用于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新技能,或者为学有余力或有专长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 异质异形任务:任务的主题或相关背景不同,任务的难度要求显著提高。用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133
实施上述教学流程的注意事项 1. 完整的认知环节,规范的教学设计,灵活变通的教学处理 环节一:案例·作品剖析·故事·情景·任务·背景
环节二:规划·设计·思路·计划·创意·想法 环节三:实践·探究·操作 环节四:表达—交流 环节五:评价—优化·改进 环节六:总结·建构 环节七:练习·拓展·提升
134
实施上述教学流程的注意事项 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利用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价值分析
(1)网站信息的非线性组织结构允许教师呈现多主题、分层次的学习任务 首先,网站的非线性结构可以呈现多主题的学习任务并允许不同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任务开展学习,打破了大班授课中所有学生跟着教师做同一任务的局限。例如,教师在教学网站的“学生任务”栏目中,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旅游点来搜集资料并介绍。然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英语学习、文学、体育、音乐等)来搜集相关网站,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在任务选择上的自主选择权;其次,网站的分支结构可以呈现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任务自主学习。
135
实施上述教学流程的注意事项 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利用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价值分析
(2)网站的超链接功能使教师可以预设和提供学习支持功能 网站的超链接功能允许教师围绕某一主题提供相关资料、呈现高针对性的帮助信息和支持工具。教师可根据教学经验,围绕学习主题预设一些学习支持功能,例如范例展示与引导、相关知识和方法介绍、常见错误分析与对策等,这些功能可为所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提供学习引导和认知支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师辅助、引导的范围。
136
实施上述教学流程的注意事项 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利用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价值分析
(3)网站的广域信息发布功能可支持全员成果展示与全参与式互评 网站方便快捷的信息发布功能允许每个学生(小组)随时发布学习成果或作品,而教师和其他所有同学都能即时访问这些成果和作品,从而打破了大屏幕展示作品时只能展示部分学生作品的局限;而教师也可组织全体学生通过网站评价其他同学或小组的作品,使全参与式的互评成为可能。
137
实施上述教学流程的注意事项 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利用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价值分析
(4)网站的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为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 利用网站的动态信息发布功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时展示讨论的过程以及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教师可以动态地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实施基于实际数据的过程性评价
138
实施上述教学流程的注意事项 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利用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价值分析
(4)网站的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为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 利用网站的动态信息发布功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时展示讨论的过程以及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教师可以动态地追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从而帮助教师实施基于实际数据的过程性评价
139
实施上述教学流程的注意事项 2.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利用教学网站教学网站的价值分析
(5)网站信息的持续存在性和交互支持功能可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网站信息一经发布可持续存在并允许学生和教师反复访问和使用,学生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调用教学信息。 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站方便快捷的交互功能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跨时空的研讨和交流。教学网站的这些潜力可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自选内容、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
140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教学与教研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评价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建议
14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评价建议
142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评价与以往的考试有哪些主要区别?
143
1.应在教学设计阶段即对学习评价进行设计,使评价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教学-学习-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学定向的全程教学评价观——适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评价观 1.应在教学设计阶段即对学习评价进行设计,使评价应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144
“教-学”设计“教学-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评价过程 要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须做到: 教学指向一系列明确的预期学习结果 评价是被设计来考察一系列界定明确的预期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和材料适合预期的教学目标 2.评价的性质和功能适合要评价的目标 3.教学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3.评价的设计符合相应学生的特点且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 4.教学决策是以有意义的、可靠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为基础做出的 4.评价提供的信息应当是有意义的、可靠的、有针对性的 5.定期告知学生他们的学习进展状况 5.尽早给学生提供关于评价结果的反馈 6.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给予及时补救 6.通过评价结果揭示具体的学习不足 7.定期评估教学效果,根据需要调整预期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 7.评价结果能为评价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适恰性提供有用的信息
145
2.通过全过程评价发挥评价对教学与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
教学前的评价:安置性评价 教学中的评价: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 教学后的评价:总结性评价
146
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内容的必备条件,即应有的知识技能?
