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四川省教科所 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四川省教科所信息室 李维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四川省教科所 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四川省教科所信息室 李维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川省教科所 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四川省教科所信息室 李维明

2 《在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副省长 黄彦蓉
第一部分 四川省高中课改基本情况 一、课改进程 2009年9月16日 发文 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人事厅 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 2009年10月14日 启动大会 《在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副省长 黄彦蓉 《在全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厅厅长 涂文涛 2010年6月 培训启动 2010年9月 正式行课

3 第一部分 二、课程设置 四川省高中课改基本情况 学习领域 科目 模 块 必修学分 选修学分Ⅰ 选修学分Ⅱ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模 块 必修学分 选修学分Ⅰ 选修学分Ⅱ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外语 数学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技术 信息技术 4 通用技术 艺术 音乐 3 美术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学分合计 116学分 至少获得22学分 至少获得6学分

4 第一部分 四川省高中课改基本情况 三、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

5 第一部分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四川省高中课改基本情况 学年 学习 领域 科目 上学期 下学期 学 年 总学分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学 年 总学分 模块 学分 周课时 第一学年 技术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基础 2 算法与程序设计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任选一门模块) 4 第三二学年 自主选修 第三学年 第三学年自主选修结合通用技术进行,在两门课程中任选一个未修习的模块修习2学分,课时2课时。

6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一、课程理念 新: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旧: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7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二.课程目标 新: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旧: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8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二.课程模块 新: 旧: *模块七 *模块五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二.课程模块 新: 旧: 模块一 信息技术基础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 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 网络基础 及其应用 *模块五 数据库初步 模块六 程序设计方法 *模块七 用计算机制作 多媒体作品 模块八 计算机 硬件结构 及软件系统

9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10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11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

12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

13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

14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

15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三、课程修习 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高一年级上期开设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高一年级下期在指定的三个选修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修习,取得必需的学分; 高二年级为自主选修; 高三年级则与通用技术课程统筹考虑,选修一模块。

16 第二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探新 三、课程修习 学生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至少要修满4个学分,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可以再增加选修若干模块获得学分,总学分为2+2+X。 学生修满4学分便可视为完成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模块。

17 一、理念的更新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深刻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明确途径: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注重方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18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高中新课程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 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 用计算机 处理数据 初中现纲要 模块五 网络基础 及其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 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 硬件和软件

19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一)模块的衔接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 的基本方法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 硬件和软件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 多媒体作品 模块五 网络基础 及其应用 *模块四 用计算机 处理数据

20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二)基础知识的衔接 1.内容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 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21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信息获取 1.内容标准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2.活动建议 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比如在因特网上,天气信息可以随着气象台的预报同步更新,但并不是所有做天气预报的网站都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试就这个专题展开调查,了解相关网站上的天气预报情况,就其更新速度、准确性(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更新最及时和最可信赖的天气预报网站。

22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二)基础知识的衔接 1.内容标准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例 可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多媒体著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处理多媒体信息。

23 (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信息加工与表达 1.内容标准 (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4)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例1 模式识别类:光学字符识别(OCR)、手写汉字输入、语音汉字输入等。 例2 自然语言识别类:自然语言对话与机器翻译等。

24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信息加工与表达
2.活动建议 (1)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可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或加工软件进行信息处理以外,直接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基本方法。教师可以演示并解剖一段实用的计算机程序实例,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使用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工具解决一个简单问题。 (2)使用双向翻译软件,先将一段英文短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该中文内容再次翻译成英文,考察机器翻译的准确性,讨论机器翻译的优缺点。 (3)访问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网站如:

25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二、内容的衔接 (二)基础知识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例1 个人藏书、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因特网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都需要管理。 例2 实施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等。

26 (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信息资源管理 1.内容标准 (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活动建议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一个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专题,分组讨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参加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 (2)访问某个在线数据库,譬如“科学数据库”(

27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二、内容的衔接 (二)基础知识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1.内容标准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例1 利用因特网等多种信息渠道进行调查,制定蔬菜新品种引进计划。 例2 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但垃圾邮件又给人们带来困扰。

28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信息技术与社会 1.内容标准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29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信息技术与社会
2.活动建议 (1)假定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网上讨论区,需要制订一份守则规范大家的行为。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展开调研并撰写这个守则。 (2)有一幅著名漫画,题目为“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又有人撰文说“别以为你是一条隐藏很深的狗”。组织学生讨论:网络中的匿名化活动带来哪些新的伦理问题。 (3)从传播结构上看,电话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网,广播电视是点对面的信息传播网,计算机网络是点/面对点/面的信息传播网。结合具体实例,讨论信息传播结构的不同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0 二、内容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对接策略: 抓住信息这条主线 突出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重点 注重信息能力培育
(二)基础知识的衔接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对接策略: 抓住信息这条主线 突出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重点 注重信息能力培育 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31 三、方法的改进 第三部分 初中IT与高中新课程对接 1.合理选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3.减小学生基础水平存在的差异 4.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5.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迁移

32 感谢您的关注 保持联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 究 所 信 息 室 网 址:http://scjks.net(四 川 教 研 在 线)
网 址: 川 教 研 在 线) QQ群: (四川信息技术义务教育) (四川省中小学网络活动) 电 话:


Download ppt "四川省教科所 高中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四川省教科所信息室 李维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