教学前的评价:安置性评价 准备状态前测关注: 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内容的必备条件,即应有的知识技能? 提供补救性教学 按计划进行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 的学习机会 安置性评价 (确定学生的起点) 安置性前测关注: 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教学预期的学习结果? 否 是
147
教学前的评价:安置性评价 背景知识调查 分水平测试或评价 前科学概念(另类概念)调查
148
教学中的评价:形成性和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监控学习过程) 提供集体或个别辅导 提供强化学生学习的反馈 诊断性评价
(研究存在的学习困难) 按计划进行教学 学生是否正在取得 预期的学习结果? 否 是
149
教学后的评价: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确定学生的最终表现) 学生是否已经达成了 教学预期的学习目标? 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评定分数或确定掌握程度 评定教学的有效性
150
(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的主要变革(与以往评价方式比较)
1. 评价的观点:从行为主义向认知观点转变 (1)过程定向:由原来的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 (2)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从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反应转变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 (3)综合化:从评价具体的、独立的技能转变为整体性和跨学科评价
151
(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的主要变革(与以往评价方式比较)
1. 评价的观点:从行为主义向认知观点转变 (4)注重元认知能力:日益注重元认知(自我监控和学会学习的技能)和认知技能(动机和其他影响学习成功的因素) (5)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从重视评价零散的事实、概念的积累和独立的技能训练转变为强调知识技能的应用
152
(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的主要变革(与以往评价方式比较)
2.评价形式:从单纯使用纸笔测验到重视事实性评价 (1)注重使用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或评价任务 (2)从过分注重使用脱离具体实际的抽象任务转变为注重使用情景化的问题 (3)强调真实情景中的复杂技能
153
(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的主要变革(与以往评价方式比较)
2.评价形式:从单纯使用纸笔测验到重视事实性评价 (4)强调使用结构不良的、没有唯一解的开放性问题 (5)事先向学生公布评价标准,并使用对所有学生都公平的评价标准 (6)注重学生个别化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进度
154
(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的主要变革(与以往评价方式比较)
3.评价信息的搜集:从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使用档案袋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取样 (1)将档案袋作为教师评价的基础 (2)将档案袋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 (3)将档案袋作为与家长、社会及其他相关机构沟通交流并组织多主体评价的基础
155
(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的主要变革(与以往评价方式比较)
4.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从单一归因到多维度归因 (1)从学生多种能力和多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 (2)重视学生的潜力 (3)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
156
(二)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的主要变革(与以往评价方式比较)
5.评价主体:从几乎只强调教师评价到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 (1)利用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发展群体合作技能 (2)由只注重对个体学习的评价到注重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或协调工作的结果 (3)利用学生自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157
二、如何编制各模块总结性测验?
158
组卷:确定测验长度/时间;编排题目;准备指导语
(一)模块总结性测验的一般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测验目的 确定测验/评价的范围和形式 编写数量合适的题目以涵盖相关课程内容 测试测验/评价的题目 修改题目:根据题目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组卷:确定测验长度/时间;编排题目;准备指导语 征求专家意见;讨论修改 标准化测验的标准化过程、编等值测验
159
(一)模块总结性测验的一般过程(续) 从实际施测中收集数据 检查计分结果 抱怨或意见 计分 最终报告
160
(二)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采用合适的认知目标分类(例如,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SOLO分类等),利用双向细目表,规划教学和评价计划。 整个课标的双向细目表
161
例:“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总结性测验题目双向细目表
2. 利用双向细目表,根据教学目标规划评价/测验题目 例:“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总结性测验题目双向细目表 (请讨论、评议并修改) 学习结果 内容主题 知 识 理解 应用 题目数合计 术语 事实 过程 信息获取 2 6 9 25 信息加工与表达 4 10 24 信息资源管理 26 信息技术与社会 × 7 15 18 36 90
162
(三)根据评价目标和双向细目表,选择合适的试题类型
例1:不同试题类型的比较总结 测验 表现性评价 选择-反应测验 补充-反应测验 限定性表现性评价 拓展性表现性评价 任务的真实性 低−−−−−−−−−−−−−−−−−−−−−−−−−−−−−−−−−−−−−−−−−−−−−−−−−−−−高 任务的复杂性 评价所需时间 计分所需的判断能力
163
例2:几种常见测验题目的比较: 在不同方面的有缺点 选择题 填空题 论述题 测量事实性信息 是 是* 测量理解水平 否** 测量综合能力
易于编制 否 取样广泛 避免盲目猜测 易于计分 评分客观 查明学习错误 鼓励创造性 (*)论述题也可以测量事实性知识,但是因为评分和取样的问题,不应用它来测量事实性知识;(**)这些项目在测量这些方面时有一定的局限。
164
高中信息技术模块总结性评价题型(评价方式)结构
填空题、选择题、补充题 书面设计 短文写作 其他 高中信息技术考试与评价的讨论与研究 纸笔测验 上机操作:简单作品设计、综合活动的上机部分等 模块终结性考试 综合活动:专题研究、复杂作品/系统设计等 评价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文卷 目的 内容:典型作品(展示型);学习过程记录(发展型);专题研究资料;同学、教师、家长或其他人评价资料;自我反思或自评资料;其他评价资料 成长记录 形式:(实物)档案袋;电子档案袋 其他评价方式
165
(四)试题的编写和题目分析 可根据经验判断对测验题目进行分析,可可利用题目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进行分析:
针对不同人群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如下所示) 信度和效度分析
166
从实际施测中收集数据 检查计分结果 抱怨或意见 计分 最终报告
(五)施测 (六)计分、分数合成、分数报告和解释 高利害考试结果:等级+过程性评价结果 从实际施测中收集数据 检查计分结果 抱怨或意见 计分 最终报告
167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168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一)表现性评价任务能测量的学习结果结构
表现性技能 知识要素 技能要素 情感要素
169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选择或任务设计 1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选择或任务设计 选择任务的合适的真实程度: (1)教学目标的性质。 (2)具体的教学序列:例如,可能要求在测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之前先采用纸笔测验。 (3)大量的实际条件的限制。 (4)测验情景中,任务本身的性质。
170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选择或任务设计 2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选择或任务设计 选择表现性任务的类型: (1)纸笔型表现性评价任务 (2)识别型测验。 (3)结构化的表现性评价 (4)模拟型表现性评价任务 (5)(真实)任务样本 (6)拓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专题学习)
171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选择或任务设计 3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二)表现性评价的任务选择或任务设计 选择表现性任务的要注意的原则: (1)多元聚焦(multiple foci)与重视复杂的高水平学习结果相结合。 (2)表现性评价应具有可教性 (3)表现性评价任务必须具有新异性、高度真实并对学生是有意义的。 (4)注意任务的可行性 (5)任务的适恰性和公平性 (6)任务的概括性
172
以前述案例为例: 学习任务:学生小组合作,经过文献查阅,选定某一名人或英雄人物进行研究,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研究结果,制作一份关于该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要求: (1)传记和多媒体演示文稿要阐明该名人对社会的核心价值,列出能表明其核心价值的重大事件或作品; (2)分析使其成为名人或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包括时代背景、信仰、受教育情况、某些关键事件等。 (3)人物传记的字数应不少于2000字;传记和多媒体演示文稿的版式要规范,要配有合适的图片、图表等
173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三)收集评价信息并计分 1. 轶事记录(anecdotal records) 2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三)收集评价信息并计分 轶事记录(anecdotal records) 行为检核表(checklist) 评定量表(rating scale)或评价量规(rubric) (1)作品制作类评价量规示例 (2)综合(实践)类学习任务活动过程评价表(含评价标准描述)
174
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建议: 1.原则:通过观察、调查问卷调查为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实际行为表现;在此基础上,以适时引导教育为主,不提倡过分量化和一次性打分。
175
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建议: 2.具体方法: (1)典型观点建构与讨论 (2)班级民意调查 (3)正面案例(榜样人物档案)引导 (4)两难伦理问题匿名问讯 (5)学科学习态度调查
176
其他与信息技术考试与评价的有关的问题 诚信问题:“不要用考试教孩子学坏”——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中普遍存在的集体作弊或教师帮学生作弊问题
省市一级出台考试评价指导意见:教学学习应多样化,评价考试要尽量统一 提高教师设计和实施评价考试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考试与评价题目的质量:理解和把握各种常用评价方式的能力;命题能力;结果分析和解释能力
177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教学与教研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评价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建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建议
178
(跨学科、跨地区)的案例观摩、经验交流,基于案例的理论研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建议 加强专题研究:基于案例的教学法研究;信息技术考试与评价研究;解决学生起点水平不统一的专题研究 加强跨地域的优秀经验分享和合作攻关 加强教研指导 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 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专家合作研究;全过程的专业引领 (跨学科、跨地区)的案例观摩、经验交流,基于案例的理论研讨 案例观摩,理论研讨,专业研修 基于教学设计的校本实践 校本实践后的反思和教学重构 校本实践中的行动研究 教学案例价值及基于案例的教研
179
苗 逢 春 通信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内全国中小学 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875 办公电话:010-6220293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持续研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